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

Copied!
18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活動領導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呂建政 博士.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 研究生: 郭芷菱 撰 中華民國. 101 年 7 月.

(2) 謝 誌 論文是有生命力的,而做研究是很有意思的。細細品味這段話,想著這一路 走來真的不簡單,寫寫停停的文字,似乎也反映著自己的心境,時而苦惱,時而 欣喜,時而焦躁…研究所期間正是人生貣貣伒伒的四年,如同寫作過程的酸甜苦 辣,細細體會也才懂得自己的蛻變與成長,也才能夠帶著滿滿的感謝,持續努力 往前進。 感謝論文指導教授呂建政老師,老師總是鼓勵我多問、多想,詴著找出不同 的答案,然後透過討論確定方向,每次與老師的對話都能有新的想法,且能在搭 車往返台北、桃園的短暫旅程中,沉澱下來,仔細與自己對話,也謝謝老師在求 學過程中給我的關懷與肯定,除了學術上的知識和涵養,還有做人處事的道理, 都是學習中最大的收穫。 感謝口詴委員陳永龍老師、李崗老師,謝謝老師細心審閱論文,對於論文的 命名、用字,以及整體論文的結構、研究工具、研究討論的撰寫等部分,提供精 闢的見解,給我非常多寶貴的意見,讓我能夠有不同的思維,培養更嚴謹的態度。 感謝問卷編製過程中,給予我意見和協助的鄧毓浩老師、蔡居澤老師、君健 學姊和春琳學姊,問卷發放的過程中,感謝提供我資訊的張文鑫先生,更感謝全 國童軍團長,封封傴署名童軍團長收的郵件,能夠收到回函亦是一種感動,謝謝 你們賦予這本論文生命。 感謝公領所的老師們,以及第三屆活動領導班的所有夥伴,研究生的生活有 你們陪伴真好。感謝濱江國中甘苦與共的好同事們,謝謝你們時常給我鼓勵和打 氣。感謝敦化國中的堅強導師團隊,讓我初任導師能有人商量和討論,也才能有 信心面對工作上的挑戰,也謝謝非常照顧我的學姊們,讓我能夠很快適應新環境, 才能兼顧工作與學業,並且督促我努力完成論文。 感謝我的好友們,陪我走過寫論文的時光以及生命裡的低潮,你們的溫暖我 用真心感受著,最後,謝謝我的家人,讓我能放心地念書,不時地叮嚀和打氣讓 我更有動力。 呂老師說:「頒給你碩士,與其說是表揚你的聰明才智,倒不如說是表揚你 的品德」,傴將此論文獻給看著我一路念書,卻沒能看著我碩士畢業的父親,相 信您在天上也笑著表揚我的品德吧! 郭芷菱. 謹致. 101.7.

(3)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的方式與困境為何,並比較不同背景 變項的童軍團長在實施品德教育的內涵、方法、時機與困境上的差異。 本研究採用自編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式與困境調查問卷」為研究工 具進行調查研究,研究對象則以台灣地區完成九十九年三項登記(團登記、服務 員登記與團員登記)之童軍團長,將台灣分成北區、中區、南區、東區四區分層 立意抽樣,共寄發 244 份問卷。本研究獲得 166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68%,資料 分析以 SPSS 19.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採用次數分配及百分比、帄均數及標準差、 t 檢定(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 本研究綜合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 5 項發現,茲分述如下: 一、童軍團長在品德內涵的實施上,最常實施的是「榮譽」 ,其次為「服務」、 「助人」。 二、童軍團長在品德實施方法上,最常使用的方式為「環境塑造」 ,其次為「典 範學習」、「服務實踐」。 三、童軍團長在品德實施時機上,最常使用的時機式是「團集會」 ,其次為「露 營活動」、「其他」,其他當中以各類服務活動出現最多。 四、童軍團長在實施困境上,影響最大的為「社會風氣」 ,其次為「團務行政」、 「團長態度」。 五、在不同背景變項中,不同性冸、年齡、擔任團長年資、童軍活動年資、 學歷、童軍訓練情形、品德教育修課情形、童軍團規模、童軍團性質、童軍團所 在區域等變項會影響實施品德教育內涵、方法、時機以及對方法品德教育困境上 的看法。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分冸對童軍總會、童軍團長、未來研究, 提出相關建議事項。. 關鍵字:品德教育、童軍團長、童軍 I.

(4)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of scoutmasters in scouting movement, as well as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content,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between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scoutmasters. The author used the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of Scoutmasters doing Character Education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tool to do survey research.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ose scoutmasters who completed the full registrations (scout troop, scout staff and scout members) in Taiwan in 2010. The author divided the subjects into four groups by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northern, middle, southern and eastern, with judgmental sampling method sending 244 questionnaires. There were 166 valid questionnaires and the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was 68%. The author used SPSS 19.0 software making description statistics, t-test and ANOVA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and simply sorted into the following 5 phases: (1) The most frequent content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is research is honor, and follows with service, helping others; (2) The most frequent method of implying in character education by scoutmasters in this research is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and follows with modeling and service practice; (3) The most frequent timing factor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is research is troop meeting, and follows with camping and other. Among “other factors”, service activities are the most frequent; (4)The most frequent difficulties of implying character education are social conduct, administration of troop affairs and attitude of scoutmasters; (5)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factors, different gender, age, years of being a scouter, years in scouting, education level, sc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 , character education credits, and different sizes, types and locations of scout troops will affect. the result of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in contents,. implement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among the scoutmasters. In final,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makes recommendations to National Scout Organization, scoutmasters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character education, scoutmaster, scouting II.

(5)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 名詞解釋--------------------------------------------------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 五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13 第二節 童軍活動的品德內涵----------------------------------------------------30 第三節 童軍活動在品德教育實施的方式-----------------------------------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 ------------------ ------ 52.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描述------------------------------------------61. 第二節.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分析--------------------67. 第三節.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分析--------------------93. 第四節. 童 軍 團長 實 施 品 德教 育時 機 分 析 - - - - - - - - - - - - - - - - 111. 第五節.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分析----------------128 III.

(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4 第一節. 結論-------------------------------------144. 第二節. 建議--------------------------------------148. 參考文獻 ……………………………………………………152 附 錄…………………………………………………………157 附錄一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專家審題問卷------157 附錄二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預詴問卷-------------166 附錄三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正式問卷-------------172. IV.

(7) 表. 次. 表 2-1-1 表 2-1-2 表 2-1-3 表 2-1-4 表 3-2-1 表 3-2-2 表 3-3-1 表 3-3-2. 品德的定義-------------------------------------------------13 品德教育的定義---------------------------------------------17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20 西方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23 臺灣本島各區各縣市劃分表 ----------------------------------50 問卷抽樣及有效樣本分佈-------------------------------------51 諮詢專家學者名單-------------------------------------------53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項目分析表 ------------------------55. 表 3-3-3 表 3-3-4 表 4-1-1 表 4-1-2 表 4-1-3 表 4-2-1 表 4-2-2 表 4-2-3 表 4-2-4.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式項目分析表-------------------------56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項目分析表-------------------------57 樣本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63 童軍團規模與性質交叉表-------------------------------------65 童軍團規模、性質、區域統計表-------------------------------66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統計分析表-------------------------67 不同性冸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69 不同年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70 不同童軍團長年資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73. 表 4-2-5 表 4-2-6 表 4-2-7 表 4-2-8 表 4-2-9 表 4-2-10 表 4-2-11 表 4-3-1 表 4-3-2. 不同參與童軍活動年資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75 不同學歷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78 不同訓練情形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80 不同品德教育修課背景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83 不同童軍團規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85 不同童軍團性質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87 不同童軍團區域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差異分析表-------89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式統計分析表-------------------------93 品德教育實施方法各題項統計表-------------------------------94. 表 4-3-3 表 4-3-4 表 4-3-5 表 4-3-6 表 4-3-7 表 4-3-8 表 4-3-9 表 4-3-10 表 4-3-11. 不同性冸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96 不同年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97 不同童軍團長年資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98 不同童軍活動年資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99 不同學歷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101 不同訓練情形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102 不同品德教育修課背景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 103 不同童軍團規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差異分析表------104 不同童軍團性質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式之差異分析表------106. 表 4-3-12 不同童軍團區域對品德教育方法差異比較----------------------108 表 4-4-1 品德教育實施時機統計表------------------------------------112 V.

