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

針對大師人間佛教理念以及運用於建築上的相關概念等方面,所做過的期 刊研究與碩博士論文進行回顧及分類,並從中節錄和簡化摘要與結論部分以呈 現其要點。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

1、星雲,〈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普門學報》第 35 期,2006.99

作者以「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為題,分別從「中國文化的內涵」、「佛儒 之間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人間佛教的未來」等四個方向,約略探討 佛教與中國文化之關係。總結其主題,作者認為人間佛教是包容「五乘」的宗 教,是尊重融和的宗教,人間佛教是愛國愛教的宗教。人間佛教主張家庭就是 佛堂、社會就是道場、有心人均能成為信徒;人間佛教不但融和諸子百家,甚 至融和過去的中印思想,把傳統與現代緊緊結合,現在更涵蓋世界所有文化的 精髓。因此,中國文化唯有融入人間佛教的精神意蘊,未來舉世文化將無能超 越其上。

2、李虎群,〈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 40 期,2007.710

此篇論文從星雲大師一生的簡要行事入手,歸納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緣起,

係因自近代以來,佛教內外有識之士努力探索使佛法與現實人生相結合的方法,

以解決人們面臨的種種問題;然而太虛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由於種種原因,很 大程度上停留於理論層面;星雲大師則進一步使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

使人間佛教的內涵、核心、特質、建設等理論更加系統詳備,切實可行,從而 承前啟後,使佛教在新時代出現生機,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貢獻。

文中最後歸納其所倡導人間佛教有其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層面的意義,並指 出大師促進佛法的弘揚、世風的建設和國際的和平,在佛教、文化乃至社會的 發展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9 星雲,〈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普門學報》第 35 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6.9),頁 1-14。

10 李虎群,〈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 40 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7.7)75-88。

3、程恭讓,〈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3:

理論實踐研究(下)》,201311

作者認為所謂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是指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在其 展開的樣態與結構中表現出來的特質。此文分別從詮釋方法、傳統觀念、論說 模式、價值追求四個方面來探討及凸顯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認為在其人 間佛教思想的各方面,都蘊涵著一種內在的「張力」結構。作者不主張繼續採 取傳統的「不二」概念,而寧採取「張力結構」的說法,以體現大師人間佛教 思想應運而來的現代特質。此文尚主張,準確把握大師思想的特徵對於審察漢 傳佛教中人間佛教思想的歷史、現實及未來尤具極為重要的意義。

4、熊琬,〈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華文化-兼論漢傳佛教的現代化〉,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3:理論實踐研究(下)》,201312

此篇論文指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以人為本作為背景的中華文化傳統作 為基礎,且是一種人間成佛的佛教思想。隋唐佛教八宗並盛,從各自的判教中,

融攝不同教理而一之。再結合儒道思想而有「五乘佛法」的觀念。中國佛教現 代化應在傳統「以因(因襲)為創(創新)」的精神,兼採南傳、印度、藏系佛 教,以及現代學術成果以自增益。大師傳承的,正是由中華文化傳統精神而產 生的「人間佛教」—八宗並弘,兼容他系佛教,以及現代的學術與文化思維。

帶領佛教走入21 世紀,以發揚光大於世界。

11 程恭讓,〈試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特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3:理論實踐研究

(下)》(高雄:佛光文化,2013),頁72-156。

12 熊琬,〈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與中華文化-兼論漢傳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2013:理論實踐研究(下)》(高雄:佛光文化,2013),頁40-80。

5、趙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

理論實踐研究(上)》,201413

鑒於大師的講法中,常有對菩薩道中的諸法進行契合現代語境的詮釋,此 篇論文通過對歷史中從印度到中亞、漢地佛教的菩薩道思想發展脈絡進行簡要 梳理,以追溯大師菩薩道思想的歷史來源。以此系統為參考架構,本於大師對 人間佛教思想的概括,及對菩薩發心、四無量心、世間禪法、六波羅蜜(十波 羅蜜)、四攝法、人間淨土等概念的解釋,力圖展現大師的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 的詮釋特色,以及以方便智慧實踐菩薩道以達到人間淨土的實踐情懷。

