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之意涵與省思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壹、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之意涵與省思"

Copied!
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係採用訪談法及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本章旨在彙整及分析訪 談結果,並綜合文獻探討與訪談結果之發現,重新修訂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 模式雛型,俾進一步以德懷術問卷調查法聚斂專家意見,確立模式內涵。

第一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

本節依訪談大綱內容,分別就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之澄清、實務層面之認知 評析、應然層面之運作建議三層次逐步分析受訪者意見,各小節先抽繹出訪談主 題,設定標題類目,發展概念內涵,再引註相關之訪談摘要,以釋明分析之脈絡 與論述基礎。

壹、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之意涵與省思

本研究訪談所獲得之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可歸納為全球化、在地化、全球在 地化三部分,以下分別說明受訪者對各項概念意涵之理解、評論與省思。

一、全球化概念之意涵與省思

本研究受訪者均認為全球化是無可迴避的趨勢,雖以交通、經濟、資訊、科 技為起點,但其影響力已跨越國界,擴及人類生活的各層面。全球化帶來物質與 文明的趨同性,雖有促進生活便利之優點,但也引發正義公道的批判反省,人類 對全球化顯然懷著迎拒的矛盾心態。為了在全球化的洪流中存續發展,掌握宏觀 視野與發揮主體特色是因應全球化的主要對策,在教育方面,則特別強調培養世 界公民之目標。

(一)全球化是不可避免且無所不在的現象

受訪者認為全球化是無可迴避的趨勢,其影響力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層面,因 此,與其消極逃避全球化衝擊,不如鼓勵學生及早建立積極面對全球化的態度,

並謀求因應之道。

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思潮,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實務工作,全球化不只是一個理 念,也是一種形式,是真正發生於生活中的事情。(B20080410)

全球化是免不了的趨勢。(I20080122)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台灣不可能自外於國際的脈絡,或不受資訊科技發達的影響。

(F20080204)

全球化已經無所不在,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經濟、環保、文化藝術等都受影響,具體地 說,不需花太多時間去討論那一層面有受到波及,而應思考那一層面沒有受到波及,但 全球化真是鋪天蓋地而來,基本上,我個人鼓勵我的孩子和學生,應該要迎向前去,不 要閃躲,根本沒有閃躲的機會,而且越早面對越好。(L20080118)

(2)

(二)全球化打破國界並趨向同質性

受訪者認為由於科技資訊、交通技術的發展,打破時空的區隔,使國界漸趨 模糊,不論物質或文明均呈現同質性。積極而言,全球化或許是一種大同世界的 體現,但亦帶來國家存續的威脅,而有區域內國家結盟的現象。

全球化是超越地區或單一國家的趨勢及發展方向,強調全球同步,例如在學習方面,發 展出能力取代知識、方法重於材料的全球化思維。(D20080111)

科技使時間更加快速,空間則被壓縮,所以國與國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改變,東京、

紐約的流行立即就被引進,這是全球普遍的現象。(F20080204)

在今天知識經濟的時代中,… 也許是藉由資訊科技的發達,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全世 界的年輕人越來越像,包括語言、服飾、建築、藝術等,彼此會學習與融合。大同世界 的另一個意境,應該是全世界不論膚色、種族,不管身處何處,都能和平共處、相互包 容。(G20080118)

就大學任務的演進來講,早在 12 世紀義大利波隆那大學開始,公立大學即有代表國家 (national)的象徵意義在內,慢慢地發展到 20 世紀,美國的大學強調公共服務,所以公共 服務的使命也加入到大學當中。到了 21 世紀後現代大學的使命發展,許多高教專論裡 都提到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目前全球共通的使命。在國際化的時代,國家的地 位沒有那麼明顯的重要性,所以,大學教育打破國家的觀念,才稱為全球化。(H20080114) 全球化是從經濟上開始發展,最重要的就是交通的問題,以前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

國家容易保有主體性、區域性、地域性的特色,可是全世界產業的聯合、資訊的發達和 交通的便利是避免不了的,勢必會走向全球化,歐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每個國 家都不夠大,所以要結合成歐盟來對抗美國,因此,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思 考如何在全球化中保留在地的屬性。(J20080116)

(三)全球化引發正義公道的批判反省

受訪者認為全球化是強國挾科技與經濟優勢,欺壓弱國的霸權遊戲,全球化 雖然有使生活更趨便利之可能,但也帶來資源掠奪、環境污染、文化消滅等問題,

人類顯然處於迎拒全球化的矛盾心態中,因此,如何在全球競爭中維護與發揚正 義公道價值,是處於全球化世代的人類應該共同省思的課題。

全球化著重於經濟成長、企業文化、國際併購、資源與人才流動,全球化雖然是擋不住 的趨勢,但也帶來環境污染及文化消滅的問題。(K20080109)

全球化基本上是一個有能力者的霸權,台灣目前是全球遊戲中的配角,若從全球分工的 角度來看,我們已經被強迫分工,除非我們擁有世界遊戲規則的主導權,否則仍是被迫 投入全球競技場。(L20080118)

在全球性爭議中,全球每一個國家已經開始思考那一國講的有道理,有能力的國家除了 榨取地球的資源和財富之外,當然也要為地球負責,若從地球人的角度來看,應當作如 是觀。(L20080118)

(3)

(四)因應全球化的關鍵在於掌握宏觀視野與發揮主體特色

受訪者認為全球化既是無法迴避的趨勢,為了不被全球霸權主宰操弄,應培 養全球宏觀的視野,駕馭時勢,引進資源,藉以彰顯主體特色,維護在地價值,

爰生全球在地化之思維。

全球化是無法迴避的潮流趨勢,但全球化的目的並非讓外國人吞食本國,而是藉助外國 人讓本國發展地更好,反全球化者主張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對外侵吞市場的口號,可是全 球化是趨勢,因此要懂得如何借力使力,既不被吞食,又能獲得利益,才能在全球化潮 流中生存,也就是將全球化與在地化兩個概念綜合起來,其中的關鍵就在發揮自己的特 點與優勢,並且用全球化的視野來呈現自己。(C20080103)

全球化最重要的是開放的心胸,強調在地思維時,不可忽略全球現在的狀態,所以要有 全球化的宏觀。(E20080123)

(五)全球化教育重視世界公民態度與能力的培養

受訪者認為全球化時代的教育應培養世界公民,一方面,學生應有在世界移 動的能力,包括運用語言的工具能力與系統性終身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 則應有接納多元文化的胸懷與態度,能融入及遵循不同的社會規範,並欣賞他國 的文化價值。

全球化源於交通便利、資訊網路發達,故便於接觸世界各國的事物,對許多世界知名大 學而言,全球化也成為大學最新的任務之一,很多學校都標榜學生未來將到世界各地工 作,故應培養世界公民,以因應地球村的發展,這是一個趨勢。(H20080114)

要走到全球化,有兩件事情非常重要,一是語言,一定要熟悉英文,才有辦法把心中的 想法銷售出去;第二是態度,必須要能接納其他不同國家的文化和行事風格,才有辦法 走向全球化。(J20080116)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人在世界各地移動,因此台灣的教育不能只看到語言,全球化的重 要面向還包括文化、史地、以及深藏於其中的價值觀,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尊重而且 不應該排斥他國不同的文化,並教導學生較受全球認同的道德倫理、生活習慣或行為模 式,注意衛生習慣、講話音量、言談舉止等細節。(B20080410)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部分國人有一些偏差的心態,對弱勢國家存著自大的態度,也不想 學弱勢國家的語言,認為他們的語言不值得學,這是缺乏尊重差異素養的結果,這正是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需要被教導的,也是整個教育政策要注意的重點。(B20080410) 鑒於全球化趨勢,我鼓勵老師和學生要有終身的學習力,… 如果沒有學習力,離開學校 將很難再學習,即使有機會學習,也會很辛苦,甚至勉強拿到學位,但知識的飽和度不 夠,仍然缺乏相稱的能耐。… 我希望老師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勇於挑戰自己,

然後轉化成正面的能量給自己和孩子,讓本身的學習力保持在很好狀態,也協助孩子有 更好的學習力,以免孩子可能只學到很零碎的技巧或知識。 (L20080118)

(4)