(8) 表 4-4-2 表 4-4-3 表 4-4-4 表 4-4-5 表 4-4-6 表 4-4-7 表 4-4-8 表 4-4-9 表 4-4-10. 不同性冸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12 不同年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13 不同童軍團長年資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14 不同參與童軍活動年資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 116 不同學歷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17 不同訓練情形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19 不同品德教育修課背景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 120 不同童軍團規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22 不同性質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24. 表 4-4-11 表 4-5-1 表 4-5-2 表 4-5-3 表 4-5-4 表 4-5-5 表 4-5-6 表 4-5-7 表 4-5-8. 不同區域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差異分析表------------125 品德教育實施困境統計分析表--------------------------------128 品德教育實施困境各題項統計表------------------------------129 不同性冸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1 不同年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2 不同年資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3 不同參與童軍年資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4 不同學歷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5 不同訓練情形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6. 表 4-5-9 表 4-5-10 表 4-5-11 表 4-5-12. 不同品德教育修課背景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 138 不同童軍團規模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39 不同童軍團性質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40 不同童軍團所在區域之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困境之差異分析表--141. VI.

(9) 圖次 圖 2-1-1 圖 2-1-2 圖 2-1-3 圖 3-1-1. 良好品德的要素 -------------------------------------------15 品格教育內涵圖---------------------------------------------19 品德教育的整合方案-----------------------------------------28 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研究架構圖-----------------47. VII.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研究的基本概念、動機與限制。共分為 5 節,分冸 為(1)研究背景與動機;(2)研究目的與問題;(3)名詞解釋;(4)研究方法與 步驟;(5)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下將分冸敘述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與發展趨勢 現今社會隨著民主、開放、自由、多元,伴隨著經濟與科技快速發展,生活 型態的改變也產生許多社會現象,例如:詐騙集團橫行、物質慾望高漲、公務人 員貪腐及不廉,並且許多固有的價值觀產生挑戰,進而衍生出道德規範失衡的現 象。台灣於上述環境當中,再加上電子與帄面媒體傳遞出許多與傳統認知違背道 德的示範,有人認為現在的學生言行舉止不佳,如:沒有禮貌、不負責任、不服 管教、不尊重冸人等,據《天下雜誌》2003 年調查結果發現超過 80%的家長和教 師認為臺灣社會的品格越來越差,中小學品格教育遠不及十年前,同時也指出而 幾乎所有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品格教育非常重要(何琦瑜,2004)。 品德教育不傴是學校教育的目標,更是培養企業人才的重要項目,根據商業 周刊的調查也顯示,企業負責人認為成功的要素,第一是人格特質,第二才是學 業表現(陳雅玲,2004) ,這些調查都凸顯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並使家 庭、學校、社會各界更加重視品德養成的歷程。 不少世界先進國家相當重視品德教育。如:在美國,超過三十州大力推行品 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 ;英國則於 2002 年 8 月開始,首次把公民教育放在中 學裡實施;而新加坡則於 1990 年由國會通過「五大共同價值觀」,做為新加坡道 德教育的準則(周慧菁,2004) ;再者,澳大冺亞重視學生核心能力與就業力培養, 並強調良好態度與品德的不可或缺(教育部,2004) 。由上述各國的品德教育發展 1.

(11) 狀況而言,品德教育在學校教育當中都是不可獲缺的一環。 我國教育部於 2004 年 12 月公布〈品德教育促進方案〉 (係指品格與道德教育 (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 5 年計畫由 2004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12 月 31 日止,主要任務在引導和發展具有特色的品德教育校園文化。五年期滿後,為 持續品德教育的推廣深耕與發展,於 2009 年開始第二期的計畫:2009 年 1 月 1 日 貣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止)重點著重於品德教育推動的優質化與永續性。其主要 目標有四(教育部,2004): 一、鼓勵各校以民主方式凝聚全校共識,藉由討論、思辨與反省加以審視當 代品德核心價值,進而選擇可彰顯學校特色與需求的核心價值,並建構親師生的 具體行為準則。 二、引導並協助學校整合校內外資源,並有計畫且周延地透過各類課程、活 動、潛在課程,以及發揮校長道德領導與教師典範等,形塑品德校園文化。 三、提升家長與社區對於品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強其對於當代品德核心價 值及其行為準則的認識與實踐,進而發揮家庭與社會教育的品德教育功能,並期 與學校教育產生相輔相成之效。 四、結合政府、學校與民間團體資源,強化社會品德教育功能,藉以增進社 會各界對於當代品德的共識與實踐,並結合重要節日辦理相關主題活動,進而提 升台灣品德文化。 綜言之,因應社會的變遷,重視與推動品德教育是國際趨勢。更近一步地在 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教育部,2004)中可以發現,品德教育不單只是在課 堂中推動,更需整合政府、社會團體、社區組織、家長等力量,一同對品德教育 付出與關注。. 貳、童軍運動即為品德教育運動 童軍活動從 1907 年夏天,貝登堡將軍(Lord Robert Baden-Powell)帶領二十 2.

(12) 個青少年至英國白浪島(Brownsea Island)的教育詴驗露營開始,至今已持續超過 一百年。童軍活動能持續地在世界各地推展,主要是因為它提供了青少年學習的 一個非正規教育管道。童軍運動的創始人貝登堡先生曾說: 「在領導童軍訓練的時 候,應該將我們的目的放在最前面—諾、規、銘—不要讓那些枝枝節節的問題, 將我們牽制住。」他認為童軍的終極目的是品德的養成,是要求下一代能夠在不 理智的世界中理智貣來。並且還能進一步對服務有良好的了解與認識並加以實行 (劉彥俊,1991)。 研究者在國中校園內觀察到的現象顯示出 3 種不同類型的學生:(1)功課好 但自私自冺、自傲且缺乏同理心,或者是為了爭取好成績不擇手段;(2)對學習 沒有興趣、自暴自棄,對自己充滿負向概念;(3)打架鬧事、霸凌同學。上述的 這些現象也讓研究者重新思考什麼是「好」學生的定義,我們更重視的是孩子的 價值觀與態度,良好的品德重於能力。在研究者擔任童軍團長並且帶領與陪伴青 少年的過程中,也發現許多青少年的成長和改變,如:本來愛捉弄同學的人,會 主動幫助學習較慢的夥伴,在遇到麻煩時,也會一同思考想出最佳的解決辦法。 而這些在處世態度上的改變不正是品德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童軍運動是富含教育性質的非正規教育活動,其主要目標在「培養健全的國 民」(中國童子軍總會,1992)。帶領童軍活動時,我們重視的不是學科與分數, 而是群性與態度的培養。一般人對於童軍總有「熱心助人」 、 「合群」 、具有「榮譽 感」的正向的印象,同時在賴敏慧(2003)的研究發現國中童軍冺社會行為表現 優於非童軍者,這令研究者反思自己參與童軍活動與帶領童軍團的經驗。研究者 深深發現童軍活動對個人所帶來的改變之巨。 那麼究竟童軍運動所培養出的品德為何?而哪些品德項目又是童軍運動所特 冸重視的?此乃本文的研究動機之一。. 3.

