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意表現

在文檔中 第三節 創造力與藝術創作 (頁 34-43)

本研究所稱「創意表現」,係指台灣地區各級中小學美術資優班、大學 美術相關科系術科考試,對於考生在視覺藝術創造力鑑別2所進行的一種考 試科目。目前台灣地區對具美術才能學生創造力的鑑別是採用創意表現考 科,民國八十九年台北縣國中美術才能班學生入學招生考試首次納入創意 表現考科,取代以往利用智力測驗或性向測驗作為甄別美術班學生的方式。

一、 理論基礎

近十年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教系盧台華教授參與台北縣美術班學 生之鑑定與安置工作,在採行美術創意測驗起即負責美術創意的命題與閱 卷重責,以美術創意表現作為甄選美術才能學生考科的理論基礎如下(盧 台華、林燕玲、黃怡甄,2006):

(一)「Clark 及 Zimmerman(1983)認為藝術才能

(Artistically talented)學生在發現及解決問題時常是 充滿創意的,因此在藝術才能的鑑定過程中提名、檢視檔 案、實施創造力測驗及教室觀察等多元評量均是重要的依 據。」

(二)創意表現在美術班甄別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陳奐宇(2002)指出創造力是資優不可或缺的要素,以美術 範疇來說,不論是製作、欣賞、批評都需要新穎獨特的見解,

多元化的思考方向、解決問題的能力等。藝術學科中若能有 創意的表現,創造力良好發展下,情緒、性格與態度也會受

2 根據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在美術類考試科目「創意表現」的說明如下:

1. 考試方式:觀察實物或參考圖片或依試題文字予以製作。

2. 使用材料:表現材料不拘,以現場能乾燥、固著者為限。

3. 考試目標:測驗學生思考想像與組織結構之創造能力(2006,大學術科考試委員會 聯合會)。

到重大影響。

(三)Hocevar 與 Bachelor(1989)歸納創造力評量工具 包括擴散性思考測驗、人格測驗、自傳、教師 同儕 專家 評定、態度與興趣問卷、作品判定、自陳式創造活動與成就 及個案研究八種方式。

(四)Amabile(1996)更明確指出選定創意人士的標準 應以產品評定為主。

綜合以上學者研究觀點可知創造力是美術資優生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質 與能力,在美術方面的製作與表現,則需要創造力的發揮,評量創造力的 工具很多,其中產品評定的方式可更明確地選定創意人士。

在美術的創造力相關研究部分,尚有中外學者對美術創造力的論述發 表如下:

胡寶林(2000,頁 11)提到「兒童繪畫是一種視覺經驗想像力和再現 的創造力活動;是一種與自己、與別人溝通的視覺語言。兒童除了擁有說 話語言、動作語言之外,應有更多非說寫的語言來豐富他的生活世界。透 過繪畫,兒童學習把腦海中的意象和思想圖畫(我們的腦海多用圖像來思 想)表現出來,像變魔術一般,在畫紙上自由自在,無中生有地創造一個 屬於自己的世界!」。

蔡典謨(1995)表示資優至少包含了人類的三種特質:高於平均水準 以上的能力(above average ability)、高的創造力(high levels of creativity)

和強的毅力(high levels of task commitment),當這三種特質產生交互作用 時,個體即傾向表現資賦優異的行為。

資優教育學者阮汝理(Renzulli,1977)認為資優的行為,是人類的三 類特質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特質包括具有中等以上的能力(智力)(above average ability)、高度的工作專注力(task commitment)和高度的創造力

(creativity)。資賦優異者係指擁有或能發展這些特質的個人,而把它應用 到任何具有潛在價值的領域上,美國官方對資優教育的定義,首推中央聯 邦的資優學生教育法案(US Federal Javits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Education Act, 1993),其意為:「資賦優異學生是指當與同齡、同樣生活經 驗的兒童或青少年相比較,顯示具有傑出能力或具有卓越成就表現的潛力 者。這些資賦優異的兒童和青少年,顯示能夠在智力能力、創造力、藝術 領域、領導能力或特殊學術性向等領域方面,展現高度的能力表現。」(引 自侯禎塘,2001)。

據此我們可以肯定與支持「創意表現」考試科目的成立,它不僅對於 美術資優鑑定提供了正面的助益,相對地亦提供了美術資優教育所應思考 與著重的方向。

二、 創意表現的測驗與評量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民國 91 年至 93 年入學的研究對象,其創意表現 測驗成績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茲將這三年創意表現考題列表 2-4 如下:

表 2-4 91 至 93 年創意表現試題一覽表

年度 創意表現試題

91 請想像你正在與你最崇拜的歷史上有名人物(不限古今中外與人 數)見面,請盡量描繪出當時的場景、情(心)境與你們間互動 情形。

「在圖畫背面或其他地方給你的圖畫取一個名稱或主題,再用不 超過 50 個國字說明你的圖畫所要表達的含意。」

92 想像你現在在沙漠中,坐在你最喜歡的交通工具上,突然在你面 前出現了一幅讓你驚喜的景象,請務必將其中的人、事、物(包 括你自己與交通工具)畫入你的畫作中。

「在圖畫背面或其他地方給你的圖畫取一個名稱或主題,再用不 超過 50 個國字說明你的圖畫所要表達的含意。」

93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我在一個人頭聚集的場所,觀看走過 的人群,也看到了許許多多特殊的景象……,真是有趣極了!」