二、在地化概念之意涵與省思

本研究受訪者認為在地化強調地區屬性的保存與主體特色的彰顯,其目的在 促進在地得以永續發展。以時間軸而言,在地化是歷史脈絡的延續,就空間面觀 察,在地化則是主客體環境的構成,並包含文化與自然的要素與內涵。至於教育 方面,在地化教育係強調對人類主體性的尊重與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在地化著重地區屬性的保存與主體特色的發揚

在地以區域為思考主軸,其範疇不等同於國家。在全球化潮流下,外來文化 進入在地,必須考量是否適應本地既有的特質,而在地屬性與特質的保存則具有 彰顯主體存在價值的意義。至於在地特色的保存途徑不在於閉關自守或劃地自 限,而是力求精緻、適度包裝、主動向外發揚,始能與其他文化併存於全球。

在地化注意地區屬性與特色,在地化必須考量本地的適切性及彰顯本土之特色,例如台 灣是海洋國家,也是一個多語及多元文化的國家,海洋環境特質及多元語言文化屬性即 為在地之特性。(D20080111)

自己的主體性不能因為全球化而失去,也就是說,應該有自己的特性或特點,這就是在 地化的表現,在教育政策方面考量時,則是要顯示自己教育上的特性。(C20080103) 在地化應向全球發揚,但在地的特點也要適當地調整與包裝,才能成功地被外國接受,

要調適全球化的發展,就必須有開放的態度。(C20080103)

不管是文化、價值或是理念,在地化必須拿得出有價值的、讓人好奇的、銷售得出去的 東西,才可以在地化。(J20080116)

在國際化中,在地化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們應具備在地特色,才能向國外發揚,因此在 全球化的時代,最重要的是發展在地特色,如此既能真正保有本國文化,也能去作全球 競爭。但是,在地化的定義到底是國家的在地化?還是區域的在地化?應予釐清,就個 人的思考過程而言,要由語言、文化而非國家的角度進行思考。(H20080114)

文化應像一盤沙拉,每個人各取所好,而非一杯果汁,經過攪拌機後每種材料都失去原 樣而消失,全球化之下,不應犧牲弱勢民族應有的文化與習俗,例如我們的原住民族文 化,如不注意保存,最後終將被經濟成長所淹沒。(K20080109)

對本縣來說,在地化應該具有絕對的優勢,我們有非常豐沛的原住民文化,多元的族群 屬性,還有世界級的風景名勝,這些都是我們很好的在地特質。然而,令人憂心的是,

在地的人反而比較忽略這些特色,所以保存、欣賞與精進在地特質是必要的。(G20080118)

(二)在地化力求永續發展

在地的構成主角是依賴於其中的人類,人類在地方安身立命,也以地方作為

茁壯發展的根基,因此,人類與地方的永續發展成為在地化的特質與目標。永續

發展除應建立穩定的經濟基礎,尚需人文與自然的調和發展,相關觀念態度的建

立或知能技術的培養,均是教育應著力之處。

(5)

永續發展是在地化的重要目標,永續發展的主體是人,也是地方。永續發展的經營不只 是在環保而已,而是教育、文化、信仰、產業,甚至政治等各方面環節的結合。(A20080214)

(三)在地化涵蓋空間與時間的聚焦

不論是無形的在地文化、價值、社會網絡,抑或是有形的物產、器具、自然 或人文景觀,在地化強調其特殊的時空脈絡背景與生成環境,並以之構成在地化 的內涵要素與思維起源。

在地不是鄉土或本土的,而是在地現階段的情況,在地包括了當時所具備的條件與當時 的環境,除了人種、文化差異之外,時間點的適合度也是在地應該考量的關鍵,因此,

環境、條件加上時間點,這才是在地的思維。(E20080123)

(四)在地化統攝文化與自然的構面

在地特質既包括人文精神、社會結構、價值信俗等文化屬性,也涵蓋天然景 觀、地理氣候、物產資源等自然環境,在地的構成會隨著人類的思維與行為而變 化,文化經過衝撞之後將會創發新的表現,資源藉由技術加以淬取亦有再生的可 能,總之,如何維護、保存、進而發揚在地特質,是在地化的重要使命。

在地特色包括文化和自然景觀兩部分,需要去關注、保存和發揚,而且在地文化不是一 成不變的,文化的傳承在於其精神和精髓,若可與全球化相結合,吸收其他文化的優點,

在地文化可以更上層樓、更精緻。(G20080118)

(五)在地化教育強調對人類的尊重與人文品質的提升

在地化關切本土與人類的生存發展,除了環境的保護外,如何使人們尊重在 地歷史文化的核心價值及關懷共同生存於在地的人,是在地化教育的重要目標。

換言之,在地化教育強調使在地人具備在地文化涵養,深化在地價值觀念,並彰 顯在地文化的精神。

在地化是用本地的素材,培養出文化、人文的感受,而人文素養和人文教育最終的目的,

是在提升人的品質。(I20080122)

關懷弱勢就是關懷本土,對於人與生命的愛護、尊重就是在地的表現。(K20080109) 本校已經成立一百二十多年,宗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基礎,且基督教裡有許多特別強調 本土的思考,默默關心弱勢與老人,如烏腳病人、痲瘋病人和貧弱老人,而這就是一種 人道精神在地化的表現。(K20080109)

三、全球在地化概念之意涵與省思

本研究受訪者多認為全球在地化是為了因應全球化衝擊而生,其背後有深層

的哲學思維基礎與核心價值理念,全球在地化一方面在尋求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平

(6)

衡,另一方面亦強調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動態融合。全球在地化重視全球思維的在 地實踐,但相對地,在地創意與特色亦有全球布局的發展空間,因此,全球在地 化與在地全球化呈現出雙向對流的創生循環體系概念。

(一)全球在地化是因應全球化衝擊而生

全球在地化是為了因應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衝擊所積極謀求的對策,為了使在 地屬性不致被全球潮流全盤侵吞,全球在地化企圖將全球思維落諸在地情境脈 絡,擷取全球精神,運用在地文化資源條件,轉化或改變全球化的呈現方式與力 道,期能一方面符應全球發趨勢展,另一方面則保存在地屬性特色。

全球在地化是人類經過本土化、全球化的衝擊之後,企圖尋求的出路,全球在地化應置 於後現代的時代脈絡中思考,且必須和多元文化的概念結合。(A20080214)

全球化是免不了的趨勢,我們如何利用自己的素材,在全球化趨勢中,讓學生學到更多,

更充實自己的基礎,才是全球在地化的作法。(I20080122)

人文素養和人文教育最終的目的,是在提升人的品質,其實全世界的教育都想提升人的 品質,我們也有我們的作法,這就是全球在地化。(I20080122)

全球在地化是在全球化、世界村的發展趨勢中,掌握本土及在地的特性,規劃適切方案,

以突顯本土文化及特色,並符應全球發展的趨勢。(D20080111)

(二)全球在地化應確立基本的哲學思維與核心的價值理念

全球在地化一詞是用以呈現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雖處拮抗對立,但可相容併 存的觀點,除了可觀察的現象面外,全球在地化具有更深層的基本哲學或核心理 念,據以作為價值判斷的依據。有關文獻探討歸納出的四項核心價值,與全球在 地化的提出均有密切關係,惟寬容差異略帶負面意涵,宜引入尊重的概念,又全 球在地化與多元文化之間亦有重疊的觀點,可再深入探究。

全球在地化絕對不是單純將全球化加上在地化,或許這個理念有些事實層面,但其背後 必有某些核心的理念或強烈的價值判斷存在,尤其是多元文化中強調的尊重差異、容忍 等精神。(A20080214)

核心價值或許有時會顯得很抽象,但是再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具體化,只是有沒有被共同 認定而已。就目前文獻所歸納的四項核心價值而言,永續發展是常被提出的概念;差異 則因涉及多元文化,所以也常被提及,但建議將「寬容差異」修正為「尊重差異」,因 為寬容有一點勉強,好像本來不應該這樣做,是放寬之後才能容納的感覺,寬容當然可 以採取正面的意義,但還是有負面的意涵,容忍也一樣,好像別人不對,但我們不跟他 計較,所以容忍他,其實差異應該被尊重與鼓勵;至於正義思辨,近年來確實有轉型正 義的訴求,只是所謂的正義思辨會牽涉到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免會有反彈的聲音;至於 教育主體性,其實全球和在地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互動過程中,主體性非常重要,國 家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不能迷失自己,否則會被完全征服,不但經濟受到控制剝削,文化 也會被全盤改變,失去本國文化的優點。(B20080410)