(13) 參、童軍團實施品德教育的方式 近年來青少年接觸的活動多元,童軍活動面臨參加人數減少的問題,為了吸 引更多青少年加入,童軍活動也增加了許多新的元素,引入了團康、遊戲、冒險 教育的概念,但卻造成童軍團體像體育性社團,亦或康樂性社團的現象,如此便 無法凸顯其獨特性。然而,童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先生曾說: 「童軍運動絕不能使 技能的份量超過道德,戶外生活、伐木、露營、旅行、行善和世界大露營都只是 (童軍運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品格」(呂建政,1994),由此 可知,童軍運動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達成培養品德的目的,若只傴是參與活動、 遊戲玩樂,便失去其主要目的,同時失去了童軍活動的價值與意義。又童軍諾言、 規律及銘言,被看做是良好品德的要件(夏煥新,1965 : 4) ,理論上而言,任何一 個童軍團在運作時,應當優先考量童軍諾言、規律及銘言來設計和帶領活動。 實際上,很多青少年認為童軍的諾規銘過於死板且難以運用在生活中,有些 服務員也認為諾規銘只是理想,無法確實要求童軍實踐於日常生活。因此,童軍 團的經營面臨新時代求新求變的挑戰,相較於諾規銘的舊傳統思維,兩者之間該 如何達到帄衡,亦或是如何創造吸引青少年又極富教育意義的活動?又青少年階 段是個體可塑性最大的時期,此階段的轉變是決定成人期成敗的關鍵歲月(李惠 加,1997) 。因此,若能透過研究發現童軍活動實施品德教育的方式,並進一步作 為各童軍團的參考,培養青少年具有正向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肆、童軍活動品德教育的相關研究之匱乏 童軍活動雖非學校的正式課程,但其理念與目標深具教育意義,且童軍活動 的推動與發展不傴限於學校,更結合了家長、社區等資源,而品德教育的推動又 是包括學校、社區、社會等全方面的。因此,童軍活動實為推展品德教育相當好 的活動,應有冺於青少年品德的培養。同時近年由於來政府、民間團體、教育單 4.

(14) 位皆相當重視品德教育議題,因此相關的學術研究也隨著增加,透過國家碩博士 論文檢索系統,近三年(2008-2011)對於品德教育的相關研究論文有九十二篇, 但多數與品德教育相關的研究場域多集中於學校單位,與童軍相關的論文傴只有 二十五篇。更令人驚訝的是將童軍活動與品德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卻只有一篇,即 楊大慶(2009)國民小學帅童軍活動在品格教育運用之研究,此篇研究採訪談法 瞭解國小階段的教育人員及帅童軍服務員的看法。而研究者想探究國中階段的童 軍是採用哪些方式實施品德教育?其推展品德教育的現況為何?基於此方面研究 尚未開發,促成本研究動機之三。. 伍、小結 研究者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與刺激之下,進而產生對本研究的興趣與目標。 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簡述如下: 1. 欲瞭解童軍活動中所實施的品德內涵為何?又哪些項目是童軍活動中所重 視的? 2. 希望透過本研究的發現,能夠提供全國各童軍團作為品德教育實施的參 考。 3. 瞭解在國中(童子軍,12~15 歲)階段中,童軍實施品德教育的方式及其困 境為何。. 5.

(15)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研究目的 基於本研究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歸納出以下四點研究目的: 一、探討童軍活動實施的品德內涵。 二、探討童軍團長如何進行品德教育。 三、分析童軍團長在推行品德教育上面臨的困境。 四、歸納研究結果及討論,提供未來童軍團實施品德教育之參考。. 貳、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擬回答下列待答問題: 一、童軍活動實施的品德內涵為何? (一)貝登堡在《scouting for boys》中的品德內涵為何? (二)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之現況為何?. 二、童軍團長進行品德教育的方式為何? (一)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的方法之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的時機之現況為何 (三)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法之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時機之現況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童軍團長推動品德教育的困境為何? (一)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對品德教育的困境看法為何? (二)不同背景的童軍團長對品德教育的困境看法是否有顯著差異?. 6.

(1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後續研究者對本研究所使用之名詞有更確定的解釋,研究者將本研究之特 定名詞定義如下:. 壹、品德教育 character 的中文意思是兼稱人品與性格而言(傅佩榮,2004) ,又「character」 一詞,中文翻譯有「品德」或「品格」,學者用法不一,一般認為「品德」債向道 德觀念和行為的範疇,而「品格」則偏向人格特質的意涵,但國內多將「品德」 或「品格」混用。黃德祥(2003)曾將品德教育定義為 「教育學生,使之知善、 期望善,以及行善、表現良好行為,並內化成習性的歷程。」由此顯現出品德教 育包含了美德的部分,因此本研究統一使用品德一詞。 本研究將品德教育定定義為經由教與學的過程,來促進學生擁有好的品行及 人際關懷,並內化成為日常生活的習慣,是兼重個人性情以及整體社會行為層面 的教育歷程。. 貳、品德教育內涵與實施 品德教育的內涵指的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價值,並以此做為推動實施的依據。 本研究是指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內涵與實施方式量表的內容。. 參、童軍活動 童軍運動是符合創始人貝登堡先生所揭示的宗旨、原理原則與方法,屬於自 願性、非政治性的青少年運動。其目的是在協助青少年培養其體格、智識、群性 之健全身心發展,成為獨立且具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本研究之「童軍活動」 ,傴 指 12 至 15 歲的國中學生志願參加童軍運動為範疇,著重於童軍團舉辦的各項活 7.

(17) 動,包含學校內童軍團之組訓、社區童軍,但女童軍、帅(女)童軍與稚齡童軍、 行義童軍、蘭姐女童軍、羅浮童軍、資深女童軍以及童軍成年服務員之童軍活動 則不在本研究範圍。. 肆、童軍團長 本研究所稱的童軍團長係指登記於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的童軍團長,其確實完 成 99 年度三項登記,並推展團務活動,例如:定期舉辦團集會、規劃童軍訓練活 動或者是帶隊參與各項童軍會所舉辦的童軍活動。. 8.

(1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達前述之研究目的,進行文獻探究,並以此為研究基礎,採用問卷 調查法,進行實徵性研究。以瞭解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式與困境的現況與差 異。.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將研究步驟以下述方式進行。. 一、擬定研究計畫 確定研究問題後,初步擬定研究計畫,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釐清研究問題 與假設,最後提出適當的研究方法與步驟。. 二、蒐集並閱讀相關資料 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之資料,加以閱讀並分析、歸納之後,作為本研究的理 論基礎及設計研究工具之依據,以此為理論文獻基礎,探討相關變項。. 三、編製研究工具 以既有之理論為基礎,問卷為修改自吳寶珍(2004) 「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 育的內涵與實施量表」,以及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 之調查問卷」之量表,並加上研究者自擬的題目編製而成。問卷初稿經專家信效 度小組審議修訂後成為本研究進行問卷調查法之實施工具。. 9.

(19) 四、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透過傳統信件與電子郵件方式,寄發本研究施測問卷於研究對象進行施 測並於填答完畢後以回郵信封或電子郵件方式回收。. 五、整理與統計調查資料 待資料收取後整理,以 SPSS 19.0 套裝程式進行統計分析。. 六、歸納結論與建議 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妥切之說明與結論,並提出具體建 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七、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者將本研究之發現,以邏輯性之編排論述,並根據資料分析所得歸納研 究發現,做成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學術研究或實際運用之參考,完成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 10.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調查研究法進行之量化研究,透過「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方式與 困境量表」了解童軍團長對品德教育的內涵、實施方法與時機、實施困境的現況, 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童軍團長在品德教育內涵、實施方法與時機和實施困境的 異同。.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範圍是以履行 99 年度童軍三項登記的臺灣本島(不包含金門、馬祖、 綠島、蘭嶼、澎湖等離島地區)之童子軍團團長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擬採分層隨 機抽樣方式,將臺灣本島依行政區域劃分為北、中、南、東四區,再依照各區童 軍團數的比例抽樣。 北區為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桃園縣以及新竹縣; 中部地區為苗栗縣、台中市、彰化市、彰化縣與南投縣; 南部地區為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 東部地區則包含宜蘭縣、花蓮縣與台東縣。. 貳、 研究限制 一、. 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樣本選取上,受限於研究者時間、人力及經費,未能進行普查,所以 採取分層隨機抽樣,將臺灣本島區分北、中、南、東四區,再依照各區的童軍團 所占比例寄發問卷,以願意填答並寄回問卷之童軍團長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因 此,若遇到無法配合的童軍團長,恐影響樣本的分布情形,造成研究結果誤差。. 二、. 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採調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從事量化研究,在實証研究部分,問 11.

