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應然面之探討

本研究之訪談係先就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進行澄清,並檢視其對教育實務現 場之影響,然後請受訪者就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應如何運作提出建議。經彙 整受訪者意見,可歸納為運作之基本理念、規劃考量因素、運作策略及成效評估 原則等部分,茲分述如下。

一、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運作之基本理念

全球在地化期能突破全球與在地二元對立思維,尋求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平衡 發展與動態融合,使全球思維得以在地實踐,在地創意亦能全球發展,達到全球 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雙向對流、循環創生的理想。當前揭理念落諸教育行政決策 運作時,受訪者認為應具有兼顧國際視野與在地特色、尊重多元差異與人文關懷 的態度,並回歸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專業思考,同時建立平台,充分論述,釐清 思維盲點,確立是非原則,化解價值衝突,並為達到永續發展而保留彈性運作的 空間。

(一)提升國際視野,尊重多元文化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運作應具備國際視野,理解與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 差異,既不屈於優勢文化,亦不輕視弱勢文化,欣賞他人的優點,據以省思自身 的不足,使教育行政決策思慮更為宏觀周延,運作歷程力求精緻細密。

從教育基本法來看,除了要愛鄉愛土,也要有國際的視野,國際視野其實就是在談全球 化,或是強調地球上還有很多其他不同族群的文化。全球化的影響不可能視而不見,如 何在國家或個人的競爭中,同時能夠欣賞到不同文化的優勢,或者在全球化的優勢價值 中,順勢而為,是身為教育專業人員不應該忽略的問題。(F20080204)

在全球化的浪潮當中,所有教育工作者應有全球化的視野,心胸開闊,能吸納別人的東 西進來,有不同的思維跟作法,而不是只求安逸。(G20080118)

(二)發揮在地特色,重視人文關懷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運作應能將全球思維透過在地條件轉化,以關照本 土文化,符應在地需求,並維護全球化趨勢下的弱勢者利益,使教育行政決策順 應在地特質,以利推動。此外,在地必須彰顯專屬的價值與特色,方能與全球文 化相抗衡,立足於全球,甚至帶動新一波的全球風潮。

如果全球化的重點在經濟方面,在地化應該聚焦於文化,現在大家都過於著重經濟,文 化的角落乏人關心,本校比較特別之處是我們常常關心文化及在地的弱勢。(K20080109) 受到全球化和在地化影響,在地要能夠走上全球化,就必須環扣全球化的主流,同時又 能突顯本身的文化特性,這種價值才會被重視,才能在國際流通,否則不是苦苦追趕,

就是被捨棄淘汰。在全球化時代,人才的培育應該順勢而為,突顯自己的文化價值,才 可能取得領先的位置。(F20080204)

全球化以後,在地變得更重要,外國學生來台主要是要學習具有本地特色的知識,所以 必須要突顯在地特色,把自己的特色反向再推銷出去。(H20080114)

(三)擺脫政治束縛,回歸教育專業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運作必然會牽動不同價值觀之間的角力,亦無法完 全脫離政治環境,但應回歸教育主軸思考,堅持基本核心理念,設定願景,從第 一線教育現場開始逐步實現,否則周遊妥協於各種意識型態或權力訴求之間,不 但將使教育政策迷失於對立價值的矛盾中,亦易使政策規劃與執行脫節,而顯得 掣肘難行。

規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時,應該儘量擺脫政治權力和利益的束縛。(A20080214) 教育若能回歸專業會比較好,本局比較幸運之處,是我們比較少有政治力介入,並且能 夠讓文官很清楚地知道應該從專業出發。(F20080204)

中央教育行政機關不宜以意識型態引導教育,也不應去處理敏感的政治問題,教育要著

墨的地方太多了,應該確立一些大方向,而不是只處理細微末節的部分。今天的教育常 常在滅火,缺乏長遠的規劃,其實教育要有自己的哲學和核心價值,並且明確地加以維 護。(G20080118)

全球在地化的實踐或許應該回到最基本的教學面來處理,一旦了解或掌握住現實,政策 上就可以因應,不會因少數菁英的想法而受到擺佈。越接近現實,政策或許會更明確,

也更合理可行,以避免形成政策規劃和執行面落差太大的問題。(A20080214)

(四)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核心價值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必然將因全球思維的引進而帶來新的刺激與作 為,也將因在地情境的過濾而有所取捨與修正,但不論教育變革方向為何,均應 固守教育的核心價值,掌握教育的主體,確保教育行政決策的立意在維護學生的 利益,使學生獲得最大的成長機會與空間。

