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馬步不同旋轉動作起跳期左右腳的最大倍體重

表 4-1-1 馬步不同旋轉動作起跳期左右腳最大倍體重事後比較 參

變項

平均數

± 標準差

(N/kgw)

事後比較

L180 R180 L360 R360 左腳 右腳 左腳 右腳 左腳 右腳 左腳 右腳

起 跳 期

L180 左腳 1.24±0.15 --- * * * * 右腳 1.25±0.17 -- --- * * * * R180 左腳 1.19±0.18 --- --- --- * * * *

右腳 1.3±0.15 --- --- --- --- * L360 左腳 1.37±0.14 --- --- --- --- --- * 右腳 1.39±0.2 --- --- --- --- --- --- *

R360 左腳 1.2±0.17 --- --- --- --- --- --- --- * 右腳 1.34±0.19 --- --- --- --- --- --- --- ---

*P<.05

表 4-1-1 是起跳期最大倍體重各参數事後比較。最大倍體重的定義是將八位受測者 在最大起跳時產生的最大力量除以各自的體重再除上 9.8,所產生的標準化數據。在不

27

同動作中在 L180 右腳(1.25±0.17)大於 L180 左腳(1.24±0.15)、R180 右腳(1.3±0.15)

大於 R180 左腳(1.19±0.18)、L360 右腳(1.39±0.2)大於 L360 左腳(1.37±0.14)、R360 右腳(1.34±0.19)大 R360 左腳(1.2±0.17)都是右腳產生最大力量來與地面產生跳躍 或旋轉的力量。經統計分析各動作在不同左右腳上都有達顯著(P<.05)。

*p<.05

圖 4-1-1 馬步不同旋轉動作起跳期左右腳之最大倍體重

圖 4-1-1 研究發現不論何種方向的起跳皆是右腳向地面產生最大的作用力,而受測 者慣用腳皆為右腳。而在朱木炎(2010)研究中,發現優秀選手慣用腳在踢擊目標靶比次 優秀選手來的好;在動作時間與反應時間則次優秀選手來的穩定(朱木炎, 2010)。在林 彥廷(2013)研究中,發現速度與敏捷性與慣用腳有顯著的相關(林彥廷, 2013)。蔡佳 良等(2005)研究發現一般人在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地面作用力上並無差異(蔡佳良 et al., 2005)。此次實驗為八名甲組武術選手其在慣用腳(右腳)與非慣用腳(左腳)上 達顯著(p<.05)。由以上可以推測馬步起跳時,不論向左向右的旋轉方向,是利用慣用 腳來當做起跳腳。

0 0.2 0.4 0.6 0.8 1 1.2 1.4 1.6

L180 R180 L360 R360

(N/kgw)

起跳期最大倍體重

左腳 右腳

28

(1.72±0.52)大於 L180 右腳(1.71±0.6);L360 左腳(1.99±0.57)大於 L360 右腳(1.77

±0.59);R360 左腳(2.33±0.8)大於 R360 右腳(1.68±0.5);其中只有 R180 右腳(1.8

±0.71)大於 R180 左腳(1.45±0.22)。在著地時發現大部分的著地最大力量都出現在左 腳,而 R180 是右腳。經統計分析各動作在不同左右腳上都未達顯著,不進行事後比較。

29

研究指出三個高度著地(42、54 和 84 公分)時平均的地面垂直反作用力的範圍爲體重 5.39 到 8.39 倍(張英智, 黃長福, & 趙國斌, 1994)。當馬步旋轉 180 度著地時承受的 地面反作用力小於旋轉 360 度。其中向右旋轉 360 度著地後左腳的最大倍體重大於右腳,

可見左腳承受較多的地面反作用力,也可能造成左腳膝關節上的受傷(何金山, 陳政宇, 孔建嘉, & 陳克舟, 2011)。在李書維等人(1995)研究指出赤脚著地時,高度愈高(59、

72、100 公分)衝擊速度也就愈大,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必需承受更大的力量和衝量,如 果著地動作不正確可能使我們的骨胳肌肉系統發生潜在性的傷害。所以著地時建議要增 加下肢關節的角位移,以緩衝因著地時所產生的力量,以避免可能造成的傷害(李書維 &

黃長福, 1995)。

30

表 4-2-1 是 L180、R180、L360、R360 各動作於起跳、騰空、著地的分期時間。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