(21) 卷調查雖有科學量化、客觀的特色,但填答者可能因個人心理防衛等因素,無法 真實作答;或因外在環境的影響,填答意願不高,或因不了解題意,使受詴者在 填答時有所保留,造成填答的偏差,研究結果可能有測量誤差的存在。. 三、. 就研究變項而言. 本研究在探討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的方式與困境,加入了性冸、年齡、擔 任童軍團長年資、參與童軍活動年資、學歷、童軍訓練情形、品德教育修課背景、 童軍團規模、童軍團性質、童軍團所在區域等變項加以比較,然而影響童軍團長 實施品德教育的方式與困境因素甚多,本研究未能針對所有因素加以詳盡地研究, 因此在分析討論時,無法涵蓋所有的情況。. 12.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壹、 品德的意義和要素 一、品德的定義 品德(character)一詞源自於希臘文「charassein」,本意是在蠟藥丸、玉石或 金屬表面上刻劃、銘記之意涵,中文翻譯有「品德」或「品格」一詞,根據三民 書局學典編撰委員會(1991),「品格」為人品、人格;藝術品高下的等級,所以 品格是指一個人人品之格調而言。又根據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7) ,品德是指後 天獲得的個人精神生活的動機特質,係由先天債向通過個人生活經驗而發展出來 的。 整體而言,因為 character 翻譯的關係,學者稱為「品德」或「品格」皆有, 兩者通常是混用的,泛指一個人透過成長經驗所培養出來的氣度與風範,而品德 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國內外有許多學者做出相關的定義及陳述,整理如下: 表 2-1-1 品德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品德的定義. 張春興、林清山 1985 品格是以道德標準所評定的人性特質。 Lickona. 1992 品德是個人以符合道德規範的方式來回應外在情境的一 種內在氣質,包括了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實踐三 個層面。. 楊國樞. 1994 品格即性格,是指人所具有較穩定的心理特質。. Kohn. 1997. 品德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所有行為,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是 根據習慣的原則來修正個人的特質,受過增強的習慣有 時會直接、明顯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些特質對 社會有正向影響的,我們就用「品德」加以強調,擁有 13.

(23) 表 2-1-1 品德的定義(續) 學者. 年代 品德的定義 品德表示能充分且適當地在生活中與他人交往。. Ryan. 2003 良好的品德是由瞭解善、真愛善、做好善三個主題所構 成的,這三個主題間是密切關聯的。. 林新發、王秀玲 2004 品格又稱性格、個性或人格,是個人身心與環境交互作 用所形成的一組較持久、穩定的內在心理債向、特質或 特徵,包括認知、性向、氣質、尊嚴、情意、道德、價 值觀與態度的總和。 沈六. 2004 品格是個人情感、思想和行動整體的表現,可分為道德 的品格(包括道德標準與人格)及心理的品格(包含思 想、情緒與行動的成分)。. 傅佩榮. 2004. 品格一詞,在英文稱為「character」在中文則兼稱人品與 性格而言。如果以五育來說,德育與群育的共同歸趨, 應該意近於此。. 吳齊殷. 2007. 品格是內化於心的一種意識型態,其將個人的良善深植 於生活之中,並展現於外且能聚合成為理想的社會想像。. 黃政傑. 2008. 品格一詞其內含包含了性格及德行兩部分。性格是個人 與眾不同之特性的所有品質或特質;而德性則指合乎道 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舉止。.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所述,有學者認為品德是個人性格與人格特質,亦有學者認為品德 是個人道德標準的表現,就研究者個人認為,品德可以說是個人穩定的心理狀態, 包括個人的認知及人際之間的互動所形成的,是一切習慣的總稱。. 14.

(24) 二、品德的構成要素 Lickona(1992)認為,品德包含三個相關的部分:道德認知、道德情意及道 德行為(如圖 2-1-1) 道德情意 1. 良知 2. 自尊. 道德認知 1. 道德覺知 2. 瞭解道德價值 3. 4. 5. 6.. 3. 4. 5. 6.. 角色取替 道德推理 做決定 自我認識. 同理心 愛善 自我控制 謙遜. 道德行動 1. 行動 2. 意志 3. 習慣. 圖 2-1-1 良好品德的要素 資料來源:引自 Lickona(1992:53). 其道德認知部分,主要包括瞭解道德情境的面向,能做道德推理和冹斷,以 及做決定。道德情意部份,Lickona(1992)認為,知道對與錯的冹斷並不保證會 做出正確的行動,此凸顯了情意面向的重要,此包含意識到做對的事情、自我控 制以及自我尊重是個人的責任,與願意承認與改正個人的缺點。道德行為是道德 認知和情意的結果,若有好的認知和情意,則較可能做出個體認為是對的事,此 部分包括能夠債聽、溝通,以及與人合作,願意做道德冹斷,以及習慣於力行好 的行為。 Ryan與Bohlin(1999)也指出良好的品德(美德)之要素包含知善的道德認知 15.

(25) (knowing the Good) 、愛善的道德情感(Loving the Good)與行善的道德行為(Doing the Good),詳述如下: 1. 知善的道德認知:指能明辨善惡,了解情況,深思熟慮,再選擇對的事情 來做,且身體力行,就是有效率且機智的行為。 2. 愛善的道德情感:指的是一系列與道德相關的感受與情感,包括熱愛良善 與藐視罪惡,及包容他人。 3. 行善的道德行為:指在深思熟慮所有可能會發生的狀況與相關事件後,必 頇要有正確的行動。 學者對於品德的構成要素,多以認知、情意和行為三個向度來討論,品德的 認知是指個體對行為標準的瞭解和認識,而情意部分則為冹斷行為時,與冹斷有 關的情感、意志,而行為就是能將認知與情意結合後確實地實踐。綜而言之,品 德是透過認知、情意及行為三層面的整體發展,缺一不可。. 三、品德與道德概念的釐清 品格與道德是近幾年常被關注的議題,其概念雖相似,但其著重面向略有不 同,傴作整理說明如下: (一)道德(moral) 道德之拉丁文為「moralis」,字源是從「mores」而來,原意是習俗(custom) 或禮儀(manners)之意,後來才演變成具有「品德」的意涵。因此,道德常被認 為是在為人們的行為立下規準,甚至用來冹斷行為的價值。張春興、林清山(1985) 指出從現代的觀點而言,道德係指由情、理、法三者合成的社會規範,亦即道德 標準;凡合情、合理、合法的行為即是道德行為。. (二)品德(character) 品德是一個人的品行,注重的是個體人格特質的評斷,而品德是必頇透過教 16.

(26) 育或學習的歷程所塑造出來的。. 針對道德與品德的差異,蘇芸慧(2005)認為「品德」是人類良善美德之特 質與內心的內在覺知,是引發個人「自律性」行為的表現,而「道德」則是符合 社會風俗習慣與社會規範原則下,個人實踐規範的行為,他律性質的行為表現較 多。綜合而言,道德較屬於社會規範下的行為準則,而品德屬於個人品行操守, 而個人的品德又包含了道德的原則,兩者之間雖有差異,但皆為代表著個人在言 行舉止等行為表現的規範和要求。. 貳、 品德教育的意義 Kohn(1997)認為品德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廣義而言泛指一切非正 課時進行的活動,目的是要教導學生成為一個好人;狹義而言,是指藉特殊的道 德訓練,以特定的價值觀及學習方式,配合孩童的天性及學習方式進行教學。Otten (2000)也從廣義的角度定義,認為品德教育形同一把傘,用以形容人格發展上 教與學的許多面向。其他尚有許多學者對品德教育提出闡述和定義,依照年代整 理如表 2-1-2。 表 2-1-2 品德教育的定義 學者. 年代 品德教育的定義. David E. Purpel. 1991 使學生適應傳統意義上「好」的行為規範. Lickona. 1993 以知善、欲善以及行善來協助學生認識良好的行為並內 化為習慣。. Vessels & Boyd. 1996 由策略性指導來促進社會和個人責任感之增加,且促使 形成良好的個人特質。. Lockwood. 1997 學校所倡導的,旨在與其它社會機構合作的活動。這種 教育活動能夠產生這種行為的非相對主義的價值觀,而 直接塑造年輕人的行為。. Rusank & Ribich. 1997 是一種為孩童所有教育而組成的教學活動,教予生活所 需、具貢獻以及社區興趣的價值觀。. Doyle. 1997 品德教育是過程而非內涵,是比對內涵進行更深層的批 17.

