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文獻研究法、思想研究法,以及法國符號學家羅蘭巴特(下簡 稱巴特)的符號學理論,其次採用部分的色彩心理學做為研究方法。

文中運用文獻研究法整理歸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藉此了解其理念 中關於佛陀本懷之人間性、信仰,還有生命關懷的價值意義,此外尚包含對佛 館建築特點之認識;思想研究法針對大師提出的人間佛教理念,從中發掘與佛 館建築外觀、功能間之關係;三者將巴特之符號學理論應用於佛館建築,自符 號中找出人間佛教理念之實踐方向。

以下介紹巴特的符號學理論:

符號學是一門研究符號的科學,符號學之父索緒爾將語言學研究範圍發展 成為符號學領域,他認為「符號是語言的基礎單位,語言是符號的集合體」3。 他的焦點集中在符號本身,認為符號是一個具有意義的實體(a physical object with a meaning),並將符號分由「符號具」與「符號義」所組成。「符號具」是 符號的形象(image),可由感官認知;「符號義」則是符號所指涉的心理概念。

同一文化內,使用同種語言的人們會產生略為相同的概念,所以符號具和符號 義都是文化的成果,文字和符號具會隨著所使用語言的不同而不同4

3 楊裕隆,〈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 期,2012.10,頁 18。

http://ejournal.stpi.narl.org.tw/NSC_INDEX/Journal/EJ0001/10110/10110-03.pdf

4 劉家良,〈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巴特承接索緒爾的理論,延伸出比語言更廣泛、抽象、普遍性的符碼或代 號,打破符號學研究在語言範疇上的限制。在巴特的符號學中,文學、服飾、

汽車、飲食等文化產物等,均能應用符號學加以分析、詮釋5

巴特首先創立「意義分析的系統模式」,他的理論核心-「符號」含有兩個 層次意義,其將索緒爾的理論提升為符號意義的第一層次,稱為「明示義」;自 己則提出第二層次,分別為「隱含義」、「迷思」及「象徵」6

「明示義」指一般常識,亦即符號明顯之意義,描述符號具、符號義之間,

以及符號和它所指涉之外在事物間的關係。比如一棟方型格局的住宅,可用原 木呈現自然、和諧氛圍,亦能以金屬與玻璃幃幕強調理性、冷靜,雖然其明示 義均為相同造型與用途之住宅,不同處在於其表現的「隱含義」。

巴特認為符號如何產生第二層次有三種方式:隱含義(connotation)、迷思

(myth)與象徵(symbolic)。

一、隱含義

隱含義說明符號如何與使用者的情感,及其文化價值觀互動,故其產製於 主觀層次,因此人們常不自覺。隱含義的產生主要依據第一層次的符號具,故 第一層次的符號具是隱含義的符號,進一步延伸,比如建築外型、建造方式等 符號具,均隱含創造者之價值觀,且有更多隱含義屬於社會層面而非個人,如 中國式屋簷的先人走獸,以走獸之數量透露建築物的社會地位,隱含權力掌控 之輕重程度。

二、迷思

一般迷思是指錯誤的想法,是「不相信者」所使用的字眼,然而巴特卻採 用迷思的原初意義而將它用於「信仰者」上。原始神話迷思是關於生死、人神、

好惡。他認為迷思運作之主要方式是將歷史「自然化」,換言之,迷思本為某社 會階層的產物,而此階級已於特定歷史時期中取得主宰地位,因此迷思所傳佈

文,2011),頁 34。

5 黎映辰,〈《晚安,媽媽》文本中的甜食符號及意指論析〉(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與劇 場應用學系碩士論文,2011),頁 23。

6 楊裕隆,〈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 期,頁 18。

之意義必然與此歷史情境有關。迷思之另一面為其動態性,它們會改變以因應 當代所屬文化價值與需求,比如佛教在明太祖之政令下移師深山,間接造成僧 人與世道的隔離,人民因只能於山林中接觸佛教,故形成「山林佛教」之印象,

將僧人聯想為深林簡居者,然現代二十一世紀離明代相隔遙遠,在經濟與科技 發展的趨勢下,佛教早已進駐巷弄,僧人們也開始使用手機、筆電等高科技產 品,如今反而演變成趨向於「過度現代」的形象,換言之,一方認為佛教規避 世間,另一方又認為佛教應維持傳統形象,兩者都是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對佛 教產生之迷思與改變。

三、象徵

當物體因傳統習慣用法而替代其他事物意義時,即成為象徵。但巴特並未 對此概念發展出系統性解釋,若另外採用隱喻與轉喻,將能加強象徵之意涵7。 「隱喻」(metaphor)幾乎涵蓋所有言詞的象徵,是透過某一符號被另一符 號「替代」的類似關係(similarity),若兩樣東西具有相似點,亦可以此做抽象 比喻。例如:以慈父喻佛陀,或獅子喻無畏。「轉喻」(metonymy)是透過某一 符號與另一符號「連結」的鄰接關係(contiguity),如以部份代替整體,像是足 印代替佛陀;或以具體表達抽象的事物,如以菩提樹喻覺悟8

在符號學理論中,符號在人類生活文化中無處不在,人類在生活中創造符 號並且賦予意義藉以進行傳播與溝通,符號即作為傳達訊息之載體,也因此符 號的安排即屬創作,須透由進一步的解讀以發見背後之意義。

除上述研究方法外,亦採色彩心理學,運用色彩產生之基本感受、意象與 聯想,發掘建築與人間佛教理念間相連結之符號義。

7 羅蘭巴特的意義分析系統模式研究方法參見劉家良,〈客家符號建構之研究-以桐花為例〉,

頁36-38。

8 汪子錫,〈大眾傳播的符號學研究方法〉,《通識教育教學及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 8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