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理論

社區學院的博雅藝術課程是承襲自四年制大學與學院(Brinkman IV, 1994, p.43)。四年制大學假定它們有責任維護知識傳統與促使知識 不斷前進,因此其學者們認為最好組織學術學門,各竟其功,博雅藝 術課程乃以學科形式呈現。欲進入學界者,必須學習學科知識,遵守 學科規範。由於博雅藝術先於社區學院而存在,當複製大學學術功能 的社區學院出現時,其課程組織不可避免地也採取了學科形式。結果 博雅藝術受縛於學科,學科控制了課程結構,課程圍繞學術功能打轉,

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似乎流於學科中心取向,跳脫不出學科框架

(Cohen & Brawer, 1996, p.308)。

不過,社區學院肩負的任務遠不止學術教育一項,即使強調博雅 藝術功能的社區學院,也承擔著轉學、通識、職業準備、社區發展與 終身學習等多樣化的任務。而且博雅教育的目的也不是在束縛人,而 是解放人。因此,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極力倡導「學生中心取向」的 課程設計理論,主張課程必須配合學生的興趣、需要與能力而設計,

如此學生才能真正獲得生長與發展。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並嘗試從課 程內容、組織與畢業要求等方面,著手修正,以下進一步說明。

一、配合學生興趣、需要與能力

雖然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的課程,都是以學科形式呈現,但學院 在設計課程時,會特別考量學生的興趣、需要、能力及與生活的關聯 性。例如:學院可能會設計社區特殊問題的課程取代基礎社會學,就

像家庭生活課程取代基礎心理學一樣,對生態學有興趣,但對物理與 化學沒興趣的學生,學院也會設計「海洋環境」課程。雖然沒有確切 數據,但這些強調學生興趣的課程,約占了社區學院全部博雅藝術課 程 20%到 25%的註冊數(Cohen & Brawer, 1996, p.318)。

另外,對職業教育的學生,學院也會設計「科技社會中的人文科 學」課程,讓他們不用修讀傳統歷史與文學課程,也可符合通識教育 要求。還有,學院也會回應社會的變遷,不再要求學生必須修讀美國 歷史課程,而是允許他們選擇地方歷史或特殊文化的歷史課程(Cohen

& Braw, 1996, p.319; p.321)。這些都是學院配合學生興趣、需要、能力 及與生活的關聯性,而修正課程設計的例證。

二、允許學生自由轉換

就學院內課程組織的設計而言,在縱向面上,由簡到難,博雅藝 術型社區學院設計有補救、初級、中級、與高級課程,讓學生根據自 己的程度、需求,自行選擇與調整。在橫向面上,學院也強調跨學科 課程,打破學科界限和傳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有機會探索社會和個 人最關心的問題,把課程與校外經驗有效地聯繫起來。根據調查,從 1991 年到 1998 年,每所社區學院提供的跨學科課程數目,平均從四個 增加到五個(Striplin, 2000, p.3)。另外,學院也整合轉學,通識與職業 準備等不同功能之課程,允許學生自由轉換。一明顯的例子就是,博 雅藝術型社區學院吸收職業教育主義觀念後,擴大數學課程至包括電 腦科學課程,因此在幫學生準備轉入四年制大學之時,也幫學生為進 入工作市場作準備(VanderKelen, 1994, p.40)。

就學院與大學畢業要求來看,垂直轉換,指從社區學院轉到四年 制大學,社區學院必須設計與當地四年制大學類似的課程要求,以利

進一步的課程配合。這對計畫轉學到四年制大學的社區學院學生非常 有益,因為藉此,他們可以同時符合副學士與學士學位的課程要求。

水平轉換,指社區學院間的移動,既然多數社區學院學生是短暫停留 的,在各時期進出學院,如果不同的社區學院有類似的課程要求,對 學生的水平移動頗有助益。學生可能在一段期間內,於不同學院,合 取一學位(Brinkman IV, 1994, p.44-45)。無論垂直轉換或水平轉換,社 區學院的課程設計,都是以學生的方便與益處為主要的考量。

歸結而言,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主張,課程內容必須配合學生的 興趣、需要與能力而設計,才能促進學生潛能的允份發展與生長;課 程組織與畢業要求必須相互整合、合作協調,從學生立場出發而設計,

允許學生適材適性地自由轉換。毫無疑問地,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的 課程設計理論,是屬學生中心取向。

總結來說,本節檢討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模式,從課 程目標來看,它強調成為受過教育的人與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項展 開性目標;從課程內容來看,它偏好以學習活動的手法,處理人文科 學、數學與電腦、科學、社會科學、英語及美術與表演藝術六大學科 領域課程;從課程設計理論來看,它主張學生中心取向,認為課程應 配合學生興趣、需要與能力設計,並允許學生自由轉換適合的方案。

結合展開性目標、學習活動內容與學生中心理論,所導出的是強調學 習過程的課程設計模式。明顯地,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模 式,是屬過程模式。

過程模式強調「目的-手段」連鎖中的手段,即教與學的過程,

及其中所包含的知識活動和問題。它主張課程設計不必以事先規定的 學習結果為中心,而要以過程為中心,由內容和活動的設計開始,著 重教與學過程和學生在此過程中的經驗,賦予學生自由、創造的機會,

以產生各式各樣的學習結果。因此,對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而言,教 師與學生最大限度地教與學,就是學院最終的目的。這與社區學院注 重教學與學習、及助長終身學習的任務,十分契合。博雅藝術型社區 學院的課程設計採行過程模式,優點是具人性化,能幫助促進學生潛 能的充份發展;缺點是實施不易,且無法掌控課程學習成果。許多調 查(Dougherty, 1987; Pincus & Archer, 1989; Grubb, 1991; Cohen, 1994

; Armstrong & Mellissinos, 1994)顯示,社區學院博雅藝術方案轉學至 四年制大學的成功率,有日益下滑的趨勢。過程取向的課程設計模式,

多少是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學者建議,未來博雅藝術方案 的課程設計,除採過程模式外,也宜嘗試從批判模式的角度切入,讓 學習環境更充滿智性活力,以解放的教學方法為起始點,尋求賦權的 學習者,讓學習者真正是為自己而學,學習成效自會出現(Pincus, 1994, p.633。)

第三節 目標模式:職業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模式

職業型社區學院是指學院全部課程中,博雅藝術課程少於 50%

者,此類型學院約占全美社區學院總數的 34%(Schuyler,2000,p.83)。

雖然,它們可能仍是同時具有學術轉學、通識教育、職業技術、補救 教育與社區教育等多樣化功能,但一般人民運用職業型社區學院,最 常見的方式是:選擇一職業方案,取得證書或副學士學位,進入就業 市場工作(Griffith & Connor,1994,p.81)。可以說,職業技術教育是職 業型社區學院最主要的任務。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設計的手法,會深深 地影響學院整體的課程設計模式。職業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模式為 何﹖以下與前一節分析博雅藝術型社區學院的課程設計模式一樣,將 從其課程目標、內容與設計理論,著手探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