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的困境與衝擊

台灣的中等技職教育,在民國三、四十年,係以小學後的「初職」為 主體,以培養基層技術人力為目標。民國四十年,職業教育逐漸上移至「高 職」,以就業準備的技術培養為目標。民國五十七年推動九年國民教育,

全面停辦初職,大力發展高職教育。民國六十年到八十年間,是台灣中等 技職教育的全盛時期,高職與高中的學生人數比例高達七比三,高職教育 的功能定位在培養質優量豐的技術人力,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

為台灣經濟建設與產業發展,提供了充分優質的基層技術人力,創造了舉 世欽羨的「臺灣經濟奇蹟」(田振榮,1999)。

因為社會的變遷與進步,緊密關聯著教育改革的要求,技職教育的變 革成為世界先進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提倡。台灣的中等技職教育曾經是台 灣經濟發展的命脈、是產業技術人才培育的推手、更是開發中國家學習的 典範。但是,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教育也要跟著改變,學校是教育的中 心,學校教育是傳承、學習、創造知識的正規場域,因此教育變革的思辯 必然無法割離社會變遷之本質而存在。因此當每個先進國家對於技職教育 與都致力於「調整與革新」的同時,台灣的中等技職教育亦要呼應改變。

壹、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的困境

有關台灣中等技職教育面對的衝擊與困境,依文獻分析有下列要項:

社會價值觀對技職教育之衝擊、人口結構改變對技職教育招生之影響、技 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發展之調準、產經結構改變對技職教育之影響、基礎核 心能力與國際化提昇性之需求、技職教育數量擴增後素質與特色之同步提 昇、技職教師忽視產業實務經驗與技術研發之重要、產業國際分工與教育 市場國際化之衝擊、資源經濟體系轉向知識經濟之變遷、後現代主義對傳 統教育思維之質疑等因素(田振榮,2006;楊朝祥,2003;楊瑞明,2006)。

由於教育的普及,台灣社會已發展成一個多元的社會,多元的種族、

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生活方式,但唯獨傳統社會的士大夫觀念卻未消除,

產業用人仍是「學位第一、文憑至上」,大家汲汲營營的仍是學位的追求,

高職學生具有專業的技能,但家長、社會卻不屑一顧,大家競擠明星高中,

社會多元的價值觀尚未發展成熟(楊朝祥,2003)。

傳統的中國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價值導向,衍生文 憑主義、重知識輕技術、重學歷輕學力之謬思。技職教育因為學制尊嚴的 不足,加上菁英教育的主流意識,文憑主義的岐誤,證照制度功能不彰,

技職教育成為學生之第二選擇,成為菁英教育下之次等教育,喪失應有的 定位與尊嚴。技職教育被定位為只是為企業界和產業界培養基層技術人 才,不談升涯發展,許多學生,以職業學校為終結教育,喪失自我激勵的 動力,完全扭曲技職教育的專業功能,嚴重悖離教育機會均等的正義。

台灣的分流教育亦造成社會許多負面的流弊:錯誤的篩選機制孕化 了惡質的升學競爭、單元智能的統一聯考制度扭曲了社會的價值、浪費了 社會成本,教育機會的不均衍生了階級複製與教育目標的變質、經濟目標 導向的計畫教育造成人才供需失衡與零和的社會競爭(林文瑛等,1996)。 二、技職教育與普通教育之競合

要採行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是許多開發中國家面臨的兩難問題。前 者重視全人的發展、基礎能力與關鍵知識的學習,後者強調市場機制與關 鍵的職業技能、與就業能力之準備,強調工作適應、生產力提昇。由於二 者皆相當重要,因而在許多國家的教育系統中以不同的比例分立或並存。

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UNESCO)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推 動職業教育或中等教育的分化上有其重要的影響,UNESCO 在 1974 年 時,支持將技職教育視為「普通教育內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功能是為「就 業做好準備」,並且做為政府減低教育及就業、學校及社會間不平衡的重 要工具。UNESCO 指出:普通教育主要被設計來引領學生,針對一個科目 或一系列主題能夠深入瞭解並做好深度學習之準備;技術或職業教育則是 主要設計來引領學生獲得實用的技能、技術,並瞭解各種特定行業或職業 在職場上所必需的技能及技術(聯合國教育科學暨文化組織,1974 a)。

世界銀行 1974 年的教育政策報告書認為技職教育課程不可過於理論 化與抽象化,要適合各國的經濟需求與社會發展現狀,因此世界銀行建議 在普通學校內增設職業課程,但不可普通教育全面技職化。他們認為教育 並不能創造就業機會、不能解決失業問題,技職教育可能造成錯誤的職業 預期,不但無法減低教育及產業間的失調,更可能誤導產生錯誤的職業期 望,造成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的「技術浪費」(Forster,1965)。

