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使用概況與侷限

電子監控(Electronic Monitoring, EM)科技發韌於 1960 年代,哈佛一 群研究者以幫助年輕的成年犯罪者社會復歸(rehabilitation;更生)為目的 的實驗63。參與實驗者穿戴可攜式的無線收發機,只要未逾越規定的地理 範圍,該機器即會每隔30 秒發送一次訊號;1969 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參 與者在最初幾天即已表露適應或抗拒的態度。其後,哈佛法律評論以「人 類遙測裝置:Schwitzgebel 博士的機器」為題,企圖扭轉公眾對此系統的 反應與其負面形象,可惜無法竟功64

20 年過後,電子監控首次被使用於司法系統。1983 年,新墨西哥州地 方法院Jack Love 法官首先對 5 位成年人實行在宅拘留(home detention)65, 並期待能藉此避免對若干非暴力犯罪者(如醉態駕駛(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DUI)或行使偽造支票)實行「監禁」66。隔年,佛羅里達州開 始生產由Thomas Moody 發明的裝置,並在行政法官 Edward Garrison 允許 之下,由私人機構對12 位受緩刑保護管束者展開實驗,以疏解監所過於擁 擠的問題。6 年內,有 16 家製造商提供類似設備或服務,其中更有不需要 電池者;最後,得設置於犯罪者腳踝並可獲悉裝置已損壞或拔除的 RF 系 統,成為當時的主流。其原理為每隔幾分鐘發送訊號給設於犯罪者住居所 的接收裝置,然後再藉由電話等通訊裝置將資訊轉至服務中心或矯正機構 的辦公室;若犯罪者未於規定時間在家或出現於禁止區域(prohibited

63 Robert S. Gable, Left to Their Own Devices: Should Manufacturers of Offender Monitoring Equipment Be Liable for Design Defect?, 2009 U. Ill. J.L. TECH. & POL’Y 333, 335 (2009).

64 Id.

65 Ralph Kirkland Gable & Robert S. Gable, Electronic Monitoring: Posi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69 Fed. Prob. 21, 21 (2005).

66 See Ralph Kirkland Gable & Robert S. Gable, The Practical Limitations and Positive Potential of Electronic Monitoring, 32 Corrections Compendium 6, 6 (2007).

area;”an exclusion zone”),警告訊息會自動發送至監控中心並轉發予觀護人

67

GPS 系統雖與 RF 裝置同樣可穿戴於腳踝,但環繞帶上同時設有 GPS 接收器;有些裝置甚至進一步將GPS 接收器與手機功能整合68。主動式的 GPS 可以對犯罪者透過數位地圖予以即時(real-time)監控,被動式的 GPS 則將蒐集的追蹤資訊先行儲存於可攜裝置,必須將其插入家中的基地設 備,數據才會上傳至監控中心69。此外,市區的GPS 訊號往往會因為建築 物而消失或扭曲,郊區或鄉村則會因行動通訊的覆蓋率影響,致訊號斷斷 續續。又,商業應用的基本GPS 位置圖,在無障礙的戶外環境下,精確度 約為3 至 5 公尺,但在都市,尤其是街道地圖上的誤差,可能高至 200 公 尺70。再就維持監控系統的運作而言,可攜式GPS 裝置必須每天充電 1 到 2 次,受監控者往往毀損裝置、以鋁箔紙等方式屏蔽訊號甚至刻意將部分 設備錯放;即便沒有這些人為的干擾,裝置本身亦非完全可靠,遑論避免 再犯。2007 年田納西州的研究即指出,一年中只有 14%的警告訊息與違反 規定有關71;1989 年迄 2009 年之間全美仍有 25 例受監控者於監控期間做 出殺人行為72

要之,由於每一位受監控者的生活模式(住家、矯治地點、上班處所

67 Robert S. Gable, supra note 63, at 336.

68 GPS 設備裡主要有三個模組,一是用來通訊,就是現在常用的 3G 或 3.5G。二是「GPS 模 組」,就是衛星定位。三是「Zigbee 讀取器」,負責訊號同步確認,確認這個設備有帶出來,

透過手機的SIM 卡,回送到中心的伺服器。

69 Robert S. Gable, supra note 63, at 337.

70 Id. 目前的 GPS 監控在技術面問題是易受環境影響,只要進入建築物或天候不佳,衛星訊 號就會受到遮蔽而無法定位。此時只能依賴電信公司提供的「基地台定位」輔助。

71 Tenn. Bd. of Prob. and Parole, Monitoring Tennessee's Sex Offenders Using Global Position Systems: A Project Evaluation 20 (2007), available at http://state.tn.us/bopp/Press%20Releases/

2007%20BOPP-MTSU%20GPS%20Program%20Evaluation.pdf. [hereinafter Tenn. Bd. of Prob.

and Parole] (last visited 04/30/2011).