(7)

(三)全球在地化企圖尋求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平衡

全球在地化企圖兼顧全球化與在地化觀點,使全球訴求與在地文化和諧併 存,並能相互理解。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的衝突與多元文化之間呈現出的矛盾相 類似,而全球在地化則是在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找尋共同接受的基本價值與平衡 點,希望在建立普同價值規範時,仍然保留特殊性的發展空間。

教育基本法第 2 條開宗明義提及,教育的目標要培養具有國家意識,兼具國際視野的國 民。國家意識就是本土化的概念,國際視野就是全球化的概念。(F20080204)

全球化和在地化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衝突,以語言為例,語言是一個特定族群的文化表 徵,反映的是一個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內涵的重要代表,在國際化過程中,我們 看到主流的美語,但是其他的語言並沒有消失,仍然繼續存在,這就表示這些在地語言 一定有其意涵,在全球化中,在地語言仍然可以找到出路、找到機會,全球和在地還是 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此外,藉由科技,反而在食衣住行各方面更可以去理解不同的族 群,因此,透過全球化的過程其實可以更清楚去了解不同族群的想法和生活方式。

(F20080204)

多元文化和全球在地化是同樣的道理,總是要找出一個平衡點,而且應是要找出共有(in common)、相同的部分,那是不分你我、大家都共同需要的,並在相同部分之上,允許 存在發展上的差異。(A20080214)

歐盟或許可稱為全球在地化概念下比較好的體現,譬如正在推動的大學品質確認(quality assurance)制度,就是為了彼此溝通、平等互惠、相互採認學分,而建立的統一化、規 格化標準。然而,品質雖然必定需要經過驗證的評鑑程序,以符合各國共同認可的標準,

但建立共通性之時,某些差異性可能就會因此而流失,魚與熊掌不可能得兼。因此,各 校要立於平等的基礎,但並非採高標準,而是一般性標準,在標準之上,各校就可以發 揮自己的特色。(A20080214)

在地價值也有可能成為全球化的內涵,也就是全球共同重視的價值,現在的企管或企業 體很重視道德及人格等價值,也就是人格力的重要性,這就是在地全球化的一種體現。

(A20080214)

(四)全球在地化強調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動態融合

全球在地化不僅企圖拉近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距離,更進而希望透過全球化與 在地化各自的調整,尋求兩者之間的融合契機。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連結,必須先 掌握核心理念,並視需要調整各自的切入角度與呈現方式,同時應分析釐清時空 情境脈絡的切合度,故而必須以創意發揮與研究發展作為媒合的機制。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融合涉及價值理念的矛盾與修正,甚至全球或在地的利益 與存續,故必須發揮集體智慧,並以鍥而不捨的決心與穩健的步調漸進達到目標。

全球化與在地化兩個取向不應該各走各的或雙軌平行,而應該整併,所以才有全球在地

(8)

化。(C20080103)

中國人的智慧蘊含中庸思想,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因此我提出一個「全球思考、在地 實踐」的想法,思考可以全球,可是實踐一定要融入當地的特性。全球思維、在地實踐 的重點是在轉化的過程,這中間的轉化連結就是身為教育部門很重要的工作,並需要建 立研究發展的機制。(E20080123)

到底… 在地看到的問題和全球性思維,二者應該如何相連結,我的定調是「返璞歸真」,

返璞歸真其實是教育的在地內涵,也是台灣早期的特色,教育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概念,

就是品德、健康、關心土地。(E20080123)

全球化一定會有感染的現象,當然有許多優勢文化會影響、侵蝕或壓抑在地的文化,但 水可載舟,也可覆舟,如何在新的潮流中,思考從傳統、在地、既有的文化特色中,透 過創新,然後跟新的潮流結合,這樣才會有許多新的可能性。因此,創新是全球和在地 結合的橋樑,如果只是不斷的複製,價值性是低的。(F20080204)

我這次從大學借調到教育局工作,… 特別提出本土、創新和國際化,就是期待透過創新 把前後二者串起來,一方面就時間而言,是永續的發展;就空間而言,則是多元和同質 的併存。(F20080204)

全球與在地應透過創新加以串聯,例如本市學生曾以鄉土生態為素材參加世界性國際網 頁博覽會,並獲得第一名的白金獎,這就是一個最典型的實例,網頁的內容關照了這個 城市,但透過語言的轉換,又能夠在國際舞台讓其他人了解本地的生態,就教育而言,

最直接具體的體現在於其實真正走上國際舞台的是在地的文化特色,或是在地所處生活 場域的延續。(F20080204)

全球化和在地化的融合,常常必須隨著時空條件做動態的調整。… 其實教育討論到最 後,還是回到生活,如果只在強調特殊的流行文化,隨著時空改變,這些流行文化將無 法具有穩定、持續發展的動力。 (A20080214)

以日本古川町為例,這個鄉村雖然追求全球化或現代化,但並不忘卻傳統,把傳統和現 在的生活做某種程度的結合。這種結合確實是一種集體性的、兼顧各方面的作為,即使 十年或二十年之後,仍然持續發展,不會流失,也不會因為全球化而被列為次級或不好 的東西,他們將社區的集體智慧做與時俱進的調整。(A20080214)

全球化和在地化有融合的可能性,但需要決心、毅力和行動,二者都要,比選擇其中之 一更難。我們最近研發了一本以英文介紹本地的書,希望我們的孩子能了解英文是實用 的,這就是在試著把全球化和在地化作融合,… 對於全球化和在地化融合的可能性,應 該永遠要心存開放,不斷尋找怎麼做到的方法,聚足成功的所有因素以及如何去選擇 等。(L20080118)

(五)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具有雙向對流的互補關係

全球在地化除了被動吸納或因應全球文化價值外,亦主動將在地文化特色推

回全球場域,發揮競爭力並獲得利益。當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雙向對流時,兩者

均將因而擴大視野並豐富內涵,也更累積厚實下一次推進的動力,因此,全球在

地化與在地全球化不論就文化精神層面與經濟實利層面,均是全球與在地互利雙

(9)

贏的創生循環體系。

我們很難逃避全球化的步調和主流價值,但是麥當勞來到台灣,加入了許多在地喜好的 口味,那是全球在地化最典型的例子。相對地,在地全球化就是一個在地優勢的展現,

並在全球流行,因此,在全球化浪潮中,雖然有主流價值存在,但更應該去突顯國家的 競爭力或文化特色。(F20080204)

有關全球在地化方面,本校創辦人已將全球與在地的想法結合,… 其實全球的可以在 地,在地的也可以全球,全球在地化也可反過來稱為在地全球化,全球在地化的目的,

也包含要把自己的特色反向再推銷出去,例如:本校教師跨系合作發展出一套『E筆書 法』系統,可以在電腦上教書法,這是本校的特色,並已獲得專利,向美國推廣,作為 外國人教中文的工具,這應該是全球在地化的一個很具體的實例。(H20080114)

如果做得好的話,全球促進在地,在地擴充全球,就會形成一個正面的循環(positive cycle)。(I20080122)

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是兩個對流的觀念,從高中課程來講,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當孩 子還是在地時,要引介給他全球化的觀念和世界公民的格局,但是當孩子出去的時候,

本身就是在地全球化的種子,把在地帶出去,這樣才能有對流的效果。(J20080116)

貳、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實務面之探討

本研究受訪者對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是否已對教育行政決策造成影響,涉及 那些具體政策面向,以及政策推動實施之成效等,均有闡述與評析。以下即就訪 談結果分為全球在地化概念對教育行政決策之實務影響面向、相關政策實施內涵 或成效評析兩部分,分別闡述受訪者的觀察、省思及評論。

一、全球在地化概念對教育行政決策之實務影響面向

全球在地化係企圖尋求全球化與在地化兩股思維和諧併存的出路,故舉凡與 全球化相關,並引進在地思維的教育政策,均可列入廣義的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 決策範圍。經彙整受訪者觀察之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實務運作情形,可將全 球在地化對教育行政決策的影響歸納為決策價值取向、決策者個人、行政組織與 人員配置、課程標準與內容規劃、教學活動與研究方向、學制與入學方式等面向。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國並沒有全球在地化的教育政策,但其實並不是沒有這種理念的政 策,只是這個詞沒有在教育行政機關或公務員的公文書中被引述。只要是和全球化相 關,又帶入在地概念的教育措施,廣義來看,都可算是和全球在地化相關的教育政策。

