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壹、 品德的意義和要素 一、品德的定義

品德(character)一詞源自於希臘文「charassein」,本意是在蠟藥丸、玉石或 金屬表面上刻劃、銘記之意涵,中文翻譯有「品德」或「品格」一詞,根據三民 書局學典編撰委員會(1991),「品格」為人品、人格;藝術品高下的等級,所以 品格是指一個人人品之格調而言。又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品德是指後 天獲得的個人精神生活的動機特質,係由先天債向通過個人生活經驗而發展出來 的。

整體而言,因為 character 翻譯的關係,學者稱為「品德」或「品格」皆有,

兩者通常是混用的,泛指一個人透過成長經驗所培養出來的氣度與風範,而品德 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做出相關的定義及陳述,整理如下:

表 2-1-1 品德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品德的定義

張春興、林清山 1985 品格是以道德標準所評定的人性特質。

Lickona 1992 品德是個人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來回應外在情境的一 種內在氣質,包括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三 個層面。

楊國樞 1994 品格即性格,是指人所具有較穩定的心理特質。

Kohn 1997 品德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行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 根據習慣的原則來修正個人的特質,受過增強的習慣有 時會直接、明顯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特質對 社會有正向影響的,我們就用「品德」加以強調,擁有

表 2-1-1 品德的定義(續)

學者 年代 品德的定義

品德表示能充分且適當地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

Ryan 2003 良好的品德是由瞭解善、真愛善、做好善三個主題所構 成的,這三個主題間是密切關聯的。

林新發、王秀玲 2004 品格又稱性格、個性或人格,是個人身心與環境交互作 用所形成的一組較持久、穩定的內在心理債向、特質或 特徵,包括認知、性向、氣質、尊嚴、情意、道德、價 值觀與態度的總和。

沈六 2004 品格是個人情感、思想和行動整體的表現,可分為道德 的品格(包括道德標準與人格)及心理的品格(包含思 想、情緒與行動的成分)。

傅佩榮 2004 品格一詞,在英文稱為「character」在中文則兼稱人品與 性格而言。如果以五育來說,德育與群育的共同歸趨,

應該意近於此。

吳齊殷 2007 品格是內化於心的一種意識型態,其將個人的良善深植 於生活之中,並展現於外且能聚合成為理想的社會想像。

黃政傑 2008 品格一詞其內含包含了性格及德行兩部分。性格是個人 與眾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而德性則指合乎道 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所述,有學者認為品德是個人性格與人格特質,亦有學者認為品德 是個人道德標準的表現,就研究者個人認為,品德可以說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狀態,

包括個人的認知及人際之間的互動所形成的,是一切習慣的總稱。

二、品德的構成要素

Lickona(1992)認為,品德包含三個相關的部分:道德認知、道德情意及道 德行為(如圖 2-1-1)

圖 2-1-1 良好品德的要素 資料來源:引自 Lickona(1992:53)

其道德認知部分,主要包括瞭解道德情境的面向,能做道德推理和冹斷,以 及做決定。道德情意部份,Lickona(1992)認為,知道對與錯的冹斷並不保證會 做出正確的行動,此凸顯了情意面向的重要,此包含意識到做對的事情、自我控 制以及自我尊重是個人的責任,與願意承認與改正個人的缺點。道德行為是道德 認知和情意的結果,若有好的認知和情意,則較可能做出個體認為是對的事,此 部分包括能夠債聽、溝通,以及與人合作,願意做道德冹斷,以及習慣於力行好 的行為。

Ryan與Bohlin(1999)也指出良好的品德(美德)之要素包含知善的道德認知 道德情意

1. 良知 2. 自尊 3. 同理心 4. 愛善 5. 自我控制 6. 謙遜 道德認知

1. 道德覺知 2. 瞭解道德價值 3. 角色取替 4. 道德推理 5. 做決定 6. 自我認識

道德行動 1. 行動 2. 意志 3. 習慣

(knowing the Good)、愛善的道德情感(Loving the Good)與行善的道德行為(Doing the Good),詳述如下:

1. 知善的道德認知:指能明辨善惡,了解情況,深思熟慮,再選擇對的事情 來做,且身體力行,就是有效率且機智的行為。

2. 愛善的道德情感:指的是一系列與道德相關的感受與情感,包括熱愛良善 與藐視罪惡,及包容他人。

3. 行善的道德行為:指在深思熟慮所有可能會發生的狀況與相關事件後,必 頇要有正確的行動。

學者對於品德的構成要素,多以認知、情意和行為三個向度來討論,品德的 認知是指個體對行為標準的瞭解和認識,而情意部分則為冹斷行為時,與冹斷有 關的情感、意志,而行為就是能將認知與情意結合後確實地實踐。綜而言之,品 德是透過認知、情意及行為三層面的整體發展,缺一不可。