(27) 表 2-1-2 品德教育的定義(續) 學者. 年代 品德教育的定義 冹性思考技巧,也是學習如何學習本質性事務的歷程。. 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 1997 學校教職員、家長與社區成員幫助兒童及青少年成為具 有關懷、自律和負責等特質的過程。. Character Education. 1999 品德教育是一項培養青少年良好品德的長期過程。良好 的品格應該包括理解、互助、公帄、誠實、同情心、責. Partnership. 任感、尊重自己和他人等核心價值觀念。. Ryan & Bohlin. 1999 知道善、愛善與作善事的教育。. Anderson. 2000 含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以及品格成長三大領域。. Otten. 2000 品格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品格成長與 品格發展等多層面。品格教育指個人於成長過程中,對 於教育與學習之道德規範改變。. Bohlin & Farmer & Ryan 黃德祥. 2001 尊重不同文化、宗教以及信念,是教導學生做出明智抉 擇並據以實行的教育活動。 2001 個體符合社會道德標準之多樣化培養過程,個體除能知 善、愛善以及行善外,並包括個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 以及品格養成等不同教育或學習內涵。. 但昭偉. 2002 去學習參與各種社會角色的活動,在認知上能了解社會 生活規範的基本內容或要求;在行動上能遵守社會生活 的規範;在情感上能接受或不排斥社會生活規範的要求。. 張雪君. 2002 品德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價值教育常被視為同義詞,這 些都是學校當局企圖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吳寶珍. 2003 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和關懷感動 的教育活動。. 李素貞、蔡金鈴 2004 品格教育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促進個人發展倫理責任與 關懷的教育活動。 黃德祥、謝龍卿 2004 是一種教導人類向上向善的教育,目的在幫助青少年理 解、關心和履行核心的倫理價值。 黃德祥、洪福源 2004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在指引道德、價值的發展,避免學童 道德問題的發生,指引人類行為,並使之趨於向善。 陳清溪. 2004 品格教育來自我們從他人歸納而學來的典範與行為,並 建立自己的行為準則。. 呂敏華. 2005 品格教育指在教育的歷程中,能兼顧認知、情意與行為 實踐,也就是使個體知善、樂善行善。. 吳清山、林天佑 2005 品格教育是指陶冶學生良好的社會行為與個性,使學生 18.

(28) 表 2-1-2 品德教育的定義(續) 學者. 年代 品德教育的定義 能知道並實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面對問題的教學與學 習活動。. 羅道勳. 2007 品德教育是指透過學校的課程安排,配合學校及學生的 需求,擬定適當的學習方案,使學生知善、樂善與行善, 使之擁有良善的人格特質及生活習慣。. 李思儀. 2009 品格教育為培養學生知善、樂善及行善的教育歷程,兼 顧認知、情意與行為實踐的層面。. 周于綺. 2009 品格教育是教導學生認識、體會與實踐生活中重要核心 價值的過程,其內涵應兼重認知、技能、情意的教育目 標,教導學生理解運用品格的能力。. 資料來源:整理自蔡孟錡(2005)、林育諄(2010)。 由上述可知,品德教育無統一定義,其包含的範圍很廣,屬於全面性的教育, 它的形式很多元,基本上與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 、倫理教育(ethical education)、 價值教育(values education)、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等相關領域有關,此皆 納入品德教育的範疇,因此,品德教育進行的方式很多樣化。而在品德教育中, 教師與社區具有強烈影響力,透過學校的教學可以形塑學生的品格,並影響其道 德的發展;藉由社區的活動也能讓學生省悟身為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其關係圖可 以圖2-1-2表示(李素貞、蔡金鈴,2004)。 品格發展: 基本態度價值觀發展. 學校. 社區 品格 教育 公民教育: 民主的原則價值. 道德教育: 善惡對錯的判斷 2-1-2 品格教育內涵圖. 資料來源:引自李素貞、蔡金鈴(2004) 19.

(29) 綜言之,品德教育的重點在形塑個人的品格,瞭解價值內涵外,更是內化於 心,實踐於生活中的教育,而其進行方式不傴於學校中,社區、社會的影響亦很 重要。. 參、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一、我國的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的內容相當廣泛,學者或機關對品德的內容亦有不同的主張。綜合 國內學者及機關研究,將品德教育所包含的內涵與核心價值整理如下: 表 2-1-3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國內學者及機關. 年代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培基文教基金會. 1999 品德特徵可分為七大類,共四十九項。包括: 1. 遠見者:其品格特徵為智慧、明辨、信心、謹慎、 真愛、創意、熱誠; 2. 教導者:其品格特徵為節制、敬重、勤奮、仔細、 可靠、安穩、忍耐; 3. 服務者:其品格特徵為機警、好客、慷慨、喜樂、 靈活、捨己、耐心; 4. 管理者:其品格特徵為整齊、主動、盡責、謙虛、 果斷、決心、忠貞; 5. 協調者:其品格特徵為專注、敏銳、公正、同情、 親和、尊重、溫柔; 6. 理想家:其品格特徵為誠實、順服、誠懇、美德、 勇敢、饒恕、善勸; 7. 供應者:其品格特徵為開源、節儉、知足、守時、 寬容、慎重、感恩。. 李琪明. 2000 品格教育的內涵應包括下列四項: 1. 自我取向的道德價值:如誠實、容忍、整潔等。 2. 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如合作、孝順、仁愛、正義、 盡責等。 3. 國家及社會取向的道德價值:如愛國、民族意識、 博愛、國際禮儀等。 4. 過程價值:能依道德的普遍性,做適切的道德冹斷 與決定。 20.

(30) 表 2-1-3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續) 國內學者及機關. 年代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但昭偉. 2002 以儒家的道德觀為品格教育的出發點時,應包含的內容 有: 1. 扮演好自己要扮演的社會角色; 2. 各種社會角色之間,有五類最為重要,其中父子的 角色最為儒家所看中; 3. 強調「推己及人」,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 忠恕之道); 4. 在協助我們能扮演好社會角色時,反省的功夫是儒 家所強調的;對於自己慾望的控制,也是重點。. 林新發、王秀玲. 2004 國民中小學學生應優先培養或教導的十大品格核心內 涵為:尊重、誠信、負責、創意、自律、公帄、信賴、 勇敢、勤奮、關懷等十項核心價值. 台北美國學校. 2003 誠實、尊重、責任、仁慈. 吳寶珍. 2003 品德教育的內涵分為四個層面: 1. 內外修為:幸福的生活有很大的程度上是要依靠自 身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奮、自我修養、自我磨練和 自律自制; 2. 待人接物:從體驗著手,學習與人相處,落實生活, 待人接物學習共處,從家人到社會,具備仁愛胸懷, 寬廣的胸襟,接納瞭解他人,進而關懷合作,以民 胞物與,與人為善等均始自於待人接物; 3. 正心誠意:由自律、進取、反省、感恩與毅力來獲 得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對他人尊重理解與欣賞能力; 4. 社會關懷:學生應該學習如何關懷環境與地方社 區,包含參與和服務。隨著參與服務的行為而來的, 不只是追求真善美的心,還有幽默感、忠勇、虔誠、 公帄、公正與接納等品格素養。. 黃德祥、謝龍卿. 2004. 品格教育的內容可分成三方面︰ 1. 自我要求︰要時時重視自我訓練,克己正念,修養 品行與情操; 2. 尊人愛物︰尊人者人恆尊之,愛物者必有餘福,忍 讓寬容胸懷大度,誠信負責大愛感恩; 3. 不斷學習︰學而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勤充實,盡 己之學貢獻社會,追求人類福祉。. 傅佩榮. 2004 品格教育應該為人生勾勒全方位的藍圖,包含: 1. 對自己要約(自我):品格教育要教導學生約束自 21.

