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全球視野能力評估之分析

綜合上述目標,可知全球視野教育的目的在於增進個體對於世界及全球系統 的認識,培養世界胸襟、包容異己,並提升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藉由實際 行動來關注全球發展,以期能善盡世界公民之職責,找尋永續生存之道,為全人 類謀求最高福祉。

參、全球視野能力評估之分析

現今已邁入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的動靜將牽繫著整個地球村的發展,因此 全球視野成了每個世界公民必備的能力,但此一能力要如何評估、測量?又有哪 些相關因素會影響此能力的發展?想必是眾所關切的議題。研究者藉由過去學者 提出的問卷及量表,來進行分析、探討,整理如後:

一、以背景資料、國際常識問題來評估

9999 汎亞人力銀行(2004)進行「社會新鮮人國際觀大調查」,於民國 93 年 8 月 14 至 25 日針對該年求職的社會新鮮人做調查,調查方式是針對 9999 汎亞人 力銀行資料庫內 12 萬名求職社會新鮮人中隨機抽樣 1 萬名,發出問卷至他們的 電子郵件信箱,有效回收 3825 份,回收率 38.25%,當 95%信賴區間時,正負誤 差值為 1.58%。其問卷內容是以「基本資料」及「國際常識問題」兩部分來評估 社會新鮮人的全球視野程度,問卷試題可於 9999 汎亞人力銀行網站(http://

www.9999.com.tw/pj/act/p930831_a/index.htm)查詢。

此份調查顯示,新鮮人的國際觀平均分數只有 35.3 分,即使碩士畢業也僅有 47.34 分,反映社會新鮮人的國際常識相當缺乏、國際觀有待加強。針對數據進 行分析,會發現其中有 47.92%的新鮮人認為國際觀與國際常識對現在的職場而 言很重要,有 53.23%的人認為自己的國際觀與國際常識不足,但被問到如何強 化自己的國際觀時,卻只有 22.59%的人會多留意國際時事。這樣的調查結果,

讓設計此份問卷的政治大學外交系助理教授黃奎博感到傻眼,也令社會各界對新 鮮人如此狹隘的視野感到憂心。

不過,從問卷試題內容進行分析,可發現此份問卷在「基本資料」部分主要 是評估社會新鮮人的背景經驗與自我覺察,而「國際常識問題」部分則是在測量 其對國際時事或常識的了解程度。研究者認為在「基本資料」部分,可以了解受 訪者的背景並提供自我檢視的機會,對全球視野的評估具有一定價值;但在「國 際常識問題」部分則全都是問些國際時事或常識的問題,而國際時事與常識的範 疇相當廣,僅以 20 道題目作為評估,在試題的代表性上難免受到質疑,況且國 際常識只是全球視野能力中的一小部分,擁有豐富國際常識的人未必能包容異 己、實踐全球關懷,因此以國際常識作為推斷國際觀的主要依據未免太過牽強。

由於這份問卷內容所涵蓋有關全球視野能力的層面較少,所以研究者覺得其 說服力不足,調查結果有待商榷。

二、以國際經驗、開放思維、國際關係瞭解、跨文化瞭解來評估

王惠玲(2004)以國內各公私立大學及管理學院之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國際觀量表」之建構,在正式施測階段共發放 2505 份問卷(大 學部 1545 份,研究所 960 份),正式施測樣本總計回收 1808 份(大學部 1171 份,

研究所 637 份),回收率為 73.6%(大學部為 75.5%,研究所為 66.3%)。其中量

構面,共計 25 個題項。

從試題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此份量表的第一構面「國際經驗」,主要在 了解受測者參與國際事務的經驗與能力;第二構面「開放思維」,在於了解受測 者對於新觀念與不同觀點的追求及接受程度;第三構面「國際關係瞭解」,在於 了解受測者對於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及情勢的認知;第四構面「跨文化瞭解」,

在於了解受測者對於世界各國文化的認識程度。

研究者認為此份量表在某些構面下所涵蓋的面向不太齊全,像在「國際關係 瞭解」部分,僅針對世界各國之地理位置、國際政治及經濟的了解來進行評估,

忽略了國際間社會、科技、生態、藝術、文化、地理、歷史等系統的關聯與影響;

