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創作思維與實踐

第二節 創作實踐

第二節 創作實踐

一、題材選用

筆者在此系列中,逐漸確立描繪人物風格──以模糊的人物影像,表現人物 形體與環境相互消融的情境,並從心理層面去解讀人類的自我認同:個體身處於 環境之中,受到環境與他人的影響,在自我與他者一來一往的互動中逐漸形塑出 自我獨特的型態,在模糊、消融的形影中,體現日常狀態的真實。

為表現這種日常生活的真實情境,作品以日記一般的形式,紀錄日常生活的 印記。畫中人物取材自生活中遭遇到各種人,有些是熟識的朋友、也有些是只有 一面之緣的人們,或是報章雜誌上的模特兒。透過表情、眼神的描繪,傳達出各 種氛圍,這些氣氛或情緒將是日常中偶然片段的捕捉,作為某種日常的紀錄。因 為這些充滿隨機性的遭逢,使作品都是一段過往記憶的呈現。想表現的只是那些 曾經觸動人心的面容,用最單純直觀的方式呈現在觀者眼前。

在創作的時候,將印象繪製成作品,會依照尺幅和表現形式,製作縝密的草 稿,會先大量參考網路、報章雜誌上的人物攝影,再請身邊友人當模特兒拍照,

透過攝影效果或是繪圖軟體的後製,進而形成創作的草圖;之後,再將草圖移稿 到正式作品,並進行一步步的描繪步驟。雖然筆者的創作步驟較為仔細和緩慢,

但在創作題材的選取上,盡量採取某種「隨機感」;雖然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

為達到較好的畫面效果,難免會對造型、構圖、色調多做調整,但希望最終的畫 面呈現,能保留「隨機」、「平實自然」與「貼近生活」等韻味,這是此系列作品

37

在題材的選擇與呈現上,筆者想掌握的重點。

二、筆觸與線條的運用

筆者在創作這一系列作品的過程中,為了表現模糊的效果而抽離了輪廓線。

但若以工筆畫來說,抽離輪廓勾描造成必須用暈染色塊表現形體,像這樣沒骨工 筆的形式,似乎又不完全是筆者想追求的。在第三章第三節「水墨畫與模糊的藝 術表現」中提到,「線性」、「繪畫性」和「書寫性」的區別,去除掉外輪廓線之 後,繪畫從「線性」轉換為「繪畫性」,因而產生了對自然物的不同理解與再現 方式,對筆者頗有啟發。筆者想追求的是類似「繪畫性」所傳達出來的效果,但 又不想完全放棄傳統水墨中線條的表現力道。在綜合思考過各種技法表現之後,

筆者試著發展出一種兼顧的方式──既能使輪廓模糊化,又能作出線條的表現──

於是筆者試著將外輪廓線抽離,並將線條的勾描移到物體內部,以勾描去表現形 體的肌理與質感。

在此方式中,筆者覺得傳統的刺繡或織錦的細線質感頗有可參考之處,透過 刺繡與紡織品的排線方式之啟發,使作品排出的線段產生各種不同的交錯方式,

刺繡積少成多的方式,很符合筆者想要的圖像表達。除了使用刺繡般的排線效果 之外,筆者也會利用排線乾擦的方式,或使用膠彩的平筆刷染,將不同性質、色 彩的顏料一層一層疊上,交叉重疊做出層次感與質感,且透過不同方向線段的薄 薄堆疊,使畫面能兼顧厚度與薄透效果。

(一)排線、乾擦技法與傳統勾描的關係

傳統的工筆以線描來捕捉外輪廓,用染的方式來表現物體的質感與明暗。線 描從單純的線條勾勒中可暗示出物體的造型,使中國畫光是「線條」就擁有豐富 生動的表現語彙,例如中國畫講究的「一波三折」和所謂的「十八描」(如:「行

38

39 圖 4-1:曾冠樺,〈我的小確幸(二)〉局部,

22.5×15.5cm,2014 年。

整齊排線與自由竄生的線條。

圖 4-2:曾冠樺,〈這天(三)〉局部,

22.5×15.5cm,膠彩,2014 年。

整齊排線與自由竄生的線條。

除了線段表現給人的感性特質之外,線段本身造成的肌理與通透感、描繪線 段時的身體運動,都是筆者在繪畫過程中觀察到的特質。

(二)線段排線的質感追求:通透感與層次肌理

利用排線的方式,可以將不同性質、色彩的顏料一層一層疊上,彼此交叉 重疊形成較豐富的層次感;如果用傳統工筆畫的罩染的方式,不同顏色多次疊 染容易造成色彩的混濁與滯塞,並產生較平面的肌理。筆者希望能在畫面中保 持空氣流動的通透感,但又不會使畫面顯得太單薄。因此,筆者試著在層次豐 富與通透輕快兩種感覺中取得一個平衡,於是藉由排線的方式取代全部填滿,

在線段與線段的交錯中,追求兩種質感並融於畫面上而不顯突兀。

(三)線段排線的身體律動、刺繡般的勞動性

在這系列的工筆人物作品中,筆者試著去除工筆的外輪廓線,並將「線」移 到物體內部,以「線」來組成物體的肌理。以小楷毛筆沾取顏料,慢慢排線,畫

40

出體積感和質感,這樣繪畫過程的勞動就是肢體活動的紀錄,身體運動的軌跡和 勞動產生的知覺紀錄到紙張上,紙張是紀錄肉體運行的平台,也是情緒抒發的載 體。筆者以整齊緩慢的排線方式,如同觸摸一般去梳理肌膚、衣紋的質感,並從 中獲得平靜與滿足。