(B20080410)

全球在地化對目前教育行政決策之制定與運作已產生影響,影響所及包括教育價值取 向、教育內容的規劃(包括課程及教材)、教育媒介的引用(包括資訊管道及訊息流通 等)、教育資源的投入等。(D20080111)

(10)

(一)決策價值取向

全球在地化理念會影響教育行政決策的價值取向,決策者必須考量全球普遍 的教育發展趨勢,但也要爭取在地對教育政策的認同,以民國 83 年以來的教育 改革為例,即存在著全球思維與在地文化之間的衝撞和矛盾,也造成社會對教育 改革合理性與正當性的質疑與挑戰。面對全球與在地的衝突時,決策者如未能掌 握核心價值以作為教育行政決策規劃與執行的基礎方針,政策將可能會隨著個人 好惡或現實利益而失去準繩。

政策所考量的不純然只是當下、現實的問題,也應該對其他國家或相關的重要影響勢力 做一種妥協,全球在地化很自然地會成為公共政策上的口號,以吸納對立的立場,因此 很容易就只是成為一份文件或一個宣誓,執行層次仍然要透過課程、教學來實踐。

(A20080214)

行政決策所強調的權力(power)和權謀(intrigue),通常具有很多現實性,但教育不能 只是在現實利益中不停地因應和調整,應該還是有深層結構存在,並且應該以前人的基 礎為本,做創造性的轉化,以填補行政決策與執行中間的落差。(A20080214)

民國 82、83 年間,本縣無論在發展在地和全球的接軌、衝撞,或是民間教改的聲音各 方面,腳步都比較快。在 10 年教改期間,大家對台灣在地的教育總是批判檢討,對國 外總是欣賞引進,排他性很強,對傳統師範教育的批判很多,總覺得師範院校的言論是 僵化、保守的,國外的都是好的,當時的全球化思維認為:完整學習帶進國外的東西就 是全球化,因此,我認為在地化和全球化在那時就已經一直在衝撞。如果把 83 年當作 開端,剛好 10 年後的 93 年,又有另外一種聲音出現對教改的總體檢,其實 10 年中是 一直在醞釀的,就是對一個全球化和在地化衝擊過後的重新思考。 (E20080123)

(二)決策者個人

近代教育理論多自國外引進,全球化與在地化的相關學說論點將會擴大決策 者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此外,面對全球與在地價值衝擊的教育場域,決策的影響 因素增加,複雜度提高,各項環節的設計必須更趨細緻,政策溝通所耗費的時間 與人力成本也將增加。總之,面對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需求時,決策者不僅 在知能上必須更加充實,在思維言行方面也要強化自省的工夫,以因應更複雜的 教育情境。

教育受到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影響,因為教育的思維或學派會影響主政者,或是成為中 央、地方教育領導者的政策重要參考,也許那是個人的知識背景,但將來會變成決策的 重要依據。(G20080118)

全球在地化對個人工作有產生影響。在正向方面,全球在地化理念可使教育政策的規劃 更具前瞻性,並更深入研析全球及在地的策略轉化方式。但在負向方面,政策複雜度將 提高許多,且必須花費更多時間人力進行溝通、說明與協調,例如九年一貫課程的規劃

(11)

與執行,每學科授課時數之分配、教材之取用、外語與母語之平衡等,均需更圓融的操 作策略。(D20080111)

教務長要以身作則,我對教務長室的期望,是把它布置得比較像人文的展示或人文的空 間。(I20080122)

經營學校,我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斷地透明化,這樣做別人會知道你的辛苦,但你的不 足也要先去面對,當我沒有做好,別人的質疑就是合理的,接受挑戰是一個要去面對的 問題。(L20080118)

(三)行政組織與人員配置

為了因應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需求,部分教育行政機關與大學已經調整組 織及人員配置,設置專責單位或專人處理全球化相關教育事務,例如成立國際教 育股或聘用國際事務副校長,一方面希能協調因應全球化帶來的教育需求,另一 方面則負責推動全球在地化教育理念的實踐。

從北到南,地方政府教育局只有本市設國際教育股,其目的就在考量全球化、國際化的 腳步不可擋,… 所以我認為政府機關應有英語的專責單位,所有國外來接洽有關教育的 事項,都由這個專責單位中熟悉相關外語的人來溝通,也許是美語、日語或其他外國語,

以這個單位作為核心與窗口,溝通協調解決所有的事情。要求一個外國人跑遍各科去接 洽業務是不適當的想法,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同仁的語言能力都達到這樣的程度,這可以 是遠大的目標,但無法在第一線立即執行。(F20080204)

[本校]設立國際事務副校長的任務一方面在加強推動與國外大學雙聯學制與雙學位合作 計畫,… 另一方面推動全球化跟在地化的結合。(H20080114)

(四)課程標準與內容規劃

在教育現場,不論全球化、在地化或全球在地化理念的踐行,最終不免要落 到最基本的課程教學層次。就全球在地化相關理念對課程決定的影響觀察,大抵 包括研訂課程標準及規劃課程內容兩部分。

1.課程標準

近代課程標準的研訂一直受到西方思潮所影響,即使目前正推動的九年一貫 課程,其研訂過程中,也有考量全球重視基本能力的培養等教育發展趨勢。然而 外國思維的引進仍應考量本地文化特性,並廣納在地的需求,才能順利推動課程 標準的改革計畫,否則容易產生價值的矛盾衝突。

就課程標準的研訂來看,美國從 APEC 教育部長會議後就一直提倡要提高教育標準,以 提升美國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由於美國的國勢強盛,美國對教育標準的重視就影響到世 界各國。後來台灣的課程標準以及課程綱要的研訂都受到美國影響,美國當時推動的教 育標準,強調能力指標、教育目標等等觀念,已經納入我們研訂九年一貫課程時的參考,

所以以全球在地化的角度來看,其他國家的發展其實有影響我國課程綱要的研訂。

(12)

(B20080410)

九年一貫課程在時間軸與全球關聯的部分,有全球在地化的觀念存在,但只是一個屬於 大方向的概念敘述,並非十分具體化。(A20080214)

台灣有幾項制度是重全球化但忽略在地的,舉兩個例子來說,… 第二是九年一貫課程,

領域教學也是全球化思維想要建構的一個內涵,其中還包括了各校自行選用教科書政策 在內,但這項政策忽略了台灣在地是一個人口密集的都會,… 如果人口密集、都會集中、

生活圈接近的學校沒有共同選用教科書,小到技術性連轉學生都會遇到問題。因此… 錯 把文化問題簡化為技術問題來解決,忽略了台灣自己的風土民情和文化特性,產生橘逾 淮為枳的效應,制度引進之後難免失敗。(E20080123)

2.課程內容

為了使學生兼具全球視野與在地意識,並進而達到二者激盪互補的學習效 果,學校在課程內容的規劃與實施上,引進全球與在地的素材,一方面擴大學生 對國際情勢與未來發展的理解,另一方面則深化學生對在地歷史文化精華的鑑賞 能力。此外,多數學校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目的在強化學生以英語探索全球 及表現在地的能力,俾提高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的可能性。

目前我們著力於將全球化觀點推到全校學生,讓學生有國際視野和觀念,這或許也是全 球在地化的精神。… [本校]在通識課程方面增加很多國際的內容,包括國際經濟、政治 發展、科技等等,大一新生的必修課程還包括未來學和資訊概論,因為未來是走全球路 線的,所以本校課程強調與全球未來的發展相結合,也應該是全球與在地的結合。

(H20080114)

本校的特色是有幼稚園到高中的實驗部,以及雙語部,我們的課程就是全球跟在地二者 的合體,整合成一個課程,以實驗部來講,我們是從在地化的課程中給學生全球觀,所 以引導他們將來出去之後能夠運用生活環境中已經深植的文化,把在地的文化帶出去;

相對地,對於雙語部外來的孩子,他們本來就有全球化的觀念,於是我們在課程中強調 中文和中國文化課程,我們讓他知道,不只是語言,他學的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歷史文化 瑰寶,所以他再出去的時候,在原來全球化的格局裡面也加進了在地化的資產。換言之,