72 Robert S. Gable, supra note 63, at 341.

等)並非完全相同,經由電子監控所取得的資訊,固然更有益於擬定個別 的監控策略與未來的調查活動,然而,使用GPS 作為追蹤工具,仍有其先 天上的限制,諸如:地理條件(地勢地形、人口稠密、交通移動、氣候天 氣)、設備妥善度、受監控者的合作等。實證研究顯示,使用GPS 不僅加 重了監控者的工作量,過多的錯誤警示訊息,有如「狼來了」一般,更導 致管理資源的無端耗費與監控者久而久之即可能習以為常的鈍化反應73。 雖然如此,自1990 年代中期開始,隨著 GPS 科技的進步,電子監控 已被使用於預審及緩刑、假釋後的保護管束74,甚至作為遏阻性犯罪者的 社區監控措施,特別是被判定為「危險」的犯罪者。迄今,已有44 個州透 過此種方式掌握社區處遇的犯罪者所處地點與動向,其中39 個州甚至特別 針對性犯罪者立法75,並有至少10 個州對特定的性犯罪者要求透過 EM 或 GPS 予以終身監控76

然而,無所不在的監控不僅與假釋制度的目的衝突,更可能影響受監 控者的隱私權、居住與遷徙自由、性自由、工作與更生權77。法律層面的 疑義在於:電子監控措施的使用應否受到禁止溯及既往(the Ex Post Facto Clause)的拘束78?受監控者導致電子監控設備無法接收其訊號或出現警告

73 Gaylene S. Armstrong & Beth Freeman, Examining GPS Monitoring Alerts Triggered by Sex Offenders: The Divergence of Legislative Goal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Community Corrections,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39, 180 (2011).

74 尤其被廣為使用於在家拘留。原則上以離家 50 公尺作為界線,如果是公寓大廈等集合式 住宅,可能更短。除非是為了若干被允許的活動,諸如:上班、接受職業訓練或藥物治療 課程,犯罪者被要求始終待在特定區域內;其他原因,例如:看病、購買食物或家庭聚會 等,仍要獲得觀護人的額外同意。See Robert S. Gable, supra note 63, at 338.

75 See, e.g., Mass. Ann. Laws ch. 265, § 47 (LexisNexis 2010); N.C. Gen. Stat. § 14-208.40 (2009);

Tennessee Serious and Violent Sex Offender Monitoring Pilot Project Act, Tenn. Code Ann.

§§40-39-301 to -306 (2004).

76 Gaylene S. Armstrong & Beth Freeman, supra note 73, at 175.

77 Richard G. Wright, supra note 11, at 18.

78 肯定得溯及既往者,如:Doe v. Bredesen, 507 F.3d 998 (6th Cir. 2007); Frank Jaehoon Lee, Severing the Invisible Leash: A Challenge to Tennessee's Sex Offender Monitoring Act in Doe v.

訊號,是否構成犯罪?監控者若知情不報,是否亦構成犯罪?電子監控設 備的紀錄於刑事訴訟法上是否具有證據能力?由電子監控對隱私權的侵犯 及可能產生的標籤作用而言,與酷刑何異?

二、違憲的質疑

(一)基本權的減縮

前已提及,美國的電子監控制度一直以來不斷受到違反其憲法第4、8 與14 修正案的挑戰與質疑。就第 4 修正案而言,隨著受監控者的私密住所 已逐漸被轉型為「類公共拘留設備」(”quasi-public detention facility”),

導致憲法保障的隱私權出現極大的模糊空間。關鍵的問題是:合理隱私期 待得否因蒐集證據而正當化79?於Green v. Butler 案80中,假釋機構並未遵 守「Knock-and-announce」的憲法與刑事訴訟程序(18 U.S.C. § 3109)要 求,雖然假釋者已簽署「同意假釋機構於任何時間進入住所搜索」的監控 協議,法院仍然認為假釋者並未同意假釋機構得以「無須告知任何人身分 或目的」的方式,進入住宅81;同樣地,基於憲法第 4 修正案,合理懷疑 與搜索令狀的要求亦未因上開協議而被排除82

至於受監控者因監控設備的使用而受傷,迄今仍無透過主張第8 修正 案成功規避的案例83。原因可能在於:法院認同監控作為延伸控制的工具,

Bredesen, 44 U.C. DAVIS L. REV. 683(2010).

79 舉例:觀護人當著受監控者的面採集尿液(毒癮檢驗),印第安那的上訴法院竟認為:

「”certainly, the privacy expectations of a person convicted of a crime and sentenced to in-home detention should fall below those of a student athlete who has never been suspected of any wrongdoing whatsoever.”」See Kopkey v. State, 743 N.E.2d 331, 337-338 (Ind. Ct. App. 2001).

