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經過上述統計結果可以發現,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中修辭格出現的情況相當集

188

中,同時也有多項修辭格從未出現。以下分別就修辭格使用較多以及從未使用的 原因,進行探討:

一、修辭格較常使用之原因探討

根據統計結果發現,在第一階段詩歌體範文中,出現最多的修辭類目是類 疊,次多的修辭格為轉化,第三多的辭格是對偶。這幾類修辭格被頻繁運用的原 因,可能如下:

首先就類疊來說,由構成單位來看,類疊的疊字與類字修辭構成單位為「字」

或「語辭」,即使在篇幅短小的詩歌體範文中出現較多次,也不會造成內容上的 重複與類似。另外歐宗智曾提出童詩講求的重點:

童詩尤其講求自然和諧的音韻和流利愉快的節奏,這可經由分行、標點、分 段、排列、押韻來完成。64

類疊就有使音韻和諧的作用,自然容易受到運用。此外,就兒童學習的觀點來看,

字詞重複出現可以加深兒童的印象,並形成兒童的舊經驗,以舊經驗為基礎來學 習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

就轉化而言,採用擬人法可以將描述的主題事物變得更加親切熟悉,也會較 為生動;而對於一些抽象的事物,將其擬為具體的物品,也較容易讓學生聯想與 了解。

對偶修辭最重要的作用在使文句整齊,呈現文章的形式美。鄭蕤曾指出兒童 詩的特色:

兒童詩注重暢順流利,講求形式自然、整齊。更注重情、韻、思的境界。65 由此可見在重視形式整齊的童詩當中,對偶絕對是不可或缺的修辭方式。

二、修辭格未曾出現的原因探討

在第一階段詩歌體範文中,仿擬、引用、藏詞、飛白、析字、轉品、婉曲、

倒反、象徵、倒裝、跳脫從未出現,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諸端:

64 歐宗智:〈提升童詩的文學價值〉《中國語文》第 469 期(民 85 年),頁 73。

65 鄭蕤:〈淺談童詩〉,《國教輔導》第 24 卷第 3 期(民 74 年),頁 1-3

(一)仿擬主要是模仿前人作品的形式,發生作用與否,取決於讀者心中對於 原作的印象。對於閱讀和學習經驗尚淺的兒童來說,仿擬不容易發生明顯的效 用,反而容易造成文意上的混淆;此外由於童詩篇幅篇幅有限、文體特殊,所以 也不容易找到模仿的對象,因此在所選的範文之中,不容易出現運用仿擬的例子。

(二)引用的功用主要在增強文章或說話的說服力,但在篇幅短小的詩歌文章 中,並沒有太多引用他人文句的空間,而且對於第一階段的兒童來說,他們的生 活和閱讀經驗還不多,引用權威或成語、俗語,他們未必熟知,反而無法收到增 加說服力的效果。而藏詞、飛白同樣需要讀者熟悉許多成語或俗語,具有相當的 先備知識,才能夠理解修辭背後的意義,因此同樣不適合出現在範文當中。

(三)轉品重點在於詞性的轉變,在學生對於詞性概念尚未了解的階段,他們 仍會因為辭彙過少,而將某些辭彙做多種詞性運用,對於詞性的辨析並不容易。

(四)析字的題材比較枯燥,在這個階段難以運用在主題之中。而且要能夠了 解拆解的原因所在,才會產生趣味,所以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字詞知識,這些對 於第一階段的學生來說,都難以達到。

(五)倒反和象徵沒有出現的原因,前者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在言詞意義的反 面,後者則需透過聯想去探討隱含的意義,這些都需要相當的生活經驗和先備知 識,才容易使用。

(六)倒裝和跳脫容易造成誤會,尤其兒童講求直觀經驗,若運用這兩種修辭 法,則可能對他們造成誤導,學習到錯誤的語句形式。

(七)婉曲未出現的原因,在於詩歌本身文字已十分精簡,對於事物難以詳細 說明敘述,若再用婉曲修辭,則學生可能囿於年齡,無法體會言外之意;此外柯 錦鋒也提出以下看法,說明婉曲不適用的原因:

童詩是注意童趣,有著明顯的詩味並兼顧意境的一種詩體。童詩不宜太婉 曲,也不宜太露骨。太婉曲易淪於晦澀,露骨則俗不可耐。66

190

綜合以上的原因探討,可知第一階段詩歌體的範文會有修辭使用集中化的現 象,是現實上難以避免的。而基於形式的表達、讀者的能力與需求、教學講解的 便利,選用最適當的修辭方式來表達,才是目前範文的主要特性,至於無法呈現 的修辭方式,則有待教師的補充指導,或是在更高年級的教材中呈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