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民主想像與實踐的激盪 一、對言論與新聞自由的高度保障

結構性歷史因素

從上述美國新聞自由法制發展非常簡略的鳥瞰式導覽中,菁英

81 448 U.S. 555 (1980).

民主、多元自由民主和共和民主思想的痕跡都歷歷可見。對於言論 與新聞自由內容規制的嚴格審查,正如Sullivan案中Brennan大法官 鏗鏘有力的文字,彰顯了Alexander Meiklejohn的共和主義思想,認 為民主乃是人民的自我治理(self-government),因此批評政府的 自由應該是內建於共和民主體制中最基本的自由。正因如此,言論 與新聞自由必須被賦予高度保障,以確保公共論域中的發言有最廣 闊 的 空 間 , 以 監 督 政 府 , 促 進 公 共 議 題 的 理 性 論 辯 。 另 外 , Pentagon Papers Case以及當時的時代氛圍下,所發展出來的新聞媒 體第四權理論,確實與菁英民主論特別強調政府監督制衡的重點相 符。而且,諸如在Minneapolis Star and Tribune Co. v. Minnesota Commissioner of Revenue等媒體賦稅案件中,聯邦最高法院致力於 在媒體與政府之間築起一道防火牆,阻止政府以任何方式影響媒體 的內容造成言論觀點的傾斜。這也是菁英民主論會強調的。

不過,後來美國言論與新聞自由的保障範圍逐漸擴大,遠遠超 過共和民主論所重視的公共與政治言論。一個重要原因當然是因為 言論自由的個人自主與尊嚴的價值逐漸受到重視。可是任何一種重 要的制度權利能夠得到長足發展,不會只有一種證立方式。另一方 面,這未嘗不是多元自由民主論的逐漸擴展。面對多元分歧的社 會,為了讓各種群體能夠自由地發展其多元的文化凝聚其共同利益 與認同,並且有機會參與公共論述的形成,所以對於言論與新聞自 由採取高度的保障。這是一個廣土眾民且人口組成高度紛雜的移民 社會,為了維持治理正當性,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為了阻絕約束自己 的不寬容的衝動,所發展出來的合理策略。

正如Holmes大法官在Abrams v. United States中不同意見書中的 名言,對言論自由採取高度保障「是一場實驗,正如所有的生命都 是一場實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上個世紀的經驗,其實反映著 一個廣土眾民,種族文化組成多元的民主國家,面對時代巨變所採

取的回應。第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冷戰,

美國在面對世界局勢的變化中,每當面臨國家危機的時候,總會激 起國族主義的情緒,進而鎮壓不同意見者。正如芝加哥大學的 Geoffrey Stone教授從美國戰爭時期的言論自由史所發現,每一次 因為戰爭或國家危機所激起的不寬容的衝動,在危機過後,總會激 起知識份子與整個社會的反省。82人們逐漸發覺到,對於外敵的集 體恐懼與歇斯底里的自我防衛意識,不只會對於異議者過度鎮壓,

甚至提供了不肖政客(比如麥卡錫議員者流)打壓異己的絕佳工 具。儘管每一次面臨國家危機與戰爭,社會仍然不可免地陷入恐慌 與不寬容的危機,但是從美國歷史來看,似乎這些反省不是全無效 果,Holmes與Brandeis大法官孤獨的不同意見逐漸被聯邦最高法院 主流所接受,就是反省的結果。

第二股歷史的力量,來自於逐漸擴大的民主參與,使得越來越 多元的種族、文化的社群,逐漸能夠參與主流公共生活,甚至地方 乃至中央的政治決策。整個廿世紀美國憲法,最重要的發展之一,

就是平等權的發展。從黑人、女性、移民、少數族裔,美國民主的 多元性逐步彰顯。一九六四年作成的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本 身就是民權運動之下的產物。而頗具象徵意義的是,在作成該案判 決的同年,聯邦最高法院也作成了重要的Reynolds v. Sims。83在該 案中,該院一反之前認為地方選區劃分乃是政治問題的見解,首次 宣告當時諸多州眾議院選舉區域不合理的劃分違反憲法增修條文第 十四條的平等保障條款。當原本被排除在政治過程之外的群體逐步 被納入既有的政治體系中,最大的挑戰就是面對愈來愈多元的聲 音,愈來愈分歧的政治立場,如何制訂公平且尊重參與者的遊戲規

82 STONE, supra note 42, at 530-31.

83 377 U.S. 533 (1964).

