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探究─以九年一貫第一階段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之修辭探究─以九年一貫第一階段為例"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語文是人類為了傳達內在的思想、情感、觀念與經驗所創造的重要工具,也 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礎。杜淑貞即指出:「語言是一切學科之母,它屬於工具學 科,因為它可以輔助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而使運用的技能愈熟練,獲得的經驗 愈豐富,學習的效果愈顯著。」1透過語文技能的學習,我們才能理解外在的世 界,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溝通接軌。為了讓溝通能獲致最大的效果,對於用來表 達的語文所呈現的形式與品質,就有更多樣化和深刻的要求。修辭就在這樣的立 足點上應運產生,修辭具有美化章句、修飾語言的功能,有助於勸導說服他人。 更甚者,就如《周易‧文言傳‧乾九三》所云:「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修辭可以展現個人的誠信,更有助於個人功業之成就。 語文既為一切學科的基礎,在教育上的地位即不容忽視。陳弘昌在《國小語 文科教學研究》中提出國小語言教學有奠定學習基礎、啟發學生思考、薰陶兒童 德行、充實學生生活、促進社會發展和鞏固國家統一六項重要性,2可以看出語 文在各方面的價值。而從教學時間的角度來看,在民國八十二年的課程標準中, 國民小學國語科每週教學時間,遠比其他科目的教學時間多。而目前實施的九年 一貫課程中,語文學習領域佔領域學習節數的比例為 20-30%,也較其他學習領 域的 10-15%高,由此可見語文教育所受到的重視。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最常使用的教學資源就是教科書。黃政傑就曾指出美 國教師有百分之七十八至八十的教學內容是依據教科書而來,3而國內所推動的 九年一貫課程,雖然強調教師自編教材的能力,但教科書仍是教學中的主要參 考。由此可知教科書不僅是學校中的重要資源,也是教師教學上的憑藉,更是學 生獲取知識和學習的工具。由於教科書在學校教育中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 1 杜淑貞:《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 75 年),頁 1。

(2)

2 其性質、適用性、在教育的實效,是相當值得研究的對象。尤其在教育改革推行 以來,教科書開放給民間編輯,使教科書呈現更多元化的內容,各版本內容優劣 和編排的適切性,也是眾人關注的焦點。九年一貫課程中伴隨教科書開放和課程 變革而來的,尚有能力指標的使用,條列出各階段的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而在 語文領域中,修辭能力是一項必備的語文技能。培養學生使用和欣賞修辭的能 力,非修辭學不為功。正如黃慶萱所指出的,修辭學居於國文基礎學科的最高層, 同時也和邏輯學、心理學、語言學、美學間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因此修辭學實為 語文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兒童剛踏入學校學習的階段,一方面脫離家庭的庇護,同時要適應學校的團 體生活;另一方面開始接觸系統化的知識灌輸,所以用簡單、有趣的教材內容, 比較容易引導學生學習。九年一貫的語文領域中,將國小一至三年級歸為第一階 段,這個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處於一次大變動,在認知發展方面,處於前運思階 段過渡到具體運思階段;在思維發展方面,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過渡到具體形象思 維;在語言發展方面,由口語過渡到書面語的階段。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點來 看,學前兒童的語言發展雖已達與人溝通的程度,但對於剛進入學校學習的一年 級學生而言,進行語文教學時,教材應結合生活情境,兼顧語文的實用性。所以 在第一階段的課本範文中,教材編輯者安排了大量兒童詩歌這類的韻文,以切合 兒童心理特點,適合他們的閱讀特性,4並作為傳遞美感、經驗與趣味的媒材。5 這樣的安排方式堪稱適當,但是目前通行的國語教科書中的範文,是否符合兒童 的心理特點,而具有兒童性、文學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質?這也是本研究試 圖探討的問題。 以上諸點,就是研究者以九年一貫第一階段的詩歌體範文為研究對象,從修 4 黃雲生認為:「兒童詩是切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適合他們閱讀、吟誦,為他們所理解、欣 賞、喜愛的詩歌。」見黃氏著《兒童文學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 88 年), 頁 65。 5 鄭瑞菁認為「(童詩)有成人爲兒童所寫者,也有兒童本身爲兒童創造者……,以童心出發,以 形象思維與精練、韻律的文字,生動地營造出感動人心的意象和感情,傳遞美感經驗與趣味。」 見鄭氏著《幼兒文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 88 年),頁 276-277。

(3)

辭的角度切入分析的原因。而基於以上動機,本研究希望能達成以下目的: 一、分析第一階段國語教科書中詩歌體範文的章法使用情形。 二、分析第一階段國語教科書中詩歌體範文的修辭格使用情形。 三、賞析章法與修辭格在詩歌體範文中的作用。 四、根據研究結果,作為教科書編輯者和教師教學上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論文所探究之「修辭」為「篇章修辭」與「字句修辭」,篇章修辭由章法 的角度著手,而字句修辭以修辭格的修飾效果為主。研究對象是九年一貫第一階 段的國語教科書中,文體為詩歌體的範文。由於從民國八十五年後,教育部全面 開放教科書給民間書局編纂,所以國小教科書的版本繁多,選擇也很有彈性。6 將九十三學年度國立編譯館審定合格的國語教科書版本羅列如下表: 表一:九十三學年度國語教科書各冊審定版本一覽表7 冊數 審定出版社 第一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光復、大同資訊、明台 第二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光復 第三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光復 第四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育成 第五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 第六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 第七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光復 第八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育成 第九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 第十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 第十一冊 南一、翰林、康軒、仁林 第十二冊 (尚未送審) 6 李鍌:「自民國八十五年以後,教育部為了因應時代潮流,實施教育改革,所有教科書採多元 化政策,從國小開始,全面開放由民間書局編纂,經送審後發給執照,即可發行,由各學校 自行選購採用,是即所謂『審定本』。」見李氏〈悠悠歲月十二年─主編國立編譯館國小國 語科教科書的回顧與檢討〉,《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第13卷第1期,民國91年6月,頁7。 7 研究者自行整理,資料來源為國立編譯館九年一貫教科書審定資訊網

(4)

4 由上表可知,九十三學年度有八家出版商分別通過各冊的審查,而其中各年 級皆通過審查的出版社,只有南一、翰林、康軒、仁林四家出版社,而其中又以 南一、翰林、康軒三家出版社的市場佔有率最高。所以為求研究內容一致性、整 體性及代表性,同時考量研究者能力,所以本研究採用康軒、南一及翰林三家出 版社的國語教科書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探討各冊中詩歌體的範文內容,由於各家版本對於課文文體的設計走 向不同,所以在詩歌體範文的數量比例上有所差異。以下整理出南一、翰林、康 軒三家出版社第一階段中詩歌體範文所佔課數的比例,以呈現其差異情況: 表二:各冊詩歌體範文數量分布表 南一 翰林 康軒 第一冊(詩歌課數/總課數) 6/9 4/8 6/8 第二冊(詩歌課數/總課數) 5/12 6/15 7/12 第三冊(詩歌課數/總課數) 4/14 5/15 3/12 第四冊(詩歌課數/總課數) 4/14 5/14 4/12 第五冊(詩歌課數/總課數) 2/14 2/14 3/15 第六冊(詩歌課數/總課數) 2/14 1/14 2/15 合計(詩歌課數/總課數) 23/77 23/80 25/74 由上表可知,詩歌體範文在低年級階段所佔比例較高,三年級開始比例有降低的 趨勢,但範文內容則在段數和字數上逐漸增加。因為低年級階段,要配合學生的 理解能力,所以會採用較多的詩歌體範文。因此本研究為了為了取得較多的研究 樣本,同時讓研究有階段性的意義,所以採用九年一貫分段中的第一階段(一至 三年級)為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

壹、取材方面

本論文以九年一貫第一階段國語教科書中的詩歌體範文為研究範圍,教科書 版本包括康軒、南一及翰林三家出版社於九十三年出版,並經國立編譯館審查通 過的國語教科書。

(5)

