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 匯率不確定性和貿易的關係文獻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在這裡的文獻探討會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實質匯率波動和貿易的關係是 正向或負向相互影響的研究探討;第二部分是非線性模型應用在匯率的不確定性 與貿易量上的研究回顧。

第一節. 匯率不確定性和貿易的關係文獻

本文前面有提到,自 1973 年浮動匯率制度實施起,這類議題不斷的被學者 們討論。但就前人的研究看來,無論是理論上的探討或是實證上的結果卻有著不 同的看法。Clark(1973)發現以追求效用極大化5且風險趨避的理性出口廠商在面 臨匯率的波動變大時,會使得其出口量下降,同時他指出當遠期外匯市場存在有 各種的避險商品且避險商品的買家和賣家皆為完全競爭市場下的價格接受者時,

其結論仍然相同,也就是實質匯率波動對出口廠商出口量的影響是負向的。主因 為加入避險商品後,實質匯率波動變大同時也使廠商的利潤不確定性上升,增加 了進行貿易的風險。Ethier(1973) 和 Hooper&Kohlhangen(1978)皆認為當實質匯 率波動增加時會使得利潤不確定的風險上升,此時風險趨避的廠商會減少貿易量 來規避風險。Ethier(1973)是以本國進口廠商6角度來研究;而

Hooper&Kohlhangen(1978)則同時就美國和德國對其他工業國家(英國、法國、加 拿大、日本)的出口供給和進口需求兩個角度來研究,其實證結果指出美英兩國 的雙邊貿易對於實質匯率波動呈現負相關,美國對法國、加拿大、日本和德國對 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的研究結果並不顯著。Cushman(1983)沿用

Hooper&Kohlhangen 的研究對象,不過稍做了一些修正,以實質利潤取代名目利        

5  參 Clark(1973)。使用的是極大化利潤的二次效用方程式。U π aπ bπ   a 0, 0, π 利潤 

6  參 Ethier(1973)。本國進口廠商以外國貨幣付款,這樣才會考慮到匯率波動的問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潤為研究對象並以1965-1977 的樣本期間取代 1965-1975 的樣本期間,實證結果 與Hooper&Kohlhangen 有些不同的是所有的研究對象國家顯示實質匯率波動的 不確定性上升時,貿易量會反向減少。Hooper&Kohlhangen(1978)和 Cushman(1983) 研究結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使用實質和名目變數的差異還有Cushman 用了較長 的期間使得結果較能反映長期效果。但在文獻上有另一派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

認為匯率波動會增加貿易量。如Franke(1991),對出口廠商而言,當匯率波動增 加時。增加出口所帶來的收益會大於已付出的進入成本(entry cost)加上退出市場 的代價(exit cost),因此出口廠商平均而言會選擇增加出口。

上一段以探討在理論文獻上各家說法的分歧為主,本段以實證文獻的整理為 主。其後包括Assery&Peel(1991)、Pozo(1992)、Arize(1995)、Klaassen(2004)和Zhang et al(2006)都是以工業化國家進行匯率波動與出口量的探討,所得到的實證結果 會隨著採取不同的匯率波動變數而有所不同。Asseery and Peel(1991)利用ARIMA 模型的殘差估計匯率風險,觀察5個工業化國家匯率風險對出口數量的影響,結 果顯示所研究的國家中,除了英國外,美國、日本、德國、澳洲的匯率風險和出 口貿易有正向的關係;Pozo則是利用移動平均7標準差和GARCH模型來進行估計 匯率風險,結果顯示匯率波動增加對於英國對美國的出口貿易有不利的影響。

Arize使用線性模型、變異數移動平均和ARCH模型來衡量匯率波動風險,結果顯 示匯率風險與美國的出口貿易有負向的相關性。Klaassen(2004)選取美國對其他 六大工業國(G7)8之匯率波動與出口額之關係,以移動平均變異數、GARCH模型 和AR(2)模型估計匯率波動,實證結果顯示美國對其他六國的匯率波動與出口額 之關係在統計上並不顯著,Klaassen分析了原因可能在於(1) 假設變數呈定態且 沒有考慮到匯率波動不對稱的情況(2) 以已開發國家作為研究對象,由於外匯市        

7  參 NIST/SEMATECH e‐Handbook of Statistical Methods: Single Exponential Smoothing。移動平均法 是一種改良的算術平均法,是一種最簡單的自我適應預測模型。它根據近期數據對預測值影響較 大,而遠期數據對預測值影響較小的事實,把平均數逐期移動。 

8  G7(Group of seven)指的是七大工業國,包含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場相對穩定,所以匯率波動幅度不大。Zhang et.al(2006)同樣以G7為研究主體,

但加入了實質匯率波動不對稱的考量建立門檻模型。其實證結果發現除了義大利 外,匯率風險和出口貿易有顯著的正向的關係。

有些文獻的其他設定與上述研究相同,例如研究的是匯率不確定性和貿易量 的關係和匯率波動的設定等,不同的是其改變了研究的對象。如Kasman and Kasman(2005)以土耳其為實證對象;Aurangzeb et.al(2005)以巴基斯坦為對象;

Grier&Smallwood(2007)將研究對象分成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9,利用不對稱 GARCH 模型來討論,發現實質匯率不確定對開發中國家之貿易量統計上有顯著 負向關係;但對已開發國家而言,統計上卻無顯著的關係。

