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 t ( ) ( ) d y t xxT

  

当激励x t( )( )t 时,响应y t( )h t( )。所以此一阶系统的冲激响应为

 

( ) t ( ) ( ) d ( ) ( ) h t     Tu t u t T

      2.6.3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是一种特殊的零状态响应,其激励信号为单位阶跃信号u t ,其示意图如图 2.6-4( ) 所示。

) u(t

0 t

0 t

1 u(t) LTI系统 g(t)

) (t g

2.6-4 阶跃响应示意图 理论上,可以利用与冲激响应的关系求阶跃响应,即

( ) 0t ( )d

g t

h  (2.6-21)

在工程上,测试系统的阶跃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方便地观察响应信号,实 际的激励信号并不采用某时刻以后的直流信号来模拟阶跃信号,而是采用周期方波信号的上升 前沿来代替阶跃信号,在示波器上就能够很清楚地观测到响应波形了,其示意图如图2.6-5 所 示。通过对阶跃响应的分析,可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及准确性。阶跃响应分析法是自 动控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分析方法。

) u(t

被测试系统 )

u(t g(t)

) (t g

脉冲信号源 示波器

2.6-5 阶跃响应的测试

2.7 卷积与零状态响应

2.7.1 任意信号的分解

对于任意激励信号x t ,如图 2.7-1(a)所示,可以用一系列的矩形脉冲来近似,如图 2.7-1( )

(b)所示。根据函数积分原理,当 很小时,可以用矩形脉冲的顶端所构成的阶梯折线 x t( ) 来近似表示激励信号x t ,即 ( )



   

k

k t p k x t

x () ( ) ( ) (2.7-1)

其中 ( ) ( ) ( )

2 2

p tu t u t 为矩形脉冲,幅度为 1,脉冲宽度为 ,脉冲面积为  , ( )

x k 为信号 ( ) x t 在 k 时刻的取值。 

 越小,阶梯折线越光滑,即阶梯折线 ( )x t 就更加逼近原信号x t ,如图 2.7-1(c)所( ) 示。由于当 → d 时,kΔ→ ,∑→∫,则由式(2.7-1)得

0 0

( ) lim ( ) lim ( ) ( ) ( ) ( )d

k

x t x t x k t k x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

a)任意激励信号 b)任意激励信号用矩形脉冲来近似

) (t x

0 t

2 3

) ( x

k )

0 (

x x(k )

c)任意激励信号用冲激信号来近似 2.7-1 任意信号x t( )的分解

由此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即任意信号都可以分解为无限多个强度为x( )d 的冲激信号 及其时移的加权叠加或积分。

2.7.2 卷积与零状态响应

由式(2.7-2)可知,任意激励信号 ( )x t 都可以分解为冲激信号 ( )t 及其时移的加权之和,即 ( ) ( ) ( )d

x t x  t  



根据冲激响应的定义及LTI 系统的特性, ( ) th t , (( )  t)→h t( ),则当激励为x t( ) 时,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为

( ) ( ) ( )d yzs t xh t  

  (2.7-3)

显然,式(2.7-3)表示为一个卷积积分。表明利用激励信号 ( )x t 与单位冲激响应 ( )h t 卷积 即可得到系统的零状态响应yzs( )t ,简记为

( ) ( ) ( )

yzs tx th t (2.7-4)

如果系统是因果系统,即在t 时, ( ) 00 h t  ,且激励信号 ( )x t 仅在 t≥0 时有值,则零状

态响应为

2.7.3 卷积的图解法

卷积图解法是借助于图形计算卷积积分的一种基本计算方法。与解析法相比,图解法使 人更容易理解系统零状态响应的物理意义和积分上下限的确定。从几何意义来说,卷积积分是 相乘曲线下的面积。采用图解法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符号生动活泼起来,图形的加入起到画龙点 睛的奇妙效果。

卷积的一般公式

1( ) 2( ) 1( ) (2 )d f t f t ff t  

 

  (2.7-7)

由式(2.7-7)可得图解法具体步骤为:

(1)置换( t → ),即 f t →1( ) f1( ) , f t →2( ) f2( ) 。

(2)反褶( → ),即 f2( ) → f2( ) 。 

(3)平移( → t),即 f2( ) → f t2(  。 )

(4)相乘,即f1( ) ( f t2 )。

(5)积分,即 f1( ) ( f t2  )d



为了清楚地认识卷积的过程及积分定限的问题,以图 2.7-3 所示的两个时限信号 f t 和1( )

2( )

f t 为例来说明卷积图解过程,卷积结果以y t 表示。 ( )

0 t

)

1(t f

1 -1

1

0 t

)

2(t f

1 1 2

2

1 2

1

2.7-3 两个时限信号 由图2.7-3 可得两个原信号的表达式,分别为

1

( ) 1( 1)[ ( 1) ( 1)]

f t 2 tu t u t

2

( ) 2[ ( 1) ( 1)]

f tu t2 u t

信号 f t 和1( ) f t 卷积过程的“置换”2( ) 、“反褶”和“平移”的步骤分别如图2.7-4 所示。

在图2.7-4 的“置换”步骤中,只是自变量发生改变,图形不变;“反褶”步骤中,f2( ) 变成f2( ) ,此时的 t0;“平移”是参变量 t 由 到变化,对应的f t2(  沿时间) 轴从 最左边移动到最右边。根据本题目,二信号的关系分5 种情况,只有平移 2、平移 3 和平移 4 阶段f1( ) ( f t2 )才有值,从图中的阴影可以得知二信号相乘后的积分限。有关本题目的卷积 计算问题说明如下:

“平移”1:此时 1 2 1

t   ,即 3

t  ,二信号无交叠,卷积结果为 2

1 2

( ) ( ) ( ) 0 y tf tf t

0 1

两个时限信号相卷积,其结果仍然为时限信号,左边界为二信号左边界之和,右边界为 二信号右边界之和,其信号值域的非零值区间范围发生了变化。

2.7.4 卷积的性质 1.交换律

1( ) 2( ) 2( ) 1( )

f tf tf tf t (2.7-8)

式(2.7-8)表明,在求解两个连续信号的卷积时,可以将其中的任一信号反褶,卷积结 果保持不变。为了运算简单,常将表达式较为简单的那一信号进行反褶。

2.分配律

1( ) [ ( )2 3( )] 1( ) 2( ) 1( ) 3( )

f tf tf tf tf tf tf t (2.7-9)

卷积的分配律反映了系统的叠加性,可以用来求若干子系统并联后,系统总的冲激响应。

图2.7-6 中的系统由两个子系统并联而成,子系统的冲激响应分别为h t 和1( ) h t 。 2( )

y(t)

) (t x

)

1(t h

)

2(t h

2.7-6 两个子系统并联 根据系统框图可知,系统的响应为

1 2

( ) ( ) ( ) ( ) ( ) y tx th tx th t 由卷积的分配律,可得

1 2

( ) ( ) ( ) ( ) ( ) ( ) y tx th th tx th t 则系统总的冲激响应为

1 2

( ) ( ) ( )

h th th t (2.7-10)

3.结合律

1 2 3 1 2 3

[ ( )f tf t( )]f t( ) f t( ) [ ( ) f tf t( )] (2.7-11)

利用卷积的结合律,可以求得若干子系统串联后,系统总的冲激响应。

图2.7-7 中的系统由两个子系统串联而成,子系统的冲激响应分别为h t 和1( ) h t 。 2( )

)

2(t ) h

1(t

h y(t)

) x(t

2.7-7 两个子系统串联 根据系统框图可知,系统的响应为

1

2

( ) ( ) ( ) ( ) y tx th th t 应用卷积结合律,可得

1 2

( ) ( ) ( ) ( ) ( ) ( ) y tx th th tx th t 则系统总的冲激响应

1 2

( ) ( ) ( )

h th th t (2.7-12)

4.卷积的微分与积分

当激励信号x t( )( )t 时,响应y t( )h t( ),则有

2.7.5 系统的全响应及其含义

由前面所述分析方法可知,动态系统的全响应可以分为:

1.全响应分解为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全响应可以分解为零输入响应yzi( )t 与零状态响应yzs( )t 之和,即 ( ) zi( ) zs( )

y ty ty t (2.7-20)

2.全响应分解为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

全响应y t 还可以分解为自由响应( ) y t 与强迫响应h( ) y t 之和,即 p( ) ( ) h( ) p( )

y ty ty t (2.7-21)

自由响应又称固有响应,它反映了系统本身的特性,取决于系统的特征根;强迫响应又 称强制响应,是与激励相关的响应。通过求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并获得系统的 全响应,然后利用系统特性与自由响应、激励与强迫响应的关系可以得到自由响应和强迫响应。

3.全响应分解为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全响应y t 还可以分解为暂态响应( ) y t 与稳态响应T( ) y t 之和,即 s( ) ( ) T( ) s( )

y ty ty t (2.7-22)

对于全响应,当 t→时,响应趋于零的那一部分响应分量称为暂态响应,又称瞬态响应;

当 t→时,响应中能够保持恒定或周期变化的那一部分响应分量称为稳态响应。通常,当阶 跃信号或周期信号作用于系统时产生的零状态响应就是稳态响应。

图 2.7-12(a)和(b)表示某一系统在t 时稳定输出恒定量,0 t 时,系统受到不同0 的激励,经过一段过渡时间后重新建立平衡,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图2.7-12(a)中 (0 )y y(0 ) , 而图 2.7-12(b)中 (0 )y y(0 ) 。从原稳态到新稳态所经历的时间越短,说明系统的快速性 越好;图 2.7-12(a)中有振荡,振荡幅度越小,则系统的平稳性越好;最终的稳态值与所希 望的值越接近,则系统的准确性越好。

0 ) y(t

a

t b

原稳态

新稳态 暂态

0 ) y(t

a

t b

原稳态

新稳态 暂态

(a)初始值与初始状态连续变化 (b)初始值与初始状态不连续变化 2.7-12 系统全响应的过渡过程示意图

例 2.7-5 已知某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y(2)( ) 3ty(1)( ) 2 ( )ty tx(1)( )tx t( ),系统的初 始状态y(0 ) 1  ,y(1)(0 ) 2  。当激励 ( )x tu t( )时,求系统的全响应y t ,并指出零输入响( ) 应与零状态响应、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解 (1)用经典法求零输入响应 ( )y t ,即

(2)( ) 3 (1)( ) 2 ( ) 0

zi zi zi

y ty ty t  由特征方程s23s  ,解得特征根为2 0 s1  ,1 s2   ,则 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