貳、研究方法

本論文以「修辭」的角度,從「篇章修辭」及「字句修辭」兩方面深入探討 國語教科書中詩歌體範文對於二者的運用情形,及其造成文章何種特色,以深入 分析教科書範文的修辭藝術。 茲將研究方法條列說明如下: 一、由篇章修辭的角度切入: 本研究從章法的角度,探究其產生的篇章修飾效果。在章法研究上最常使用 結構分析表的方式來呈現,但結構分析表往往有流於形式的問題。陳滿銘就指出: 從表面上看,所謂「結構分析表」,該偏重於形式才合理。不過,大家都 知道,形式是離不開內容,而內容也是離不開形式的。所以分析時,應兼 顧內容與形式,才能藉以從事兩方面的深究教學。不然,內容一個表,形 式又一個表,彼此分割獨立,只有徒增困擾而已。因此我們畫分析表時, 最好就課文的性質,分層加以考慮,看看某一層該偏於形式還是內容來得好。8 故本論文在探討範文的章法布局時,第一層結構均由「形式」入手,接著再分析 其內容,是以「先形式後內容」的方式來分析。「形式」指的是此篇文章組織的 型態方法是「先總括(凡)後條分(目)」的演繹方式、或是「先目後凡」的歸 納法?抑或是用「情—景」、「敘—論」、「虛—實」等方法來架構。而探討這 些架構方法的基準,主要是以陳滿銘和仇小屏所歸納出來的章法類別為依據。在 第一層結構下先掌握了作者的「文章作法」後,再視各篇型態性質,如「形式」 成分明顯的,第二層再以「形式」角度分析;如「形式」成分不明顯,則以「內 容」角度分析。 根據以上的原則,本論文在探討範文之篇章修辭時,首先先列出原文,再畫 出各篇結構圖,以便兩相對照。各篇範文的章法分析則分為「應用方面」與「結 8 陳滿銘:《文章結構分析──以中學國文課文為例》(台北:萬卷樓出版社,民國88年),頁

(6)

6 果方面」二者論述,前者重點在探析各篇文章的作法布局,後者重點則放在運用 此文章作法對全文造成何種美感特色。 二、由字句修辭的角度來探討 分析完範文的篇章修辭後,本論文再由「散」的角度,運用綜合歸納之法來 分析各篇範文對字句修辭的運用。本論文探討的字句修辭是以黃慶萱《修辭學》 中所列舉的三十項辭格為主。 在探討字句修辭時,首先在範文使用修辭技巧處作上標記,以顯示使用修辭 的語句與上下文的關係。其次歸納文中使用的修辭法,列表說明其內容及作用。 最後再分析這些修辭法對於文章造成何種特色、造成何種美感。黃省三在《文法 修辭學》中對修辭學與美學的關係有以下的說明: 修辭學則僅限於對語文表達技巧的研究,所涉及的,僅為詞藻的運用。詞 藻運用是一種純技巧的問題,是相當具體的。美學對語文並沒有具體的方 法,只是藉詞藻的運用,以呈現具有美感的境界。因此美學可以說是抽象 的,對語文而言,僅在修辭上具有原則性的指導功能。不過修辭學由於有 美學這種原則性的指導,因而使語文藉詞藻的運用,才能進入美的境地。9 所以藉由修辭的角度進行分析,應該可以進一步欣賞教科書範文的文學藝術及美 感手法。

第四節 修辭理論

修辭是用來修飾文章、美化語詞的文學技巧,所以必須依附文章而存在。文 章之構成包含許多要素,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篇中提到: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 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 畢矣。 這段話說明文章篇章結構是自字至句,再由句成章,最後由章而成篇。文章的構 9 黃省三:《文法修辭學》(台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頁9。

(7)

成旣是有層次性的,在不同的層次中,就應該有不同的美化技巧。 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就提出修辭的手法有「兩大分野」: 第一、注意在消極方面,使當時想要表達的表達得極明白,沒有絲毫的模 糊,也沒有絲毫的歧解。這種修辭大體是抽象的、概念的。...... 其適用的範圍是廣涉語辭的全部,是一種普遍使用的修辭法。 第二、注意在積極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動人。與一切藝術的手法相仿, 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大體是具體的、體驗的。10 由此可見,修飾主宰全篇的主旨、概念、結構,或是呈現內容的文字、句法、辭 令時,有這兩種類型的修辭技巧。 一般人在講修辭時,通常將重點放在字句的修飾上,也就是修辭格的運用。 事實上修辭不僅有修飾字句的功能,它同時也是美化篇章的工具。楊鴻銘就指出: 「修辭」除字句詞藻之鍛鍊外,尚包含篇章的佈局與章法的選擇;不論是 有意或無意,寫作必然須用修辭。11 而曹冕在《修辭學》中,對文章結構的探討,是分別由「字法」、「句法」、「段 法」、「篇法」四方面來進行。12張壽康在《修辭通鑑》的序中論述: 修辭的領域不僅是微觀的,也同時應該是宏觀的;不僅要研究辭格表達, 語句推敲,而且要研究語段、語篇的建構,研究話語、文篇的整體表達效果。13 陳滿銘於《文章章法論》的序中提到: 修辭學本有兩大領域,一為字句之鍛鍊,二為篇章之修飾。14 宗廷虎等在《修辭新論》亦論述: 造詞、煉句方面的修辭固然重要,但它們只解決局部的問題;篇章修辭要 解決的才是整體佈局的問題。15 10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再版),頁48。 11 楊鴻銘:〈修辭與作文〉《中國語文》第 471 期(民國 85 年),頁 61-63。 12 曹冕:《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 23 年),頁 5。 13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1991),張壽康序頁 1。

(8)

8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修辭學不只是字句上的修飾,對篇章方面也有所助益。 所以本研究將修辭分為整、散兩方面來討論。就「整」的角度而言,指的是「篇 章修辭」;就「散」的角度來說,即為「字句修飾」。「篇章修辭」的「篇」為 「整篇」、「謀篇」,「章」為「裁章」、「段落」。「篇章修辭」可以說是「章 法」的分析、探討文章謀篇布局的安排;而「字句修辭」是在篇章所經營的語境 之下,調整語文表意,設計優美形式的方法,16也就是吾人所謂的修辭格運用。

壹、篇章修辭

篇章修辭是用來修飾篇章的方法,一般稱之為「章法」。本節主要探討章法 的定義、原則以及主要的分類,以作為分析課文章法之依據。 一、定義 章法,從其字面上解釋為文章之作法。但構成文章之要素極多,如成偉鈞等 在《修辭通鑑》中即指出: 章法一般包括文章的體勢、承轉、熔裁等方面的內容,具體說來,主要包括 文章的線索脈絡、結構方式、層次段落、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此外,文 章的抑揚頓挫、波瀾張弛、虛實賓主、擒縱開闔、曲直奇正等本屬技法,但 它們往往影響到結構、反映到結構上來。遇此情況,他們也成為章法研究的 內容。17 可見章法包含範圍之廣,且所涵蓋的範圍,也沒有確切的定論,容易和文章 結構、技法方面產生混淆。自古以來探討文章作法的著作極多,而談到文章的結 構布局,實可溯至劉勰的《文心雕龍》。《文心雕龍》由卷六到卷九皆屬「文術 論」,〈總術〉篇中更言「才之能通,必資曉術」,故為文除了要注意文辭的修 飾外,篇章的法度亦不可忽略。此後,歷代亦有許多相關理論的闡述,如王構在 16 黃慶萱《修辭學》中提到:「修辭學是研究在不同的語境下,如何調整語文表意的方法,設計 語文優美的形式,使精確而生動地表達出說者或作者的意象,期能引起讀者之共鳴的一種藝 術。」 17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1991),頁 682。

(9)