實驗部的課程是把在地課程全球化的一個放大格局,而雙語部課程,是把全球化格局的 孩子加給在地的資產,所以二者出去的時候都是呈現對流的狀態,此外,更精彩的是兩 邊的孩子時常交流,他們自己又取得了一個平衡。(J20080116)

有關在地課程方面,本校配合高中職社區化開了一門星期六的課程,內容有資治通鑑、

現代小說選讀等,讓孩子瞭解中國古典及台灣現代素材的價值與意義,這個課程的本質 是有文化傳承及開啟的價值,當孩子還小,你就應該讓他們吸收,他以後在國外,才可 能把這些在地的價值、概念或文化闡述、表達出來,讓其他人了解。(J20080116) 我們常用本地的經驗作為素材,例如請建築系的老師、藝文中心主任開授人文課程,或 鼓勵學生研讀文學經典作品,這些是歷史文化累積的精華,也是在地的素材。(I20080122) 本校有一門特別的課程「人生哲學」,這門課… 強調鄉土的關懷、環境的保護、弱勢團

(13)

體的照顧等,這是其他學校所沒有的課程。此外,本校每天早上七點半到八點是晨禱禮 拜時間,我們將中學時代視為播種的工作,學生聽久了,對人文關懷、弱勢關懷及本土 教育就會比較看重。(K20080109)

我們最近研發了一本以英文介紹本地的書,希望我們的孩子能了解英文是實用的,這就 是在試著把全球化和在地化作融合,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學生學習的一部分,讓他將來有 能力用英文介紹自己的家鄉。(L20080118)

(五)教學活動與研究方向

因應全球在地化相關理念的引進,各級學校在教學活動設計、媒介運用,甚 至教師研究方向上,已經帶來新的啟迪與發展。

1.教學活動

隨著全球化與在地化議題的興起,人類所面對的情境日趨複雜,各種價值分 歧不一,因此,需要透過價值澄清與討論等過程,加強學生論證研析、綜合思辨 的能力,始可面對未來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除了正式課程外,學校亦辦理各種活動,包括引介國際級大師與師生互動對 話、辦理各類英語研習營、發起聯合國兒童教育基金會募款活動、數校聯合辦理 高中模擬聯合國活動等,其目的均在拉大學生的視野,反思自身的定位,強化學 生主動理解、關懷全球與在地發展的態度,培養學生推己及人的胸懷並真正付諸 行動。

在教育現場,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甚至到研究所,對於包括全球化、在地化等 議題,很少有價值澄清的論辯,辯證法則(dialectic)應當是人類很重要的資產,大家應 該可以針對一個議題,互相攻堅,使這部分成為很重要的教育過程,否則無法表現出思 考力、判斷力、綜合分析和創造性。人們常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包括大學生在內,何況 一個孩子,這時就要把教育的重點拉出來,讓學生自己討論、自己講、自己想,慢慢地,

他就會越來越清楚。(L20080118)

我們要成為一流的大學,就一定要國際化。… 除了有本地基本的文化外,還要引進許多 國際性的、大師級的人物,不管是人文的、藝術的或科學的,學生可以跟這些一流的大 師互動,常常有外界的刺激,以拓展自己的視野,有這些不同面向的刺激,學生才能成 長地更好。因此,本校在規劃人文素養或其他課程時,已經把全球元素帶進在地,也把 在地元素讓學生更充分吸收。(I20080122)

[為了]推動全球化跟在地化的結合,今年寒假本校舉辦兩個很好的營隊,一是全部由在 校生參加的「英語與國際文化研習營」,密集地提供學生一些國際化的觀念;另一是結 合本地學生和國外學生的「00大學與世界發展青年學術營」,完全用英文上課,讓不 同地區國家的學生相互交流理解。(H20080114)

除了課程之外,我們會從活動著手,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活動 UNICEF。UNICEF 是幫聯 合國兒童教育基金會募款的活動,最早是由雙語部五年級開始做,後來甚至有六校聯合 辦理。UNICEF 最重要的觀點是讓學生了解孩子可以幫助孩子,透過活動使學生知道貧

(14)

窮國家兒童資源匱乏情形,並且募款協助改善現況,學生不只獲得幫助人的觀念,而且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到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國家有不同的需求,需求的背景和原 因又是什麼,所以將來他們不只可以助人,他也知道整個世界的危機在那裡,當他將來 可以盡一己之力的時候,知道如何避免這些危機,這是一個很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這個 活動還得到教育部的人權評鑑優等。今年雖然不再辦六校聯合的活動,但事實上是進一 步把 NUICEF 的觀念在地化,我們將那種精神放到本地的環境裡,落實在本地的服務,

學生去智光教養院服務,並且到社區教英文,他們繼續在培養人道關懷的精神,只是是 由全球化的格局再帶回到在地化的關懷。UNICEF 最有意義的點在於主體是孩子,我們 只是帶動孩子,這個活動不是學校強勢主導,而是家長跟老師發起,學校支持的活動。

(J20080116)

除了 NUICEF 外,雙語部還推動高中模擬聯合國,這個活動既全球化,又在地化,模擬 聯合國是由學生分別代表不同的國家,若要討論世界糧食危機,學生們就從所代表的國 家開始搜尋有關糧食生產的資料,再針對這個議題以各個不同國家的角度出發去爭辯、

去遊說等等,因為孩子在整個過程全部扮演別的國家的角色,他的心態就有全球化的概 念,也能設身處地去思考,這種活動非常有價值。我們雙語部每年會跟台中美國學校、

台北美國學校一起去參加亞洲模擬聯合國會議,我們也透過高中職社區化計畫推動新竹 地區的模擬聯合國,一般是四、五個學校參加,這兩年甚至有台南的學校來參加模擬聯 合國,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經驗。(J20080116)

2.教學媒介

藉著全球資訊科技發達之便,校園也引進新的教學媒介,利用網路打破時空 限制,跨校跨國進行遠距教學,網路不僅可互通影音,亦有線上討論對話的功能,

雖無法完全取代直接的交流互動,但確可將學生的學習觸角伸向校外,甚至達到 全球。

[本校]建構網路校園,推動遠距教學,在網際網路中,創造穿越時空的學習環境,不僅 是連結國內各大學,並且與世界各國大學聯手推動,像在 94 年,本校與日本早稻田大 學合作開發跨文化遠距教學。(H20080114)

全球化最重要的兩項溝通工具是資訊和語言,在資訊方面,本縣大概在四年前就已經寬 頻到校,配合全球化趨勢,現在全縣所有學校都是用網路電話。 (G20080118)

3.研究方向

在學術研究方面,受到全球思潮的吸引,跨國學術交流漸趨頻繁,其形式也 更多樣化,除了由國內自辦或教授出國參加國際性研討會外,更長期的跨國合作 研究計畫也已成形。至於在地文化的研究,也已有人投入鑽研,希望藉此豐富台 灣的主體性獨特意義,成為一項具有學術價值的學門。

除了加強學生的學習之外,教師的研究部分也是本校鼓勵的重點,包括延攬國外的短期

(15)

交換教授進行共同跨領域的研究、鼓勵教師出國參加國際會議、或是本校自行舉辦國際 研討會等,藉此媒合跨國或跨領域間的共同研究。然而在推動過程中發現,本校仍然應 保有自己的專長特色領域,才能吸引外國學者的興趣,例如:本校設有「武俠小說研究 室」、「婦女文學研究室」、「酒文化研究室」等,都是具有特色的研究取向。(H20080114) 最近台灣的主體性不斷地被強調,這具有某種特殊的歷史意義,如果能夠擺脫政治的糾 葛,台灣的主體性有其獨特之處。像花東地區有很獨特的文化,因此現在有一群人在研 究東台灣學。這種發展不應該從短視功利的角度隨之起舞,其實如果能夠捉得住核心價 值和觀念,再看看教育文化的變化發展,應該可以提供行政決策參考。(A20080214)

(六)學制與入學方式

在全球化時代,由於資訊傳播便捷,各國教育制度相關資訊的蒐集與比較益 形快速,因此,參考國外教育制度調整本國學制或入學制度的作法相當普遍,但 不論學制或入學方式的變革仍應思考在地文化脈絡,始可收擷長補短之效,否則 不免產生橘逾淮為枳的缺憾。

學制也有全球化的情形,我們的學制很早就是依照美國諸多學制中的一種制度,但歐洲 的學制原本與美國不同,不過近年來歐洲發現他們的學制和學位授予方式無法吸引外國 學生,所以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從幾年前已經開始慢慢地調整,這就是受到美 國學制的影響。(B20080410)

