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反應速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反應速率之相關迷思概念,第二節探 討 POEC 教學策略用於概念改變及其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用於診斷 學習成效的二段式診斷測驗。

第一節 反應速率

在康軒版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 2 下第四章提到,化學反應的快慢 可用反應速率來表示,而反應速率通常可用單位時間內反應物或生成 物的變化量來表示。

一般,我們所熟知的,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反應物的性質、

接觸面積、濃度、溫度、催化劑…等。其中康軒版以簡短的一段文字 敘述說明反應物的性質與反應速率的關係,其餘版本,如南一版、翰 林版,皆於氧化還原單元中介紹反應物活性大小,而於本章節僅介紹 接觸面積、濃度、溫度、催化劑等四項影響因素。故本研究探討的內 容,將針對此四項影響因素及學生在該單元的迷思概念為主。

簡單分析三個版本的內容,三個影響因素─接觸面積、濃度、溫 度─皆以實驗或生活案例來切入主題,並以碰撞理論來解釋其原因。

7

而另一影響因素的催化劑,僅翰林版以實驗切入主題,再利用道路捷 徑來類比催化劑會提供另一條反應途徑,來改變化學反應的快慢。南 一版、康軒版皆以實驗或生活案例來介紹催化劑的性質,對於為何催 化劑會影響反應速率並無著墨。

周進洋和劉文雄(2001)在「化學反應速率的迷思概念診斷工具之 發展與診斷」的研究中,利用開放式與半開放式紙筆測驗,對高雄縣 499 位九年級學生作群測,將學生在化學反應速率二段式診斷工具中 的作答,選項達 7%以上者為主要的迷思概念,依六個中心概念分類,

整理如下表:

表 二-1:學生迷思概念表(周進洋,劉文雄 2001)

中心概念 學生的迷思概念 百分比

濃度 1.碰撞會使分子結構遭受破壞。 21.2%

2.濃度增加,將使能量增加。 29.1%

顆粒大小 1.顆粒細,分子小,反應速率快是因移動快,與碰撞無 關。

19.6%

2.分子碰撞會抵銷能量。 15.6%

3.粉狀反應物較易溶解。 32.7%

4.溶解後濃度增加。 9.8%

5.物質在液態比較容易混合。 35.3%

6.配成容易反應較不會太劇烈。 25.1%

7.分子愈小,相遇機率愈小。 9.8%

8.顆粒狀體積較大。 7.8%

溫度 1.食物在冰箱中保存較久,是因酵素在溫度低時活性較 小。

57.9%

2.冰箱保存食物是防止水份散失。 26.1%

8

3.溫度不可同時促進正、逆反應速率。 62.7%

4.化學變化不能還原。 35.9%

5.反應不能向左。 12.4%

6.正、逆反應速率所需條件不同。 30.3%

催化劑 1.催化劑未參與反應。 13.2%

2.沒有催化劑就不能反應。 17.2%

3.雙氧水中的氧比水多,所以才會自行分解。 14.4%

4.不知澱粉水解,稀酸是催化劑。 7.8%

5.酸性越高,酵素活性越大。 9.4%

6.酸有腐蝕性,所以澱粉水解較快。 15.0%

7.澱粉水解的酵素是鹼性。 14.4%

活性 1.活性大,增加活動力,易破壞分子結構。 27.9%

2.活性小,反應慢是因沒有碰撞。 14.2%

3.活性大,能量大,不易產生碰撞。 12.0%

物質本性 1.因汽油濃度小於柏油,所以較適合當燃料。 21.4%

2.汽油是因含天然氣較多,所以較適合當燃料。 15.8%

3.因汽油溫度比較容易上升,所以較適合當燃料。 9.6%

4.柏油比較耐高溫,故不適合當燃料。 13.0%

並且由學生在二段式診斷工具的作答中發現,在第一部份事實選 項的部份,答對相當高,但是在第二層理由選項的部份,並不太理想。

顯示國三學生在有關反應速率單元的概念並不完整,可能是學生只注 重知識的記憶與背誦,故第一部份答對率高。但是,對反應速率的概 念卻沒有作通盤的了解,以致於無法建構正確知識的架構與脈絡。

廖啟宏(2006)在「國中學生在不同的〝雙重情境學習模式〞環境 下其反應速率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中,以 190 位八年級學生為對象,

區分成數位環境與課室環境,進行化學反應雙重情境學習模式,針對

9

下列八個概念,探討其對學習成效之影響:

1.反應速率-產率與產量。

2.催化劑與反應速率。

3.放熱反應與反應速率。

4.體積與反應速率。

5.體積與表面積。

6.反應物狀態與反應速率。

7.反應速率-催化劑。

8.催化劑的量與反應速率。

結果發現,對於高學業成就學生,數位環境與課室環境皆有較好 的概念後測學習成效。而中、低學業成就的學生,不論數位環境與課 室環境,其概念後測學習成效皆無顯著差異。但是,挑戰情境(學習 保留)學習成效,不論是高學業成就學生、中學業成就學生、低學業 成就學生,數位環境學習模式皆比課室環境學習模式有更顯著的進 步。

由上述研究結果,對於反應速率概念的學習,高學業成就學生都 有較好的學習成效,而中低學業成就學生皆無顯著學習成效,代表數

10

位環境與課室環境並不是影響學習成效的主因,僅能從挑戰情境的學 習成效看出數位環境較能提昇一些進步。

陳智忠(2007)在「5E 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反應速率單元概念改 變與學習動機之研究」中,利用 5E 探究教學活動,以中部地區五個 班級的八年級學生為對象,對下列十一個概念進行研究:

1.反應物的濃度會影響反應速率。

2.反應速率的快慢與生成物的量多寡無關。

3.溫度影響反應速率。

4.反應物的接觸面積會影響反應速率。

5.反應的容器大小不會影響反應速率。

6.反應物粉末的量會影響反應速率。

7.同濃度反應物的量不會影響反應速率。

8.加入催化劑會影響反應速率。

9.加入催化劑不會影響生成物的量。

10.催化劑的接觸面積會影響反應速率。

11.加入催化劑的量不會影響生成物的量。

結果發現,學生對於上述第 1、2、4、5、8、9、11 個概念,呈

11

現較明顯的學習成效。而在其餘的概念學習上,沒有達到學習成效。

5E 探究教學法是利用:(1)引起參與(engagement)、(2)探索 (exploration)、(3)解釋(explanation)、(4)精緻化(elaboration)、(5)評量 (evaluation)等五個步驟進行教學活動,其中引起參與僅利用「提問」

來引起動機,但此教學法對反應速率概念並非全然達到學習成效,且 該研究採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多數學生分工會持續到全部報告結束,

而每個學生僅負責探究過程中的某一部分,所學得的概念並不完整。

而李柏欽(2013)在「POE 教學策略在國中八年級『反應速率』單 元應用之研究」中,利用 POE 教學策略在反應速率單元,以新北市 某國中 130 位學生分組趣味實驗教學。

結果發現,雖然實驗組的前、後測達顯著差異,代表學習成效有 所提昇。但是不管在後測、延宕測,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皆未達顯著 差異,代表採用 POE 教學策略並未優於傳統教學。

而檢視該研究,發現其教學過程是先進行二節反應速率的教學後,

才利用 10 個趣味實驗作為 POE 教學策略的學習。POE 教學策略的精 神是引起學生先前概念,製造概念衝突的情境,來讓學生改變原有概

12

念(詳見本章第二節 POEC 教學策略)。而該研究在進行 POE 策略前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