細線的排列與勾描,取材於傳統工藝「刺繡」的質感與技術,將線段的描繪 想像成繡線的穿梭,在一條一條線段的繡縫中,逐漸組成形體的肌理、量感。因 為繡線的排列方向不同,完成的刺繡在不同角度觀看下將有不同的光澤效果,這 種線條的組合方式,給筆者不少啟發。此外,刺繡作為一種精緻工藝品,需要極 大的耐心和眼力才能完成一幅作品,這種「積少成多」的精神,頗符合筆者的創 作目標,在線段逐漸累積成形體的過程中,讓筆者聯想到人物形象逐漸塑造的過 程,透過一次次微小的落筆、與不斷的思索調整,將逐漸呈現出理想的人物形體,

一幅作品也才將得以完成。

圖 4-3:曾冠樺,《女孩習作》局部,24×27cm,

水墨、畫宣板,2014 年。

細線排列技法的練習,希望藉由短而重複的線 段,增加人物的肌理。

圖 4-4:曾冠樺《微風》局部,17.5×14cm , 彩墨紙本,2014 年。

配合描繪物的形狀改變線條方向,是從刺繡作 品中得到的啟發。

41

三、創作步驟與成果

創作過程中有幾項固定的創作步驟,是在作品的常識與思索過程中,所逐漸 發展出來的繪畫模式。筆者過去的創作過程中,會先在紙張上規畫製作草圖,並 將草圖利用電腦繪圖軟體的輔助,製作成筆者想要的效果,進而成為繪畫時的輔 助與參考。此外,筆者在繪畫的過程中,透過表達情境與畫面構圖的不同,會用 細線或乾擦的筆觸進行堆疊,慢慢推積出人物形體,透過不同的筆觸構成,來達 到模糊的種種表現。希望藉由細線的緊密交織、或是輕薄顏料的層層堆積,慢慢 累積出畫面的厚度與層次感,並且描繪出人物的質感與體積感。以下以作品〈那 麼(一)〉以及〈樹蔭〉的創作過程,來做為創作步驟的介紹:

(一) 創作步驟說明

1. 〈那麼(一)〉── 人物的構成與排線技法的運用 (1) 草圖製作

創作時會先進行鉛筆草稿的製作,如同工筆繪製過程中會先畫粉本,再將粉 本移稿到正式的作品紙上。在製作草圖時,會考慮畫成水墨作品之後,人物的輪 廓線條會消掉,所以在布局安排上,會將明暗的分布先大致設定下來。此外,因 為之後會以細線堆疊的方式進行描繪,所以製作鉛筆草圖時,也會仿照鉛筆素描 的方式,將細線排列的方向大致做出規畫。

圖 4-5:步驟說明一:鉛筆草稿的描繪。 圖 4-6:步驟說明二:草稿完成圖。

42

(2) 底色暈染

草稿繪製完成後,會將粉本疊至礬宣下方,開始在正式的作品紙張上進行描 繪。在繪圖的過程中,筆者習慣會交錯「暈染」與「乾擦」的方式,以乾溼交替 的方式,來慢慢累積層次感。暈染可以將色調柔和、緊密而平緩的呈現在紙面上,

而乾擦或勾描則是可以增加畫面的顆粒狀(或線狀)質感,使畫面的肌理質感不會 太平面。因此,筆者在繪畫的步驟中,會習慣先從暈染淡色調開始,作為創作的 第一層色彩。

圖 4-7:步驟說明三:初步底色暈染。 圖 4-8:步驟說明四:底色暈染後,再加入第 一層排線的效果。

(3) 細部排線、增加肌理

在暈染完底色之後,會慢慢地疊加上筆觸與色塊。此件作品在繪製時,想要 模仿刺繡的質感,因此在繪圖時使用小楷的勾線筆沾取顏料,在之前染色打底上,

利用細密的筆觸平行排列,慢慢堆疊出肌理效果與厚度。過程中會注意線條間細 部的排列與整體的協調性,有些地方縝密描繪,有些地方則用暈染的方式逐漸放 鬆、暈開。

在排細線時,會使用工筆的白描勾勒方式,試圖用線質的各種輕重緩急變化,

捕捉物件的質感;如之前的章節所敘述,勾勒和排線的過程就如同對物體的觸摸

43

與梳理,透過主觀的、密集的縝密描繪過程,能使筆者更貼近被畫物,並再現出 筆者對物質的理解與想像。

圖 4-9:步驟說明五:累積排線密度,並搭配暈染。 圖 4-10:步驟說明六:細部線段肌理。

(4) 最後修整

在繪畫過程中,會交替暈染與勾勒的步驟;等需要描繪的部分都勾勒、排線 完成後,筆者會視情況再暈染部分或整體,使畫面做最後的統整,使用薄薄的顏 料罩染或分染,增加層次而不破壞原本的筆觸。

希望在整體造型的表現上,能模糊輪廓的邊界,使形體和背景相容,但物體 的存在感並不會因此減弱,而是透過對肌理的仔細營造,使肌膚、眼眶、頭髮等 細節質感,能更實在地呈現出來。

圖 4-11:步驟說明七:最後細部修整。 圖 4-12:步驟說明八:作品完成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