• 沒有找到結果。

分析結果:

在文檔中 4.1 選擇題之分析 (頁 84-104)

(5)熱漲冷縮(3﹪)。

(6)因為水的體積與溫度成正比(3﹪)。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31.25﹪)。

(2)答非所問(43.75﹪)。

(3)因為水在 4℃時,其體積最小(9.38﹪)。

(4)因為水在 4℃時,其密度最大,所以體積最小(9.38

﹪)。

(5)熱漲冷縮(6.25﹪)。

分析結果:

(1)從上述的表中可知,整體學校班級中的學生在水的體積與溫度之觀念中,有 部分學生呈現正確的答案,但亦有些學生對此題產生了錯誤的概念,例如:

因為水的體積與溫度成正比、熱漲冷縮。對於會呈現這類理由的學生來說,

可能是因為平常在生活中對周遭的事物有了物體遇熱會膨漲、遇冷則會收縮 的印象,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即為氣球。所以學生在童年所遇到的事物,

在往後的日子中,即產生刻板的印象,故當學生遇到水的體積與溫度之問題 時,也是當以前所遇到的事物看待。

(2)在此題中,整體學校班級的學生在作答上,出現因為水在 4℃時,其體積最 小,以及因為水在 4℃時,其密度最大,所以體積最小這兩種佔有一定比例 的答題類型。用前一種作答類型的學生可能只是從題目中所提供的圖形做出 推測理由,所以基本上呈現這種類型的學生可能不是真正了解水的體積與溫

度的關係之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反觀後一種作答類型的學生,則是將水 的體積、密度與其溫度作一個較完整的呈現,交代得較清楚,故可以推論用 此類型回答的學生在此題的觀念上是正確的。

2.測驗問卷第二題之分析範例

2. 在某個實驗室中,溫度為 25℃,有兩個被編號的玻璃杯,分別為 甲(400mL 的水、20℃),乙(200mL 的酒精、40℃)。這兩杯溶液在 過了一段時間後(一小時) ,結果發現液體量的殘留狀況為何?(並 詳細說明理由)

(A)甲的液體體積大於乙的液體體積 (B)甲的液體體積小於乙的液體體積 (C)甲的液體體積等於乙的液體體積 (D)我不知道

表 4.2.3-2 學生所填寫第二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學校班級 答題類型

台北市甲國中 A 班 (1)空白(25.81﹪)。

(2)答非所問(25.81﹪)。

(3)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 多(9.68﹪)。

(4)因為乙杯的溶液量較甲杯來得少,故蒸發量較甲杯來 得多(3.26﹪)。

(5)因為乙杯的溶液是酒精,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 來的大,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多(12.9﹪)。

(6)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且乙杯的溶液量較甲 杯來得少,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多(6.45﹪)。

(7)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且乙杯的溶液是酒精 (甲)

400mL 的水、20℃

(乙)

200mL 的酒精、40℃

,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來的大,故蒸發量較甲

(2)答非所問(14.71﹪)。

杯來得多(6.45﹪)。

,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來的大,故蒸發量較甲

,且乙杯的溶液是酒精,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

得多(3.03﹪)。

(6)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且乙杯的溶液量較甲 杯來得少,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多(6.06﹪)。

(7)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且乙杯的溶液是酒精

,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來的大,故蒸發量較甲 杯來得多(6.06﹪)。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34.38﹪)。

(2)答非所問(31.25﹪)。

(3)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 多(15.63﹪)。

(4)因為乙杯的溶液量較甲杯來得少,故蒸發量較甲杯來 得多(3.13﹪)。

(5)因為乙杯的溶液是酒精,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 來的大,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多(9.38﹪)。

(6)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且乙杯的溶液量較甲 杯來得少,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多(3.13﹪)。

(7)因為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且乙杯的溶液是酒精

,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來的大,故蒸發量較甲 杯來得多(3.13﹪)。

分析結果:

(1)對於此題的影響因素中,無論是台北地區的學生或是新竹地區的學生,皆對-乙杯的溫度較甲杯來得高。呈現這項因素的頻率較其它三項因素所出現的頻 率來得高,這表示學生在蒸發的觀念中,仍然是對問度這項因素較為熟悉。

(2)其次,在-因為乙杯的溶液是酒精,而酒精的揮發性較甲杯(水)來的大,故蒸 發量較甲杯來得多這項呈現中,台北地區的學生在呈現的頻率中明顯較新竹 地區的學生來得多,這表示台北地區的學生在酒精具有揮發性這個特色上,

具有良好、正確的觀念。故在答題理由中,能夠將此因素考慮進去。

(3)從表中可以得知,整體學校班級的學生在-乙杯的表面積較甲杯來得大,以及

乙杯的溶液量較甲杯來得少,故蒸發量較甲杯來得多這兩項因素上,其被學 生所考慮的頻率明顯較溫度與溶液本身的性質(酒精的揮發性)這兩項因素來 得低,這顯示出學生對於表面積與溶液量這兩項因素比較不熟悉,所以未來 在教學上可以多注意這兩點。

