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子集水區測高曲線成果

第四章 集水區演育分析

4.3 子集水區之測高曲線

4.3.1 子集水區測高曲線成果

子集水區測高曲線計算會以 SRTM 和 80mDEM 兩組資料分別進行計算,以集水區 流域界裁切出兩組資料各個集水區的 DEM,使用 TauDEM 萃取出子集水區,SRTM 之 各子集水區為圖 4.12(a),80mDEM 之子集水區為圖 4.12(b)。80mDEM 在八掌溪有一條 縱貫整個流域的資料缺漏帶存在,萃取子集水區時水系擷取會發生錯誤,導致子集水區 成果有誤,因此 80mDEM 中不計算八掌溪子集水區之成果。

(a) (b)

圖 4.12、(a)SRTM 萃取出之子集水區(b)80mDEM 萃取出之子集水區

51

使用子集水區以及對應範圍內之 DEM 計算測高曲線積分,將測高曲線積分以 0.1 為間距分類展示,圖 4.13 是 SRTM 之成果,圖 4.14 是 80mDEM 的成果。

圖 4.13、SRTM 子集水區測高曲線積分

52

圖 4.14、80mDEM 子集水區測高曲線積分

Hurtrez et al. (1999) 指出面積較小之集水區以山坡塊體作用為主,測高曲線積分值 較大,相對於二十六個河川流域集水區,子集水區測高曲線積分值範圍較大,SRTM 最 大值為 0.81,80mDEM 最大值為 0.76,成果顯示局部地區之構造差異,研究區域以河流

53

流域範圍為集水區,雖可討論集水區整體演育情況,但是測高曲線積分值會被低估,集 水區之高度與測高曲線積分值有相關性,萃取子集水區計算測高曲線可探討河流集水區 內不同演育情況。

比較 SRTM 與 80mDEM 的成果,兩者測高曲線積分趨勢相符,中央山脈地區之子 集水區測高曲線積分值均介於 0.4~0.7 之間,屬於壯年期之集水區;西部丘陵以及花東 縱谷地區測高曲線積分值小於 0.3;海岸山脈介於 0.3~0.4;西部海岸平原地區測高曲線 積分則是介於 0.3~0.5。

圖 4.15、子集水盆地面測高曲線積分分佈與大地構造圖 (張韻嫻,2003)

54

圖 4.15 是張韻嫻(2003)所計算之測高曲線積分分佈與大地構造圖之套疊圖,將 SRTM 以及 80mDEM 與其做比較,測高曲線積分計算成果相符,在中央山脈的部份有 較大的測高曲線積分值,西部麓山帶與平原測高曲線積分值較低,在西部沿海平原有些 則是因為本身為沖積扇或是海岸台地,所以測高曲線積分值比西部麓山帶大。

圖 4.16、測高曲線差異

55

圖 4.16 是將 SRTM 測高曲線積分值對 80mDEM 相減獲得,兩者相差大部份介於-0.1

~0.1 之間,差異較大的地區主要是集水區下游平原地區,會造成大誤差的原因是因為 子集水區萃取成果之差異,因下游地區具有跨河構造物存在,而兩組數據收集方式也不 同,兩組資料所擷取之水系在下游地區略有不同,影響子集水區萃取成果,因此測高曲 線積分計算時就有較大誤差出現。

不同的兩時期測高曲線積分值差異可顯示集水區演育情況,將圖 4.16 中之錯誤剔除 後得到圖 4.17,圖 4.17 為圖 4.16 中剔除測高曲線積分值大於 0.1 與小於 0.1 之成果,在 山區絕大多數差異量在正負 0.05 以內,變化較大之區域則出現在流域中下游以及西部麓 山位置。

56

圖 4.17、測高曲線差異(-0.1~0.1)

57

(a) (b) 圖 4.18、(a)SRTM 偏度圖(b) 80mDEM 偏度圖

圖 4.18、圖 4.19 是 SRTM 和 80mDEM 子集水區之偏度與峰度分佈圖,偏度與峰度 顯示子集水區之受侵蝕情形,偏度表示向源侵蝕的能力,峰度表示各集水區上下游地區 受侵蝕差異,在圖 4.18 中偏度值大的地方主要出現在西部麓山帶、淡水河流域下游、蘭 陽溪流域下游以及花東縱谷地區,圖 4.19 中峰偏度值大的地方也是出現在這些區域,也 是圖 4.17 中差異量大的地區,顯示這些區域比起其他地區受侵蝕情況大,造成測高曲線 積分值的變化較大。

58

(a) (b)

圖 4.19、(a)SRTM 峰度圖(b) 80mDEM 峰度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