《修辭鑑衡》謂文章必「謹布置」,18倪士毅的《作義要訣》也提及作文之法度, 19次如劉熙載在《藝概》中就提及「章法之相間」與「文之布局」,20又如宋文 蔚《評註文法津梁》之論文章「謀篇」21等,足見章法受重視之程度。 雖然古人論及文章作法的著述極多,但始終沒有系統化的定義。晚近學者開 始展開定義章法的工作,如章微穎在《中學國文教學法》中指出: 章法就是文章構成的型態,也就是句成段 、段成篇,如何組織起來的方式。22 成偉鈞等主編的《修辭通鑑》中對章法的定義為: 章法指的是將語言材料進行最佳組合,連綴句群,組段成篇的方法,及布 局謀篇的方法。23 陳滿銘則認為: 所謂的章法,是指文章構成的型態而言,也就是將句子組合成節段,由節 段組合成整篇的一種方式。24 仇小屏以為: 章法是綴句成節段,組節段成篇的型態,也就是謀篇布局的一種方法。25 總而言之,章法就是文章組成的法則,而辭章家在進行創作時,必須將各個 節段作最適宜的安排,有機地組織成一個整體,才能使作品獲致強大的感染力。 以章法來進行分析,則能夠藉由各結構成份間的呼應關係,掌握作者的思想發展 進程,更可一目了然的明白作者安排、聯絡的技巧。26陳滿銘曾謂,往下深入分 析,是為了往上融貫統合。27透過分析各部分的關係,才能進一步組合成整體, 也才能完整的探求其美,否則僅是籠統的印象而已,是故探究文章布局之妙,能 幫助我們直入文章堂奧,從而運用於賞析、創作、與教學。 18 王構《修辭鑑衡》,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1482 冊,頁284。 19 倪士毅《作義要訣》,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1482 冊,頁373。 20 劉熙載:《藝概》(台北:廣文書局,民國 59 年),頁 181 及頁 177。 21 宋文蔚:《評註文法津梁》(高雄:復文書局,民國 82 年),頁 49。 22 章微穎:《中學國文教學法》(台北:蘭台書局,民國 62 年),頁 24。 23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1991),頁 681。 24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 80 年),頁 27。 25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 87 年),頁 13。

(10)

10 二、原則與分類 文學創作的範圍無比廣泛,因此古來一向有「文無定法」、「人各有體」的 說法,但是在辭章寫作的過程中,卻還是有一些共通的理則存在。章法學家一直 致力於發掘出這樣的共通法則,如曹冕的《修辭學》在「篇之格律」,就提出了 「統一」、「銜接」、「變化」和「側重」四律。他對「統一律」的定義為: 篇有篇旨,段有段旨,句有句旨。句之旨統於段,段之旨統於篇,是為篇 之統一。28 是將主旨當成統一全文文章的要素。而「銜接律」則為: 言篇法而及銜接,則古人所謂血脈者是也。29 「血脈」者所指的應該是文章的綱領。而「變化律」則是: 古之作者,言無同聲,章無同格。30 也就是在共通的章法理則之下,作者會因其環境、背景知識等不同,而呈現不同 的風格。最後,「側重律」則是: 篇法側重之點有二:一在篇首,一在篇末。31 也就是闡明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在於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這樣的說法初步歸納出 文章作法的原則,但不免有所闕漏,所以章微穎在《中學國文教學法》中提出的 章法三類原則: 就整篇說,亦可概括之於三個原則:一是秩序的原則,要看材料分量次第 配排得適宜不適宜;二、聯貫的原則,要看從頭至尾前後連續得順不順當; 三、是統一的原則,要看統體是否維持著一致的意思,同樣的情調。32 其中的秩序原則,可以彌補「側重律」過於武斷的缺失,同時也包含「變化律」 的原則在內。至於聯貫的原則,則近似「銜接律」,統一的原則也與曹冕的「統 一律」相似。 28 曹冕:《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 23 年),頁 101。 29 同前註,頁 104。 30 同前註,頁 114。 31 同前註,頁 127。 32 章微穎:《中學國文教學法》(台北:蘭台書局,民國 62 年),頁 24。

(11)

陳滿銘在《國文教學論叢》中則提出: (章法)大抵說來,可以用三個原則來加以概括,那就是秩序、聯貫和統 一。33 陳氏在發表〈談詞章章法的主要內容〉時,又增加了變化律,34其後就將「秩序」、 「變化」、「聯貫」、「統一」視為文章章法的四大律。 成偉鈞等主編的《修辭通鑑》中,對於章法也有相似的看法: (1)完整細密。從內容到形式,都要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2)脈絡貫 通。文氣流暢貫通,形式和諧一致。各個部分均衡勻稱,意思連貫、銜接 緊密。……(3)條理清晰。材料按部歸類,不相混雜,條分縷析,脈絡分 明。(4)靈活多樣。變化多姿,巧妙新穎,有創造、有新意、有起伏、有 波瀾。35 這樣的說法,也近似於「統一」、「聯貫」、「秩序」和「變化」的原則。 仇小屏、陳佳君等人在陳滿銘的指導下進行章法研究,對於章法的原則,主 要也服膺陳滿銘的章法四大律。 由以上各家說法來看,可見章法研究近來已成為一門專門學問,許多章法的 規則、內容和使用原則,在學者的研究下也逐漸成型。其中尤以台灣師大的陳滿 銘及其研究生,是為章法學研究的主流。36因此本研究所採用章法結構分析,將 以陳滿銘、仇小屏等人的立論為依據。 在章法四大律的統攝之下,章法學家更歸納出許多共通的法則,並依據這些 章法法則的特點,賦予獨特的名稱。例如王德春《修辭學詞典》便提出: 33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 80 年),頁 27。 34 參見陳滿銘:〈談詞章章法的主要內容(上)〉,《國文天地》第 13 卷 7 期,頁 89。 35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1991),頁 682。 36 鄭韶風「陳滿銘教授及其研究生仇小屏、夏薇薇、陳佳君、黃淑貞等為主幹,推出了漢語辭 章章法學的論著;開了『章法』論的專門辭章學先河。此類論著,從其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科 學性與實用性來講,雖非『絕後』,實屬『空前』。」見〈漢語辭章學四十年述評〉《國文天地》 17 卷 2 期,2001 年 7 月,頁 96。又鄭頤壽:「台灣建立了『辭章章法學』的新學科,成果豐 碩,代表作是台灣師大博士生導師陳滿銘教授的《章法學新裁》及其高足仇小屏、陳佳君等的 一系列著作。」見〈中華文化沃土,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

(12)

12 文章布局謀篇的方法,包括材料的取捨與詳略、敘述的順序、過渡和照應 等,分為線索、剪裁、疏密、呼應、波瀾、理序、懸念、點睛等問題。37 陳滿銘在《章法學新裁》中一口氣提出今昔、遠近、大小、高低、本末、淺深、 貴賤、親疏、插補、賓主、虛實(時、空、真、假)、正反、抑揚、立破、問答、 平側、凡目、縱收、因果等章法;隨後仇小屏在其《篇章結構類型論》中,又增 加久暫、內外、左右、視角轉換、時空交錯、知覺轉換、狀態變化、眾寡、並列、 情景、論敘、泛具、詳略、張弛等類型。以下就參照陳滿銘及仇小屏對於章法的 分類與定義,分別整理如表三,同時再以一篇詩文為例,說明該章法的應用方式: 表三:章法分類及定義表 章法 名稱 定義 舉例 今昔 將時間中的「今」(現在) 與「昔」(過去),依篇章 需求做適當安排的章法。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 頁19) 辛棄疾〈醜奴兒〉: 昔:「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 層樓,爲賦新詞強說愁」 今:「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 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2) 久暫 將文學作品中的長、短時 間做適當安排的章法。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 頁45) 賀知章〈回鄉偶書〉: 最久:「少小離家老大回」 久 :「鄉音無改鬢毛衰」 暫 :「兒童相見不相識」 極暫:「笑問客從何處來」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46) 遠近 將空間遠、近的變化紀錄 下來而形成的章法。(《篇 章結構類型論(上)》,頁 53) 謝翺〈效孟郊體〉: 近:「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忽忽如有人,起視不見處」 遠:「牽牛秋正中,海白疑夜曙」 近:「野風吹空巢,波濤在枯樹」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59) 內外 將出現在詞章中的,建築 物內、外的空間轉換表達 出的章法。(《篇章結構類 張祜〈贈內人〉: 外:「禁門宮樹月痕過, 媚眼微看宿鷺窠」 37 王德春:《修辭學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頁 215。

(13)

