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

人間佛教提倡,過去有太虛大師於 1913 年提出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 革命,並至各地講說「人生佛教」,著有〈發揚社會化的佛教〉、〈菩薩行先從人 道做起〉、〈論佛法為人生之必要〉、〈建設人間淨土論〉、〈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

〈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人生佛教〉等論述,現均收錄於《太虛大師全集》

中;1946 年尚有慈航法師在新馬創辦《人間佛教》雜誌,積極宣傳人間佛教思 想;印順法師則於 1952 年後著述〈人間佛教緒言〉、〈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 教〉、〈人間佛教要略〉、〈人性〉等文,並在 1989 年寫成《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

宣揚各方;而一些當代學者和四眾弟子如「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

歐陽竟無居士,於 1866 年(同治五年)在南京捨宅設立刻印佛典流通之「金陵 刻經處」作為佛教事業機構宣揚文化,其後刻經處持續於各地發展,讓從事佛 教學術研究及信仰人數增加,比如進入學術領域者有湯用形、呂澂等繼起之佛 教學者,為近現代佛教學界提供無數珍貴史獻與佛學研義;乃至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樸初長者亦提倡人間佛教,他在 1983 年的〈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和 演變〉內文中撰寫「發揚人間佛教的優越性」,並提出相關發展看法,1986 年 著述《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一書闡揚人間佛教理念;此外,中國佛教協會 業已將弘揚人間佛教寫入組織章程,顯出當代佛教研究對人間佛教之重視。星 雲大師在〈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一文中為人間佛教直接定義:「佛說的、人要 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契理契機的佛法,只要是對人類的利益、福祉有所 增進,只要是能饒益眾生、對社會國家有所貢獻,都是人間佛教。24」本章將 從大師對於人間佛教之相關論述作一整理歸納,以了解該理念之各項義涵。

24 星雲,〈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普門學報》第35 期,2006.9,頁 11-12。

第一節 人間佛教義涵

一、佛陀是人

若佛教即是「人間佛教」,為何星雲大師要特別強調「人間」二字?又如何 詮釋「人間佛教」之概念?

大師闡述人間佛教大意為:

你信仰佛教就信仰佛教了,為什麼還要說信仰人間佛教呢?

因為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他是「人」,不是「神」。佛教和一般宗教不 一樣,是由人創設的佛教,當然叫做人間佛教25

文中顯示出將教主釋迦牟尼佛除去神格化之傾向,論明佛教係由保有「人 類」身分之釋迦牟尼佛創設,後開展出「人間佛教」概念。其說明佛陀不是

「神」,借鑒歷史存留之生平事蹟記載以為例證26,約略屬公元前六、五世紀之 釋迦族人,名為「喬達摩.悉達多」,人稱「釋迦牟尼」,意指釋迦族之聖人27。 從佛教歷史及名稱釋義「釋迦牟尼」,使此「人」不為凡人身份,而作聖賢人等;

此外,大師於文中對佛陀所使用之第三人稱代名詞,通以「人」部首之「他」

為代表,而非使用泛指「神明」之「祂」作替代,於字面上有將佛陀偏向於神 格化色彩部分抹去之明顯用意;另一方面著文:「一般人心目中的佛陀,是神化 的佛陀,不是人格化的佛陀。但佛陀不是神,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是一位 完美無瑕的聖人,是大徹大悟的覺者。28」表明其自人性之立場,認為佛陀應 為「人格化」之佛陀,並強調佛陀擁有「人」、「聖人」、「覺者」三種身分。

此三者有何異同?首先,佛是「人」,或指其色身生理所表現之狀態,亦即

25 星雲大師口述,妙廣法師等記錄,〈總說〉,《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高雄:佛光出版社,

2016),頁 6。

26 相關釋迦牟尼之生平考證研究可參季羨林所著《季羨林談佛》(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27 星雲大師,〈四、常識篇〉,《佛教叢書之七-儀制》(高雄:佛光出版社,1998),頁 746。

28 星雲大師,〈佛陀的宗教體驗〉,《人間佛教系列 10‧宗教與體驗》(台北:香海文化出版社,

2006),頁 281。

應化之「人類」身分,並以此身在世上進行傳道事業。因此,從經典中敘述其 患有傷足大指、迸木刺腳、頭痛、脊痛等苦29可知,佛具有「人身」之表現。

第二,「聖人」者,又稱聖者、聖,指證得聖智而在見道位以上之人,因終將完 成無漏之聖智,故稱之「聖人」;另指佛、菩薩及權化之人(德高者為方便所示 現之人);又或對高僧、碩德之尊稱,如印度尊稱諸論師為「聖者」,日本對高 僧尊稱為「聖人」30,為「凡人」之所相對。在此因將「聖人」與「覺者」分 別論述,其中或有不同之境界。第三,據《大乘義章》云「覺者」:「既能自覺。

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噵言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他。明異二乘。覺 行窮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31」故「覺者」又作覺、知者,即已 捨去迷妄分別,自徹真源,開顯真理,具大慈悲、大智慧、自覺、覺他、覺行 圓滿之聖者32,為在見道位以上之人而已成就無漏聖智,故知其境超於有漏之 聖人。依所論析三者之異同,在於色身以及證得聖智之高低。廣泛言之,依色 身之具有,將「聖人」、「覺者」通稱為「人」;狹義言,「覺者」可為「聖人」, 然「聖人」不可泛指「覺者」,因有境界之差異故。