台灣有幾項制度是重全球化但忽略在地的,舉兩個例子來說,第一是引自美國的多元入 學方案,多元入學方案制度忽略了台灣公平重於一切、公平重於專業分析的民情和文 化;第二是… 。 (E20080123)

二、全球在地化相關教育政策之實施與評析

本研究受訪者除舉例闡述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對教育行政決策之實務影響 面向外,亦就教育行政機關刻正推動的相關教育政策實施內涵或成效加以評析。

經參考教育部之教育施政主軸綱領、策略及行動方案內涵,將受訪者提及的全球 在地化相關具體教育政策梳理為八項,並依性質再歸納為擴大全球視野及發揚在 地主體的相關教育政策兩大類。

(一)擴大全球視野之相關教育政策

本研究經彙整擴大全球視野之相關具體教育政策,共包括推動英語、雙語及 第二外語教學、招收外國學生與英語授課、境外設校與雙聯學制、鼓勵留學及遊 學、開拓華語教學市場等五項,以下分別說明受訪者觀察與採行的實際作法及其 對成效之省思與評析。

1.推動英語、雙語及第二外語教學

重視國際上通行的優勢語言(英語或美語)是受訪者普遍認同與採納的教育 政策,其目的在培養學生與世界對話、獲得新知識,進而欣賞異國文化的能力,

據以延伸出的雙語教學與第二外語教學也受到部分受訪者所關注。

(16)

至於推動英語、雙語及第二外語教學的實際作法,包括在情境方面塑造英語 學習環境,利用少子化後產生的空餘教室,營造英語主題學習情境,以利本校及 鄰近學校學生就地學習,也有投入資源設置專屬的英語村(品格英語學院) ,定 期舉辦課程供學生進修學習;在師資方面引進外籍教師授課;在課程教材方面開 發線上學習教材,並延長學習英語時間;在教學活動方面則舉辦各類靜態與動態 的英語競賽,刺激外語學習意願;在資源引進上,係納入社區資源,延伸外語生 活空間,並藉由雙語部的設置,以雙語部學生帶動與加大其他學生的學習能量。

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不可能獨立存在於一個封閉的社會,因此我們著重優勢的美語 和第二外語學習,注意應該如何與世界對話。… 具體作法包括:1.從 18 所學校開始進行 主題情境的學習,利用少子化的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空間和教室,仿造成出國觀光等主 題學習情境遊學,重新利用學校的空間,並提供其他學校運用這些資源,以關照大多數 的一般學生,尤其是經濟弱勢者,希望從英語環境的建置去提升英語學習品質,讓學生 能與國際接軌。2.納入社區的資源,建立可親可近的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就可以在麥當 勞或 7-11 等商家練習用英文互動,不但有助於店家的業績,也把全球在地化的觀念整個 融入學習的設計中。3.除了過去的學校教育和教室教學之外,也開發許多線上教材供師 生使用。(F20080204)

全球化最重要的兩項溝通工具是資訊和語言,… 英語部分,現正推動的措施包括推動各 種動態與靜態的英語競賽、在北區設品格英語學院、在中南區引進外籍教師,這都是為 了提升孩子的全球競爭力。(G20080118)

加強英文的學習:全球化中,語言是最重要的工具,從今年開始,本校大一英文變成兩 年,由四學分的大一英文,變成大一、大二各兩學分,以延長學生吸收英文的時間。

(H20080114)

目前全球化的代表雖然是英文,但是未來第二外語也很重要。(H20080114)

本校的體質不同,在全球化的推動上,本來就占有優勢,因為設有雙語部,所以孩子本 來就不會排斥全球化。… 雙語部就是一個全球化的集合體,所以學生很自然地接納全球 化,而且雙語部會帶動國內課程的其他部學生,其他部能夠跟雙語部的孩子搭配,相互 交流。(J20080116)

我選擇投入英語這塊領域,不只是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而且也希望結構性地改變本地 的英文程度。這幾年在本地推動各項英文比賽,是希望催化大家一起面對英文的問題,

而且如果老師的英文不夠好,孩子的英文不太可能會好,鼓勵老師一起面對英文能力的 問題,才能把能量變得更大。我期待本地的英語能力要達到能閱讀吸收比較好的雜誌、

報紙或網站的程度,如果無法閱讀理解,就無法吸收新知,我希望學生及早獲此工具,

長大後才可以生產知識,而不應該被工具綁住。如果孩子及早面對問題,並且能持續不 斷地進步,就比較容易具有到達山頂的能耐。以全球在地化為例,只要能掌握住關鍵字,

就可以輕易地蒐集資料,了解內涵,但此(終生)能力,不應只有少數人擁有,這是身 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面對的問題。(L20080118)

(17)

雖然推動英語、雙語或第二外語教學已經行之有年,也由學習的各項要素中 激盪出許多強化學習成效的策略或方法,惟受訪者對政策推動的成效仍有省思與 批判。總體而言,英語早化學習、全英語教學的引進以及第二外語的推動,相關 研究與配套措施仍有不足,冒然實施的結果是否可達到預期成效,或是否因學習 時間的排擠而損及其他重要能力的養成,且將英語能力與競爭力劃上等號的價值 觀是否合宜,是否造成社經分布的兩極現象更趨明顯,又是否相對輕忽本土文化 的價值性等問題,均待評估與檢討。

以實際的課程教學而言,英文下降到小學階段,設立強調全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的國際 中小學,以及第二外語的推動等,都是在全球化及產業外移下所引發的趨勢,但整體配 套措施還不夠完備,政策推動的結果如何還有待評估。(B20080410)

引進英文是一種全球思維,但如果看到新加坡的建構很好,就把制度全盤帶進來,又是 有全球思維,但忽略了在地。如果要引進新加坡的制度,有兩種可能的思維,第一,要 先建立環境、累積條件,尤其是師資的培育,當環境、條件、時間點都建構得如同新加 坡一樣之後,才能引進新加坡的語文教育政策。第二,透過集體智慧的研究發展機制,

將新加坡語文政策中可用的思維、教材進行轉化,衡估我們的環境和條件,制訂分階段 策略,並研究各種可能的方案。(E20080123)

全球在地化的口號可以喊得很響亮,但中間如果是空的,就會像現在的語文,幾乎淪為 文化霸權支配的對象,英語獨大,連原住民語都受到這樣的威脅,英語教學固然重要,

但仍可思考有無其他方式可彌補有限的學習時間。(A20080214)

競爭力是一個虛幻的概念,孩子英文程度的好壞,與提早學習或投入大量時間之間,其 實不必然有密切的關係。以學術面而言,表達流暢、書寫迅捷當然是必要的能力,但真 正受到在意的是內容有無學術上的獨創性,對教育研究或其他方面的貢獻何在。

(A20080214)

學生的英文能力之所以能夠優異,其實不是單純地只由英文學習的條件所造就,還包括 父母的關心、經費、文化的不同刺激及閱讀等等,有這些良好條件才能共同塑造出好的 英文能力。所以因為孩子的條件好,造就較好的英文能力,就強調這個能力對競爭力的 重要性,恐怕社會價值在這方面有傾斜的現象,而且孩子從小就在吸納這個傾斜的觀 點,將是對本土或中華文化的傷害。當我們追逐外在滿足之時,如果喪失了安身立命的 價值,就會有很大的問題。(A20080214)

2.招收外國學生與英語授課

近年來中央教育行政機關將擴大招收外國學生視為重要的教育政策,受訪者

認為外國學生的引進可擴大文化交流面向,刺激不同的國際視野,並培養本國學

生主動關懷外國學生的態度,故多持正面肯定態度。惟以各級學校教育目標而

言,中小學教育以培養本國公民意識為宗旨,故高等教育階段招收外國學生的情

形較為普遍。

(18)

在國際化方面,為了打開學生的胸襟,我們積極地延攬外國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和外國 學生能夠在一起,讓學生知道世界上不同面向的文化。基本上,外國學生帶來很多挑戰,

有些外國學生素質不算很好,所以有人質疑學校為何要花錢請外國學生來學校,但我們 希望外國學生帶給我們不同的文化刺激,這種不同文化面向是用錢買不到的。學生察覺 學校在變,對於外國學生的學習困難,我們的學生就會自動組織起來,一方面幫助外國 學生,另一方面也藉著機會提升自己的國際觀。(I20080122)