型論(上)》,頁73) 內:「斜拔玉釵燈影畔, 剔開紅焰救飛蛾」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78) 貴賤 文中描述人之地位或物之 珍貴程度而言之章法。 (《文章章法論》,頁87) 〈孟子‧盡心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文章章法論》,頁88) 親疏 文中依照關係的親近與否 來排列的章法。(《文章章 法論》,頁88)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最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親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疏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文章章法論》,頁89) 左右 將空間在左、右之間移 動,而造成的橫向變化記 錄下來的章法。(《篇章結 構類型論(上)》,頁85) 郁永河〈臺灣竹枝詞〉: 左:「台灣西向俯汪洋」 右:「東望層巒千里長」 一片平沙皆沃土, 誰為長慮教耕桑?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86) 高低 記載文學作品中空間高、 低變化的章法。(《篇章結 構類型論(上)》,頁92) 祖詠〈終南望餘雪〉: 高:「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低:「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92) 大小 將空間中大的面與小的面 之間,擴張、凝聚的種種 變化記錄下來的章法。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 頁106) 劉禹錫〈春詞〉: 最大:「新妝宜面下朱樓」 大 :「深鎖春光一院愁」 小 :「行到中庭數花朵」 最小:「蜻蜓飛上玉搔頭」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106) 視角 變換 不從單一的角度去描摹景 物,而是將空間三維─ 長、寬、高互相搭配,造 成視角的移動,並將此種 變化體現在文學作品中的 一種章法。(《篇章結構類 型論(上)》,頁124) 張繼〈楓橋夜泊〉: 高:「月落烏啼霜滿天」 低:「江楓漁火對愁眠」 遠:「姑蘇城外寒山寺」 近:「夜半鐘聲到客船」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124) 時空 交錯 在作品中,分別關顧了時 間的流逝,以及空間的呈 趙師秀〈約客〉: 時:「黃梅時節家家雨」

(14)

14 成,以求篇章內容完整、 美感多元的章法。(《篇章 結構類型論(上)》,頁137) 時:「有約不來過夜半」 空:「閒敲棋子落燈花」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144) 感覺 轉換 以節段的篇幅去描摹不只 一種的感覺,藉此可以更 多面地展現創作者對大千 世界的認識。(《篇章結構 類型論(上)》,頁149) 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 視:「四顧山光接水光」 嗅:「憑欄十里芰荷香」 心:「清風明月無人管」 觸:「併作南樓一味涼」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153) 狀態 變化 將外在世界中,萬事萬物 某一狀態本身的變化呈現 在文章中的篇章修飾法。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 頁164) 賈島〈客思〉: 蟲聲:「促織聲尖尖似針, 更深刺著旅人心」 人聲:「獨言獨語月明裡, 驚覺眠童與宿禽」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177) 本末 將一事理的始末原原本 本、按照次序地敘出,就 是「由本而末」;反之, 則是「由末而本」。(《篇 章結構類型論(上)》,頁 181) 《禮記‧中庸》: 本:「天命之謂性」 中:「率性之謂道」 末:「修道之謂教」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191) 淺深 因文意(境)有淺有深,而 在文章中形成層次的章 法。(《篇章結構類型論 (上)》,頁200) 王昌齡〈閨怨〉: 淺(不知愁):「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翠樓」 接榫:「忽見陌頭楊柳色」 深(愁):「悔教夫婿覓封侯」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00) 因果 「因為……所以……」的 構句方式,由字句擴大到 篇章,連貫方式也不限於 字詞時的章法。(《篇章結 構類型論(上)》,頁209) 王維〈秋夜曲〉: 果一:「桂魄初生秋露微」 果二:「輕羅已薄未更衣」 果三:「銀箏夜久殷勤弄」 因 :「心怯空房不忍歸」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13) 眾寡 多數與少數之間相映成趣 的關係。(《篇章結構類型 論(上)》,頁227) 蘇軾〈念奴嬌〉: 眾:「大江東去,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15)

寡:「故壘西邊,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31) 並列 並列結構成分都是圍繞著 主旨,從各個方面、角度 來闡發主旨;而且彼此之 間的關係不分賓主,也未 形成層次。(《篇章結構類 型論(上)》,頁236) 文天祥〈正氣歌〉: 並列一:「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並列二:「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並列三:「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情景 借重具體的景物(實)來襯 托抽象的情感(虛),以增 強詩文的情味力量的章 法。(《篇章結構類型論 (上)》,頁248) 杜牧〈重送絕句〉: 彼情:「絕藝如君天下少」 己情:「閒人似我世間無」 景 :「別後竹牕風雪夜, 一燈明暗覆吳圖」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56) 論敘 將抽象的道理(虛)和具體 的事件(實)結合起來,使 之相輔相成的章法。(《篇 章結構類型論(上)》,頁 268) 杜甫〈八陣圖〉: 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敘:「江流石不轉」 論:「遺恨失吞吳」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73) 泛具 文學作品中「因景而明 理」、「因事而生情」者, 所自然形成的一種章法; 而且「事、景、情、理」 在單寫時,也可能會出現 泛寫、具寫合用的情形。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 頁290) 北朝民歌〈企喻歌辭〉: 泛:「男兒可憐蟲, 出門懷死憂」 具:「尸喪峽谷中, 白骨無人收」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93) 時間的 虛實 將「實」時間(昔、今)與 「虛」時間(未來)揉雜於 李商隱〈夜雨寄北〉: 實(現在):「君問歸期未有期,

(16)

16 景)、抒情(論理)的最好效 果的章法。(《篇章結構類 型論(上)》,頁297) 虛(未來):「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篇章結構類型論(上)》,頁299) 空間的 虛實 在詞章中,既可描寫眼前 所見的實空間,也可描寫 設想得來的虛空間,使得 空間的處理靈活而有彈 性,便是空間的虛實法。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 頁309)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實:「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虛:「遙知兄弟燈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311) 假設與 事實 (虛實) 「虛」指的是假設或夢 境,「實」指的是現實世 界中已發生的一切,兩兩 對映之下,會產生與眾不 同的作用與效果。(《篇章 結構類型論(下)》,頁321) 王昌齡〈出塞〉: 實(事實):「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虛(假設):「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321) 凡目 敘述同一類事、景、理、 情時,運用了「總括」與 「條分」來組織篇章的一 種方式。(《篇章結構類型 論(下)》,頁342)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目一:「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涙滿衣 裳。卻看妻子愁何在?」 凡 ;「漫卷詩書喜欲狂」 目二:「白日放歌需縱酒,青春作伴好還 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 向洛陽」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353) 詳略 將詳寫、略寫的筆法在文 章中交互為用,以凸出主 旨的章法。(《篇章結構類 型論(下)》,頁359) 周敦頤〈愛蓮說〉: 略:「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 世人盛愛牡丹」 詳:「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360) 賓主 運用輔助材料(賓),來凸 顯主要材料(主),從而有 力地傳達出主旨的章法。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 頁374) 詩經〈周南‧桃夭〉: 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主:「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382) 正反 將極度不同的兩種材料並 列起來做成強烈的對比, 藉反面的材料襯托出正面 歐陽修〈生查子〉: 反:「去年元月時,花市燈如晝, (昔)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17)

的意思,以增強主旨的說 服力與感染力。(《篇章結 構類型論(下)》,頁406) 正:「今年元月時,月與燈依舊, (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419) 立破 由兩組看似背離、但終歸 統合的對象所組成,而針 鋒相對,論辯意味極重的 章法。(《篇章結構類型論 (下)》,頁438) 韋莊〈金陵圖〉: 破:「誰謂傷心畫不成, 畫人心逐世人情」 立:「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雲滿故城」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446) 抑揚 針對一個人物或一件事 情,有所貶抑或頌揚的章 法。(《篇章結構類型論 (下)》,頁460) 劉禹錫〈蜀先主廟〉: 揚:「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 足鼎,業復五銖錢。得相能開國」 抑:「生兒不象賢。淒涼蜀故妓,來舞魏 宮前」 (《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頁207) 問答 藉著「問」與「答」來組 織篇章,但「連問不答」 也可達成同樣的效果。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 頁485) 詩經〈河廣〉: 問:「誰謂河廣」 答:「一葦杭之」「曾不容刀」 問:「誰謂宋遠」 答:「跂予望之」「曾不崇朝」 (《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頁309) 平側 必須平提數項的部分,也 必有側注其中一、二項的 部分,兩者結合起來,就 是平側法。(《篇章結構類 型論(下)》,頁504) 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 使〉: 平提:「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側注:「驚風亂颭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迴腸」 平提:「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520) 縱收 將「縱離主題」、「拍回 主軸」的手段交錯為用的 王勃〈山中〉: 收:「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

