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值地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 DTM)是以數值方式記錄地表上平面位置與高 程座標值,描述地形的一種模型統稱。數值地形模型主要有三種資料結構,分別為數值 等高線、不規則三角網和規則網格資料,為了方便區隔,以 DE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來稱 DTM 中之規則網格資料的部分(賴進貴,1996),使用網格中心點或角點座標表示 平面(X, Y)座標,以網格值表示高程(Z)座標。

2

1.2 文獻回顧

測高曲線是由 Strahler (1952)提出,以測高曲線積表示集水區內各個高度和對應面 積比例,計算曲線下之面積以及比較曲線差異可量化描述地形演化情況。對地形演育之 解釋主要有 Strahler 演育模式以及 Ohmori 演育模式。Strahler 演育模式是將地形演育階 段總共分成三個時期,幼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幼年期的集水區測高曲線呈現凸形, 可供參考(Delcaillau et al., 1998, 2006; Delcaillau, 2001; Azor et al., 2002; Riquelme et al., 2003; Jamieson et al., 2004;鄭光佑,2002;張韻嫻,2003;廖何松,2003;孫稜翔等,

2008;陳彥傑,2004、2005、2008,陳樹群,2010)。研究顯示測高曲線積分值大小會 與構造抬升及活動構造有關,在構造抬升顯著的地區可用來區別局部地區地形演育的差 異與變化(Hurtrez, 1999;陳柔妃,1999;鄭光佑, 2002)。

集水區之測高曲線積分是一種計量的地形描述方式,在不同地形特性之流域其測高 曲線所表現之特徵以及測高曲線積分也會不同,台灣地區測高曲線的研究中,張瑞津 (1975)選取位於山地區和丘陵區面積在 20~30 平方公里之集水區,以每 50m 等高線為間

3

隔計算測高曲線,山地區(平均高度 1000m 以上,平均坡度 30。以上)測高曲線形狀介 於凸形至凹凸形之間;高丘陵區(平均高度 1000m~400m,平均坡度 30~20 度以上)測高 曲線形狀介於凹凸形至凹形之間;低丘陵區(平均高度 400m 以下,平均坡度 20以下), 與 Chase (1992)以加州 San Gabriel 山區為研究區域,顯示較大尺度流域(1,000 平方公里) 面積高度積分受構造活動影響較顯著,小尺度流域(100 平方公里)則受岩層性質影響較 能避免岩性的干擾,呈現出該地的構造活動性。Merritts and Vincent (1989)研究實證也顯 示在岩性差異不明顯時,一級河之河道坡度與地表抬升速率之趨勢最為相近,以低級序

4

河流之河道坡度可辨別一區域內構造活動之差異。

1.3 研究流程

圖 1.1 是本研究之流程圖,主要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使用 SRTM 資料,擷取出台 灣主要河川集水區 DEM,計算測高曲線積分、地形測計參數,並以主要河川集水區 shapefile 中集水區的多邊形計算集水區形狀因子,以測高曲線積分、地形測計參數及集 水區形狀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討論主要河川集水區之測高曲線形狀、測高曲線積分、

曲線之偏度及峰度分析集水區之演育情況。

圖 1.1、流程圖

5

第二部份使用 SRTM 以及台灣地區 40 公尺數值地形模型資料,裁切出各流域之 DEM 並萃取出子集水區,計算子集水區之測高曲線積分與地形測計參數,分析參數間 之相關性,並以兩時期 DEM 所計算測高曲線積分值,根據測高曲線積分值之分佈描述 局部構造抬升之差異,並由兩時期測高曲線積分值之差異量探討集水區之演育。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