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壹、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意涵之擴充

本研究訪談所獲得之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可歸納為全球化、在地化、全球在 地化三部分,以下就各項概念與文獻探討及相關研究發現比較結果說明之,並以 全球在地化概念意涵之擴充為重點。

一、全球化概念意涵

經彙整受訪者對全球化之認知理解,概可歸納出五項較主流的看法,分別 是:(一)全球化是不可避免且無所不在的現象;(二)全球化打破國界並趨向同 質性;(三)全球化引發正義公道的批判反省;(四)因應全球化的關鍵在於掌握 宏觀視野與發揮主體特色;(五)全球化教育重視世界公民態度與能力的培養。

如就前揭訪談結果對照文獻探討及全球化相關研究發現,可彙整出相互呼應 之觀點如下:(一)不論超全球主義者或轉型主義者,皆同意由科技及資訊發展 所推動的全球化現象並無停止之徵兆,影響所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 各層面。縱令國家的角色並未如超全球主義者所預測將全盤讓位予全球經濟市 場,但實如轉型主義者之主張,全球化為促使社會、政治及經濟產生變化的驅動 力,各國應調整國家的形式與功能,尋求合理的戰略,以參與全球化的世界(宋 興洲,2003)。受訪者亦認為全球化無可迴避,只有積極面對,尋求因應對策,

始能立足於全球;(二)全球化使人類與國際的相互依存關係增加,人為的疆界 藩籬及領土概念遭受挑戰,Held 與 McGrew 即指出,由全球化所引發的關切面 向包括傳統社會組織模式轉變為新的跨國式社會組織模式,領土、社會經濟與政 治空間之關係重新排序,土地原則產生變化,世界各領域內部與彼此之間的權力 關係都必須被重新界定,權力的關鍵地與臣屬於其下的地點往往相隔甚遠(引自 林祐聖、葉欣怡譯,2005)。受訪者亦普遍同意全球化促使全球人類互賴程度增 加,跨國活動頻繁,不論資訊、人才或資金均出現打破傳統地理疆界的流動現象;

(三)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斷地遭到批判反省,由文獻所彙整之全球化負 面效應包括自由市場的霸權、全球貧富差距加大、高風險社會的來臨、多元文化 與在地認同的消失,以及全球化工具理性對人性完整人格的割裂等問題。部分受 訪者亦認為全球化是強國挾科技與經濟優勢,欺壓弱國的霸權遊戲,全球化雖然 有使生活更趨便利之可能,但也帶來資源掠奪、環境污染、文化消滅等問題。

惟再細察訪談結果、文獻及相關研究發現後,亦可尋繹出若干差異或互補之 處。首先,全球化究竟將全球推向同質性或形成更大的差異性,若由不同角度觀 察似有不同的解讀,受訪者發現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全世界的年輕人越來越 像,包括語言、服飾、建築、藝術等均彼此學習與融合,換言之,全球化使文化 的外顯形式呈現出大規模相互援用現象,而有同質化的趨勢。然而,縱使文化借 用情形增加,不同個體在採用外來文化形式上仍有範圍與程度之差異,在普遍趨 勢中已有多層次的差別,而一波波的流行交疊覆蓋後,更會出現差異的相乘甚至 互斥效果,誠如 Robertson(1992)所言,全球一致性絕非是一個固定不變、完 全相同的世界,亦非是一個同質性的世界文化,而是一個多元面向、彈性的全球 場域或全球人類情境模式。林淑宛(2003)亦發現,全球化的過程本質是一個內 在充滿矛盾的過程,它既一體化也分裂化,既普遍化也特殊化,既同質化也強調 差異,既集中化又分權化,既國際化也本土化,既並列又融合。

其次,統觀文獻對全球化意涵的探討,已點出全球化獨尊經濟所帶來的多元 價值衝突,也指出全球化對人性、文化及社會所造成的負面效應。對此,受訪者 認為全球化既是無法迴避的趨勢,為了不被全球霸權主宰操弄,如由教育領域角 度出發,應培養全球宏觀的視野,駕馭時勢,引進資源,藉以彰顯主體特色,維 護在地價值。因此,全球化已隱含著全球在地化的生成脈絡,在全球化的迎拒心 態中,為了能獲取全球化之利,迴避全球化之弊,於是自然生成全球在地化之思 維,而教育則應是深化與實踐全球在地化理念的重要機制。