(18)

18 型論(下)》,頁531)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538) 張弛 造成文章中緊張與鬆弛的 不同節奏,並使之互相配 合,使文章更具姿態、更 富美感的章法。(《篇章結 構類型論(下)》,頁552) 張祜〈宮詞〉: 弛:「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張:「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558) 插敘 將詞章從中擘開,插入一 段文字的章法。(《篇章結 構類型論(下)》,頁570) 李白〈沐浴子〉: 因 :「沐芳莫彈冠,浴蘭莫振衣」 插敘:「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暉」 果 :「滄浪有釣叟,吾與爾同歸」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573) 補敘 在篇章之末,對前文作補 充敘述的章法。(《篇章結 構類型論(下)》,頁584)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最末: 「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補充了作記的年份。 (《篇章結構類型論(下)》,頁588) 上述眾多的章法雖然以逐漸形成一種嚴密的體系,但大多是用來分析文章, 用在詩歌類型的分析就比較少見。而仇小屏在《深入課文的一把鑰匙》中開始嘗 試用分析新詩中的章法現象,開拓了新的視野,也提供本研究得以模範的對象。

貳、字句修辭

本節旨在探討修辭格的定義、特性,同時依據黃慶萱的分類方式,將修辭格 分為表意方法的調整和優美形式的設計兩類,分別探討各項修辭格的定義、分類 和原則。 一、定義 修辭格目前尚無統一公認的定義,以下幾位學者都提出過相關的定義: 唐鉞:「凡語文中因為要增大或者確定詞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語氣而用 變格的語法,這種地方就叫做修辭格。」38 黎運漢、張維耿:「修辭方式,即是修辭格,簡稱辭格。辭格是為了使說話 生動有力而運用的固定方式或格式,它具有一定的構造形式,有特定的表達功 38 唐鉞:《修辭格》(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 12 年),頁 1。

(19)

能。」39 汪麗炎:「人們為了使語言生動形象,而從大量的自覺或不自覺的修辭手段 或使用語言技巧中,概括並提煉出來的一些既被人們大多承認和使用,又自然顯 現出比較固定的語言修辭格式。」40 吳士文:「辭格是在言語活動中,長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結構、特 定方法,符合特定類聚系統的模式。」41 張滌華等:「修辭格,簡稱辭格。它是在修飾、調整語言,以提高語言表達 效果中形成具有特定表達作用和特定表達形式的特殊修辭方法或方式。」42 王占福:「辭格,是被人們修辭實踐反復驗證才肯定下來,對實現語用美相 當有效的修辭方法,也是較為具體、微觀、格式化的方法。」43 林芳如:「為了提昇語言文辭的表達效果,有意識的偏離一般表達的形式, 而創設的種種特定格式。此格式必須具有一定功能、結構與方式。」44 綜合上述學者的說法,研究者將修辭格定義為:為了提高語文的表達效果, 有意識的偏離語文表達常規,而創設的種種特定的語言格式。此格式具有一定構 造形式,和特定表達功能。 二、特性 根據林芳如的研究,認為修辭格具有以下三項特性: 1.特定的功能:具有使語言鮮明生動的表達功能,可通過一定的題旨、語境表現 出來的。 2.特定的結構:每一種修辭格具有一定的結構規律,大致上是由兩個構成部分組 成。 39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公司,民國 90 年),頁 94。 40 汪麗炎:《漢語修辭》(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頁 3。 41 吳士文:《修辭格論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頁 3。 42 張滌華等:《漢語語法修辭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頁 2。 43 王占福:《古代漢語修辭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 67。

(20)

20 3.特殊的語言方式:某些修辭方式既可以改變詞語原來的適應範圍,也可以改變 句子原來的結構規律,甚至可以改變詞語意義的搭配關係。45 而王占福在其《古代漢語修辭學》中另外指出: 1.辭格對語境的依存性極強:修辭要以語境為基底來運轉,利用選擇、調配、變 通的辦法,以形成使用的辭格。 2.辭格的使用程序具體簡明:因為辭格有特定的結構和定義,所以已經形成模式 化的東西,易識易模,自然容易使用。46 三、分類 由於各家學者對於修辭格的定義不盡相同,進行分類的標準和角度也不一 樣,所以產生多種分類方法。研究者將幾位主要學者的修辭分類整理如表四: 表四:各學者修辭格分類 學者名 分類方式 唐鉞 分二十八格,歸於根於比較的、根於聯想的、根於曲折的、根於重 複的等四類。 陳望道 分三十八格,歸為材料上、意境上、詞語上、章句上四類。 黎運漢、 張維耿 分二十三格,歸為描繪、比較、詞語、句式四類。 黃慶萱 分三十格,歸為表意方法的調整、優美形式的設計兩類。 董季棠 分三十格,歸為意境的寫實與理想、字句的取樸與求新、形式的整 齊與變化三類。 傅隸樸 分六十四格,歸為鍛意、布局、取勁、足氣、美麗、生動、渾全、 呈巧、練詞、剪裁、推陳、袪惑、疵累等十三類。 王希杰 分三十一格,歸為均衡美、變化美、側重美、聯繫美四類。 陳介白 分四十格,分為想像之增殖、變化、態度和排列四類。 由於學者分類方法繁多,無法求得統一的修辭格分類,研究者考量目前台灣 地區黃慶萱的《修辭學》一書使用較廣,且內容也極為詳盡,而以往的相關研究 大多採取黃慶萱的分類方法,因此採用黃慶萱之修辭格分類方式,作為主要探討 的依據。以下將黃慶萱書中內容依修辭格名稱、定義整理如下: 45 林芳如:《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修辭格之研究》(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民國 92 年 5 月),頁 39。 46 王占福:《古代漢語修辭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 69。

(21)

表五:修辭格定義表47 修辭格 定義 頁數 1 感歎 當一個人遇到可喜、可怒、可哀、可樂的事物,常 會以表露情感之呼聲,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或贊歎、 傷感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怒或鄙斥、希冀或需 要。這種以呼聲表露情感的修辭法,就叫「感歎」。 37 2 設問 講話行文,不用通常直述方式,而刻意用詢問的語 氣,藉以突顯論點,吸引對象注意,而使話語、文 章激起波瀾的修辭法。 47 3 摹況 對自己感受到的各種境況和情況,特別是其中的聲 音、色彩、形狀、氣味、觸覺等,恰如其實地加以 形容描述。 67 4 仿擬 刻意模仿前人作品中的語句形式,甚至篇章格調, 藉由原作在讀者心中早以存在的熟悉印象,引發出 新的特殊的旨趣,有時更帶有嘲弄諷刺意味的修辭 方法。 93 5 引用 語文中引用別人的話或詩詞、成語、俗語等等,來 印證、補充、對照作者的本意,藉以增強文章或說 話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125 6 藏詞 要用的詞已見於熟悉的成語或俗語中,便把本詞藏 了,只講成語俗語中另一部份以代替本詞。 167 7 飛白 為了存真或逗趣,刻意把語言中的方言、俚語、吃 澀、錯別、以至行話、黑話,加以記錄或援用。 185 8 析字 講話行文時,故意就文字的形體、聲音、意義加以 分析,由此而創造出的修辭方式。 215 9 轉品 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品而在語文中出現,使含 意更新穎豐富,意義表達得更靈活生動,叫作轉 品。 241 10 婉曲 說話或作文時,不直講本意,只用委婉閃爍的言 詞,曲折的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 269 11 夸飾 文中誇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使其所表達的形 象益發凸顯,情意更為鮮明,藉以加深讀者或聽眾 印象。 285 12 示現 語文中利用人類的想像力,把實際不聞不見的事 物,說得如見如聞的修辭方法。 305 13 譬喻 譬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 321

(22)