大師從正面論述強調佛陀「是聖人」,亦從反面角度釋義其「不是神」:

佛教的教主佛陀是人,不是神。人有凡人、聖人、佛之分,佛陀已經是 一位超越輪迴、超越凡聖,三覺圓、萬德具,至高無上的聖者,而神明 道力固有增上,但尚未解脫煩惱,還在六道輪迴當中33

明言「神」、「佛」之不同在於「輪迴」超脫之有無,鬼神既屬於六道輪迴 之眾生,受有無明煩惱之造作而遭致業報牽引生死流轉,故云「祂」尚未達

「聖人」、「覺者」之聖智,與「佛」究竟解脫的境界相差懸殊。

由於大師詮釋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出生、成道、說法、涅槃均在人間,且 一切說法對象亦以人為主,而非向天人、餓鬼、畜生等說法,係依《增壹阿含

29 《大智度論》卷9〈大智度初品中放光釋論之餘〉,CBETA, T25, no. 1509, p. 121。

30 慈怡,《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12),頁 5577。

31 《大乘義章》卷20〈十號義〉,CBETA, T44, no. 1851, p. 863。

32 慈怡,《佛光大辭典》,頁6797。

33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書記室記錄,〈我與神明〉,《百年佛緣 4-社緣篇 2》(高雄:佛光出 版社,2013),頁 70-71。

經》云「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34」之句意所延伸。以《佛說無量壽 經》釋此娑婆:

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 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 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 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 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怱務未甞寧息35

指出佛國淨土因善行福報多於惡行惡報而難以修行福德資糧,唯有人間多 惡苦勞無有歇息所能成就,因此,在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云:「生死流轉中,

人身最難得。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36」於人道能記取失敗經驗、知曉修 習梵行,以及克難之勤奮勇猛,此三方面勝於天道,是解脫生死流轉之關鍵。

又依李炳南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所載「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 道也。鬼神沈幽愁之苦。鳥獸懷獝狘之悲。脩多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 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37」之詳釋:

六道中,其他五道,皆難修證。譬如天道,耽著樂境,每忽解脫,不思 修行;若阿修羅,則宿習多瞋,與道相背,不肯修行;餓鬼眾生,則饑 火中燒,呼號求食,猶恐不及,不得修行;而畜生道,愚癡昏昧,但知 食睡,不識修行;至於地獄,眾苦交煎,受罪無間,更是不能修行。唯 有人道,雖亦有苦,而道轉親切,易啓覺悟;且尚存小安,得獲辦道,

而至證果。故古德曰: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38

不僅天道之不易修行,三惡道之眾生亦苦於三毒所形成劇而苦痛無間之影

34 《增壹阿含經》卷26〈等見品第三十四〉,CBETA, T02, no. 125, p. 694。

35 《佛說無量壽經》卷2,CBETA, T12, no. 360, p. 277。

36 印順導師,〈聞法趣入章〉,《成佛之道(增注本)》(新竹:正聞出版社,2010),頁 65。

37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1,CBETA, T39, no. 1795, p. 524。

38 李炳南,〈第十四講 吾人應有之警覺〉,《佛學概要十四講》,見網頁資訊,2016.9.21: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6-01/03-14.htm

響,無暇思及修行斷除無明習氣,故於六道當中云「唯人道為能耳」。

星雲大師將「佛陀是人」之義涵,於修行層面提起「佛出人間」之見解,

從而延伸「修行在人間」能達「由凡入聖」、「超越凡聖」之境地,以去除對佛 陀神格化的迷思。故在歸納佛教於六道當中,其修行方向並非從屬天上、阿修 羅、地獄、餓鬼、畜生此五道,而是偏重於人間,修行對象則著重在人身,因 此在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當中,「佛陀是人」之義涵為該理念之基礎建構。

二、人間佛教的「人間」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由人而成,他為娑婆世間說法並且創立佛教教團,為此,

大師將佛教強調為「人間佛教」。然而人間佛教之內涵為何?大師提出:

「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

所以發願出家,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 樂,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 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 也就是佛陀的全部39

除再度說明佛陀出生、成道、說法均在「人間」之看法,此文進一步闡述 佛陀特在人間降誕出世,是為「解決人間的問題」、「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

而來。然而解決人間何種問題?《普曜經》謂於人間當中,老、病、死、別離 此四者所造成眾生之苦痛具有平等、普遍之性質,不因貧富貴賤或時空地區之 不同而有所增減與改變,是故對於離苦得樂之究竟解脫,為引發悉達多升起強 烈出離心之動機40

離開皇宮追求出家修行之行為,是佛陀在人間極為重要的人生階段,能導 致其後之證道,故星雲大師針對「人身」、「人道」二者反覆強調,是人間佛教

離開皇宮追求出家修行之行為,是佛陀在人間極為重要的人生階段,能導 致其後之證道,故星雲大師針對「人身」、「人道」二者反覆強調,是人間佛教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