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校班級 答題類型

在文檔中 4.1 選擇題之分析 (頁 104-120)

(5)因為吸收室內裡的熱氣(3.23﹪)。

(2)答非所問(35.48﹪)。

(3)因為冷氣機將室內的水蒸氣凝結成水,故在冷氣外部 會滴水(3.26﹪)。

(4)因為吸收空氣中的水氣(19.35﹪)。

(5)因為吸收室內裡的熱氣(9.68﹪)。

(6)冷氣機裡的水氣不斷蒸發(6.45﹪)。

(7)冷煤吸熱會產生水(3.26﹪)。

新竹縣甲國中 A 班 (1)空白(33.33﹪)。

(2)答非所問(33.33﹪)。

(3)因為冷氣機將室內的水蒸氣凝結成水,故在冷氣外部 會滴水(9.09﹪)。

(4)因為吸收空氣中的水氣(12.12﹪)。

(5)因為吸收室內裡的熱氣(6.06﹪)。

(6)冷氣機裡的水氣不斷蒸發(3.03﹪)。

(7)冷煤吸熱會產生水(3.03﹪)。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43.75﹪)。

(2)答非所問(34.38﹪)。

(3)因為吸收空氣中的水氣(15.63﹪)。

(4)冷氣機裡的水氣不斷蒸發(3.13﹪)。

(5)冷煤吸熱會產生水(3.13﹪)。

分析結果:

(1)在本問題中,整體學校班級的學生對於詳述其理由並不是表現得非常好,雖 然從選擇題的答題率方面來看,整體學校班級的學生皆表現得不錯,都深知 在使用冷氣機時會滴水,但若再細問下去,學生的表現就不是那麼理想了,

而這也是當今教育上的一個問題,學生們對於自然的現象皆有所聞,但卻不 知其所以然,故這是未來在教學要加強的地方,也就是說必需讓學生知道現 象後,也要了解是怎麼一回事。

(2)從上表中可以發現到整體學校班級的學生對於此問題的回答包括“因為吸收 空氣中的水氣”、“因為吸收室內裡的熱氣”、“冷氣機裡的水氣不斷蒸發”

與“冷煤吸熱會產生水”等。而這些理由皆未提到水的狀態改變過程,這表 示學生們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所以會冒出上述的種種理由。

7.測驗問卷第七題之分析範例

7. 為什麼熱水會冒白煙、冰塊也會冒白煙?(並詳細說明理由)

(A)前者為外部蒸發,後者為內部冷凝 (B)前者為外部冷凝,後者為內部蒸發 (C)前者為內部蒸發,後者為外部冷凝 (D)前者為內部冷凝,後者為外部蒸發

表 4.2.3-7 學生所填寫第七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學校班級 答題類型

台北市甲國中 A 班 (1)空白(19.35﹪)。

(2)答非所問(29.03﹪)。

(3)前者是水蒸氣上升遇冷後凝結而成的。後者是冰直接 昇華,在空氣中遇冷凝結所造成的(6.45﹪)。

(4)熱水會蒸發,冰塊的外部會冷凝(12.9﹪)。

(5)熱水遇熱會蒸發冒煙(9.68﹪)。

(6)冰塊會冷凝(3.26﹪)。

(7)冰塊會溶化成水(9.68﹪)。

(8)熱水所冒的白煙是水蒸氣,而冰塊和熱空氣形成小水 滴(9.68﹪)。

台北市甲國中 B 班 (1)空白(13.33﹪)。

(2)答非所問(33.33﹪)。

(3)熱水會蒸發,冰塊的外部會冷凝(20﹪)。

(4)熱水遇熱會蒸發冒煙(3.33﹪)。

(5)冰塊會冷凝(6.66﹪)。

(6)冰塊會溶化成水(13.33﹪)。

(7)熱水所冒的白煙是水蒸氣,而冰塊和熱空氣形成小水 滴(10﹪)。

台北市乙國中 A 班 (1)空白(31.43﹪)。

(2)答非所問(28.57﹪)。

(3)前者是水蒸氣上升遇冷後凝結而成的。後者是冰直接 昇華,在空氣中遇冷凝結所造成的(5.71﹪)。

(4)熱水會蒸發,冰塊的外部會冷凝(11.43﹪)。

(3)前者是水蒸氣上升遇冷後凝結而成的。後者是冰直接

(3)前者是水蒸氣上升遇冷後凝結而成的。後者是冰直接 昇華,在空氣中遇冷凝結所造成的(9.09﹪)。

(4)熱水會蒸發,冰塊的外部會冷凝(9.09﹪)。

(5)熱水遇熱會蒸發冒煙(6.06﹪)。

(6)冰塊會溶化成水(3.03﹪)。

(7)熱水所冒的白煙是水蒸氣,而冰塊和熱空氣形成小水 滴(12.12﹪)。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40.63﹪)。

