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根據前述文獻探討,部份文獻指出媒體報導自殺之後造成自殺率上升、改變 閱聽眾態度,顯示自殺報導影響自殺的行為與態度(Biblarz et.al.,1991;Gould,2001;

Etzersdorfer & Sonneck, 1998; Phillips & Carstensen,1986; Stack,2005;

Martin,1998)。國內研究也發現收視自殺報導之後的確存在維特效應,閱聽眾看 完自殺報導之後不僅情緒低落、對自殺看法扭曲、情緒也變得憂鬱焦慮(潘玲菁,

2006;翁亞泠,2006;陳琳臻,2006)。不過卻也有部份文獻在研究媒體報導自 殺新聞與自殺行為關係時,無法直接證實自殺報導與自殺行為的相關性達到統計 上之顯著水準(Wasserman, Stack, & Reeves,1994; 李東儒,1993;張平吾,

1998)。其原因在於過去研究自殺報導與自殺率之間關係時,多採用二手資料分 析,收集之報紙自殺報導可能因時間與資料保存因素而不完整,加上與之比對之 自殺率統計數字可能被低估,造成結果之偏誤。然而認為「維特效應」存在之文 獻中,多以問卷調查形式,調查看過自殺新聞之閱聽眾想法,卻無法排除可能影 響自殺行為之因素,即無法直接證實自殺報導是否直接改變自殺態度和行為,兩 者間之因果關係無法透過二手資料分析與問卷調查證實,因此探究「維特效應」

應採用可以排除其他干擾因素之實驗法直接探究自殺新聞與自殺態度與行為之 間因果關係為佳。

媒體新聞是一般社會大眾接收訊息的主要來源,如產生負面效應其影響力層 面相當大,如果媒體「維特效應」存在,媒體從業人員應設法降低自殺新聞對閱 聽眾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去文獻指出一些方式可以降低自殺新聞報導引發的負面 效應,而透過新聞製作方式是最簡便、最有效率的方式(Gould,2001;Stack,2005;

Etzersdorfer & Sonneck,1998; Martin,1996; Bollen & Phillips,1982;翁亞冷,

2006)。學者提過的方式包括給予自殺行為負面定義、遵守自殺報導守則,類似 的準則尚包括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之「六要」與「六不要」,規範自殺新聞的內容 與報導方式,但是電視新聞與報紙新聞之差異,在於電視新聞是一連串訊息之觀 賞經驗,Gould(2001)提出十點對於自殺新聞報導的建議,其中特別提到新聞的 擺放位置,但目前並無學者針對自殺新聞擺放策略進一歩深入探究。同時過去探 討電視自殺新聞對閱聽眾的影響,偏向只針對自殺報導進行研究,即著重研究單 一自殺新聞是否會改變閱聽眾對於自殺的態度與提高絕望感;然而,在電視新聞 中,新聞並非以單一一則訊息的方式呈現,而是以一連串訊息的方式呈現。在自 殺新聞前後出現的新聞排列方式,是否會影響閱聽眾對於自殺新聞的看法?因此 本研究以對比效果、順序效果理論切入,試圖觀察閱聽眾收視不同訊息安排策略 之下的電視自殺新聞以及對比新聞,有何不同的評估反應。由前章文獻探究可 知,過去探討對比效果時,大多著重在廣告效果,尚無應用在電視新聞訊息排列 研究上。為了彌補這個文獻上的缺口,並提供第一線電視新聞編輯們的實務操作 建議,本研究意圖釐清兩個問題:第一是電視新聞中相較於只出現自殺新聞,自 殺新聞與對比新聞同時出現是否會對閱聽眾產生不同效果? 即對比效果是否會 存在於電視新聞觀看中;另一各問題是電視新聞中自殺新聞與對比新聞的排列順 序對於閱聽眾對自殺態度的影響,亦即順序效果在電視新聞排列中,如何影響閱 聽眾。

不同於單一訊息被閱聽眾單獨考量,對比效果必然發生在兩種訊息對立的情 況下,因為人們心中因為第一則訊息已經產生參考點,對於看完第二則訊息後產 生的整體知覺較極端。舉例來說,負面訊息之後接正面訊息會比只有正面訊息出 現,在知覺上較正面,因此閱聽眾對於兩種訊息的整合回應會被第二個正面訊息 所引導,也就是說只有在兩種訊息提供的情感方向不同時,才能討論順序效果。

在訊息解讀的相關研究中,對於正面或負面訊息何者影響閱聽眾較多,有相

當歧異的研究結果,肇因於研究學者從不同理論角度切入獲得不同結果;再者,

這些研究多著重單一向度訊息對閱聽眾的影響,但是新聞編排中,並非所有訊息 都是正面抑或負面,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正反面並呈,把相對情感整合研究實為 重要。因此本研究從整合相對情感刺激的研究出發,引用Olson and Pracejus (2004) 第一份調查整合相對情感刺激的研究,從情緒處理理論切入,觀察對比效果呈現 的補償機制,正反面訊息之後的整合評估應該在兩個刺激極端值之間,即正反的 刺激對於對比效果有影響。Olson and Pracejus 發現相較於只有正面訊息,正面接 著呈現負面訊息、有對比效果發生提升了正面的情感,而負面接續正面訊息比起 正面接負面與只呈現正面訊息,有近因效果發生即評價偏向第二各正面訊息。因 此本研究推論,在觀賞自殺新聞的情況下,自殺新聞接續對比新聞的新聞編排順 序下,閱聽眾對於自殺的評價受到近因效果影響,看完訊息的評估傾向對比新 聞,即看完新聞之後較不會認同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同時觀賞後產生的絕 望感較對比新聞接自殺新聞與只看自殺新聞的情況低。

