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文獻探討部分將國內外學者研究跳躍類的文獻做個整理歸納,將分第一節、

慣用腳文獻研究;第二節、武術跳躍文獻研究;兩大部分來加以探討。

第一節 慣用腳文獻研究

多項運動中都需要使用到單腳跳躍或雙腳跳躍如:武術、體操、跳水、跳馬、跳遠 等等,而如何選擇對運動員有利的起跳腳?也是很重要的課題,蔡佳良等(2005)在不 同定義之慣用腳靜態平衡力、地面反作用力及速度之探討中發現:一)一般人有所謂 的慣用腳,可歸因於「習慣」使然。(二)一般人的慣用腳和非慣用腳在對地反作用力、

單腳站立平衡和踢腿速度三項上並無差異性。(蔡佳良, 黃啟煌, & 吳昇光, 2005)。

林彥廷(2013)在研究比較不同等級選手在下肢爆發力、速度與敏捷性、心肺耐力 與無氧動力之間的差異並分析各項能力間的相關性中,發現:(一)體能表現:505慣 用腳的部分,SBL選手顯著優於其他各級選手。(二)相關性:速度與敏捷性的慣用腳 有顯著的相關。結論:SBL選手在505敏捷性測驗的慣用腳與5 × 6秒間歇無氧動力測驗 明顯優於其他等級選手,因此本研究認為505敏捷性與5 × 6秒間歇無氧動力測驗為有效 鑑別選手優劣的方式,20公尺多階段折返跑測驗具有施測便利,可快速取得可信數據之 優點,可作為各級球隊體能檢測之方式。(林彥廷, 2013)

林佳葦(2011)在不同站姿準備寬度對初學者與有經驗舞者的芭蕾旋轉動作控制的 影響的研究中發現:(一) 有經驗舞者在單圈旋轉表現比初學舞者佳。而初學舞者在準備 時期會花較久的時間,卻在旋轉期時表現倉促。(二) 有經驗舞者在慣用腳支撐單圈旋 轉時,表現比非慣用腳支撐時好。初學舞者則在慣用腳支撐或非慣用腳支撐執行單圈旋

7

轉表現,沒有顯著性的差異。(三) 有經驗舞者在自選準備寬度旋轉時表現比其他準備 寬度好;而初學舞者則是在0.5倍足長為準備寬度旋轉時表現最好。(林佳葦, 2011)

舒偉哲(2011)在著地於不同斜坡方向對人體能量吸收比及關節力矩之探討中,探 討赤腳(慣用腳、非慣用腳及雙腳)著地於五種不同斜坡方向(內側3°、6°及外側3°、6°

與平地)之運動學、動力學參數變化情形。結果:不同著地腳在壓力中心左右偏移量、

垂直及水平分力、水平分力產生時間、髖與膝及踝關節力矩及角度變化量、髖和踝能量 吸收比、著地瞬間及重心最低髖和膝角度達顯著差異(p<.05);不同角度在壓力中心 前後及左右偏移量、水平分力產生時間、垂直分力、踝關節力矩及角度變化量達顯著差 異(p<.05);內、外側斜坡在壓力中心前後偏移量、水平分力產生時間、髖和踝關節 能量吸收比、踝關節力矩及角度變化量、著地瞬間與重心最低踝關節角度達顯著差異

(p<.05)。結論:著地於外側斜坡比著地於內側斜坡產生更多踝關節的負荷,間接提 高發生傷害的機率,而著地時地面傾斜角度越大,使著地時身體不穩定,增加了下肢受 傷的發生率。(舒偉哲, 2011)

黃秋琴(2006)在跆拳道兩種360°旋轉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跆拳道兩種360°旋 轉動作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中得到結論:(一)360°旋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有九項參數 具有顯著差異,都是慣用腳比非慣用腳好,表示儘管多會要求相同的訓練量,但還是存 在諸多差異,所以在比賽中主要還是會依賴慣用腳。相關性分析上兩者相同的有身體重 心最大垂直高度與踢到靶時垂直高度之差、末端最大合速度、踝關節最大合線速度、後 腳最大垂直分力等四項達到顯著相關。代表360°旋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踢到靶的末端 瞬間合速度上,這四項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二)360°後踢慣用腳與非慣用腳有六 項參數達到顯著差異,都是慣用腳比非慣用腳好。基本上360°後踢在雙腳的基本條件相 似, 而慣用腳的優勢則在於末端速度的展現與前腳垂直分力。相關性分析上兩者相同 的只有動作時間與後腳最大水平分力達到顯著相關。代表360°後踢動作慣用腳與非慣用 腳在踢到靶的末端瞬間合速度上,這兩項參數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黃秋琴, 2006)

莊泰源(2006)在支撐腳穩定度對足球定位踢球準確性之相關研究中結果:慣用腳

8

踢球其球印離靶心的距離與閉眼踮腳尖(r=-.57, p<.05)、張眼踮腳尖(r=-.57, p<.05)、

Bass縱長式(r=-.52, p<.05)及Bass横式站立(r=-.72, p<.05)的時間呈顯著相關;但與 閉眼單足站立則無顯著相關。在非慣用腳踢球方面,則與閉眼踮腳尖(r=-.60, p<.05)、

張眼踮腳尖(r=-.58, p<.05)及Bass縱長式站立的時間(r=-.53, p<.05)呈顯著相關;但 與閉眼單足站立及Bass橫式則無顯著相關;Bass動態平衡測驗則與雙腳踢球成績皆無顯 著相關。本研究經討論後發現,對於大專乙組足球員而言,慣用踢球腳的踢球準確性優 於非慣用踢球腳,其相對慣用支撐腳的平衡能力亦同樣優於非慣用支撐腳;同時,支撐 腳控制平衡能力與足球踢球準確性具有顯著的相關性,為足球訓練中不可忽略的基本能 力。(莊泰源, 2006)

