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三節 動能操作策略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第三章 研究設計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題;第二節說明樣本選擇及 資料來源;第三節說明歷史報酬率法、52 週高點法、移動平均比率法三種不同 動能操作策略的選股依據,並統一規定比較基礎;第四節說明不同期間的歷史報 酬率對反向操作策略的影響性。

第一節 研究說明

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動能策略在日本股市的實證結果。首先,在不同樣本期間 下,觀察動能操作策略的報酬為何,並進一步分析動能操作策略不同組別間,是 否存在一些財務特性上的差異,以及動能操作策略的報酬有無季節變化,然後比 較不同動能操作策略的績效表現。

最後根據 Novy-Marx(2012),以投資組合形成前 12 至 7 個月的歷史累積報 酬率當作選股標準,觀察不同形成期間對反向操作策略的影響。

第二節 樣本選擇與資料來源

本篇論文以太平洋盆地市場資料庫(PACAP database)的東京證交所上市股 票為研究標的,樣本期間為 1975 年 1 月至 2009 年 12 月,個股歷史報酬率為含 現金股利再投資的月報酬率。東京證交所 1975 年上市總公司數為 1,291 家、2009 年為 2,324 家。

第三節 動能操作策略

文獻中提出的動能操作策略大致有:JT 歷史報酬率法、產業動能策略、52 週高點法、移動平均比率法等四種,學者也廣泛地探討這些動能操作策略在美國 股市上的應用。本論文則採取三種動能操作策略,檢驗日本股市是否具備動能效

(三)、移動平均比率法(Moving Average Ratio)

以下介紹三種動能操作策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 t-K+1 月初建立的投資組合 ,一共 K 組的投資組合。

最後,採用簡單加權平均法(equal-weighted returns),給予每一個投資 組合 1/K 權重,計算出 t 月的月報酬率,得到 t 月時,各部位的報酬:

整體贏家部位的月報酬: (4)

整體輸家部位的月報酬: (5) 整體動能操作策略部位的月報酬:

(6) 我們依照 Jegadeesh and Titman(1993),以(J,K)表示依照過去 J 個月 歷史報酬率選股,並持有 K 個月的投資策略,文獻上稱為 J/K 策略

(J-month/K-month strategy)。J 和 K 各以季為單位,即 J=3、6、9、12 個月;

K=3、6、9、12 個月,共有 16 組不同的 J/K 策略集合。以(J,K)=(6,6)為例,

如圖 3.3.1 所示:

圖 3.3.1 (J,K)=(6,6) 之動能操作策略示意圖

成期與持有期之間跳過一個月的 J/K 策略集合(skipping one month);同理,

52 週高點法與移動平均比率法皆採取同樣方式,將形成期與持有期之間跳過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整體動能操作策略部位的月報酬:

(10) 如圖 3.3.2 所示:

圖 3.3.2 52 週高點法示意圖

三、 移動平均比率法(MAR)

Park(2010)移動平均比率法,主要是利用技術分析中移動平均線的觀點,

利用短期移動平均除以長期移動平均的比率做為選股依據。

其中,

1 (11) 50-Day moving average 為個股 i 前 50 個交易日收盤價的算術平均值。

200-Day moving average 為個股 i 前 200 個交易日收盤價的算術平均值。

在 t 月月初,將日本股市內所有股票依照計算出的 MAR 由低至高排序,一共 分為 10 組:MAR 最低的為輸家、MAR 最高的為贏家。以等權重方式分別買進贏家 內所有股票,放空輸家內所有股票,形成持有一個零成本的投資組合,並持有該 投資組合 6 個月。由於每月月初建立的投資組合都會持有 6 個月,因此投資組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重疊情形(overlapping)仍然會出現。重覆之前的方法,採用簡單加權平均,

給予每一個投資組合 1/6 權重,計算出 t 月的月報酬率。如圖 3.3.3 所示:

圖 3.3.3 移動平均比率法示意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