22 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 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的方法。 14 借代 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詞不用, 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是借代的定義。 355 15 轉化 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 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 377 16 映襯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 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 義明確。 409 17 雙關 一語同時關顧到兩種事物的修辭方式,包括字義的 兼指,字音的諧聲,語意的暗示,都叫做雙關。 432 18 倒反 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真意相反的修辭法。 453 19 象徵 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 直接予以指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 從而透過某種意象的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 式。 477 20 呼告 說話或作文中,先呼叫對方,以引起對方注意,再 告訴他要說的事情;甚至突然撇開聽眾或讀者,直 接對所敘的人或事物,呼名傾訴,以表達更為強烈 的情感。 513 21 類疊 同一個字、詞、語、句,或連接,或隔離,重複地 使用著,以加強語氣,使講話行文具有節奏感。 531 22 對偶 把字數相等,語法相似,意義相關的兩個句組、單 句或語詞,一前一後,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就 叫『對偶』。 591 23 回文 上下兩句或句組,詞彙部分相同,而詞序大致相反 的辭格,叫作回文。 629 24 排比 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氣一致、字數大致 相等的語句,表達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 651 25 層遞 凡要說的有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 大小輕重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 的,稱為層遞。 669 26 頂真 用上一句結尾的辭彙,作下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 句子頭尾藉同一詞彙的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 修辭法。 689 27 鑲嵌 在語句的頭尾或中間,故意插入虛字、數目字、特 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使語意更鮮明, 語趣更豐富。 719

(23)

28 錯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如類疊、對偶、排比、層遞 等,故意抽換詞彙、交磋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 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叫作『錯綜』。 753 29 倒裝 語文中特意顛倒複詞詞素、句子成分、或複句的通 常次序,而語法型態或關係卻未改變。 783 30 跳脫 於心念的急轉,事象的突出,語文的半路斷了語路 的,叫做跳脫。 821

第五節 童詩相關理論

在九年一貫第一階段國語教科書中出現的詩歌體範文,大都屬於童詩的領 域。本節就針對童詩的定義、特質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進行歸納與探討。

壹、童詩的定義

「童詩」就是「兒童詩」的簡稱,屬於詩的一種,除了要具備詩的技巧和形 式,還要以童心出發,以形象思維與精練、富音樂、韻律性的文字,生動地營造 出感動人心的意象和感情,並傳遞美感經驗和趣味。對於童詩的定義,各家說法 各異,有從童詩的內容、形式、創作者或讀者(對象)來界定,也有從創作意圖、 讀者反應或文學的特質來界定。為了呈現各個定義的界定角度與特色,研究者整 理國內主要兒童文學家之定義,選列如下表: 表六:各家學者對於兒童詩的定義48 作者 定義 林良 凡是適合兒童欣賞的成人詩、成人特地寫給兒童欣賞的詩、兒童寫 的詩,都是「兒童詩」。 林煥彰 兒童詩,是詩的一種,是兒童文學重要的一環。兒童詩,兒童能欣 賞的詩,也是兒童能夠欣賞的詩。 林武憲 兒童詩是以分行、想像的、有韻律的口語,來表現兒童見解感受和 生活情趣的一種兒童文學形式。 徐守濤 兒童詩必須是詩,他不但具有文學的美,而且,包含和諧的音韻美, 48 整理自杜榮琛:《拜訪童詩花園》(台北:蘭亭出版社,民國76年);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 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林淑娟:《童詩語言研究—語義學角度的探討》(台 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杜淑貞:《兒童詩探究》(台北:五南圖 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5年);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

(24)

24 和圖畫般的意境美。不僅是精練的語言,也是兒童的心聲。是讀起 來能使人回味和感動的文學作品。 蔡尚志 「兒童詩」是用精練而富有節奏感的文字,以詩的形式,發抒兒童 誠懇真摯的情意,或描述多采多姿的兒童世界,展現具體明晰的啟 示,藉以引領兒童體驗美妙情趣的意境,品味親切溫馨的情感,能 啟發兒童的想像和智慧,開拓他們的生活經驗,充實他們生活意志 的作品。 傅林統 兒童詩包括大人寫給兒童看的,以及兒童自己創作的。兒童詩不可 分為情意的詩。是率真的,充分表現童心的詩,它隨著兒童的年齡, 也就是精神的成長而有不同。 吳鼎 兒童詩歌,是一種有思想、有情感,用和諧文字把它表達出來,與兒 童生活有密切關係,兒童喜歡它,吟誦它,因而增進兒童美感,發 展兒童想像力,這便是兒童詩歌。 蕭蕭 寫給兒童看的詩,適合兒童看的詩,就是兒童詩,不論作者是成人 或是兒童。 林淑娟 不管兒童寫的也好,大人寫的也好,凡是兒童可以瞭解的、接受的 詩,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兒童詩 張清榮 童詩是以精練、音樂性的文字、詩的技巧以及形式,表現兒童真摯 感情世界的人事物,重視意象的浮現,造成音韻、圖畫美感的意境, 具明快趣味,兒童樂於閱讀,且能促進正面成長的作品。 李慕如 兒童詩是最美而最有吸引力的文學形式,乃音樂、語言、文學的綜 合表現。也是自然景象、人為情感的融合表現,可以激發志氣,啟 發情感。 許義宗 專為兒童寫作﹔用最精練而富有節奏的語言,以分行的形式,將兒 童世界的一切事物的主觀意念,予以形象化和創造意境,而能適合 兒童欣賞的詩。 陳正治 兒童詩是專供兒童欣賞的新體詩;它是根據兒童興趣、需要和能 力,應用淺顯而藝術的語言,以及自然而精美的形式,抒發情感 的文學作品。 綜合上述各家的說法,童詩的定義可由供欣賞的對象和創作特質兩方面來 說。以對象而言,童詩是專為兒童創作,切合兒童的心理、抒發兒童的情感、寄 託兒童的志趣,同時適合兒童閱讀、吟誦,能夠被他們所理解、欣賞和喜愛的詩 歌作品。而以從創作特質上來看,童詩具有新詩的血統,必須講求美感、意境, 講求修辭、鍊句,更強調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感情真摯。因此,童詩無論在主 題取材、語言結構、節奏韻律上都該強調詩歌本身的節奏音韻,使兒童讀來琅琅

(25)

上口,也應考慮兒童的閱讀興趣、身心需要和理解能力等條件。

貳、童詩的特質

童詩兼具兒童文學與詩學的特性,同時也是小學課本中大量採用的教學用文 體,其中必定包含適合兒童閱讀的特質在內。 杜榮琛認為童詩的內涵有三:童言童語的真、想像的美、潛移默化的善。49 張清榮以為,一首成功的兒童詩,必然與兒童有關,且包含下列諸種特質: 一、抒情的:「抒情的」為所有詩類共通的要求,任何的童詩如果抽離「抒情」 的要素,則成為「散文的分行」而不是詩。 二、生活的:童詩的創作,應由生活取材,日常生活中有感而發,加入了個人的 真情,才能動人心弦。 三、趣味的:此指以生活化的素材,加以動態的描述,並且發揮豐富的想像力, 而造成一種「趣味化」的效果,有別於刻板式的說教。 四、音樂的:兒童詩中,或有押韻,或有精心設計的節奏、摹聲、旋律,可供唱 嘆,極富音樂性。 五、直覺的:「直覺」即是感官與事物碰觸時,電光石火之際所產生出來的靈感, 最純真也最感性,以之入詩,自然清純,渾然天成。 六、形體的:所謂「形體的」即是化抽象為具體,化無形為有形。詩人應將抽象 的真情凝聚,找出具體事例及精當語句予以定位,使讀者與作者同感。 七、精鍊的:要以最經濟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情感。使兒童讀了覺得文句平淺 易懂,作者又能充分抒發感情,卻又意在言外,裊繞不已。 八、美感的:所謂「美感」應是有意的裝飾及選擇。詩歌語言應由作者把握本意, 以含蓄方式表現,不可一語道破,要造成距離的美感。 九、造境的:此「境」即「境界」之意,包含了「物境」與「情境」,是全詩 所蘊含的嚴肅且深刻的意義。50

(26)