因此,依據前一章文獻探討,本研究意圖檢測的假說如下:

H1a:相較於沒有看到自殺報導之閱聽眾,觀看自殺新聞的閱聽眾絕望感較高。

H1b:相較於沒有看到自殺報導之閱聽眾,觀看自殺新聞的閱聽眾較認同自殺為 解決問題的方式。

H2:相較於只呈現自殺新聞,有觀看對比新聞之閱聽眾對於新聞記憶較為深刻。

H3:在觀賞自殺新聞的情況下,相較於觀看對比新聞之閱聽眾,只觀看自殺新聞 的閱聽眾絕望感較高。

H4: 在觀賞自殺新聞的情況下,相較於觀看對比新聞之閱聽眾,只觀看自殺新 聞的閱聽眾較認同自殺為解決問題的方式。

H5a:相較於先觀看自殺新聞再觀看對比新聞,觀賞對比新聞再接自殺新聞之閱 聽眾絕望感較高。

H5b:相較於先觀看自殺新聞再觀看對比新聞,觀賞對比新聞再接自殺新聞之閱 聽眾,較認同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下圖3-1 所示:

自變項 應變項 電視新聞編輯策略

無自殺新聞

絕望感

新聞理解記憶 僅有自殺新聞

有自殺新聞 對自殺的看法 自殺與對比新聞

新聞播出順序:先播自殺後播對比新聞 先播對比後播自殺新聞

【圖3-1】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研究變數定義

本研究採取實驗法,兹將欲操弄的自變項與應變項說明如下:

一、自變項

本研究自變項電視新聞編輯策略分為四小組,分別為無自殺新聞、有自殺新 聞、自殺新聞接續對比新聞、對比新聞接續自殺新聞。

(一) 無自殺新聞

八條新聞中,沒有自殺新聞。本組形成對照組。

(二) 有自殺新聞

在八則新聞中,有一則是自殺新聞。Lang (1989)處理新聞排序時,在十條新 聞中把兩條操弄新聞的播報次序放在第三條與第六條的位置,因為在十條新聞中 間的位置可以讓新聞排列順序造成的效果最小,因為通常放在新聞開始或新聞最 後之新聞,可能因為排列之順序吸引較多注意力導致記憶較深刻。本研究為了避 免新聞排列順序可能造成的實驗誤差,因此把本實驗之操弄新聞放在第三條、第 四條或第五條的新聞排列位置上。有自殺新聞組別總共分為三組,一組是有一則 自殺新聞,前後新聞與此自殺新聞沒有任何相關性;一組是自殺新聞之後接續一 條對比新聞;第三組為對比新聞之後接續一條自殺新聞。

1.僅有自殺新聞

將自殺新聞放置於第四條位置,前後皆為與自殺新聞不相干之新聞報導。

2.自殺新聞接續對比新聞

八條新聞中,第三條是自殺新聞、第四條是對比新聞。本研究所指之對比新 聞採用鄭麗玉(1993)對於訊息對比性之定義,指的是提供之訊息有懸殊差別,在

回憶時會讓記憶印象深刻、易於提取。對比新聞之操作型定義是與自殺新聞主角 遭遇同樣情境,但選擇不是以自殺作為解決問題的方式,以玆與自殺新聞形成對 比。對比新聞的認定透過發放問卷給媒體專家與受測者來認定。

3.對比新聞接續自殺新聞

八條新聞中,第四條是對比新聞、第五條是自殺新聞。

二、應變項

本研究之應變項為絕望感、記憶與對自殺看法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絕望感

看完自殺新聞之後不等同受測者一定會產生自殺行為,從先前文獻探討可 知,學者探知自殺新聞引發維特效應大多針對自殺意圖以及對自殺態度進行施測 (Biblarz et al.,1991;Stack,2005;潘玲菁,2006;陳琳臻,2006)。但牽涉到自殺 等敏感問題,受測者填寫問卷時容易以社會觀感與期望來回答,造成問卷效度問 題。

國內自殺防治中心,研發心情溫度計相關的量表,用五題的題目來測量受測 者本身情緒嚴重困擾程度是否達到需要尋求專業諮詢或醫療的程度,為簡式健康 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BSRS-5),此為一份精神症狀之篩選表,目的在 迅速瞭解個人之心理照護需求,為一自填量表,由李明濱教授參閱國外文獻從五 十題簡式症狀量表項目中篩選出來的,符合台灣情況。量表包含五題目,分別測 量焦慮、憤怒、憂鬱、自卑與失眠等心理困擾嚴重程度;每個題目之評分為0-4

國內自殺防治中心,研發心情溫度計相關的量表,用五題的題目來測量受測 者本身情緒嚴重困擾程度是否達到需要尋求專業諮詢或醫療的程度,為簡式健康 表(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BSRS-5),此為一份精神症狀之篩選表,目的在 迅速瞭解個人之心理照護需求,為一自填量表,由李明濱教授參閱國外文獻從五 十題簡式症狀量表項目中篩選出來的,符合台灣情況。量表包含五題目,分別測 量焦慮、憤怒、憂鬱、自卑與失眠等心理困擾嚴重程度;每個題目之評分為0-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