80 Green v. Butler, 420 F.3d 689, 691 (7th Cir. 2005).

81 Id. at 697-698.

82 See United States v. Francis, 183 F.3d 450, 452 (5th Cir. 1999); see also United States v.

Freeman, 479 F.3d 743, 749 (10th Cir. 2007); Knox v. Smith, 342 F.3d 651, 659 (7th Cir. 2003).

83 See, e.g., Nelson v. Henderson, No. 99-2301, 2000 WL 1531828, at 1 (10th Cir. Oct. 17, 2000).

並被視為是一種合法的有益策略。論者並認為,透過第14 修正案為憲法上 主張或許更佳84

(二)效力溯及既往

就美國刑法而言,禁止溯及既往是指:於犯罪者判刑「後」出現法律 變更,並溯及生效;換言之,是否因而使犯罪者的處罰加重85。美國憲法 第 9 修正案明文禁止立法者溯及既往86,至於禁止的原因,美國的實務與 學說大致認為是87:1.確保個人可獲得合法行為邊界的公平警告,讓其得以 合理信賴行為時的合法狀況。2.對於國家權利的檢驗;精確的說,可以避 免立法機關對不受歡迎的群體或個人,施以報復或恣意的立法,因此而保 護了立法與司法權間的權限分配。3.禁止溯及既往藉由控制國家受其自身 所創的法規範限制,而確認其公平性。

由於性犯罪者監控法案多被適用於通過前即已遭定罪的案件,因而產 生是否抵觸系爭原則的疑義。以2007 年的 Doe v. Bredesen 案88為例:犯罪 者在田納西州性犯罪者的新法案89生效前即已獲判有罪,卻因溯及既往的 適用新法案關於登記與分類的規定,以致於遭界分為「暴力性犯罪者」

(violent sexual offender; Tenn. Code Ann. § 40-39-202(24)(j)),並且被要求 終 身 遵 守 田 納 西 調 查 局 的 性 犯 罪 者 登 記 規 定 (Tenn. Code Ann. § 40-39-207(g)(1)(B));同時,亦必須終身配戴GPS 監控設備(Tenn. Code Ann.

§ 40-39-303)。由於系爭法案的立法目的已清楚表明此類舉措屬於民事管控

84 Robert S. Gable, supra note 63, at 345; Megan Janicki, supra note 62, at 310.

85 See Doe v. Otte, 259 F.3d 979, 985 (9th Cir. 2001).

86 “No Bill of Attainder or ex post facto law shall be passed.” (U.S. CONST. art. I, § 9, cl. 3.)

87 Miller v. Florida, 482 U.S. 423, 429-430 (1987); Weaver v. Graham, 450 U.S. 24, 28-29 (1981).

88 Doe v. Bredesen, 507 F.3d 998, 2007 U.S. App. LEXIS 26630 (6th Cir. Tenn., 2007).

89 See Tennessee Sexual Offender and Violent Sexual Offender Registration, Verification, and Tracking Act of 2004, Tenn. Code Ann.§§ 40-39-201 to -215 (2004); Tennessee Serious and Violent Sex Offender Monitoring Pilot Project Act, Tenn. Code Ann. §§ 40-39-301 to -306 (2004).

方案,並非懲罰,地方法院遂認定立法者無意尋求民事規範以外,其他得 以避免公眾受害的方法,而將上述對應手段理解為既非對適用的性犯罪者

「延長監禁」,亦非藉此避免性犯罪者換工作、換住所或旅行至他處,故無 禁止溯及既往的問題。如此論調不僅獲得第 6 巡迴上訴法院的支持,最高 法院亦駁回其調卷令的聲請90,本案底定。

就性犯罪者相關法案而言,迄今唯一上達美國最高法院的案例是與阿 拉斯加州性犯罪者登記制度有關的Smith v. Doe 案,並且認為「登記與通 知」異於傳統羞恥性的懲罰,未違反禁止溯及既往。類似的情況,亦發生 在愛荷華州對性犯罪者為住居限制的Doe v. Miller 案。聯邦第 8 巡迴上訴 法院亦聚焦於Mendoza-Martinez 案建立的「所顯露的懲罰效果是否已凌駕 民事的立法意圖」的判準,多數意見並認定:住居限制並非懲罰性的將性

就性犯罪者相關法案而言,迄今唯一上達美國最高法院的案例是與阿 拉斯加州性犯罪者登記制度有關的Smith v. Doe 案,並且認為「登記與通 知」異於傳統羞恥性的懲罰,未違反禁止溯及既往。類似的情況,亦發生 在愛荷華州對性犯罪者為住居限制的Doe v. Miller 案。聯邦第 8 巡迴上訴 法院亦聚焦於Mendoza-Martinez 案建立的「所顯露的懲罰效果是否已凌駕 民事的立法意圖」的判準,多數意見並認定:住居限制並非懲罰性的將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