請根據上述這一段話,畫出當時的情景。

「在圖畫背面或其他地方給你的圖畫取一個名稱或主題,再用不 超過 50 個國字說明你的圖畫所要表達的含意。」

由表列題目可以發現這三年的命題內容趨勢,傾向一個具體主題的發 揮,讓學生想像一個符合題目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並運用適當的繪畫媒材 表現畫題要求的人、事、物等內涵,為了在評分上能更清楚地明白學生所 要呈現的心思,因此要求學生以簡短文字為自己的創作輔助說明。

負責美術創意的命題與閱卷的盧台華教授在其發表的「台北縣國中美 術班創意表現之分析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論文中,提及學生作品的評閱 方式是從創造力觀點進行評分,評卷人除盧教授以外,另聘一位專精美術

專業的委員共同進行統一閱卷工作。評量方式為「以 50 至 100 分為全距,

先將每一學校之作品分成 90 分以上、85-89 分、80-84 分、70-79 分、60-69 分、50-59 分共六等第類別各六堆,再根據每堆作品一一評分。」,務求評 分者一致性(盧台華、林燕玲、黃怡甄,2006)。

三、創意表現在美術資優教育中的重要性

基爾福特(Guildford,1967)提出創造思考可經由教育訓練達成。想像 能力可以在教育的訓練與後天的培養下成就,平凡人亦可經由教育而發揮 其潛力,從研究中顯示,創造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從教學情境中得以 發展,並經由訓練來加強。實施創意教學的目的,就是經由創造力訓練,

激發潛能,將人之才能充分發揮;並以方法代替靈感,運用創意思考策略,

以獲得新穎、豐富的視覺面貌。

創造性之發展一直深為藝術教育家所重視,如羅恩費德主張每個兒童 皆有創造潛能,教師應安排一些藉以實現該潛能的條件,而實現創造潛能 的最好方法,便是使學生運用感官去接觸生活的品質;透過對觸覺、視覺 與聽覺現象的直接經驗,兒童得以發展其想像力與知覺能力(劉豐榮,

1991,頁 52)。

王其敏(1997,頁 19-20)認為實施視覺教學之主要因素基於:

1. 視覺創造涵蓋了思維的創造與表現的創造,Roukes(1988)指出:「一 個視覺藝術活動,是統合思考、感覺以及製作的過程。」在視覺創造 過程中,吾人應透過藝術與圖像的訓練,加強技巧的表現及形象的掌 握,以確切地傳達創造意念。

2. 繪圖能力是創造基本能力之一,J. Wiles 表示,創造力涵蓋三種能力,

即視覺知覺能力(Seeing Power, Perceptual Power),字辭能力(Word Power),與繪畫能力(Drawing Power)(引自李錫津,1987);視覺表

現及技術的訓練,多被專家學者肯定為具有啟發創造力的功能,是重 要有效的創意思考教學策略。

漢寶德(2006,頁 6-7)認為孩子們所受的教育不應該只有不能爭辯的 的知識,啟發想像力與判斷力也應該是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部份。在日漸 以創意為動力的後工業社會中,為孩子們塑造創造性人格是很重要的。中 小學的藝術教育不是階級的妝點,不是天才的培養,而是人人都不可或缺 的教育。

周文敏(2003)指出創造思考教學對於學童創造力及藝術表現上有顯 著成效,而以圖畫書為教材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可以增進學童審美及創作 表現。

王秀雄(1986)在「美術教育的功能探討」一文中提及,近代美術教 育的主張是多元化的,具有美感教育、情操教育、創造教育、個性教育、

生活藝術和社會教育的功能。在創造教育功能方面,認為美術能開發人類 的創造性,以此來助長人類進化的原動力。美術實驗班的美育功能之一則 是培養創造性,開發人類自由和創作更美好的未來。

藝術能涵養人的想像力,透過藝術的訓練,能夠增進學童對於各種藝 術形式的創作與感受能力,學童在視覺意象的創作過程中,能將內在情感 意念與想像透過媒材表現於作品之中。 因此,藝術教育的目的在培養美感 情操與啟發創造能力,美術班的教學活動不應僅限於繪畫技巧的訓練而 已,除了美學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外,還應引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四、兒童的創造心理發展

國小階段是創造力萌芽的階段,兒童天生就充滿了好奇心及想像力,

對周遭的人、事、物有著與成人完全不同的視野與詮釋(Robert, 2003)。董 奇認為小學時期的兒童透過學習活動,能夠掌握大量間接的知識經驗,學

在文檔中 第三節 創造力與藝術創作 (頁 34-4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