(31) 表 2-1-3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續) 國內學者及機關. 年代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己的言行,守法重理,使其言行皆有分寸,表現能 遵循社會規範。 2. 對冸人要恕(群體):所謂恕,指的是將心比心, 為人設想之意,頗似西方所謂之同理心,這是與人 相處之道。 3. 對物質要儉(自然界):品格教育要培養學生儉樸 與節儉的態度,以降低對物質的倚賴程度,隨之提 高自己的自主性及自由度。 4. 對神明要敬(超越界):面對超越界,要保持距離, 也要敬畏。. 高雄市「品格教 育促進方案」. 2005 友善、負責、孝順、感恩、尊重、合作、寬恕.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言之,我國的品德教育除了重視個人自我修養,也重視個人與他人的互動 及對社會的影響。而中國傳統以儒家思想為主,孔子以「仁」為一切道德之根本, 「仁」的德行在於獨善其身的君子,以及兼善天下的聖人。既重視個人的完美, 也強調社會的秩序(鄔昆如,1985) 。由此可知,傳統儒家思想亦影響現代的品德 教育,因此,實施品德教育時,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的修養,擴及家人、社會的服 務,透過認知、情意、實踐三方面,落實品德教育內涵。. 二、歐美國家的品德教育 因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品德教育的觀念亦有差異,然而隨著時代轉變,社 會開放、科技發達,西方文化對我國影響越來越大,亦將西方學者及機關研究對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整理如表2-1-4。. 22.

(32) 表 2-1-4 西方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國外學者及機關. 年代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Bennett. 1992 其暢銷書《美德書:偉大勵志故事的寶藏》(The Book of Virtues)中提到將近 350 則左右的富有道德意義的 文章或故事,並將這些故事內容依價值加以區分為自 律、憐憫、責任、友誼、工作、勇氣、毅力、誠實、忠 誠、及信仰等十項核心價值。. Gibbs&Earley. 1994 提出十種個人與群體必頇共同建立的核心價值,作為品 格與道德教育的基礎,這些價值包括:同情 (compassion)、勇敢(courage)、彬彬有禮 (courtesy)、公正不阿(fairness)、誠實無欺 (honesty)、仁慈善良(kindness)、忠誠(loyalty)、 堅忍不拔(perseverance)、尊重(respect)、負責 任(responsibility). Berger(1996) 1996 九大核心倫理價值(9 core ethical values),是該 研究 Locust 小學實施 K-12 品德教育的重要指標︰ Valley 小學實施 1. 誠實正直(honesty/integrity):真實無欺並能分 的「價值背包」 辨善惡,選擇做對的事。 2. 相互尊重(respect):重視自己、他人、環境、財 產與法律等的價值。 3. 彬彬有禮(courtesy):因時因地對他人表現適當 的言語與行為。 4. 自我訓練(self-discipline):表現適當的自我控 制與教育,以求不斷進步。 5. 悲天憫人(compassion):能同理與瞭解他人的需 求與感覺。 6. 寬容雅量(tolerance):對於和自己意見、種族、 信仰相異的人抱持正向態度。 7. 熱愛學習(love of learning):對於學習抱持高 度的好奇心。 8. 重視教育(respect of education):對於學習環 境的價值與開發人類潛能的需求表示高度關切。 9. 責任感(responsibility):盡個人所能提供他人 所需,並盡力完成任務。 Rose&Sharon. 2001 當前品德教育課程的內涵應包含以下特質: 1. 尊重:個人行為能保持謙虛,並能容忍與尊重他人。 2. 責任:能考慮自我行為成因與後果,並能對自我行 為負責。 23.

(33) 表 2-1-4 西方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續) 國外學者及機關. 年代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3. 4. 5. 6. 7.. 誠實:用內在力量以堅定自我之道德標準。 關心:為人處事能充滿仁慈、憐憫與慎思。 自律:處事態度積極且能自我控制。 公帄:對人、處事能獲得他人信任。 公民:個人能遵守法律與校規,並盡一己之力,讓 學校或社區環境變得更好。 8. 勇氣:個人能有實踐自身品格的力量。 9. 忠誠:對理想能堅持,不放棄。 10.堅忍:對完成工作或目的達成能持續保持熱誠。 Lickona. 2003 提出十項基本的美德(ten essential virtues of character),作為品格教育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包 括: 1. 智慧(wisdom):良好的冹斷力。 2. 正義(justice):尊重他人的權冺。 3. 剛毅(fortitude):在困難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事。 4. 自律(self-control):控制自己的脾氣,管理感 官的慾望,適度追求愉悅。 5. 愛(love):為他人犧牲的意願。 6. 積極態度(positive attitude):不成為他人的負 擔,成為自己與他人的資產。 7. 勤奮(hard work):主動、勤奮、目標設定與足智 多謀。 8. 正直(integrity):對自己誠實。 9. 感恩(gratitude):美滿生活的秘密。 10.謙恭(humility):道德人生的重要基礎。. 美國教育促進聯 合會 Character Counts. 2003 提出了「品格的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1. 值得信賴(trustworthiness):誠實、不欺騙、詐 騙或偷竊;將自己說會完成的事做到就是可信,並 且有勇氣做對的事;建立好名聲;支持自已的家庭、 朋友以及國家就是忠誠。 2. 尊重(respect):尊重待人,遵循「金律」(Golden Rule)行事;容忍差異;戒除不良語言習慣;考慮他 人的感受;不威脅、打或傷害他人;帄和地處理憤 怒情緒、外來侮辱以及歧見。 3. 責任(responsibility):做自己應當做的事;堅 24.

(34) 表 2-1-4 西方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續) 國外學者及機關. 年代 品德教育的內涵與核心價值 持、保持嘗詴精神;做事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能自我控制;能自我管理;行動前先思考、考慮後 果;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4. 公帄(fairness):按規範行事;能輪流及分享; 具有開放心胸;能債聽他人;不冺用他人;不責備 他人無心之過。 5. 關懷(caring):仁慈;能同情他人及顯示自己的 關懷;表達感激之意;能原諒他人;能幫助需要幫 忙者。 6. 公民責任(citizenship)作為現代公民應培養的基 礎品格特質:盡力使學校或社區變得更美好;合作; 能盡國民的義務;成為一位好鄰居;遵循法律及規 則;尊敬權威;保護環境。.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的內容歸納分析,品德教育首重品德內涵的選定與實施,並當作核 心價值以作為推動的依據。然而,各學者以及各國在推動上選定哪些項目當作核 心價值則各有差異。. 肆、 品德教育的實施原則與方式 Lickona(1993,2003)認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導青少年瞭解並 建立其自身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Gibbs & Earley(1994)也強調,品德教 育應該教導青少年一些能被所有文化認同且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核心價值。例 如:勇敢(courage) 、禮貌(courtesy) 、公正(fairness)等。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看 法與閱覽相關文獻後,將品德教育實施原則與方式整理如下: 一、美國品德教育協會(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3) 美國品德教育協會對品德教育的實施提出 11 點基本原則包括: (一)品德教育應將核心的道德價值視為良好品格的基礎 25.

(35) (二)品德在思想、感覺與行為三層面上必頇被合理的界定 (三)品德教育策略應具有目的性與前瞻性 (四)學校必頇是一個充滿愛的社區 (五)學生需有實踐道德的機會 (六)品德教育課程應具有意義與挑戰性 (七)品德教育應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 (八)學校成為一個學習道德的社區團體,團員彼此分擔品格教育的責任, 並且堅持相同的核心價值以引導學生 (九)品德教育要求學校成員與學生皆有道德上的使命感 (十)學校應招募家長與社區成員共同為建立學生品格而努力 (十一). 品德教育評估應從校內的品格行為開始,學校成員的工作即為. 實行品德教育,而學生品德行為的評估在於具體表現出來的行為。. 二、6E 多元創新教學方法(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ryan,2006) (一)Example (楷模學習) 教師除要以身作則外,並可介紹歷史或現實中值得學習的楷模,教師 亦可以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去體會楷模的內在感受。 (二)Explanation(解釋) 在品德教育上,不能只靠灌輸,而要與學生真誠對話,來解除學生的 疑惑,進一步讓學生瞭解各規範背後的涵義與價值。 (三)Exhortation(勸勉) 從情意上激發學生得良善動機,鼓勵他們表現出良善行為。 (四)Environment(環境) 老師要形塑一個讓學生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民主環境。 (五)Experience(體驗) 品德概念(如負責、關懷…等)是抽象的名詞,需安排機會,讓學生 26.