反觀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教育改革,其中所有的努力與改變,不管在法令的鬆綁或行政的 簡化,都希望追求最後的核心價值,也就是提升教育品質。任何改變如果無法環扣在提 升教育品質,這些改變就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的,如果能夠掌握住這點,就可以掌握 核心的價值。(F20080204)

人生就像馬拉松賽跑,絕對不是短距離的衝刺,… 最後勝出的才是真正成功的人,關鍵 在最後那一段,因此以人生歷程而言,成功不一定在國中高中,家長不必太過迷思。其 實孩子應該「快樂成長,有效學習」,學習達到某一基礎之上應該就足夠,不一定什麼 都要爭第一,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習慣最重要。(G20080118)

辦教育的人不應先否定學生、批評學生,也不會歸咎前一段教育階段的不足,既然學生 進來學校,就有教育他的責任,不管是學生之前失去的、沒有得到的,都要盡力去補足,

學生表現不好,教師應先自我檢討與反省,提供任何改善的機會。 (I20080122)

(五)充分論述以消弭對立、凝聚共識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涉及各種價值的取捨,必須有一段蘊釀與討論的過 程,釐清決策的基本方針,據以規劃與選擇最適切的執行策略與步驟,方可使政 策內容成熟可行。因此,建構平台,使各種價值的代表者或利害關係人都有充分 論述的空間,是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運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機制。

此外,培養人民具有參與公共論述的意願與能力,並能理性服從與落實執行 民主機制運作下的共識或決定,則是現代社會課責教育應完成的基礎工程,也是 公民教育的基本任務。

[關於]價值對立的問題,例如大陸學歷認證或高中選修時數等爭議,應該有更多合於教 育理念的論述空間與思考。(A20080214)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的出現很重要,公共論述空間的塑造,是要讓政策有效執行,

避免落差太大的重要機制。西方社會在公共論述或所謂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機

制很強調,讓各種利益關係人一起在公開場合論辯與協調,並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反觀 我國,公共論述常流於菁英的各執己見,第一線的聲音仍然微弱,這涉及參與意願與表 述能力的啟蒙,因此,教育還有很多待著力之處。(A20080214)

教育決策就如同菜單的決定一樣,應該不是由決策者個人決定,而是有一個過程,讓每 一個人都知道,這份菜單可以自己作決定,而且多數尊重少數,少數也要服從多數,當 所有人作決定後,全體就必須接受。(L20080118)

若能針對所有的議題想清楚後再去做,應該比較能符合未來的期待,這個社會少不了一 個會講話的人,也少不了一個會寫文章的人,這些都太多了,需要的是真正能做事的人。

(L20080118)

學生在各學科的學習量也應該透過討論的機制獲得共識,如果由國家來制定,且未達到 應有的學習量,或是被教育有權者騰出之空間,只有中上家庭才有時間和空間去彌補,

越弱勢的人越吃虧,這時國家只是一個既得利益者的維護者角色,並不符合國家正義或 人才培養的理念。(L20080118)

集體盲思無所不在,不管政黨、機關或學校,都應該有這種 debate in the dialectic way 過 程,這是教育的重要元素,如果有這樣的氛圍、習慣或實踐,教育品質、語言的論述能 力和表達能力都會提高。 (L20080118)

(六)立定目標但順勢彈性調整,並保留地方與學校彈性運作的空間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最終必須落實於教育現場,但實務運作所面臨的變 數萬千,若要以同一標準適用於各種情境,難免會有扞格不入的窘況。為了使全 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順利推動,並尊重第一線教育人員專業判斷餘地,全球在 地化教育行政決策規劃應以目標之掌握為要,至於執行層次,則保留地方與學校 彈性運作的空間,俾能以穩健的步調達到預期的決策效果。

全球和在地沒有衝突,走得好可以繼續前進,否則就要不斷調整,我期待組織有彈性

(flexible)的概念。一個具有彈性的組織可以隨波逐流,不管波浪如何衝擊,它都能調 整,當掌舵者看準波浪,順勢而為,就不會沈船,硬要逆勢阻擋自然的變動,最後組織 無法承受時,就只有翻船、沈船的下場。波浪是外在環境,組織若能因應外在環境作調 整,就具有相當的彈性,可以持續朝著目標前進。(F20080204)

教育行政體系眼光要放遠,教育部的角色在提出核心的理念和價值,當我們的教育目標 設定為培養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兼具本土人文關懷的孩子後,只要將課程的核心價值掌

教育行政體系眼光要放遠,教育部的角色在提出核心的理念和價值,當我們的教育目標 設定為培養具有世界公民意識、兼具本土人文關懷的孩子後,只要將課程的核心價值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