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考書目參考書目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外文 外文 外文 外文

Barnes, T. J., & Duncan, J. S. (1992) . Writing words—discourse, text&metaphor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dscape (pp.18-37). New York: Routledge.

Barthes, R., Richard Haward translated (1994) : The semiotic challenge (pp.191-201).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ner E.&Korff R.(1995).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resistance:The creation of localities in Manlia and Banko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5):208-221.

Harvey D.(1989)The Condiction of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

Herbert, D. T., & Thomas, C. J. (1990) . Cities in space: city as place (pp.254-293).

London: David Fulton.

Jean Baudrillard ,Thomas Docherty edit(1993).The Evil Demon of Images and the Precession of Simulacra(pp. 194).Postmodernism: A Reade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R. J. et al.(2004)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4th ed. Oxford, UK ; Malden, Mass.:Blackwell Publishers

Kevin Lynch(1982)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The M.I.T.

Press.

Kevin Lynch(1984)Good city form.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Miles, M. , Hall T., & Borden, I. edited (2004) . The city cultures reader (2nd edit) . (pp. 5-48). New York : Routledge.

Michel de Certeau 著,Steve F. Rendall 譯(1984)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Berkel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eter Gould and Rodney White Harmondsworth(1974)Mental maps. Penguin Books : Penguin Books of Canada

Seamon,D.(1979).A geography of the lifeworld:movement,rest,and encounter.London:Croom Helm.

Soja E. W.(1989)Postmoderm Geographies.London:Verso.

Tsung-Yi Michelle Huang(2004).Walking Between Slums and Skyscrapers:Illusions of Open Space in Hong Kong,Tokyo,and Shanghai.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中文譯書 中文譯書 中文譯書 中文譯書

Aldo Rossi 著,施植明譯(2000)L`architettura Della Citt`a 城市建築。台北:田 園城市。

Arthur S. Reber 作,李伯黍等譯(2003)心理學辭典。台北:五南。

Beaudelaire,Charles-Pierre.著,郭宏安譯(1987)1846 年的沙龍 : 波德萊爾美學 論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Berger,J.著,吳莉君譯(2005)Ways of seeing 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

Benjamin,W.著,張旭東、魏文生譯(2002)Charles Baudelaire:Ein Lyriker im Calvino Italo 著,王志弘譯(2004)Le Citt`a Invisibili 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 報。

Castells M.著,曾旭正譯(1990)The Rise of the Dual City: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雙元城市的興起:一個比較的角度。頁 311-331(收錄於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 理論讀本)台北:明文。

David Held 等著,沈宗瑞等譯(2001)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全球化大轉變 : 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臺北 : 韋伯文化。

Highmore,B.著,周群英譯(2005)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 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頁 89-111)。台北:韋伯文化。

Jean Baudrillard 著,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Jane Jacobs 著,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 的啟發。台北:聯經。

Joel Kotkin 著 ,謝佩妏譯(2006):The city:A global history 城市的歷史。台北:

左岸文化出版。

Kevin Lynch 著,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2004)優質城市形態。台北:六合。

Malcolm Waters 著,徐偉傑譯(2000)Globalization 全球化。台北:弘智。

Peet R.著,王志弘等譯(2005)Modern Geographical thought 現代地理思想。台 北:群學。

Soja E. W.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等譯(2004)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 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

Susan Sonntag 著,陳耀成譯(2004)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 旁觀他人之痛苦。

台北:麥田。

Zeitalter des Hochkapitalismus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台北:

臉譜。

書籍 書籍 書籍 書籍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台北:田園城市。

陳坤宏(1991)空間結構——理論與方法論。台北:明文。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李清志(1997)都市偵探學。台北:創興。

陳學明(1999)班傑明。台北:生智。

房思宏(2004)全球化。台北:揚智。

陳正祥(1997)臺北市誌。臺北:南天。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左岸。

趙莒玲著,吳三郎攝影(1997)台北城的故事。台北:知青頻道。

李秀美撰(2005)新世紀˙台北˙思想起。台北:北市新聞處。

莊永明(1991)台北老街。台北:時報文化。

洪志傑(2006)台北 101:都會風情。台北:視傳文化。

吳光庭、丁榮生等(1993)台北大街風情。台北市:創興。

劉克明(1957)艋舺龍山寺全誌。龍山寺管理委員會。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頁 143)。台北:桂冠。

林崇傑等著(1996)市民的城市:城市設計與地方重建的經驗。台北:創興。

葉昌嶽(2001)萬華古蹟追尋。台北:作者托印。

林萬億(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三民。

劉墉等(2005)戀戀台北。台北:北市新聞處。

北市新聞處編輯(2002)躍動之都——台北。台北:北市新聞處。

高麗鳳編輯(2002)百秒˙當下˙台北城。台北:北市新聞處。

許允斌等(2001)瞻前顧後——台北的絕版、復刻與新生。台北:北市新聞處。

李秀美撰(2005)新世紀˙台北˙思想起。台北:北市新聞處。

許麗芩編(2005)臺北城市相簿。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李清志著(1997)都市偵探學。台北市:創興。

臺北市艋舺扶輪社編著(2004)艋舺百年風華:1905-2005 艋舺人物風土誌。台 北:艋舺扶輪社。

張蒼松編著(1997)典藏艋舺歲月。台北:時報。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王志弘(1994)城市的身世。聯合文學,10:5,41-45。

施添福(199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3。

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李家儀(2002)「新竹東門城」的空間文化形式分析:一個權力式的歷史性解讀。

文化研究月報,21。

林潤華、周素卿(2005)「臺北信義豪宅」及其生產集團:信義計畫區高級住宅 社區之生產者分析。地理學報,40,17-43。

王志弘(2005)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臺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

33:9=393,9-51。

周素卿(2003)全球化與新都心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地理學報,

34,41-66。

李祖原,林志崧採訪、林惠文整理(2005)另闢蹊徑的新東方主義--訪建築師談 設計理念。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1:1=361,56-59。

雜誌編輯部,台北 101 大樓(2005)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31:1=361,頁 37-55。

論文 論文 論文 論文

劉中薇(2002)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 學系碩士論文。

尹詩惠(2000)艋舺、大稻埕、城內機能的轉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 士論文。

廖春生(1988)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潤華(2003)象徵地景商品化過程中地方性的生產。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 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正杰(2006)觀景台營運策略之個案探討以台北 101 觀景台為個案研究。國立 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論文。

吳育禎(2006)寺廟周圍的商販與空間──以台北市龍山寺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論文。

網路資料與其他 網路資料與其他 網路資料與其他 網路資料與其他

1997-10-1 市議會第七屆第六次大會施政報告 [陳市長水扁]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aaf07f 1998-4-2 市議會第七屆第七次大會施政報告 [陳市長水扁]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aae8be 1998-9-15 市議會第七屆第八次大會施政報告 [陳市長水扁]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1aae4a8

台北市政府(1980)修正逸仙路、基隆路以東、忠孝東路以南信義國小附近地區 主要計畫案,台北市都市計畫說明書。

台北 101 網站。

紐約紐約網站。

Neo19 網站。

新光三越網站。

萬華區與信義區公所網站。

中廣新聞網,2007-12-26 張德厚,http://www.bcc.com.tw/。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