3.測驗問卷第三題之分析範例

3. 將冰塊裝入一個杯子,過了一段時間後(三十分鐘),請問杯壁外 會發生什麼現象?那是什麼原因呢?(並詳細說明理由)

(A)杯壁外有小水滴產生 (B)杯壁外沒有小水滴產生 (C)杯壁外有霧氣產生 (D)杯壁外沒有霧氣產生

表 4.2.3-3 學生所填寫第三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學校班級 答題類型

台北市甲國中 A 班 (1)空白(19.35﹪)。

(2)答非所問(19.35﹪)。

(3)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和冷的杯壁凝結形成小水滴 (6.45﹪)。

(4)冰塊溶化形成小水滴(25.81﹪)。

(5)冰塊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而成小水滴(19.35﹪)。

(6)冰塊與熱空氣凝結形成小水滴(9.68﹪)。

台北市甲國中 B 班 (1)空白(10﹪)。

(2)答非所問(20﹪)。

(3)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和冷的杯壁凝結形成小水滴 (36.67﹪)。

(4)冰塊溶化形成小水滴(16.67﹪)。

(5)冰塊與熱空氣凝結形成小水滴(10﹪)。

(6)冰塊蒸發的水氣往上凝結會形成小水滴(6.67﹪)。

台北市乙國中 A 班 (1)空白(14.29﹪)。

(2)答非所問(31.43﹪)。

(3)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和冷的杯壁凝結形成小水滴 (22.86﹪)。

(4)冰塊溶化形成小水滴(11.43﹪)。

(6)冰塊與熱空氣凝結形成小水滴(2.94﹪)。

(6.45﹪)。

新竹縣甲國中 A 班 (1)空白(18.18﹪)。

(2)答非所問(30.3﹪)。

(3)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和冷的杯壁凝結形成小水滴 (21.21﹪)。

(4)冰塊溶化形成小水滴(3.03﹪)。

(5)冰塊與熱空氣凝結形成小水滴(9.09﹪)。

(6)冰塊蒸發的水氣往上凝結會形成小水滴(3.03﹪)。

(7)冰塊會放熱形成小水滴(15.15﹪)。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37.5﹪)。

(2)答非所問(31.25﹪)。

(3)冰塊溶化形成小水滴(15.63﹪)。

(4)冰塊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而成小水滴(3.13﹪)。

(5)冰塊與熱空氣凝結形成小水滴(3.13﹪)。

(6)冰塊蒸發的水氣往上凝結會形成小水滴(9.38﹪)。

分析結果:

(1)對於本題的解釋理由,無論是台北地區的學生或是新竹地區的學生,在回答 --冰塊溶化形成小水滴的頻率上,皆有一定的比例。代表這群學生對於水從 氣態轉變為液態的狀態變化上並不是很了解,從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之名 稱為凝結,但這群學生卻天真的認為是因為冰塊溶化而形成小水滴,這是一 個錯誤的觀念,未來在教學中應該將此概念作修正。

(2)其次,在上表中有少數的學生認為冰塊會放熱形成小水滴,這也是一個非常 嚴重的錯誤概念,學生認為水從固態轉變為液態視為放熱的反應,但其實正 確的觀念應該是吸熱反應。水從固態(冰)因為吸收外界的熱量而轉變為液態 (水),未來在教學中應該將此概念對學生作釐清、清楚的說明。

(3)除了上述兩項部分學生所犯的錯誤概念外,另外有一些學生在理由呈現中,

竟然有出現--因為冰塊蒸發的水氣往上凝結會形成小水滴…,這實在是太離

譜了,冰塊怎麼可能會蒸發,這是很明顯的錯誤觀念,連最基本之水的狀態 轉變過程都弄不清楚。

4.測驗問卷第四題之分析範例

4. 有兩個被編號的玻璃杯,分別為甲(50g 的水)、乙(50g 的水) 。 在 25℃下,再分別加入 25g,20g 的 NaCl,最後發現甲、乙 2 杯皆有 未溶解的 NaCl,試問甲、乙 2 杯的濃度關係為何?(並詳細說明理 由)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我不知道