則,維持政治共同體起碼的治理正當性。而在重塑政治秩序的巨大 政治工程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就是提高言論與新聞自由保障。高 度多元的政治社會不可避免會因為多元政治群體的歷史記憶、意識 形態、政治文化乃至生活習慣的歧異,對於言論妥當與否的界線也 會有高度的歧見。對於某些人來講妥當而正當的政治表達方式,可 能在另一群人耳中可能不堪入耳。提高言論保障的目的,在於讓每 一個族群都儘量有在公共領域表達意見的空間,唯有讓每一個族 群,每一種聲音在公共決策當中有參與的機會,集體的政治決定才 有道德上的正當性要求該群體服從。84

第三股歷史的力量乃是通訊科技發展與國家角色擴張的衝激出 來的。聯邦政府的功能與角色從新政以來,並且透過兩次大戰逐漸 擴張,加上通訊與運輸科技的進步,美國在二十世紀逐漸從一個地 方型的社會轉型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社會。民權運動中聯邦政府與州 政府之間的衝突,凸顯出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標準與國家認同內涵必 須逐漸統一,才能夠應付全國性的挑戰。而全國性的挑戰必須透過 聯邦政府以及一個全國性的公共論域才能有效面對。這意味著,美 國需要強有力、負責任且能夠建構全國性公共論域與言論市場的全 國性媒體。New York Times v. Sullivan案中的紐約時報正是這樣一 個正在上升中的全國媒體。該案中系爭當日的紐約時報在全阿拉巴 馬州僅僅流通三百九十四份,而在系爭的Montgomery County僅僅 流通三十五份。當地政府面對紐約時報這個北方來的「侵入者」仍 然可以很有效地加以壓制。然而,對於一個成形中的全國性公共領 域來說,阿拉巴馬州或者蒙哥馬利郡的地方政府對於言論的鎮壓終

84 RONALD DWORKIN, FREEDOMS LAW 200-13 (1996); Robert Post, Reconciling The-ory and Doctrine in First Amendment Jurisprudence, in ETERNALLY VIGILANT-FREE

SPEECH IN THE MODERN ERA 152, 169 (Geoffrey R. Stone & Lee C. Bollinger eds., 2000).

究不會成功。一方面,他們對於地方媒體不同言論的壓制,終究會 被全國性媒體穿透,因而徒勞無功。但另一方面,其對於言論的打 壓也會影響到全國性公共領域的成形。因為,如果全國對於言論自 由的標準太過分歧,各州可以任意打壓言論內容,則全國性的媒體 為了節省成本、生存起見,恐怕會進行自我審查,採取最保守的言 論尺度,僅僅製作可以通行全國無阻的言論內容,造成不健全的全 國性公共論域。85而這對於一個要面臨許多重大全國性挑戰的美國 來講,無疑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聯邦最高法院勢必要透過基 本權利的架構穿透、克服地方性力量的抵抗。

新聞專業的平行發展

上述聯邦最高法院逐步提高言論與新聞自由保障的判決中,投 射出一個關於新聞媒體的理想圖像。這幅圖像中,新聞媒體秉持專 業,善盡第四權之責,監督政府濫權,深入報導公共議題,善盡守 門職責,客觀報導值得大眾理解的重大事件,而政府則在憲法的保 障下,給予新聞媒體高度的自由保障,以利其發揮上述功能,並防 止黨派政治的黑手伸入影響媒體中立。歷史的因緣際會,當美國憲 法增修條文第一條開始在聯邦最高法院發展的時候,美國的新聞專 業已經有長足的發展,使得這幅理想的圖像並非空中樓閣,也不全 是聯邦最高法院的一廂情願,而有相當現實的基礎。這個歷史時間 點,對於聯邦最高法院發展新聞自由的概念十分重要。每一套法制 都有受到一些基本預設或典型的影響,這些基本預設或典型大致上反 映了法院與當時的知識界對於現實的理解。如果增修條文第一條在十 九世紀的時候就開始發展,聯邦最高法院對於新聞媒體的想像恐怕會 大相逕庭,因而可能發展出很不一樣的言論和新聞自由概念。

85 BOLLINGER, supra note 34, at 64-66.

如同今日的臺灣媒體藍綠壁壘分明的狀況,美國的媒體自建國 以來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黨派屬性都很清楚。政治人物一手拿 筆,一手要選票的情況十分常見。

然而,最遲到一九二○年代,「客觀性」(objectivity)作為 新聞專業理想最高準則的地位已經確立。主流質報與政治勢力之間 的瓜葛,至此時為止已幾近斷絕。一九二二到二三年間,美國第一 個全國性報紙編輯專業社團成立,名為「美國報紙編輯學社」

(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在其創社典禮上,該 會 通 過 第 一 份 新 聞 倫 理 守 則 「 新 聞 法 則 」 (Canons of Journal-ism),其中包含「真誠、真實與準確」(Sincerity, Truthfulness, Accuracy)與「不偏不倚」(Impartiality)之大原則,並包括如下 宣言:「新聞報導應免於任何個人意見或偏見(opinion or bias of any kind)」。86「客觀」的意義至少有以下四層:事實(fact)

與價值(value)必須區分,新聞報導必須只報導事實;新聞風 格必須冷靜,免於情緒;在報導政治爭議時,盡其所能呈現各方 論點;新聞報導中不應夾議夾敘,不應有偏差。87

有些關於美國新聞專業發展的論述的把此一發展歸於因為工業 迅速發展,都市化的程度迅速提高,都會型的報紙基於商業利益,

為了打開更大的讀者市場,報紙經營朝向大眾化。報紙之間,尤其 像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中,競爭愈趨激烈,為了爭取更多的讀者,

新聞標題放大、圖片增加,內容則取向挖掘社會的黑暗面,以呈現

新聞標題放大、圖片增加,內容則取向挖掘社會的黑暗面,以呈現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