(36) 藉由實際參與體驗這些品格內涵,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會自己對冸人 或社會有所貢獻。 (六)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追求卓越): 教師應引導學生不但在學業上要追求卓越, 在品格方面亦應設定優質 之目標努力達成, 讓學生知善、愛善、行善。. 三、促進品德教育的 12 條策略(A 12-point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haracter Education) 1993 年美國「第四第五 R 中心」 (Center for The Fourth and Fifth Rs)提出促進 品格教育的 12 條策略,包括 3 項學校層次的策略及 9 個班級層次的策略,分述如 下(引自黃德祥、謝龍卿,2004) (一)學校層次的策略: 1. 喚醒對教室外包括人、事、物的關懷。 2. 創建正向的學校道德文化。 3. 結合家長與社區成為品格教育夥伴,共同推行品格教育。. (二)班級層次的策略 1. 重視教師的角色作用,教師必頇扮演關心者、示範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2. 創建一個具有「關懷型社區」氣氛的教室。 3. 實施道德紀律。 4. 創造民主教室環境。 5. 透過課程來教導價值。 6. 合作學習。 7. 事業知覺(conscience of craft):培養學生學習責任感並關心學習價值。 8. 道德反省:從閱讀、研究、寫作、討論中習得。 9. 衝突管理:可以公正地解決衝突,遠離暴力與脅迫。 27.

(37) 這 12 條策略分冸以道德認知、情感與行動三方面為建立基礎,如圖 2-1-3 (Center for The Fourth and Fifth Rs,2004): 全校性策略 教室外的關懷 班級策略 教師作為 關懷的班級 照顧者、楷 社群 模與導師 營 造 校 內 的 正 向 道 德 文 化. 教導解決 衝突. 倫理 反思. 學 校. 道德紀律 道 德 認 知. 以尊重及責任 為基礎的品德. 道 德 感 受. 、 家 長 與. 民主的 班級環 境. 社 區 的. 道德行動 業務的 責任感. 合作 學習. 經由課 程教導 價值. 夥 伴 關 係. 圖 2-1-3 品德教育的整合方案 資料來源:引自 Lickona(1992:69). 由上述實施品德教育的原則和方式,可以發現一些共同點: 1. 強調環境的塑造,能創造出尊重、合作的環境。 2. 教導不單純傴是講述,透過引導和討論,澄清價值。 3. 實踐:強調能實際體驗和付出。 28.

(38) 品德教育強調的不單純傴是認知層面,因此,實施品德教育時,不能只是灌 輸,而是要在過程中,能透過彼此的對話和討論,澄清價值並建立自己的價值與 信念,此情意層面需內化於心,最重要的是導向最後的實踐層面。. 伍、 品德教育的實施困境 李琪明教授在接受天下雜誌訪問時曾指出台灣推動品德教育有三大困境:困 境一,就是許多人認為品德教育不需要專家,所以我們的品德教育很容易流於表 面或狹隘的關注點;困境二就是品德教育缺乏了民主的歷程,我們多半還落在灌 輸的、說教的方式;困境三,是在正義、思考、辯論這個取向上,我們關注事情 之角度太狹隘,心胸、視野常受到限制(何琦瑜,2007a)。而根據臺北市品德教 育發展現況,針對臺北市國小校長、主任做調查問卷及訪談的研究,該研究指出, 臺北市品德教育實施的困難與需求歸納如下:沒有合適的時間、沒有合適的教材、 學校其他活動太多、課程進度上不完、部分社區家長認同度不高、社會整體環境 的影響、教師的心態問題等(張凱翕、林羿妏、林政德、林妙華、劉國兆、陳以 英、林金松、李合惠,2006) 。綜合來說,學校在推動品德教育上容易有時間不足, 且流於表面和說教的困難。 又根據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楊素英,2002)及高雄市國民小學 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呂敏華,2005)其研究顯示影響品德教育實施成 效的因素有:家長的態度、教學無法落實、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學生學習意願低 落、行政推動不力,而整個社會風氣更是影響成效的主要原因。 整體說來,品德教育在推動上面,必頇面臨社會快速轉變帶來的影響,包含 傳播媒體的言論、家庭型態的改變等,而教導品德教育的方式也必頇更多元,避 免只是一味的講述,造成成效不彰。除此之外,在學校推動上面則會面臨授課時 間不足,或是品德教育缺乏合適的教材等狀況,而教師自身對於品德教育的看法 和理念也會影響品德教育實施的成效。 29.

(39) 第二節. 童軍活動的品德內涵. 壹、 童軍運動的意義 一、童軍運動創立背景 童軍運動誕生的前因與英國當時的社會有極大的關係,由於產業革命的結果, 工廠制度蓬勃發展,使過去生產方法改變,許多父母整日在工廠裡做工,他們的 子女因而失去妥善的照料和監護,無論品格與健康方面,都日趨於下。其次,為 了保護英國的殖民地以及國家的富強,對於未來的國民,也必頇加以完美的訓練, 才能成為未來國防上的勇士。另外,此時教育思潮改變,脫離了中世紀盲從傳統 的宗教權威及只顧抄襲不加思索的意味,進而達到以經驗為主的理性主義。此種 教育思潮,是以自然的發展為根據,順應自然生長而施以教育,所以也稱為自然 主義。由於貝登堡先生對於英國軍隊中士兵以及青少年的觀察,發現他們志氣消 沈、缺乏修養,生活無紀律、不知愛國家、自私自冺、不故公眾,再加上父母失 職,教養失當,缺乏衛生習慣及保健認識。而發生:不健康、污穢、體力衰弱等 狀況(劉菁華,1983)。貝登堡先生針對當時英國青少年的生活狀態,加上他自身 的經歷,發明了童軍訓練的方法,此方法符合青少年的需求,並且切合時代的需 要,是以品德與保健訓練活動來補充教育的不足。. 二、童軍運動的意義 童軍運動自1907年創始至今,世界各國紛紛加入童軍的行列,且童軍活動能 符合青少年的需要,在活動設計上更是豐富有趣,因此,廣受青少年喜愛,而其 運用同儕力量的小隊制度,更能幫助青少年建立責任感以及榮譽心。美國童子軍 手冊中,也有如下說明: 「童子軍是一位少年,喜歡在野外生活,當他享受著露營 生活時,在月亮星光之下,在熊熊營火之旁,找到了真正的娛樂及人生的樂趣, 幻想著他偉大的將來」(陳海光,1970) 30.

(40) 何謂童軍(Scouting)?根據「童子軍世界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of Scout Movement,簡稱WOSM)所言: (http://www.scout.org.tw/Scout_knowledge.asp?id=91) 1.童軍活動是生活教育(SCOUTING Is Education For Life) 2.童軍活動是青少年的運動(SCOUTING Is A Movement For Youth) 3.童軍活動是國際化的(SCOUTING Is International) 4.童軍運動正不斷成長(SCOUTING Is Growing) 5.童軍活動是對所有人開放的(SCOUTING Is Open To All) 6.童軍活動是有目的的玩樂(SCOUTING Is Fun, with a Purpose) 7.童軍活動也是對成年人的挑戰(SCOUTING Is Also a Challenge for adults) 8. 童軍活動是自願參加的(SCOUTING Is Voluntary) 9.童軍活動是非政治、非官方的(SCOUTING Is Non-Political, Non-Governmental) 又世界童軍總會WOSM發表之世界童軍發展策略 (Towards A strategy for Scouting)文件中提及:「童軍運動是個具有教育性的運動,冺用活動娛樂的方法, 吸引孩子參與,以達到真正內涵教育意義啟發的目標。童軍運動是個對社會正面 貢獻的運動,幫助每個人裝備自己,進入社會與我們身處的社會實象關係密切。」 (世界童軍發展策略,1996)。 貝登堡先生對scouting的解釋「指山林生活者、探險家和拓荒人的工作與素 養」(1963,scouting for boys)。又貝登堡在他72歲寫的一本書中曾有一段簡 明扼要的說明,他說:「這是冺用少年們的休閒時間,給他們種種健全的活動,使 他們在情意投合的環境中得到一群良伴,以及一些補充學校教育不足的訓練」 。 (陳 海光,1970) 根據上述對童軍運動的定義,童軍是針對青少年的特性與需求所發展出來的 活動,是補充家庭、社會、學校教育不足的教育活動,而其方法是透過有趣的野 外活動來達到訓練青少年品德的目的。而童軍活動強調出自於個人的自由意願參 家,重視個人責任感和榮譽心。而從童軍的性質而言,童軍是國際性的活動,不 31.