而在「跨文化瞭解」部分,只著重於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卻忽略了對不同文化的 尊重與接納這個更可貴的層面,所顧及的面向顯然不足。因此,研究者認為此份 量表仍可再做修正與補充,這樣一來,在評估全球視野能力上才能達至完善。

三、以跨文化探索人類需求、變革下的全球視野、包容與偏執、多元社會-移民、

城市的問題、世界的政治體系六大構面來評估

潘瑛如(2008)以海外設有分公司之企業主管、流行文化從業人員、研究機 構或大學院校之研究人員及專任或兼任宗教團體之工作人員為研究樣本,進行

「大學生全球化認知能力檢核表」之建構,在正式施測階段共發放 452 份問卷,

正式施測樣本總計回收 272 份,回收率為 60%。其中問卷內容涵蓋「跨文化探索 人類需求」、「變革下的全球視野」、「包容與偏執」、「多元社會-移民」、「城市的 問題」、「世界的政治體系」六大構面,共計 49 題,此份檢核表完整之內容可於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

7mjkYV/fulltextdeclare)中查詢。

從試題內容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此份檢核表第一構面「跨文化探索人類需求」

部分,主要在評估大學生能否藉由語言、藝術、音樂、宗教及其他文化元素的探

索來增進全球認知;第二構面「變革下的全球視野」,是在評估大學生是否了解 全球化運動下的背景、現況及其影響;第三構面「包容與偏執」,著重評估大學 生對於人權議題之關心與涉獵程度;第四構面「多元社會-移民」,在評估大學 生對於移民現象及其文化的認識;第五構面「城市的問題」,在評估大學生對於 世界各大城市之發展及其存在問題的認知狀況;第六構面「世界的政治體系」,

則是在評估大學生是否具備關於世界不同政治體系的基本常識,及其是否了解這 些政治體系在面臨問題時的處理方式與態度。

研究者發現此份檢核表所包含的面向比較廣,像是全球狀態、全球議題與跨 文化了解等部份,分別被劃分為幾個細部的構面來進行評估,且在同一構面下又 呈現了許多不同程度及要素的問題,因此比較能做到完整的評估。但此份檢核表 名為「大學生全球化認知能力檢核表」,顧名思義,其主要是針對認知能力進行 檢核,並沒有概括評估到所有的全球化能力,像是參與國際活動、實踐全球關懷 等向度,就完全沒有出現在此份檢核表當中,所以研究者認為此份檢核表還是不 足以作為大學生全球視野能力的評估。

雖然上述三份量表或問卷都有不足、須再加強的地方,但它們還是具有相當 價值,因為可以提供後續相關主題之研究者參考,並針對研究所需補足闕漏,進 而發展出一個較為完整的量表。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量表編製的原則與作法 量表編製的原則與作法 量表編製的原則與作法 量表編製的原則與作法

測量是一種科學活動,是人類探知自然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們可透過觀察 人、事、物及其過程而獲得知識,但要從這些觀察結果中得到有意義的資訊,則 必須藉由測量來達成。研究測量的學科「計量學」,即將測量定義為以確定量值 為目的的一組操作,這樣的操作能加深我們對事實的認識與瞭解,因此被廣泛應

用於各個領域。

然而有許多現象並非具體、可直接觀察的,像是焦慮或憂鬱等狀態,都是我 們無法從表象來進行確切丈量的,所以量表(scale)這樣的測量工具便誕生了。

量表主要是藉由一組題目構成一個組合分數,以呈現那些無法輕易直接觀察到的 現象之高低水準與程度,有助於我們瞭解那些看似無形卻相當重要的資訊。而一 份建構良好的量表,不僅能讓測量的進行更有效、結果的解釋更具公信力,也大 大提升其在該研究領域的參考價值。但客觀、可信的量表之編製著實不易,編製 過程須顧及的面向相當廣,因此研究者搜集了各方相關資料,於本節介紹量表編 製的原則與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