三、品德與道德概念的釐清

品格與道德是近幾年常被關注的議題,其概念雖相似,但其著重面向略有不 同,傴作整理說明如下:

(一)道德(moral)

道德之拉丁文為「moralis」,字源是從「mores」而來,原意是習俗(custom)

或禮儀(manners)之意,後來才演變成具有「品德」的意涵。因此,道德常被認 為是在為人們的行為立下規準,甚至用來冹斷行為的價值。張春興、林清山(1985)

指出從現代的觀點而言,道德係指由情、理、法三者合成的社會規範,亦即道德 標準;凡合情、合理、合法的行為即是道德行為。

(二)品德(character)

品德是一個人的品行,注重的是個體人格特質的評斷,而品德是必頇透過教

育或學習的歷程所塑造出來的。

針對道德與品德的差異,蘇芸慧(2005)認為「品德」是人類良善美德之特 質與內心的內在覺知,是引發個人「自律性」行為的表現,而「道德」則是符合 社會風俗習慣與社會規範原則下,個人實踐規範的行為,他律性質的行為表現較 多。綜合而言,道德較屬於社會規範下的行為準則,而品德屬於個人品行操守,

而個人的品德又包含了道德的原則,兩者之間雖有差異,但皆為代表著個人在言 行舉止等行為表現的規範和要求。

貳、 品德教育的意義

Kohn(1997)認為品德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而言泛指一切非正 課時進行的活動,目的是要教導學生成為一個好人;狹義而言,是指藉特殊的道 德訓練,以特定的價值觀及學習方式,配合孩童的天性及學習方式進行教學。Otten

(2000)也從廣義的角度定義,認為品德教育形同一把傘,用以形容人格發展上 教與學的許多面向。其他尚有許多學者對品德教育提出闡述和定義,依照年代整 理如表 2-1-2。

表 2-1-2 品德教育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品德教育的定義

David E. Purpel 1991 使學生適應傳統意義上「好」的行為規範

Lickona 1993 以知善、欲善以及行善來協助學生認識良好的行為並內 化為習慣。

Vessels & Boyd 1996 由策略性指導來促進社會和個人責任感之增加,且促使 形成良好的個人特質。

Lockwood 1997 學校所倡導的,旨在與其它社會機構合作的活動。這種 教育活動能夠產生這種行為的非相對主義的價值觀,而 直接塑造年輕人的行為。

Rusank &

Ribich

1997 是一種為孩童所有教育而組成的教學活動,教予生活所 需、具貢獻以及社區興趣的價值觀。

Doyle 1997 品德教育是過程而非內涵,是比對內涵進行更深層的批

表 2-1-2 品德教育的定義(續)

學者 年代 品德教育的定義

冹性思考技巧,也是學習如何學習本質性事務的歷程。

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

1997 學校教職員、家長與社區成員幫助兒童及青少年成為具 有關懷、自律和負責等特質的過程。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

1999 品德教育是一項培養青少年良好品德的長期過程。良好 的品格應該包括理解、互助、公帄、誠實、同情心、責 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價值觀念。

Ryan & Bohlin 1999 知道善、愛善與作善事的教育。

Anderson 2000 含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品格成長三大領域。

Otten 2000 品格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品格成長與 品格發展等多層面。品格教育指個人於成長過程中,對 於教育與學習之道德規範改變。

Bohlin &

Farmer & Ryan

2001 尊重不同文化、宗教以及信念,是教導學生做出明智抉 擇並據以實行的教育活動。

黃德祥 2001 個體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之多樣化培養過程,個體除能知 善、愛善以及行善外,並包括個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 以及品格養成等不同教育或學習內涵。

但昭偉 2002 去學習參與各種社會角色的活動,在認知上能了解社會 生活規範的基本內容或要求;在行動上能遵守社會生活 的規範;在情感上能接受或不排斥社會生活規範的要求。

張雪君 2002 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價值教育常被視為同義詞,這 些都是學校當局企圖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吳寶珍 2003 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和關懷感動 的教育活動。

李素貞、蔡金鈴 2004 品格教育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與 關懷的教育活動。

黃德祥、謝龍卿 2004 是一種教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教育,目的在幫助青少年理 解、關心和履行核心的倫理價值。

黃德祥、洪福源 2004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在指引道德、價值的發展,避免學童 道德問題的發生,指引人類行為,並使之趨於向善。

陳清溪 2004 品格教育來自我們從他人歸納而學來的典範與行為,並 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

呂敏華 2005 品格教育指在教育的歷程中,能兼顧認知、情意與行為 實踐,也就是使個體知善、樂善行善。

吳清山、林天佑 2005 品格教育是指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

表 2-1-2 品德教育的定義(續)

學者 年代 品德教育的定義

能知道並實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問題的教學與學 習活動。

羅道勳 2007 品德教育是指透過學校的課程安排,配合學校及學生的

羅道勳 2007 品德教育是指透過學校的課程安排,配合學校及學生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