本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國際化,因此,我們很早就開始跟外界交往,締結姐妺校,並有交 換學生、短期遊學等措施,早期完全沒有政府的補助,經費占學校支出成本很大的負擔,

然而本校認為這個計畫很重要、很有價值。(H20080114)

一般國家在高等教育招收外國學生方面比較普及,因為高等教育是最早放在國際上進行 評比的項目,而且學術具有世界性,高等教育受在地性束縛也較小;相對地,中小學比 較在地化,因為中小學是以培養公民為重點,故中小學不容易全球化,但中小學還是應 該要有國際視野的觀念啟迪,對外國事務應有關懷理解。(C20080103)

對於招收外國學生的策略,綜合受訪者意見,大抵包括突顯本國教育特色、

營造外國學生友善學習與生活的環境、設置外國國生獎學金及開設英語課程等作 法。其中外國學生獎學金的發給,除了作為吸引其到我國就學的手段之外,亦認 為含有國際援助的意涵在內。

招收外國學生時,首先就是要把自己推出去,找出自己的長處與強項,並且營造一個外 國學生願意來的環境。事實上,教育是很 local 的,但教育也逐漸成為全球的商品。

(C20080103)

真正有特色的課程應該是台灣的研究,例如拉丁美洲或東南亞學生可能會想讀有關農業 的科系,另外台灣的民主、和平發展,也可能是外國學生有興趣來瞭解的,總之,我們 應該思考台灣的特色,開設別的國家沒有的科系,才能吸引外國學生,如果沒有好好整 理在地的素材,將會變成全球化中的弱勢。(H20080114)

我們應該設計一些能夠讓外國學生可以拿到學分的課,例如中文或文化藝術課程等,讓 外國學生到台灣來可能得到實質的收穫,並且體驗我們的生活,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C20080103)

由經驗發現,開設短期的、暑假的課程,也是吸引外國學生的策略之一。(H20080114) 外籍生的照顧也必須額外費心,目前本校對外籍生的照顧還不夠,還必須累積更多經 驗,才能使外籍生更加適應生活和學習。(H20080114)

全球在地化必須多邀請外國人來,讓在地的人民感受什麼是不同的文化,同時,外國學 生來到本地後,他們也自動組織起來架設一個網站,叫 INCKU,彼此分享訊息,本地學 生知道以後也一起參與,幫外國學生在網站提供許多訊息。所以我們慢慢逐漸看到,國 際在地化裡的一個非常棒的正面循環,正面循環一興起,各方面也就跟著提升。

(I20080122)

國人常會質疑我們對外國學生為何特別好,但對於外國學生的援助,不應該受資本主義

(19)

的全球化侵吞觀念影響,而應具有國際社會的責任觀,並視為義務。很多國家都對弱勢 國家有所援助,這不是特別優惠,而是身處國際社會,作為世界一份子的責任,全球化 最為人垢病的就是惡劣的資本主義欺凌觀念,我們不應該如此,而應注意全球的社會責 任。(C20080103)

至於大學對開設英語課程的評價不一,雖有大學認為開設英語課程符合世界 潮流趨勢,亦獲得校內師生的認同,但亦有大學對於英語授課能否達到吸收外國 學生的目的抱持懷疑的態度,且認如本國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足,則英語課程非但 無法提升其英語能力,反將妨礙專業知識的吸收,而降低其專業能力水準。因此,

學者主張英語授課的實施情形及成效宜作審慎評鑑,並不妨務實地思考以華語授 課,搭配英語簡報或提供學習輔導等方式,協助外國學生融入本國學習環境,達 到學習效果。

本校學生對英語課程的回應普遍是正面的,整體說起來,學生傾向於接受英語課程,因 為英語是國際語言,反抗英語是沒有意義的。(I20080122)

有關教育部鼓勵各大學招收外籍生政策,本校遭遇的實際困難主要是語言問題,語言互 通是最重要的,由於中文目前並不是世界語言,所以無法吸引英語系國家學生。… 為了 吸引英語系國家學生,教育部進而鼓勵開設英語課程,英語課程雖然也有提升本地學生 英語能力之功能,然而當外籍生數量不多,本地生英語程度又不夠強時,英語課程過多 可能會影響本地生的專業知識程度。總之,外籍生對留學地的選擇,主要涉及教育機構 本身的競爭力,而非單純以是否開設英語課程作為決定的依據。(H20080114)

由於國外大學招收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也去招收外國學生,因此有英語授課的觀念出 現。英文授課是世界各國招收外國學生時多半會採取的策略,但是在我國推動的結果是 成功或失敗,必須辦理評鑑,檢討績效如何,是否達到預設的目的。以我們的情況來看,

台灣不可能收到像美國一流大學所收到的學生,所以我們應該要很務實地去招收、幫 助、培育開發比我們晚的國家的優秀學生,而對本國學生以英語授課則是不切實際的作 法,英語好的學生如果要學英語課程,不必在台灣學,台灣的整體大學英語課程水準也 仍然無法掌握。其實外國學生直接用中文學習也很好,平常就大量運用英文專有名詞的 學門,像理工科可以嘗試做英文的簡報,如果有一些前置的配套措施,例如加強外國學 生的語文能力,讓他們有一段過渡時期的教學協助等等,外國學生來台灣學習也不見得 這麼困難,只是事實上,我們的大學還沒有準備好。(B20080410)

3.境外設校與雙聯學制

受到全球學生流動趨勢鼓動,境外開班設校或雙聯學制等彈性的作法逐漸被 各國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所接受,大學開始尋求與國外學校發展合作計畫,建立 雙聯學制或雙學位制,或與知名大學合作開設英語學程,再讓學生直接銜接該大 學的碩士班,另也有赴國外設立私立學校的作法。

前述彈性的學制設計雖有教育商品化的評議,但如以擴大學生受教育機會的

(20)

角度著眼,掌握教育的核心理念,亦有可能達到雙贏的局面。

國際事務副校長的任務一方面在加強推動與國外大學雙聯學制與雙學位合作計畫,目前 本校已和法國里昂第三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福林特分校、日本長崎外國語大學等三校 實施雙學位制。並與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韓新傳播學院、英豪多媒體傳播學院等三校 建立雙聯學制。(H20080114)

例如境外開班,有些大學辦國際學校,或和當地大學合作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方案或學 程(program),學生修習之後,就可以銜接外國大學的碩士班。其實有些國家會希望到 台灣來發展這樣的作法,不過若要到台灣來,就必須考量台灣的環境、台灣學生的需求、

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及學習方式等等,也就是納入在地的考慮。(B20080410)

現在我們也希望出去招學生、出去開班,但每個國家都在保護本國的教育產業,國民教 育階段尤其涉及到國家的忠誠,所以目前只有大學教育比較有開放的可能性。在大學部 分,有些國家因為本國資源不足,所以如果依照當地法規去申請設立大學,等於幫他們 培育人才,應該會受到歡迎。因此,比較容易推動的應該是在同一個董事會之下直接到 外國設私立學校,就像有些基督教或天主教教會到中國或其他國家設私立學校,台灣現 在也有些人到中國大陸去設校,因為語言互通,而且對於當地的習性也有相當程度的了 解,這應該也算是全球化教育政策的一環。(B20080410)

4.鼓勵留學或遊學

鼓勵學生出國留學或遊學是拓展視野、體驗文化、吸取新知、強化適應與移 動能力的途徑之一,不論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都相當鼓勵與重視國外留學政策。

然而由於受到少子化衝擊,國內各級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壓力,也連帶使鼓勵留 學政策受到質疑,因此制度應如何設計才能使留學生願意回國服務,是決策者需 考量的難題。另外,或許是國內學門類別與升學機會日趨充足,而且出國留學仍 有相當沈重的經濟負擔,學者發現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有減少的趨勢,並視 之為未來學術發展與國際交流的隱憂。

要在世界上流動不是有能力就足夠,還要有心,包括心情、態度,要知道如何在世界上 生活,這些不是純粹只有上課就可以達到教育的效果,還必須要有一些旅遊的活動,讓 學生到國內外體驗,擴大視野,而且習慣在世界上走動,在旅遊過程中學習運用語言、

因應突發狀況及應對進退。(B20080410)

