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課程實施的研究範疇中,「影響因素」的探討分析是一項重要的主題。在 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內外各種因素交互的影響,使得課程的理想與 現實之間產生落差。不論所持的是何種課程取向,都不能否認,課程實施與落 實皆需要計畫,而計畫有三項影響因素:人(people)、課程方案(programs)、以及 實施歷程(processes)。成功的課程實施需要互相信賴的社群,如果希望新的課程 能有系統的發揮成效,就必須有計畫的改變,課程實施就是一個改變的歷程。

負責規劃的人必須隨時掌握個人、團體,以及系統之間彼此的互動(方德隆,

2004)。黃光雄、蔡清田(2015)的研究提出帕森思(c. Parsons)認為成功的課程實施 因素包含:

一、課程實施需要時間,以便進一步發展與調整。

二、課程發展需要技術的改變,必須透過計畫以規劃實施的行動。

三、體認學校文化的重要性。

四、必須提供課程實施的誘因與獎勵。

五、分擔課程實施工作的責任,協助教師彼此合作。

六、創造有利於課程實施的條件,鼓勵教師願意全力投入。

七、善用地方與教師的合作團體,建立課程實施合作架構。

八、透過課程領導與協調的教育工作者引導課程實施之進展。

九、瞭解國家、地方、學校等層面的教育改革政策之意義。

十、理解並贏得相關人員的支持,以建立教育改革的合法地位。

十一、體認教師的重要性。

十二、與課程實施相關人員保持密切關係、建立雙向溝通管道。

施良方(1997)提出課程實施是受許多因素影響的,既有促進方面,也有阻礙 方面,歸納起來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課程計劃本身的特性

編制新的課程本身就是為了變革原有的課程,而課程實施則是為了把這種 變革引入實踐。課程本身的特性就是影響的一個因素,特性包括;(一)向學校 推行難易程度的「可傳播性」。(二)使用時的方便程度的「可操作性」。(三)

與流行價值取向一致性的「和諧性」。(四)相對於原有課程而言新課程的長處 的「相對優越性」。

二、交流與合作

交流可以是課程編制與實施者兩者間的交流,也可以是實施者之間的交 流。通過交流,課程編制者可以向實施者表達隱含在課程中的基本假設、價值 取向,可以提供有利於實施的建議;通過交流,實施者之間也可以了解各自的 實施狀況、存在問題及值得借鑒的作法。

三、組織和領導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學校領導,負有領導、組織、安排、檢查等職責。學 校領導要在學校裡形成一種氣氛,讓所有教師都感覺到意見和建議是受歡迎

四、教師的培訓

教師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新的課程計劃成功與否,教師的 素質、態度、適應和提高適一個關鍵因素。雖說透過交流可以提高教師的理解 和認識,但課程實施的一些技能、方法和策略,仍需要通過一定的培訓。

五、外部因素的支持

新的課程計劃的實施,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和 學生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成為推動課程改革的無形動力。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認為單一因素的理論並不足以解釋課程變革和實 施,要全面的理解課程實施狀況,瞭解不同因素的組合,因此從技術角度、政 治角度、文化角度與涉及創新的個人角度等不同課程實施角度,整理出影響實 施過程的主要因素,如圖 2-1-2 所示:

圖 2-1-2 影響課程實施的主要因素

(Fullan,1991;引自李子建、黃顯華,1996)

研究者綜合整理大致歸納為三點,包括學校特徵、教師因素、學校外在環 境及課程方案特性,分述如下:

課 程 實 施 課程方案特徵

1.需要 2.清晰度 3.複雜性 4.質素/實用

學校組織與特徵 1.地區

2.社區 3.校長 4.教師 外在因素

1.政府 2.其他媒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