最後,受訪者多強調全球化時代的教育重點,應培養學生具備世界公民的態 度與能力,以因應全球化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至於世界公民應具備的態度或能 力,郭至和(2006)研究發現全球化課程的總目標包含自我的了解與發展、跨文 化的理解與尊重、分析與批判能力的培養、全球相互依賴與合作及培養「全球思 維、在地行動」的全球公民。MacDonald(2003)則認為和平教育旨在促進非武 力、非暴力、寬容、國際與跨文化理解、社會正義、性別平等、維持天然資源發 展並與環境和平共存,和平教育重視批判思考歷程與開放的胸襟,培養學生具備 參與政治決定與引導社經決策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及行為模式,故和 平教育比傳統的公民教育具統整與系統性,也更符合全球化時代學生的需求。總 括而論,世界公民應以自我了解為起點,養成批判分析的能力,然後逐步放大視 野,具備參與社會的知識與能力,以及理解、包容與尊重不同階層、性別、國家、

文化之價值與行為模式,並與環境和諧共存,最後應有全球唇齒相依、互助合作 的胸懷,並能將全球思維轉化落實於在地,以促進在地之發展。

二、在地化概念意涵

經彙整受訪者對在地化之觀察省思,亦可歸納出五項較明確的看法,分別 是:(一)在地化著重地區屬性的保存與主體特色的發揚;(二)在地化力求永續 發展;(三)在地化涵蓋空間與時間的聚焦;(四)在地化統攝文化與自然的構面;

(五)在地化教育強調對人類的尊重與人文品質的提升。

前述訪談結果與文獻探討及相關研究發現若合符節,惟文獻及相關研究對於 在地化的意涵有更深入的剖析。首先,正如訪談結果發現,在地化著重地區屬性 的保存與主體特色的彰顯,亦涵蓋空間、時間、文化、自然等構面,但文獻進一 步指出,在地化並不封閉排外,而是樂於融攝外來元素,轉化為自身能量,進而 創生更豐富的本質特色。如 Yan 和 Cheung(2006)主張在地化是以再脈絡化歷 程融攝各種論述知識並形成另一獨特的文化再製論述,葉啟政(2001)亦認為本 土化是借助既有文化傳統的感知模式性質,並佐以個人的經驗與感應洞見等等,

對全球化論述予以對照搓揉,以產生另類面貌的反思性迴轉。換言之,在地化並 非固著於某一時空的靜態文化片斷,亦非以在地意識形態限制人們的視野,而係 以人類的反思批判能力為根基,不斷接觸、檢視外來文化元素,反復進行解構與 重構,期使在地價值與時俱進,同時解放人們開展更寬闊的想像、理解、感受與 行動實踐的空間,而這層意涵亦使在地化逐漸貼近全球在地化的思維。在全球化 時代,地方無法迴避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力量,惟有執此觀點,地方才有機會開闢 新的發展舞台,以美濃為例,全球經濟環境變遷雖對美濃當地傳統產業結構產生 了極大的衝擊,但在當地人才回鄉扎根及地方社團的營運維護下,美濃地方藉由 提升產品品質、變化產品種類等策略,成功地將傳統農業經濟調適轉型,找到出 路,雖然產業型態有所改變,但美濃居民仍堅持保有自己的特色,強調美濃獨一 無二的自然環境和由此栽培出的農產品,另一方面,地方居民所認同的美濃在地 特色,也從傳統的實質產業轉變成非實質的在地獨特客家文化與精神(鍾湘芸,

2005)。

其次,訪談結果指出,在地化的最終目的係在尋求人類與地方的永續發展,

依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提及,永續發展 是一項優先考慮地區基本的環境包容能力,再就跨世代公平性、當代社會正義與 生活品質取得平衡,且擬具妥善計畫的良性發展策略(林德昌,2005)。惟王俊 秀(2003)觀察發現,永續發展仍存在著永續落差,除了南北、島陸、東西、貧 富的落差外,尚有環境生態、社會文化、經濟科技三者分立、無法調和的三圓落 差,而這正是教育應予著力之處。因此,受訪者另指出在地化教育應以尊重人類、

提升人文素養為宗旨,為永續發展奠定基礎,一方面培養學生具有不分國界及世 代,關懷全人類的胸懷,另一方面涵養學生具備感受自然,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美 感經驗,體認人類存在的價值與自身的主體定位,方能不卑不亢,既能在維護在 地主體性的前提下,與他人互助共謀人類生存發展,亦能在追求生活品質同時,

保存自然環境的發展空間。

三、全球在地化概念意涵

經彙整受訪者對全球在地化的觀察理解,概可歸納出五項較具共識的看法,

分別是:(一)全球在地化是因應全球化衝擊而生;(二)全球在地化應確立基本 的哲學思維與核心的價值理念;(三)全球在地化企圖尋求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平 衡;(四)全球在地化強調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動態融合;(五)全球在地化與在地 全球化具有雙向對流的互補關係。

上述訪談結論與文獻及相關研究均認為全球在地化的提出與全球化息息相

上述訪談結論與文獻及相關研究均認為全球在地化的提出與全球化息息相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