表 4.2.3-4 學生所填寫第四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學校班級 答題類型

台北市甲國中 A 班 (1)空白(16.13﹪)。

(2)答非所問(25.81﹪)。

(3)甲、乙兩杯皆為飽和溶液,故濃度相同(38.71﹪)。

(4)因為甲杯的 NaCl 量>乙杯,故甲杯的濃度>乙杯 (9.68﹪)。

(5)因為兩杯皆有沈澱物(6.45﹪)。

(6)因為甲、乙兩杯皆有未溶解的 NaCl,意思是指兩杯都 飽和了,故濃度相同(3.26﹪)。

台北市甲國中 B 班 (1)空白(26.67﹪)。

(2)答非所問(33.33﹪)。

(3)甲、乙兩杯皆為飽和溶液,故濃度相同(13.33﹪)。

(4)因為甲杯的 NaCl 量>乙杯,故甲杯的濃度>乙杯(20

﹪)。

(5)因為兩杯皆有沈澱物(3.33﹪)。

(6)因為甲、乙兩杯皆有未溶解的 NaCl,意思是指兩杯都 飽和了,故濃度相同(3.33﹪)。

台北市乙國中 A 班 (1)空白(14.29﹪)。

(2)答非所問(45.71﹪)。

(3)甲、乙兩杯皆為飽和溶液,故濃度相同(20﹪)。

(4)因為甲杯的 NaCl 量>乙杯,故甲杯的濃度>乙杯

(5)因為兩杯皆有沈澱物(5.71﹪)。

(13.51﹪)。

飽和了,故濃度相同(3.03﹪)。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46.88﹪)。

(2)答非所問(37.5﹪)。

(3)甲、乙兩杯皆為飽和溶液,故濃度相同(6.25﹪)。

(4)因為甲杯的 NaCl 量>乙杯,故甲杯的濃度>乙杯 (9.38﹪)。

分析結果:

(1)在本題中,是對溶液的溶解飽和度做一個概念的探討,倘若甲、乙兩杯 NaCl(S)

溶液皆有未溶解的 NaCl(S),則其相互之間的濃度為何?而在台北地區或是新 竹地區皆有少數的學生認為:因為甲、乙兩杯皆有未溶解的 NaCl(S),意思是 指兩杯都飽和了,故濃度相同。這是一個正確的觀念呈現。

(2)其次,在本題中的理由呈現中,無論台北地區的學生或是新竹地區的學生,

在觀念上還是存在哪一杯溶液的溶質(NaCl(S))較多,則其濃度必定較大。這 種想法很明顯的是一個迷思概念,所以未來在教學時,應該要注意學生在溶 解飽和度的觀念上,是否有釐清、明白。

5.測驗問卷第五題之分析範例

5. 兩根金屬棒(鋁、銅)綁在一起,如下圖。當溫度升高時,請問 這根混合棒會有什麼反應?(並詳細說明理由)

※鋁的熱膨脹係數為 7.2× 10

-5

;銅的熱膨脹係數為 4.2× 10

-5

(A)混合棒變大、變長,且混合棒會向左彎

(B)混合棒變大、變長,且混合棒會向右彎 (C)混合棒變大、變長,但混合棒不偏左右 (D)我不知道

鋁棒

銅棒

表 4.2.3-5 學生所填寫第五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5)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6.45﹪)。

(6)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3.26﹪)。

(5)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14.29﹪)。

(6)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8.57﹪)。

﹪)。

(5)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2.94﹪)。

(6)因為混合棒受熱會向左彎(2.94﹪)。

(5)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8.11﹪)。

(6)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8.11﹪)。

(7)因為混合棒受熱會向左彎(2.7﹪)。

(8)當溫度升高時,混合棒的體積會變大,但因為鋁(Al)

(5)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3.33﹪)。

(6)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3.33﹪)。

(4)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3.26﹪)。

(5)因為混合棒受熱會向左彎(6.45﹪)。

(5)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3.03﹪)。

(6)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6.06﹪)。

(4)因為鋁(Al)較容易膨脹(3.13﹪)。

(5)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3.13﹪)。

分析結果:

(1)在本題中,從上表可以發現台北地區的學生對於回答“熱漲冷縮”的比例明 顯的較新竹地區的學生來得多。這有可能是台北地區的學生認為熱膨脹係數 是與熱漲冷縮有關,但卻不願意再多詳細說明一點。在此便牽涉到答題的意 願,其推測可能是台北地區的學生在此題的作答意願並不是非常高,雖然他 們是有寫出一些理由。

(2)在本問題中,從上表也可以發現無論是台北地區的學生或是新竹地區的學生

,皆有部分的學生對此題做出“混合棒會變大、變長,但不會彎曲”這類型 的答案,其原因可能是這群學生只考慮溫度的影響,在溫度上升時混合棒會 膨漲變大,在溫度下降時混合棒會收縮變小。但卻沒有考慮到膨脹係數之相 對大小對混合棒所造成的影響,這應該被視為這群學生對本問題的思慮不夠 周密,欠缺完整的思考能力。

(3)另外有少許的學生,認為“因為銅較容易導熱,故較易膨脹,所以混合棒向 左彎”,有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混合棒的膨脹大小與是否容易導熱,這 兩者是沒有相關的。

6.測驗問卷第六題之分析範例

6. 當我們在使用冷氣時,冷氣機會不會滴水?(並詳細說明理由)

(A)使用冷氣的整個過程都會滴水 (B)使用冷氣的整個過程都不會滴水 (C)使用冷氣時只有一開始會滴水 (D)我不知道

表 4.2.3-6 學生所填寫第六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在文檔中 4.1 選擇題之分析 (頁 84-1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