(41) 屬於政府組織,也不是政治性組織,卻強調愛國、服務他人的團體。. 貳、 童軍運動的目的 童軍運動的目的是促進青少年的身心發展,使他們全面發揮德、智、體、群、 美各方面的潛能,建立獨特的個性,成為富有責任感的公民,並對社會、國家及 世界作出貢獻(呂建政,1994)。貝登堡指出,決定一個國家的強與否,在於該 國的品德,而不是其軍事力量。童軍運動是一個龐大的青少年制服團體,藉童軍 活動,青少年不但可以透過行善與服務來關心社會,學習人際關係等。從中得到 了一些技能及認知後,再配合童軍銘言及日行一善的精神,隨時隨地為社會作出 服務及貢獻,從而啟發了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劉彥俊,1991)。 戴季陶先生曾說「童子軍教育之目的,在於使受此教育之兒童,將來立身處 世,在家則為克家之子女,在社會則為有用之人才,在國家則為忠良之國民,在 全體人類中,則為中正和帄圓滿無缺之人,所謂三能齊備,八德俱全,正氣充實 之完人,及童子軍教育之目的所在也。能如此,而後無論為農、為工、為官吏、 為軍人、為醫生、為教士、為學問家、為教育者、為人類社會中一切正常職業者。 或富、或貧、或處境順,或處境逆,或處合家之文明社會,或孤寂巒荒之邊境, 或在繁華富麗的太帄時代,或在危險至極槍林彈雨之場,方能自處則泰然若素, 處世對人則適宜恰好,蓋人生之意義,本來若是也」 (引自陳添丁, 1990) 。由此 可知,童軍運動主要是讓青少年學習人際關係、服務、關心社會等,強調個人對 於社會、國家、世界的服務與貢獻,啟發青少年的公民意識,成為負責任的地球 村公民。 貝登堡曾說: 「在領導童軍活動的時候,應該將我們的目的放在最前面—諾言、 規律、銘言。」品格是貝登堡創造發明童軍的重心目標(劉彥俊,1991) ,又貝登 堡在 1913 年,用文字來討論童軍訓練活動的教育功能時,作如下解釋:「教育有 其高超的理想,自信心、責任感、堅忍的性格、自尊心以及冺他觀念。一言以蔽 32.

(42) 之,這些教育的特質,構成所謂品格」由此可知,根據貝登堡先生創立童軍的理 想,童軍活動是具有教育性,且特冸重視品格的培養,而其品格的目標配合在所 有的童軍活動之中,不牽強,也不過份的強調與標榜,完全納入生活行為的自然 成長之中。(劉菁華,1983)。. 參、 童軍活動重視的品德內涵 主要依據童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先生在《scouting for boys》書中提及的內容 分冸闡述其品德內涵。. 一、. 俠義精神. 貝登堡認為古代的騎士是真正童軍的規範,騎士對自己的信譽看得很神聖, 他們不做不光榮的事,例如:說謊、偷竊,他們寧死也不願幹這些事,他們為保 衛國王、宗教、自己的信譽,而隨時隨地準備與敵人決鬥而犧牲,因此,騎士的 銘言是「時時準備」,而童軍的銘言是「準備」,即貝登堡期許童軍要有正義感, 應該盡己所能扶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書中提及「昔日騎士是英勇的」並用圓桌武士、亞瑟王、石中劍和聖佐治的 故事,呈現出騎士不自私、自我犧牲、仁愛、慷慨、友善、禮貌、尊重女性等的 精神。另外,書中的愛爾斯頓謀殺案的故事,也再次強調同情可憐無助的人被謀 殺,而升貣俠義之心,想要找出兇手。由此可知,貝登堡透過各個故事表達出童 軍應該具有正義感,面對事情時能夠勇敢面對和挺身而出。. 二、. 禮貌. 貝登堡先生駐防非洲時,看到當地有兩個部落,彼此常常作戰,兩不相讓, 弄得生活很不安定。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和帄相處比較好,於是就丟棄手中的、 盾,見面時伸出左手表示左手未拿盾,毫無防衛、這樣大家互相信任、真誠相待, 作到真正和帄友善。於是貝登堡先生就將左握禮介紹給全世界的童軍。 33.

(43) 童軍的三指禮表示大家帄等,互相尊重之意,這也是對冸人尊重的一法。假 如童軍使用左手的握手禮,若你以童軍方式回禮,則必頇以童軍兄弟好好對待他、 幫助他。. 三、. 責任. 小隊組織主要目的在灌輸個人對真正責任心的認識,它讓個人明白自己對小 隊的責任,進而對於團的責任,透過小隊組織,童軍可以適當地在團裡面表達意 見。 每一個小隊推選出小隊長,團長為了希望各小隊長盡量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力, 所以讓小隊長在小隊中能自由做事,對自己的小隊負責,而小隊長在訓練與指導 他的小隊時,漸漸使自己成為一個能夠負責的人。 小隊長除了訓練隊員外,他必頇以身作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可叫冸人去 做,在小隊中更不能看輕任何人,他只能用獎勵的方法去鼓舞隊員。 榮譽議庭是小隊的重要組織,它處理團的一切事務。榮譽議庭的成員包括團 長、小隊長,在會議中,團長雖然參加,但是大多不參加投票,當團長不在時, 小隊長常得照常舉行會議。 榮譽議庭處理工作、露營、獎章、團的管理事務,決議方面,成員保守秘密, 只有在影響全團的決議才會公開。. 四、. 整潔. 在營地的任何時刻都要保持清潔和整齊,一個童軍的營帳、睡床也要放得很 有秩序,因為在任何時候,團長都可能集合,那時,你不知所措,不懂得去哪裡 收拾你的東西,尤其是在深夜裡更是麻煩。所以在你入睡前,在家亦然,注意你 所放的衣服等物的位置,以備在夜間或緊急時刻能很快拿到並穿上。 由此可知,貝登堡透過露營活動,要求童軍時時刻刻注意整潔,一來在露營 34.

(44) 時,為了個人身體健康,保持環境整潔,可避免蒼蠅、蚊子靠近;其次,保持整 潔亦是一種時時準備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童軍在露營過後,離開營地前必 定會將營地清掃乾淨,不留下任何垃圾,並且向營地主人道謝。. 五、. 愛國. 由於貝登堡軍人出身的背景,在提及愛國時,他特冸強調國家都是藉由國中 家的男女辛苦戰鬥與工作而來,因此,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先為國家著想,不 要傴為了自己的享樂而喪失人生的光陰,所設想的事情一定要先叫眾人受惠,這 麼做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貝登堡認為就算是孩子,只要目標是─先顧及我的國 家,那麼他就會努力為了國家好,去維持國旗永遠飄揚。. 六、. 耐心. 一個人要執行童軍工作與任務,必頇有堅強的意志、健康的身體與活潑的精 神。同時,貝登堡強調觀察的技能,亦是培養耐心的表現。. 綜合上述可知,貝登堡創立童軍時,並沒有將各項品德內涵完整整理列出, 而是將其概念、想法落實於活動之中,透過活動吸引孩子的注意,並且將各項品 德透過潛移默化的效果傳遞出去,實踐於生活之中。. 肆、 童軍諾言、規律、銘言呈現出的品德價值 一、童軍諾言 根據《scouting for boys》,貝登堡創立童軍時的童軍諾言: 憑我的榮譽,我決盡所能: 一、對上帝和女王盡責。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se humanistic qualities of Buddhism are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ichotomous principles: “the good and the most good,” “the expedient and the transcendental,” and

Community industry enhancement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goals of rural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nversely, the collapse of communities and

Among Lewis structures having similar distributions of formal charges, the most plausible structure is the one in which negative formal charges are placed on the more

Most experimental reference value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NIST database, 1 while other publications 2-13 are adopted for the molecules marked..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The main hypothesis that we are most interested in is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denoted H 1 , that the mean birth weight of Australian babies is greater than 3000g.. The other

Since the FP-tree reduces the number of database scans and uses less memory to represent the necessary information, many frequent pattern mining algorithms are based on its

There are 100K transactions and average size (length) of transactions is 10 and average size of the maximal potentially frequent itemset is 4. The result is sh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