(2)答非所問(31.25﹪)。

(3)前者是水蒸氣上升遇冷後凝結而成的。後者是冰直接 昇華,在空氣中遇冷凝結所造成的(9.38﹪)。

(4)冰塊會冷凝(9.38﹪)。

(5)冰塊會溶化成水(6.25﹪)。

(6)熱水所冒的白煙是水蒸氣,而冰塊和熱空氣形成小水 滴(3.13﹪)。

分析結果:

(1)在本題中,整體學校班級的學生所答題的情況與上一題似乎有些雷同,因為 基本上,本題的問題算是有點難度,其中有部分學生認為後者的原因是因為 冰塊會溶化成水,這很明顯的是一個迷思概念,學生的想法是非常簡單的,

並沒有考慮到水之更多的狀態變化,就已一個單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 的答題層次是比較低的。

(2)另一方面,由於此題具有一定的難度,故在學生答題的意願上雖然也不是很 低,但在理由呈現中卻是殘破不全,推測的原因是學生對於沒有了解、沒有 把握的問題,會在填寫理由時產生信心嚴重不足,就算寫再多也答得不是很 好。

(3)在台北市乙國中 B 班、台北縣甲國中 A 班、台北縣乙國中 A 班中有少許的學 生,對於本問題不但答得有一定的水準,更難得可貴的是他們知道熱水與冰

塊所冒的白煙不是水蒸氣,而是小水滴,這樣的答題層次是比較高的。

8.測驗問卷第八題之分析範例

8. 在 19℃下,一個容器內裝有 250mL 的水,當加入 20g 的冰糖(此溶 液已達飽和狀態),請問下列哪一種方法能提高冰糖在水中的溶解 度?(並詳細說明理由)

(A)再加 5g 的冰糖至容器內 (B)用一玻棒快速攪拌其溶液 (C)將溫度從 19℃加熱至 45℃

(D)將冰糖顆粒敲碎磨成粉末

表 4.2.3-8 學生所填寫第八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學校班級 答題類型

台北市甲國中 A 班 (1)空白(29.03﹪)。

(2)答非所問(19.35﹪)。

(3)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22.58﹪)。

(4)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 (12.9﹪)。

(5)將冰糖磨成粉末,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 解度增加(3.23﹪)。

(6)將冰糖磨成粉末,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3.23﹪)。

(7)將溶液快速攪拌,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 解度增加(6.45﹪)。

(8)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另外將冰糖磨成粉末、以及 將溶液快速攪拌這兩種方法,只能增加溶解速率(3.23

﹪)。

台北市甲國中 B 班 (1)空白(23.33﹪)。

(2)答非所問(16.67﹪)。

(3)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36.67﹪)。

(4)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 (6.66﹪)。

(5)將溶液快速攪拌,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

(3)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台北縣乙國中 A 班 (1)空白(8.11﹪)。

(2)答非所問(27.27﹪)。

(3)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6.06﹪)。

(4)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 (24.24﹪)。

(5)將冰糖磨成粉末,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6.06﹪)。

(6)將溶液快速攪拌,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3.03﹪)。

(7)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另外將冰糖磨成粉末、以及 將溶液快速攪拌這兩種方法,只能增加溶解速率(3.03

﹪)。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43.75﹪)。

(2)答非所問(31.25﹪)。

(3)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 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6.25﹪)。

(4)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 (9.38﹪)。

(5)將冰糖磨成粉末,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 解度增加(3.13﹪)。

(6)將溶液快速攪拌,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 解度增加(6.25﹪)。

分析結果:

(1)對於學生在理由呈現的種類中,最大的問題所在即是學生將溶解度與溶解速 率兩者混淆了。無論是台北地區的學生或是新竹地區的學生,皆有在這兩者 (溶解度與溶解速率)之間出現弄不清楚的情形。其中,整體樣學校班級裡有 部分同學回答“經由加熱,將溶液的溫度升高,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的情 形,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推測學生可能直覺上認為溫度升高,溶解速率便 會較快。其實在這樣的情形中,學生早就把溶解速率與溶解度混在一起,更 別提有什麼分辨的能力了。

(2)但是,就以上一點所推測的,學生早就把溶解速率與溶解度混在一起,更別 提有什麼分辨的能力了。可是卻還有一些學生,在無法分辨溶解度與溶解速

率之外,竟然還對此題做出不同的見解,認為在定溫下,“將冰糖磨成粉末,

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解度增加”、“將冰糖磨成粉末,可使溶 解的速率增加”、“將溶液快速攪拌,可使更多的冰糖溶於水中,即為溶解 度增加”、“將溶液快速攪拌,可使溶解的速率增加”等不同的觀念,當然!

