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解釋動能現象之相關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解釋動能現象之相關文獻

模型(CAPM)、Fama-French 三因子模型、套利定價理論(APT)、效率市場假說

(EMH)等亦然,皆無法對異常現象的顯著報酬率提供合理的經濟說明。 人是有限理性」。例如 Kahneman and Tversky(1979)的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說明人們面對不確定性下從事決策的模型,用來解釋傳統預期效用理 人急於賣出獲利部位、卻不願認賠而久抱虧損的處分效果(deposition effect)、 以事後績效驗證基金經理人對自我操盤能力過度自信(overconfident)、投資人 依據資金用途的不同,分別建立心裡帳戶(mental account),卻做出違背投資 人理性行為的決策…等,皆是屬於行為財務學的範疇。

針對投資策略的異常現象,目前文獻多以投資人對資訊的反應程度,試圖對 動能效應(Momentum effect)提出行為面的解釋。解釋理由可分成反應過度

(Overreaction)、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與其他行為偏誤(Other Behavior Bias)三類:

(一)、反應過度(Overreaction):

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hmanyam(1998)認為,當新資訊確認先前 看法時,投資人的投資操作往往反應過度,造成投資組合短期間出現動能,但長 期間偏離的價格又會回到合理的價格水準,導致長期間出現價格反轉的情形。此 時應該採取反向操作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買輸家賣贏家(Buying losers and selling winners)才能獲得顯著報酬。相關文獻有:

1. De Bondt and Thaler(1985)根據 CRSP 資料庫中 1933 年 1 月至 1980 年 12 月間個股月報酬率資料,在持有期間設定為 3-5 年的前提下,發現 過去 3 到 5 年的輸家股票比過去 3 到 5 年的贏家股票表現要好。

2. Jegadeesh(1990)和 Lehmann(1990)都指出,美國股市短期有價格反 轉(reversal)的情況,意即在極短期(一個月以內)採用反向投資策

(二)、反應不足(Undereaction):

Barberis, Shleifer and Vishny(1998)和 Hong and Sterin(1999)認 為,對於新資訊的影響性,投資人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評估,以至於投資組合 短期仍維持動能,俟吸收消化資訊做出決策後,往往又反應過度造成價格反轉的 現象。此時應該採取動能操作策略(Momentum Strategy),買贏家賣輸家(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past losers)。相關文獻有:

1. Levy(1967)發現買進目前股價大幅高於過去 27 個月股價的個股,可以 獲得顯著的超額報酬,但後續學者認為是抽樣誤差導致。

2. Jegadeesh and Titman(1993)提出買贏家賣輸家(Buying winners and selling losers)的操作策略,利用過去個股歷史報酬率的高低,採取

(三)、其他行為偏誤(Other Behavior Bias)

1. Barberis, Shleifer and Vishny (1998)、Daniel, Hirshleifer and Subrahmanyam (1998)等學者將價格偏誤(mispricing)的現象歸因於 心理偏誤,例如:保守主義(Conservatism)、代表性捷思(Representative heuristics)…等,這類心理偏誤都會導致短期動能、長期反轉的現象。

2. Grinblatt and Han(2002)假設股市的投資人分為理性投資人(rational investor)與不理性投資人(irrational investor)兩種,且不理性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其他與動能操作策略有關的文獻如下:

Jegadeesh and Titman(2001)指出,長期反轉現象在小公司間比較強烈、

在大公司間不強烈,而且受時間影響(time dependent);短期動能則是很持續,

不會受規模大小或樣本期間長短影響。Hong and Sterin(1999)強調資訊的傳 播速度很慢,因此導致動能現象出現。

Arena, Haggard and Yan(2008)指出續航效應在非系統風險高的股票比較 明顯。這類股票不僅較快反轉,而且跌幅較大。非系統風險高隱含公司特定資訊 多(firm-specific information),投資人往往對這類訊息反應不足,因此造成 動能現象。Zhang(2006)則認為資訊的不確定程度越高,動能策略產生的利潤 越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