26 陳正治說明童詩的特質有: 一、兒童性:指兒童詩的內容和形式,必須適合兒童的思想、情感、想像和需要, 並適合兒童的理解能力。 二、抒情性:兒童詩中最應具備的條件便是「真」,唯有強烈真摯的情感灌注其 中,才能使作品真切感人,使兒童讀之,能發生共鳴或同情。 三、精鍊美:指的是童詩的內容和形式要質地高而形體美。在內容取材上,採用 點的方式,選擇最動人的幾點來呈現。因此童詩比起其他文體更顯得概括、 集中的精鍊美。 四、語言美:指的是童詩的用字遣詞,重視新鮮、簡鍊、意象、音樂的美。51 杜淑貞則認為兒童詩的特質有七點: 一、自然靈動的意象。 二、平淡天真的詩味。 三、樸實貼切的經驗。 四、新巧豐美的想像。 五、坦白率直的淺語。 六、簡潔明暢的旨趣。 七、響亮悅耳的節奏。52 梁欽隆在其《童詩修辭研究──以彰化縣1999-2002年童詩童畫徵選之童詩得 獎作品為例》中,整理出童詩的九項特質為: 一、兒童性。二、趣味性。三、遊戲性。四、文學性。五、音樂性。六、繪畫性。 七、抒情性。八、教育性。九、時代性。53 綜上所述,兒童詩的特質可以分為閱讀對象、表現形式和功能三方面來看, 閱讀對象方面,必須符合兒童心理和生活經驗,同時要具備趣味、活潑,能夠引 50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民國 80 年),頁 158-160。 51 陳正治:《兒童詩寫作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84 年),頁 7-19。 52 杜淑貞:《兒童詩探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85 年),頁 75-174。 53 梁欽隆:《童詩修辭研究──以彰化縣 1999-2002 年童詩童畫徵選之童詩得獎作品為例》(台中: 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2 年 8 月),頁 18-24。

(27)

發兒童興趣的特質。表現形式方面,文字必須淺顯、精鍊,而能夠從中表現出自 然和諧的音韻,以及鮮明豐富的意象。而在功能方面,則要能夠抒發情感,教育 兒童,同時符合時代性的需求。

叁、童詩與教學

童詩在語言教學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對於年紀越小的學生來說,童詩越 具有實質上的功用。張湘君曾指出語言之能引導人們自意義所指的方向,走向超 越普通意識的世界,主要是依賴語言的意義和聲音所致。54 而宋筱蕙認為兒童在 念唱或朗誦童詩時,能直覺地感受其中的趣味,從而領會到喜悅動人的情感,並 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增進智識、擴大生活經驗,陶冶優雅的性情,培養接受文 學的能力。55 由此可以看出童詩的教育意義。 而從歷年國語教材中詩歌所佔的比例來看,也可以發現童詩受到重視的情 況。由表七可以發現,在64年或82年修訂的課程標準中,詩歌韻文在教材中的比 例都相當高,尤其在低年級所佔有的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以上,居所有文類之 冠。即使教科書開放審定本之後,詩歌體在第一階段國語教科書中,仍佔有極重 的比例(見表八)。 表七:課程標準規定韻文分配比例 學年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第四學年 第五學年 第六學年 韻文所佔 比例 40% 35% 20% 20% 15% 10% 表八:第一階段詩歌體所佔比例 冊數 版本 第一冊 第二冊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54 張湘君:《英語童謠創意教學》(台北:東西出版社,民國89年),頁20。

(28)

28 康軒 75% 58.33% 25% 33.33% 20% 13.33% 南一 66.67% 41.67% 28.57% 28.57% 14.29% 14.29% 翰林 50% 40% 33.33% 35.71% 14.29% 7.14% 再由童詩的教育功能方面來看,宋筱蕙認為詩的教育包括了智識教育、情趣 教育、文學教育以及品德教育。56 林煥彰則直接強調指導兒童寫詩的教學的重要 性,他認為兒童詩的寫作教學值得全國各校推行,因為兒童詩具有以下功能: 一、讓兒童知道怎樣運用自己的思考和想像,來體會事物的真善美。 二、讓兒童知道怎樣運用有效而精簡的文字,來表達自己的心聲。 三、讓兒童知道他也有創作的能力,從小培養興趣,提高學習的信心。 四、讓兒童透過真善美的思考活動,而發揮愛人愛物的思想。 五、讓兒童由詩的寫作,而獲得創作的喜悅。57 林鍾隆在《兒童詩觀察》一書中提及: 詩的教育可以說是心靈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何等重要的一項。詩的教育, 是凝視自己胡亂塞入心裡的知識、道德、思想、觀念、技能、經驗,了解 它們、消化它們、賦予它們生命的、綜合的教育。58 林文寶則以為,兒童詩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人文的涵養。而在本質上,是在 於遊戲情趣的追求。至於實效上,則是在於才能的啟發。59 由上可知,不論從語文教育、品德教育、美感教育、情意教育來說,兒童詩 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而藉由童詩的欣賞與創作教學,更可以協助兒童階段性的 身心發展、滿足好奇與想像、培養運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做適當表達等教育意義。

第六節 相關研究探討

利用修辭進行探討的研究數量繁多,其中大部分是從修辭格的角度,分析單 56 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 78 年),頁 41。 57 林煥彰:《兒童詩選讀》(台北:爾雅出版社,民國 70 年),頁 75。 58 林鍾隆:《兒童詩觀察》(台北:益智出版社,民國 71 年),頁 16。 59 林文寶:《兒童詩歌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國 77 年),頁 226。

(29)

篇作品表達的文學效果,如林春蘭(1985)的《杜詩修辭藝術之探究》、金正起(1992) 的《三國演義修辭藝術探究》等,試圖從修辭角度歸納出文學作品引人入勝的文 學價值和寫作藝術。對於教科書內容的探討,則大部分是選定某個角度,進行深 入的探究,例如黃娩君(1998)的《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 研究》、王慧靜(2001)的《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等, 都屬於這類的研究形式。而將修辭與教育相結合的研究,也有為數甚多的研究成 果。以下將探討修辭與教學的相關研究,分別羅列如表九: 表九:相關研究列表 研究者(年代) 論文名稱 研究對象 陳香如(1996) 國小國語課本中的修辭方式 國立編譯館發行之國語教科書一 至十二冊 陳香如(1997) 國小六年級兒童作文之修辭技巧 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 嘉義地區國小六年級兒童之作文 王家珍(1998) 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 寫作修辭能力之影響 桃園縣中壢市大崙國小五年級 中的兩個班級,共72名學生 陳宇詮(2000) 引導兒童作文教學之探究—自修 辭角度切入 國小五年級學童 鄭蕤、韓楷檉 (2000) 國民小學審定本國語教科書之比 較研究 中年級國語教科書(牛頓、南一、 國編、康軒、新學友、翰林) 林芳如(2002) 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修辭格 之研究 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教科書(康 軒、翰林、南一、光復、仁林) 陳明發(2002) 國小五年級讀寫結合修辭技巧合 作學習教學方案之行動研究 國小五年級學童 楊淑雅(2002) 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之修辭探 究 高年級國語教科書(康軒、翰林、 南一、國編版) 鄭雅靜(2003) 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 國語科教科書(康軒、翰林、南 一、國編版) 上表所呈現的研究,依其主題和研究對象,大致可以歸納為兒童作文的修辭 方式、修辭教學和語文教材的修辭探究三方面。以下分別就這三方面探討其研究 成果。

壹、兒童作文的修辭方式

(30)

30 使用「表意方法的調整」和「優美形式的設計」兩大類修辭方式次數相當,但兒 童在設計優美形式的修辭方式上的錯誤,遠低於在調整表意方法的修辭方式。兒 童作文最常使用類疊、感嘆、譬喻、摹寫和對偶五種修辭方式;但藏詞、析字、 雙關、象徵、層遞、頂真從未出現在兒童作文中。兒童運用較佳的修辭格為:感 嘆、誇飾、轉化、對偶、類疊五類;較差的則是:呼告、借代、設問、映襯四種。 這方面的研究,指出學生使用修辭技巧的特性、偏好以及容易錯誤的類型, 可以作為教學指導或教材編選時的重要參考。但研究對象目前僅限於嘉義地區, 無法推論及全部的學生表現,殊為可惜。