利用磨成粉末與快速攪拌只能增加溶解速率而非增加溶解度,但是,本題所 問的卻是如何增加溶解度,所以這群學生不但有錯誤的概念,恐怕在填寫問 卷時的時候頭腦也不太清楚,把題目上的溶解度看成溶解速率!

(3)雖然說在本題中,學生的表現不是很好,但台北地區仍然有少數的學生表現 得的不錯,懂得釐清溶解度≠溶解速率,之後再對各個選項作定論。

9.測驗問卷第九-(1)題之分析範例

9. 已知 4℃,其密度為 1g/㎝

3

,且 M 代表質量,D 代表密度,V 代表 體積。 關係式:D(密度)= M(質量)/V(體積) (並詳細說 明理由)

(1)設〔密度(D)為垂直軸,體積(V)為水平軸〕 ,若質量(M)為定值,

則密度(D)對體積(V)的作圖為何?

A B C D E F G (我不知道)

(A) (B) (C)

(E) (F) (D)

表 4.2.3-9~(1) 學生所填寫第九-(1)題之理由的各種類型

(5)D↗,V↘(9.68﹪)。

(6)D↘,V↗(9.68﹪)。

台北市甲國中 B 班 (1)空白(23.33﹪)。

(2)答非所問(40﹪)。

(3)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反比的關係(10﹪)。

(4)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3.33﹪)。

(5)D↗,V↘(6.67﹪)。

(6)D↘,V↗(16.67﹪)。

台北市乙國中 A 班 (1)空白(25.71﹪)。

(2)答非所問(31.43﹪)。

(3)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反比的關係(5.71﹪)。

(4)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20﹪)。

(5)D↗,V↘(8.57﹪)。

(6)D↘,V↗(5.71﹪)。

(7)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5)D↗,V↘(11.76﹪)。

(6)D↘,V↗(8.82﹪)。

(7)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4)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9.68﹪)。

(5)D↗,V↘(3.23﹪)。

(6)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5)D↘,V↗(2.94﹪)。

(6)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5)D↗,V↘(5.88﹪)。

(6)D↘,V↗(11.76﹪)。

(7)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5)D↗,V↘(13.51﹪)。

(6)D↘,V↗(13.51﹪)。

(7)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5)D↗,V↘(6.67﹪)。

(6)D↘,V↗(6.67﹪)。

(7)因為 D=M V,密度與體積相乘=固定的 M,指密度(D) 與體積(V)成反比的關係。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 的,V 越小、D 就越大,兩者是成反比的關係(6.67﹪)。

新竹市甲國中 B 班 (1)空白(32.26﹪)。

(2)答非所問(19.36﹪)。

(3)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反比的關係(16.13﹪)。

(4)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9.68﹪)。

(5)D↗,V↘(12.9﹪)。

(6)D↘,V↗(6.45﹪)。

(7)因為 M 為定值,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的,V 越小、

D 就越大,兩者是成反比的關係(3.23﹪)。

新竹縣甲國中 A 班 (1)空白(27.27﹪)。

(2)答非所問(21.21﹪)。

(3)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反比的關係(27.27﹪)。

(4)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9.09﹪)。

(5)D↗,V↘(3.03﹪)。

(6)D↘,V↗(9.09﹪)。

(7)因為 D=M V,密度與體積相乘=固定的 M,指密度(D)

與體積(V)成反比的關係。故 V 越大、D 就越小。相反 的,V 越小、D 就越大,兩者是成反比的關係(3.03﹪)。

新竹縣甲國中 B 班 (1)空白(21.88﹪)。

(2)答非所問(43.75﹪)。

(3)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反比的關係(9.38﹪)。

(4)因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9.38﹪)。

(5)D↗,V↘(6.25﹪)。

(6)D↘,V↗(9.38﹪)。

分析結果:

(1)此題主要是測驗學生在密度、體積與質量相互之間的關係。從上表中來看,

除了有少數的學生以較為簡單的回答方式“D↗,V↘”、“D↘,V↗”外,

還是有部分學生的回答是正確的。

(2)但是,無論是台北地區或是新竹地區,仍然有一部份學生的回答認為是“因

為 M 為定值,故 D、V 成正比的關係”,可見學生在學習這部分時,沒有把密 度、體積與質量相互之間的關係給釐清清楚。

在文檔中 4.1 選擇題之分析 (頁 104-12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