國內在匯率波動與貿易之間的關係也有相關的研究: 陳乙銘(1993)探討臺灣 於 1984 到 1990 年之間匯率波動對各項產業出口的影響效果。以最小平方法 OLS 及雙對數形式,按各產業部門10進行估計,運用混合時間序列及橫斷面資料 (Pooling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 Data)方法估計匯率波動對不同出口地區貿 易量的影響,實證的結果顯示匯率波動對臺灣各項產業於不同出口市場的影響效 果,在5%的顯著水準下,九項產業中有七項產業具有顯著的影響效果,此結果 顯示匯率波動為影響臺灣出口的重要因素。

熊勇智(1995)和鄭俊揚(2004)皆使用共整合分析與誤差修正模型來探討匯率 波動對進出口量長短期影響之程度。熊勇智(1995)實證結果顯示對進口需求函數 而言:短期下匯率波動程度提高,進口廠商由於受已簽訂的契約束縛,無法做出 規避風險的舉動。而在長期下,進口廠商為了規避風險與防止進口成本之上升,

會以國內生產來替代國外產品之進口,而使得進口量減少,即在長期下,匯率波 動對臺灣進口量將有明顯之負效果;以出口需求函數而言:因臺灣貿易依存度甚        

9已開發國家包括澳洲、加拿大、丹麥、日本、挪威、瑞典、瑞士、英國、美國九國;開發中國 家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墨西哥、秘魯、泰國、南非、南韓、土耳其九國。 

10按[中華民國商品分類標準]採二分位分類,將出口商品區分為九項類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高,且國內需求市場有限,當匯率波動程度提高,出口廠商無法將國外銷售商品 移轉至國內銷售之情況下,將承擔匯率波動風險,所以無論是長期或者是短期下,

匯率波動對臺灣出口量將不會造成明顯的影響。鄭俊揚(2004)選取 1994 年 1 月 到2004 年 6 月之間的月資料,探討當匯率波動增加時,對台灣不同部門出口與 進口的長期及短期影響。結果顯示雖然匯率波動對台灣總出口及總進口為正向影 響,但細分各部門後研究之實證結果顯示,在長期,匯率波動增加對大多數出口 部門有負向影響,而對大多數進口部門卻有正向影響,在短期,匯率波動對大多 數出口及進口部門有負向影響。由此可看出當研究的國家主體和使用的估計模型 方法相同時,使用不同的樣本期間和產業類別仍有可能導致不同的實證結果。

胡育豪(1995)針對台灣 1984 到 1995 年的資料進行實證研究, 並且分別就紡 織類、塑膠化學類、電子類、機械類及基本金屬類五種出口產業對匯率波動的反 應程度做討論,用Johansen(1988)的方法做長期共整合分析,再利用 Granger Representation Theorem11導出短期誤差修正模型。結果發現各產業的出口量皆與 匯率波動間存在明顯的負相關,其中以電子產業的影響最顯著,基本金屬類影響 最小。分析產品特性發現:當產品出口競爭愈激烈者,或是出口彈性愈大者,相 對而言會對匯率波動的反應較為敏感。

蔡孟純(1999)、吳祥銘(2001)、莊佳穎(2001)則是使用了相同架構的時間序列 模型和計量方法來研究不同的對象,用GARCH 模型來衡量匯率風險變數,並利 用雙變量GARCH-M 模型,將所產生的匯率風險變數代入目標方程式中,以 Johansen(1988)提出的共整合檢定有效率的探討匯率風險與貿易之關連性。最後 採用完全訊息最大概似法(full information maximum likelihood,簡稱 FIML)12同時        

11  參 Granger and Weiss(1983),提出了「格蘭傑表述定理」(Granger representation theorem),證 明了以一組特定的動態方程可以重新表述具有「共整合性」的時間序列變數。 

12  FIML(完全資訊最大概似法)是對於所有結構方程式同時加以考慮,並加入所有結構方程式誤差 項需符合常態分配之假設,然後再用最大概似法估計參數,但為了求得參數唯一解,必須同時考 慮每一結構方程式所隱含的限制條件。(參石齊平,當代計量經濟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對匯率模型之參數進行估計,以求得有效率的估計結果。蔡孟純(1999)探討匯率 波動風險對台灣總出口、各財貨部門及國家別等三種不同分類的影響效果,採用 1990 年 1 月 1998 年 12 月期間的月資料來作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匯率對 台灣的影響在總出口及產業類別出口方面是呈負向不顯著的關係;但在國家類別 出口方面,則是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這顯示分類方式對實證結果有著顯著的影 響。吳祥銘(2001) 採用 1990 年 1 月至 2000 年 7 月的月資料探討亞洲新興工業 國家-亞洲四小龍:台灣、南韓、香港、新加坡和亞洲四小虎:泰國、菲律賓、印尼、

馬來西亞的匯率波動及其他相關變數(所得、季節性變數、出口本身)對美國出口 的影響於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是否有所差異來做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 示在亞洲金融風暴前,由於匯率制度控制程度較高,以致各國匯率風險變數對美 國出口之影響並無明顯差異存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由於各國匯率制度的放

馬來西亞的匯率波動及其他相關變數(所得、季節性變數、出口本身)對美國出口 的影響於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後是否有所差異來做實證研究。實證結果顯 示在亞洲金融風暴前,由於匯率制度控制程度較高,以致各國匯率風險變數對美 國出口之影響並無明顯差異存在;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由於各國匯率制度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