朱木炎(2010)在跆拳道優秀與次優秀選手慣用腳與非慣用腳、雙腳連續旋踢探討 比較之個案研究指出本研究透過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踢靶,以優秀與次優秀選手慣 用腳與非慣用腳、雙腳連續旋踢6次,以探討反應時間、動作時間、完全動作時間、擊 靶最大強度探討之比較,實驗結果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優秀與次優秀自我差異,再以 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優秀與次優秀選手相互比交差異,顯著水準定為.05。資料經處理分 析及討論後,獲得以下之結論(一)優秀選手在慣用腳連續旋踢、非慣用腳連續旋踢、

雙腳連續旋踢與擊靶最大強度部份皆優於次優秀選手。(二)次優秀選手的慣用腳連續 旋踢及雙腳連續旋踢的動作時間與完全時間部分比優秀選手快。(三)自我慣用腳與非 慣用腳的差異程度上,次優秀選手的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穩定性皆高於優秀選手。(四)

優秀選手的整體反應時間優於次優秀選手。而次優秀選手整體動作時間比優秀選手快。

(五)優秀選手的得分效率高於次優秀選手。(朱木炎, 2010)

從以上慣用腳相關文獻中可以歸納出:

一、一般人在慣用腳與非慣用腳在地面作用力上沒有差異。

二、運動選手存在慣用腳與非慣用腳的差異。

9

第二節 武術跳躍文獻研究

劉鶚(2012)在少兒競技武術中騰空飛腳的技術動作研究中得出結論:各個運動員之 間完成完整的騰空飛腳所用掉的時間有一定的差異,根據數據得知,差異主要體現為騰 空的時間,男子運動員的騰空時間為0.77±0.11s,女子運動員所用時為0.55s±0.02s;助跑 起跳時男子運動員在助跑最后一步中,身體重心絕對值可以下降11%左右,而女生不到 10%,根據現場觀察,男子運動員完成動作的效果好于女子運動員。男子運動員的起跳 角度為73.72±6.16°,女子運動員的起跳角度為73.43±2.42°,男子運動員比女子運動員的 角度略大一些,在完成跳躍運動時具有一定的優勢。男子運動員在離地瞬間的膝關節角 度比緩沖時的角度要增加9.85°左右,而女子運動在離地瞬間的膝關節角度比緩沖時的角 度要增加6.29°左右。男子運動員髖角的角度增加了5.10°左右,而女子的髖角角度的改 變值是2.78°左右。男生的重心高度由37.89±3.73%增加到39.90±4.03%,而女生的重心高 度則由38.37±0.99%至離地瞬間的41.14±1.58%,在離地的瞬間,運動員通過身體向後傾 斜男女運動員軀干與地面的角度分別為52.09±2.68,51.49±0.76。男子運動員騰空時間為 0.77±0.11s,女子運動員騰空時間為0.55±0.02,男子運動員比女子運動員的滯空時間要 長,說明男子運動員的彈跳能力要強于女子運動員;落地階段,男性運動員與女性運動 員的著地角分別是60.18±2.56°,54.44±0.78°,男女運動員之間相差不大。在運動員完成 動作落地時,身體稍向前傾,有利于緩沖速度,減少對關節的沖擊力,以及減少落地時 容易發生的類似于跳動或移動的失誤。(劉鵬, 2012)

袁學彬(2012)在競技武術套路旋風腳720°接馬步的個案研究中,結果:(一)運動 員完成旋風腳720接馬步這一動作總用時在1.21秒左右,踏跳、騰空、落地三個階段的用 時分別為0.33秒、0.67秒、0.21秒左右,騰空時間用時占總用時主要部分,騰空時間越長 越有利于運動員在空中盡快完成旋轉度數,在落地前調整好身體的平衡與姿態,使觸地 緩沖化解為單純地下落動作,這樣更有利于落地的穩定平衡。(二)在踏跳階段最後一 步助跑的重心高度的下降值應大于0.086公尺,下降幅度應大於5.2%,這樣運動員在助

10

跑階段通過重心高度的下降可以積蓄更多的勢能而更好的起跳,為成功地完成高難度的 跳躍動作打下基礎。(三)在起跳腳離地這一時刻之前的0.02到0.04秒,重心合速度達 到最大值。(四)踏跳階段左膝最小夾角,即踏跳階段的最大緩沖角約在139度左右的 時候是比較合適的,有助于騰空動作的完成。作為起跳腿的右腿的膝角在136度左右時,

最有利于騰空動作的完成。(五)在踏跳階段加速雙臂和左腿向后上方擺動的速度和幅 度,可以增大身體的旋轉速度并提高旋風腳的騰空高度,所以,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專門 安排加強擺臂和擺腿的練習。(六)在騰空階段的擊響時刻與重心高度達到最高點的時 刻重合時最有利于動作的完成。(七)騰空階段擊響之後右腿的快速下擺會使重心下降,

為了保持運動軌跡,身體重心保持不變,身體的其他部分會向上升,比如頭頂部,給人 以再次騰空的視覺效果,有助于動作更加美觀。(八)落地瞬間左膝角的角度明顯的小 于右膝角,這是因為運動員騰空高度不足,或者軀干轉動不充分時,落地瞬間運動員的

為了保持運動軌跡,身體重心保持不變,身體的其他部分會向上升,比如頭頂部,給人 以再次騰空的視覺效果,有助于動作更加美觀。(八)落地瞬間左膝角的角度明顯的小 于右膝角,這是因為運動員騰空高度不足,或者軀干轉動不充分時,落地瞬間運動員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