台灣的後期中等教育是以經濟發展與人力規畫為思維,偏重社會控制 與經濟功能的計畫教育。依單元學科能力、統一聯合考試等分流機制,強 迫以三比七之比例分配學生就讀普通高中、高職與五專,忽略了學生性 向、興趣、適性選擇、成功發展等教育選擇機會的尊重,並使技職教育成 為學生的次等選擇與部份學生的終結教育(楊瑞明,2006)。

教育部在民國九十年「二○○一年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會議」聲明:

「後期中等教育的發展將以綜合高中為主流」,並且決議要將高中與高職 學生比例從三比七調整到五比五。」李遠哲建議:「應該減低高職比例,

要讓高職成為歷史名詞」。提出新設普通高中、國中改制完全中學、鼓勵 職業學校轉型綜合高中等政策,對於技職教育的發展產生結構性的危機。

三、重教學輕實務的高等技職教育的謬失

高等教育政策鬆綁,導致大學校院學校數激增,技專校院紛紛改制技 術學院或科技大學,但多只偏重硬體建築與設備的擴充、師資學位與學術 研究之提昇與急速擴大高等教育量的開發,對於「教育」與「服務」面向 的努力偏廢不足。學生素質、核心能力、教學效能與學校品質並未隨之提 昇,技專校院關於產業技術的研發與服務皆被輕忽。最近跨國研究顯示:

台灣學生英文能力退居亞洲倒數第六名、技職體系學生之基礎核心能力日 漸下滑、產學合作的關聯不足,此為技職教育發展之最大隱憂。

絕大多數技專校院教師之聘任資格,多只以博士學位者為考量,具有 產業實務工作經驗與技術創發之技術教師受到排擠與歧視。教師升等限於 研究論文之產量,迫使技職教師放棄實務與創作能力之追求,惡性循環直 接制約了技專校院特色之發展與畢業生競爭力之培養,對技職教育之發展 將造成誤導與傷害(田振榮,2006)。

四、終結教育轉為終身學習之準備

美國國家職業教育研究中心(NCRVE)指出:個人的、企業的和國家的 成就取決於國民的勤奮學習、善於學習。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都正在朝 著以學習為基礎的經濟發展。人們職業流動頻繁,每人必須隨時隨地學習。

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經濟興起、產業結構改變,產業技術需求產生 質與量的巨幅變化,傳統產業紛紛轉型或出走,而高職教育與產業變遷出 現了嚴重的落差,高職畢業生具備的職業知識與技能,無法勝任直接就業 之所需,高職學生就業困難而且就職意願不高,大多選擇繼續升學(楊瑞 明,2006)。

在政治民主化的倡導下,人民的受教權與教育選擇權備受重視,教育 機會均等成為普世正義。在社會多元化的變遷中,制度的多元彈性、個人 選擇的自由空間更被強調。所以,在面對知識經濟與高科技時代之衝擊,

職能半衰期縮短,職業教育更為重視基本能力加強和通識教育的培養,使 學生具備高科技行業專精、職涯轉換和生涯發展之能力。在教育機會均等 化、全民化之取向下,中等技職教育不再是終結教育(Terminal Education)

或是就業之準備,應該強化其基本能力的學習,為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做好準備(楊瑞明,2006)。

貳、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的衝擊

台灣因為教育的進步,促進了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化與社會多元化 的發展,催化了經濟型態的變遷、產業結構的改變、人力素質的提升、教 育改革的呼籲與進步教育的追求。但因近年來,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技 術密集、資本密集轉為創意密集、知識密集及高附加價值之變遷;人口結 構產生高齡化社會、出生人口降低、就學生源減少之變化;社會結構產生 知識社群、全球網絡、學習社會之進化,尤其後現代思潮與全球化風潮之 變遷,使台灣技職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與衝擊。

一、人口結構生源減少對技職教育產生衝擊

由於全球化之衝擊,波及國內社會結構與價值意識之重構,影響國 人不婚、晚婚或不育子女觀念之改變。再由於台灣人口政策的推動與少子 化家庭結構的變遷,國人生育率逐年降低、人口成長率日趨遞減,造成學 齡學生來源減少,國中應屆畢業生人數每年更以上萬的人數逐年減少,國 中學生就學機會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直接衝擊技職學校之招生與發展。

近年我國人口生育率逐年持續下降,民國八十九年千禧龍年所增加出

近年我國人口生育率逐年持續下降,民國八十九年千禧龍年所增加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