全世界都在提倡胸襟要寬闊、學生品質要提高,我們在台灣一定會利用很多現有本地的 素材來做,例如出國留學經驗對我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回國到現在,鼓勵所有的學生一 定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不一定要去留學,也可以去旅行,甚至去流浪,到不同的地 方去感受,去體會,是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I20080122)

本國利益與外國利益之間的拿捏相當困難,當我們推動鼓勵國外留學政策時,有人認為 我們既要留住學生,又要鼓勵國外留學,二者不是相互衝突嗎?因此,我採行兩個作法,

首先,送學生出去念學位時,要送學生去學習國內比較缺乏的知識,培養必須到海外去

(21)

學習的人才;第二,必須要讓學生回來,這時就必須讓在學生出去,學生在學期間可以 到海外充實一段學習經驗,但是學籍要留在台灣,學位要在台灣拿,或者是兩邊都拿的 雙聯學位,目前我們是用這種方式鼓勵學校發展學生赴海外研習的計畫。(C20080103) 由於多年的發展,台灣的教育其實已經到達某種程度的水準,但因為現在國內的求學機 會多,大部分學門都能自給自足,因此學生變得不太願意出國,這是令人憂心的現象。

台灣需要和世界接軌,學術的接軌要靠什麼?就需要學生到國外去留學,保持和國際的 連結,因此,至少應該讓我們的博士生可以有機會到國外去待一段時間,重新架構我國 和國際之間的學術連結,不要在學術上與世界隔絕。(B20080410)

年輕人到國外訪問是打開眼界的重要方式,見識夠多,才能發現世界的開闊,所以我們 很重視國外交流,讓學生到國外去看看,國際交流可以讓不同的年輕人彼此瞭解。最近 台灣到國外去留學的人越來越少,未來碩、博士班培養出來的人才眼界可能會太過狹 隘。(K20080109)

5.開拓華語教學市場

華語教學或漢學研究隨著中國的強盛而成為顯學,台灣所保留的傳統繁體字 使用人口雖少,但卻是最有利於研究漢學的文字工具,因此,華語教學成為值得 向全球發揚的在地特色。惟為了配合全球學習簡體字的趨勢,華語師資課程也必 須納入漢語拼音和簡體字課程,以利提升我國在華語教學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堀起之後,華語的重要性提高,也成為一個很大的市場,因此,華語教學可以走上 國際化、全球化。台灣所教的華語課程有相當的優點,台灣人民的素質、生活習慣、為 人處世各方面觀念,也比較接近西方國家,所以我們的人到西方去,應該比較容易融入 他們的生活中,帶動他們對華語的學習。(B20080410)

繁體字是台灣保存得最好,這就是我們在地的特色,這 雖然 是 敝 箒 ,但 敝 箒 不 必 自珍 , 不 自珍 後 它 反 而 不 是 敝 箒 ,又可以推出去。因此,我們希望有英文交換教師把繁體中文 推動到國外去,其中為了搭配全球思考,我們在交換師資裡加入漢語拼音和簡體字課 程,並且仍然繼續保存我們的繁體字,如此一來,一方面可強化英文交換師資到國外的 競爭力,另一方面又建立我們的特色。(E20080123)

(二)發揚在地主體之相關教育政策

本研究經彙整發揚在地主體之相關具體教育政策,計有發展在地、鄉土及母 語教學、突顯在地學術研究特色、扶助原住民族教育等三項,以下分別說明受訪 者採取的實務作法或具體建議。

1.發展在地、鄉土及母語教學

推動在地、鄉土或母語教學是最基礎的在地化教育內涵,目的在使學生深入 了解在地生活與文化脈絡,並關懷同一塊土地上的人事物。

在地、鄉土或母語教學的推動需留意教材的親近性,讓學生因熟悉而觸發感

動,使在地的歷史文化真正滲入個人思維,並沈澱累積形成主體的特性,建立在

(22)

地全球化的基礎,日後到了全球舞台,才能發揮專屬個人的創意特色。惟論及鄉 土或母語課程教學的比重,則應審慎斟酌所占教學時數之合宜性,並應與生活合 一,適度發揮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功能,

關懷弱勢、關懷本地、深入民間是本校教育的重點之一。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常常 要告訴他們,如果不認識自己周遭的環境,就不會愛這個國家,如果不瞭解學校的由來 與歷史,又為什麼要愛這所學校。本校有許多校友著眼於基層的工作,固守對本土的愛,

所以本校特別之處在於這一段漫長的歷史,包括學校的創辦及歷任校長都有許多故事隱 藏於其中。(K20080109)

目前的鄉土語言教材都是全國性的,但鄉土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引進,如果念外地的內 容,學生在念鄉土教材的時候就沒有感受,因此,今年我們進行課程的解構,開始自編 閩南語、客語鄉土課程的教材,全部都用本地的素材,孩子就可以多知道生活的周遭,

這就是一種在地實踐。此外,在地實踐的概念還意味著當學生有機會出國時,就有可能 把在地的內涵帶出去,因為在地的東西才會有特色。因此,如果從全球思維看鄉土語言 教材,就會發現這個區塊的語文變得很重要,在國內沒有影響,但孩子將來到國外時,

這就成了特色。(E20080123)

就本土化來看,相對地是在地全球化,因此鄉土教育很重要。本市曾經有一位國小老師 帶著學生,介紹本地的十大古蹟,除了獲獎之外,我們也透過閩南語教學資源中心進行 轉換,把美語和日語版本開發出來,燒錄成光碟和電子書,分送不同國家的友人,從教 育的現場來看,這就是在地全球化。(F20080204)

原則上母語是要在家裡教的,學校沒有母語的環境,不但來不及教,效果也不好。

(G20080118)

我編鄉土教材大概有十年之久,一直認為如果能掌握住比重,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

在地化部分的比重不能放太多,很多老師把國語、數學的課程減少,要學生去訪問一個 人或研究一座廟等等,這樣的教學不能說不好,但比例要隨時去仔細衡量,以確定是否 得當。(L20080118)

2.突顯在地學術研究特色

依當前教育施政主軸而言,發揚台灣學術研究特色既能彰顯台灣主體,又是 推動教育國際化的要務。台灣的語文、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農業及科技發 展等均有其獨特的態樣與成就,並與在地的歷史文化淵源密不可分,除了各學門 研究應與在地經驗結合,以創發本土知識體系外, 「台灣」本身亦為一值得深入 探討的研究主體,並有發展為獨特學術的潛力。

我國大學的優勢包括 ICT 產業、華語文、經濟發展、商業管理、歷史文化研究、農業科 技等領域,台灣社會的優點則包括人民善良、對外國人友善、環境安全等,這些都是台 灣在地化的優點。(C20080103)

「台灣研究」是一個很在地化的概念,但是「台灣研究」一定要到世界去,不能關起來

數據

圖 5-1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雛型修正圖 註:1. 表示全球在地化核心價值對政策取向與思維模式之影響路徑。 2. 表示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各階段循環回饋歷程。 3
表 5-1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雛型各構面要素內涵及釋義彙整表 構面 組成要素 內涵 釋義 平衡正義 本於正義原則進行理性思辨與對話,去除宰制與 壓迫,尋求合意與共識,踐行多元正義之精神, 以平衡全球化與在地化之教育發展空間。 尊重差異 對於不同的教育價值、行為、觀點給予寬容與尊 重之可能性,並藉由差異進行對話與學習,以達 到多元調和、和解共生之理想。 永續發展 基於環境整合、世代公平及經濟效率之理念,建 立環境生態、社會文化、經濟科技共生觀念,帶 動永續教育學習風氣,並藉由在地全球化 (lobal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學生中心:透過學生中心的方式促進學習 1.提供具體經驗和視覺方法研讀抽象概念與

O 居民瞭解當地文化資產與他們的關係。在 認同這些理念和觀念下,自己能否有足夠

九、品質管制 (一) 抽樣檢驗 瞭解抽樣檢驗之基本概念及有關名詞

九、品質管制 (一) 抽樣檢驗 瞭解抽樣檢驗之基本概念及有關名詞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設計了正立方體框架的組合,在計算方塊個數與框架的差異性可透過等差數列的概念作 結合;而作品「腳踏實地」

piramide_cestia.jpg..  Recent study shows that quite a n umber of Graeco Roman papyri reco rded cul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 n Greek culture and Egyptian cult ure. Th ere are

 就算身處軍營中,很多男兒都還是相當關心 NBA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