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從 Fama(1970)提出效率市場假說(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認為證券市場的價格已經反應了所有攸關資訊,投資人無法利用這些資訊賺取超 額報酬後,效率市場的觀念成為當代財務理論的重要假設。然而,80 年代後的 實證研究卻發現市場上許多的異常現象(market anomalies),不被資本資產訂 價模型(CAPM)和效率市場假說所支持。其中包括與時間有關的元月效應(January effect)、每月效應(monthly effect)、週末效應(weekend effect)等;與公 司財務面有關的規模效應(size effect)、本益比效應(P/E effect)等;與投 資策略有關的動能操作策略(momentum strategy)、反向操作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等,皆屬於違背市場效率性的異常現象。

有關投資策略的異常現象中,又以動能操作策略最為廣泛討論。文獻中最早 提出動能操作策略的是 Jegadeesh and Titman(1993)的買贏家賣輸家(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操作策略。作者利用過去 3、6、9、12 個月個股 歷史報酬率的高低,採取買贏家賣輸家的方式,持有一個零成本的投資組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綜合以上文獻所述,就極短期(一個月甚至是一週以內)和長期(三至五年 以內)而言,反向操作策略會獲得顯著超額報酬;就短期(三至十二個月以內)

而言,動能操作策略會獲得顯著超額報酬。

針對價格動能(price momentum)的現象,學者也提出不同的選股方式。

George and Huang(2004)用目前股價與過去 52 週最高價的比率做為選股指標。

實證結果發現,其報酬率遠遠大過於依照歷史報酬率高低建立的投資組合,隱含 52 週最高價對未來報酬率有較佳的預測能力。

Park(2010)研究指出,短期移動平均與長期移動平均間的比率 MAR(moving average ratio),對投資組合未來的報酬率,具有顯著的預測能力。52 週最高 價與 MAR 這兩個虛擬變數,可以解釋動能策略中大部分的利潤來源,顯示投資人 在評價股票的基本價值時,習慣以移動平均線或者 52 週最高價作為參考基準,

因而產生定錨偏誤(anchoring biases),最終造成市場出現動能現象。

Rouwenhorst(1998)則以歐洲十二國為研究樣本(奧地利、比利時、丹麥、

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挪威、西班牙、瑞士、瑞典、英國),發現在持有 期間一年內,依照過去歷史報酬率選股的動能操作策略,在歐洲各國也享有顯著 報酬,平均月報酬率為 1%,顯示股市動能現象不僅限於美國,歐洲各國也存在。

動能操作策略的學術研究,不論是發展新的動能操作策略,或者是分析其報 酬來源等延伸主題,仍是以美國證券市場為主,其他國家相對較少。根據世界交 易所聯合會(WFE)統計,2010 年 11 月底全球證券交易所依市值排名,東京證 券交易所(3,541,793.5 百萬美元)僅次於紐約證券交易所(13,040,691.5 百萬 美元)、那斯達克(3,649,044.0 百萬美元),為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本研究希望藉由日本股市的實證結果,瞭解全球第三大的東京證交所,是否 可以利用動能操作策略獲得顯著報酬。

Morgan 曾經利用投資人行為偏誤,以 Behavior Investing 為概念成立一系列共 同基金,在 2003 年~2006 年期間績效卓越。同理可知,假設實證資料顯示,日 本股市的確存在動能現象,等於是提供法人機構(例如: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 司、投資銀行)一項新投資策略:『買進贏家股票、放空輸家股票,利用市場異 常現象賺取超額報酬』,這也是本研究的貢獻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根據圖 1.3.1 之研究流程,本研究共分為五個章節,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引導出研究背景與動機,接著闡述本篇論文之研究目的,最 後則介紹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首先回顧目前文獻上提出的各種不同動能操作策略,以 及不同動能操作策略下,市場長短期反應為何。接著介紹該主題之延伸研究,最 終提出解釋動能現象之相關文獻,主要包括:反應過度、反應不足與其他行為偏 誤三大類。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參考過去文獻的實證結果,說明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題、

介紹樣本選擇與資料來源,並採取文獻中提出的三種不同動能操作策略,針對日 本股市進行實證研究,最後複製 2012 年文獻中的新方法,對歷史報酬率的形成 期間加以調整,並採用反向操作策略進行分析。

第四章為實證結果與分析,主要是針對動能操作策略在日本股市的表現,進 行不同面向探討,包括:不同樣本期間下動能操作策略的報酬、動能操作策略下 各組別的財務特性、不同月份下動能操作策略的報酬、不同動能操作策略的報酬、

不同形成期間對反向操作策略的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是本篇論文研究結果之匯總。在說明本研究實證結果 的同時,也指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以及對後續研究可能發展的方向提供建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