貳、修辭教學

王家珍以教學實驗的方法,探討「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修 辭能力的效果。結果顯示讀寫結合的修辭教學對國小兒童寫作中摹寫、譬喻、擬 人和類疊的修辭能力有顯著效果;對誇飾和排比則無顯著效果。且依回饋問卷顯 示,大多數學生認為該教學法對寫作有幫助。 陳宇詮以國小五年級為對象,將修辭導入作文教學,探究學生的作文態度和 作文表現。結果顯示在態度方面,兒童參與作文課程的意願有提高的傾向, 且兒童樂於寫作與發表;在作文表現方面,學生的表達更流暢,取材更豐富多元, 作品也更嚴謹、生動。 陳明發以五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行動研究,將自編之「讀寫結合修辭技巧學 習方案」融入教學,結果發現學生使用修辭技巧的種類、數量和寫作字數三方面, 有顯著提升。而學生在後續訪談時,表現出喜歡修辭教學的態度。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發現修辭教學有正面的效果,尤其對於學生的寫作 能力更有幫助。但是目前的研究都以行動研究為主,所得成果無法做廣泛的推 論,而且實施修辭教學還有教學目標設定困難、輔助教材編寫不易的困難,也極 需再做進一步的修正與探究。

叁、語文教材的修辭探究

(31)

陳香如分析國立編譯館發行的國語教科書,探究其中使用修辭技巧的情況, 結果發現國語教科書中,從未出現藏詞、析字、雙關、倒反四種修辭;而類疊、 排比、譬喻、設問、對偶、轉化、摹寫和感嘆八項修辭技巧出現機會較多。 鄭蕤、韓楷檉以牛頓、南一、國編、康軒、新學友、翰林六家出版社的中年 級國語教科書為樣本,比較各版本教科書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課文內容同質性 高,應力求多元化;各版本選用生字差異甚大,數量也有落差;課文和單元主題 無法配合,有混淆的現象。 林芳如研究康軒、翰林、南一、光復、仁林五家出版社的一年級國語科教科 書,探討其中修辭格的使用情形。結果發現國小一年級國語教科書中,以「類疊」 修辭格出現次數最多。各版本教科書的比較結果,發現出現修辭格次數最多的是 翰林版,最少的則是康軒版。 楊淑雅以康軒、翰林、南一、國編版的高年級國語教科書為研究對象,探討 其中的修辭格分布情形。結果發現國編版的修辭多樣性最足夠,其次為翰林版、 康軒版、南一版。各出版社的修辭難度依序是:翰林版最難,國編版其次,再其 次是康軒版與南一版。 鄭雅靜探討康軒、翰林、南一、國編版的國語科教科書中,範文文體的分布 情況。結果顯示各家版本受到課程標準的制約,在文體分布的比例上相差不多, 不過從文體內容觀之,則各版本皆有所偏,其中以國編版的比例分配較趨平均。 至於寫作技巧和文體之間的關係,各家版本皆企圖呈現出多元的寫作技法,其中 以國編版在技法的運用上最趨於平均,在編排上較符合螺旋式的課程設計原理。 若單就一篇文章來看,則國編版的文章比較四平八穩,其他版本的文章則趨於活 潑多變。 綜上所述,從修辭的角度分析語文教材的研究數量不少,範圍也涵括國小的 各個年段,相當具有代表性。但是從內容上來看,大部分流於修辭格數量分布的

(32)

32 大部分以修辭格為主,較少論及文體及篇章修辭的部分。 綜觀前人的研究,已有相當豐碩的成果。應用修辭進行教學的方法,顯然有 相當的成效,值得推廣。而在國語教材的分析方面,縱的方面有各年段的研究, 橫的方面則有各家版本教科書的比較,研究範圍可說十分完備。在前人所建立的 基礎上,本研究希望從篇章和字句修辭的綜合分析角度,再開拓新的研究方向。

(33)

第二章 康軒版國語教科書詩歌體範文分析

第一節 前言

康軒版第一階段的國語教科書中,共分為六冊,總課數為 74 課,其中詩歌 體範文共有 25 課,是本研究中詩歌體範文所佔比例最多的版本。尤其在一、二 冊中,更有高達 75%的課文都以詩歌體的方式呈現。 爲了在原文上呈現修辭運用的情況,本研究先行訂定各個修辭格的代表符 號,以便在進行分析時,便於相互參照。符號表列如表十: 表十:修辭符號表 編號 修辭格 代表符號 1 感歎 ◎ 2 設問 ? 3 摹況 文中{或}所示 4 仿擬 文中{或}所示 5 引用 【】 6 藏詞 ◇ 7 飛白 文中{或}所示 8 析字 & 9 轉品 ∫ 10 婉曲 ◇ 11 夸飾 ◆ 12 示現 文中{或}所示 13 譬喻 ♁ 14 借代 ▲ 15 轉化 ★ 16 映襯 文中{或}所示 17 雙關 ● 18 倒反 ■ 19 象徵 $ 20 呼告 ! 21 類疊 類疊 22 對偶 文中{或}所示 23 回文 ∞

(34)

34 25 層遞 層遞 26 頂真 頂真 27 鑲嵌 ☆ 28 錯綜 ※ 29 倒裝 文中{或}所示 30 跳脫 ♂

第二節 第一、二冊範文分析

第一冊第一課 拍拍手 一、正文 拍拍手,拍拍手。 ☆左三拍,☆右三拍, }對偶 上上下下拍拍拍。 大家一起坐下來。 符號說明:類疊、☆鑲嵌 二、章法結構圖及說明 (一)章法結構圖 (二)說明 本文首兩句就揭示全篇的主旨,也就是要進行拍手的活動。隨後再一一列出 進行活動的方法,也就是左右拍手、上下拍手,最後再說明拍完後坐下來的動作。 在章法上本文採用凡目凡的章法結構,同時遵循章法的秩序原則,時間上是 由一個活動的開始到結束,空間上則展現出左、右、上、下的順序。 由於剛入學的學生沒有充分的學習經驗,也不容易掌握學習的重點和主旨, 所以利用首句就闡明主旨的章法結構,可以造成開門見山的效果,讓學生可以馬 上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其後利用空間和時間的秩序性,使文章的架構清楚而易 於掌握,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凡】 拍拍手,拍拍手 【目】 【目一】左三拍,右三拍 【目二】上上下下拍拍拍 【凡】 大家一起坐下來

(35)

三、修辭格說明 修辭法 內容 說明 類疊 拍拍手,拍拍手 用疊字表現出拍手的輕快感,以及 有節奏的聲音;疊句的部分,則呈 現複沓來強調拍手活動的效果,也 展現詩歌特有的旋律節奏美感。 上上下下拍拍拍 左「三拍」,右「三拍」 對偶 左三拍,右三拍 同樣拍三下手的動作,用左、右空 間的轉換,造成動態的效果。 鑲嵌 左三拍 右三拍 嵌入左、右這些基本空間位置,使 結構完整。 四、重點賞析 本篇範文是使用康軒版教科書的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範文。爲了讓學生有 學習的興趣,所以文體上採用包含簡單動作的韻文,讓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邊帶動 作邊朗誦,讓學生在肢體運動的同時獲得學習的效果。 文中運用疊字、疊句和對偶的修辭形式,讓內容顯得整齊,同時呈現分明的 節奏,使文章唸起來更為順口,更能配合教師所帶領的動作。同時在相似的句法 當中,嵌入左、右等方向名稱,也可讓學生學習空間與方位的概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學流程 配合範疇 單元舉例 備註 第一步:你講我講大家講 讀、寫 水果圖片 字詞卡 字詞類別. 第二步:文章大電視 聽、讀

之後將相機以及球作上面的相機行 走 在和線一起

加强中文能力建設,有利於使中文在更大範圍內和更深程度上融入高質量共 建 “一帶一路” 的進程,承擔應有的國際交流責任;有利於破解共建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 待我們終於起身離去時,一位約我父母年紀的女子 立刻從店門口敏捷走來,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烟 小小村落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 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

答:向東直走 800 公尺再向北直走 200 公尺 練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