6、韓傳強,〈星雲大師的佛教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

(上)》,201414

自太虛大師和印順導師倡導人生佛教和踐行人間佛教以來,現代佛教的發 展開啟了嶄新的歷程。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基本教義的基礎上,力倡人間佛教,

其基本宗旨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該文作者基於大師對佛法僧三寶詮 釋的基礎上,以大師對佛教的詮釋為檢視對象,結論就「佛陀是覺者」,是大師 將成佛與成人關涉起來,與太虛大師力倡的「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有異 曲同工之妙;就「佛法是反求自心」言,大師將對佛法的仰視轉化為自我內心 的審視,其力倡的「三好」即是對此最佳的註解;就「僧是發心者」言,大師 對僧及「僧團」的界定,彰顯其對現代佛教僧才以及僧團的基本看法。就此總 論可看到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基本宗旨及未來的可能走向。

7、孫國住,〈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上)》,201415

作者認為共生思想是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精神,是繼自由、平等、民主和 博愛等價值之後,重新確立的時代價值典範,並且結論出大師對共生概念不僅

13 趙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

(上)》(高雄:佛光文化,2014),頁572-618。

14 韓傳強,〈星雲大師的佛教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

佛光文化,2014),頁 188-201。

15 孫國住,〈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4),頁 202-232。

有系統的理論基礎,也為「共生」概念的深化與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證明「同 體共生」是現代最開明、最優良的思想。

8、李萬進,〈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理論 實踐研究(上)》,201416

本篇論文指出大師對建設人間佛教的落實處,即是將娑婆世界轉為清淨光 明的人間淨土,故應從淨化自我心靈入手,即佛經講的唯心淨土理論,世人應 發慈悲心,以悲願度化眾生,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世人若能以此為基本理 念,在落實到具體的建設人間淨土的行動中,穢土即能在眾人努力下逐漸轉變 為淨土。

9、李萬進,〈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星雲大師人 間佛教.2015:理論實踐研究(上)》,201517

作者認為,從人類歷史來看,世界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之教義與 教理,由此開啟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意志。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三大宗教 之一,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漸成為人間 佛教之潮流,在超越性方面亦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星雲大師成功開創佛光山 的人間佛教弘法模式後,也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超越性理論。大師秉承佛陀創 教之本懷,結合時代特色,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理論體系時,從世間法、

出世間法之角度分別予以詮釋,由此形成世間法層次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

而佛教所追求的涅槃之境,則是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之最高表現形式。

16 李萬進,〈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上)》

(高雄:佛光文化,2014),頁 302-349。

17 李萬進,〈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2015:

理論實踐研究(上)》(高雄:佛光文化,2015),頁 510-540。

10、劉成、殷瑋,〈源起佛陀—星雲大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星雲大師人 間佛教.2014:理論實踐研究(上)》,201418

此論文認為釋迦的佛教是宗教和哲學的混合體,因教義複雜繁瑣,造成傳 承者產生分歧性解讀。有些分歧使得釋迦去世後誕生的一些教派偏離釋迦本義,

遠離社會生活,只傾心於出世的修行環境,執於自利自證的自我修行。釋迦用 自己成佛而入世、開示眾生、幫助眾生得智慧成佛果的事蹟,表明了釋迦慈悲 為本、入世修行的情懷,這種情懷和釋迦佛教的教義是統一的。作者指出大師 通過對佛教史的思考與釐定,直承佛陀思想,直指佛陀本懷,積極倡導人間佛 教,發揚釋迦以救助眾生為最高追求的慈悲利他精神,把佛陀入世修行的思想 外化到人間生活的各個環節和角落。

11、簡逸光,〈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2014:理論實踐研究(下)》,201419

此篇論文指出「人間佛教」一名,雖在現代佛教中屢屢被提出,然彼此間 同異皆有,或根本精神不同。佛光山也是提倡人間佛教的僧團之一,應由大師 對人間佛教提出的說明為準則,以掌握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論文整理 大師著作中論及「人間佛教」的觀念與精神,藉以說明佛光山「人間佛教」現 代精神的實踐義與文學傳教特色,並提出大師的「人間佛教」法無定法,唯有 精神耳,其大願即「建設人間淨土」。

12、伍先林,〈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12、伍先林,〈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