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哈沃森 G 小調弦樂二重奏帕薩喀牙舞曲曲式結構分析…

第四章、 畢伯 G 小調小提琴無伴奏帕薩喀牙舞曲

第二節、 哈沃森 G 小調弦樂二重奏帕薩喀牙舞曲曲式結構分析…

這首帕薩喀牙完成於 1897 年,是依據韓德爾的 Suite No.7 in G minor for Harpsichord 的主題所寫的,哈沃森取用此曲中的主題與和聲走向,將之改編為 小提琴和中提琴(或大提琴)的弦樂二重奏,調號為 G 小調,樂曲一開始,小

57

變奏一,以小提琴主題的節奏增值與大提琴 8 分音符下行模進組成(譜例 104)。

(譜例 104)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5–8 小節

變奏二,小提琴變為 8 分音符節奏,先以琶音上行,再音階下行,模進四小 節(譜例 105)。

(譜例 105)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9–12 小節

變奏三,大提琴模仿小提琴前一變奏的旋律發展(譜例 106)。

(譜例 106)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13–16 小節

變奏四,小提琴先演奏三連音組成的旋律,兩小節後旋律變為大提琴(譜例 107)。變奏五,和前一變奏的手法相反,先大提琴後小提琴(譜例 107)。

58

(譜例 107)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17–24 小節

變奏六,小提琴回到主題的節奏,以音階下行發展,而大提琴則以 16 分音 符伴奏(譜例 108)。

(譜例 108)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25–26 小節

變奏七,小提琴和大提琴相隔兩拍,演奏由一組 16 分音符和五連音所組成 的音階下行,大提琴則是拉奏 16 分音符下行音階(譜例 109)。

(譜例 109)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29–32 小節

變奏八,大致以六連音組成,由大提琴的音階上行開始,小提琴在兩拍後接 入迴音旋律和七連音的音階下行(譜例 110)。

59

(譜例 110)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33–36 小節

變奏九,以 16 分音符組成,小提琴以 bariolage31的演奏技巧呈現,大量的 使用延續音,大提琴則是以三和絃的分散和絃組成(譜例 111)。

(譜例 111)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37–42 小節

變奏十,大提琴以琶音的方式演奏三和絃及減七和絃的旋律,小提琴則以顫 音伴奏(譜例 112)。

(譜例 112)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45–48 小節

變奏十一,速度轉慢,對位風格的變奏,氣氛突然轉為沉重(譜例 113)。

31 反覆地在兩條弦來回拉奏的演奏方式。

60

(譜例 113)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49–52 小節

變奏十二,延續上一變奏的氣氛,而且更加濃厚,以迴音的音程動機做為小 提琴和大提琴的對唱旋律(譜例 114)。

(譜例 114)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53–56 小節

變奏十三,小提琴在每一拍的正拍撥奏和絃,大提琴則以 16 分音符緊接在 後(譜例 115)。

(譜例 115)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57–58 小節

變奏十四,小提琴及大提琴輪流以 32 分音符演奏上行分解和絃與下行的迴 音(譜例 116)。

61

(譜例 116)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65–68 小節

變奏十五,以三音倚音為發展的變奏(譜例 117)。

(譜例 117)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69–71 小節

變奏十六,以六連音的節奏貫穿變奏,並以三和絃為主,加上半音的和聲外 音發展(譜例 118)。

(譜例 118)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73–76 小節

62

變奏十七,以拋弓的技巧做變奏(譜例 119)。

(譜例 119)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77–78 小節

變奏十八,以複點 4 分音符和三個八度的 32 分音符音階為變奏素材(譜例 120)。

(譜例 120)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81–82 小節

變奏十九,小提琴以主題旋律和延續音 G 變奏(譜例 121)。

(譜例 121)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89–90 小節

變奏二十,以 16 分音符和上行的七和絃變奏,並以雙音的方式演奏(譜例 122)。

(譜例 122)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93–95 小節

63

變奏二十一,此段落為樂曲尾奏,以 fff 的音量開始,使用 I-IV-V-I 的和聲 走向,讓尾奏有強而有力,並且採用巴洛克時期常用的皮卡地終止,結束樂章(譜 例 123)。

(譜例 123)哈沃森帕薩喀牙舞曲,96–98 小節

64

結論

經過此研究,有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巴哈夏康舞曲在頑固低音作變化,和聲維持不變,而畢伯帕薩喀牙舞 曲的頑固低音則是維持在固定音。與前兩首不同,哈沃森的二重奏帕薩喀牙舞曲,

沒有固定的低音,和聲為固定進行;在節拍方面,夏康舞曲為重音在第二拍的三 拍子舞曲,而帕薩喀牙舞曲的重拍則是在第一拍。

第二:曲式,在大結構上皆分為三個段落,第二段都與第一、三段做出反差,

夏康舞曲以轉調的方法呈現,而兩首帕薩喀牙舞曲則是以速度變化的方式呈現。

第三:作曲手法,在音樂的起始,巴哈的夏康舞曲和哈沃森的帕薩喀牙舞曲 是以和絃的方式進行,而畢伯的帕薩喀牙舞曲則是以單音開始。巴洛克時期的音 樂以對位創作,並注重每一聲部的規則;浪漫時期音樂有明顯的弦律與伴奏關係,

在規則上也較開放。

第四:樂譜標示,巴哈的夏康舞曲和畢伯的帕薩喀牙舞曲在譜面上只簡單的 標示速度術語以及力度術語,但哈沃森的帕薩喀牙舞曲則是非常詳細的標記了力 度術語、速度、演奏方式以及音色。

由上述可以發現,在巴洛克時期夏康舞曲與帕薩喀牙舞曲是有所不同的,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者的差異性卻逐漸被整合,作曲家也加入了更多的作曲方式 以及樂譜標示。

65

第二部 小提琴獨奏會曲目解說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次接觸到《F. A. E.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和布拉姆斯《小 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三號》是在國中的音樂課,從此被布拉姆斯的音樂深深吸引,

也對布拉姆斯深藏在音樂中的密碼充滿好奇,期望有機會能夠演奏並深入了解此 曲。

碩士擬定研究題目時,基於想要對德奧音樂有全面性的了解,所以決定以涵 蓋三個時期的曲目做為研究素材。早期作品選擇巴洛克時期,以作曲風格較保守 的泰勒曼做為曲目;浪漫時期選擇三位德國作曲家一起完成的《F. A. E. 小提琴 與鋼琴奏鳴曲》和布拉姆斯唯一一首小調小提琴奏鳴曲《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 三號》;而二十世紀音樂則是選擇橫跨浪漫時期的作曲家–雷格作為研究題材。

66 曲解說珍藏版、Oxford University 出版的 Johannes Brahms: Life and letters、

Philadelphia 出版的 The chamber music of Johannes Brahms、Chambridge 出版的 The life of Schumann 和 Grove music online 為主。第三部份為影音資料,泰勒曼 主要以 Augustin Hadelich 的演奏為主;《F. A. E. 小提琴奏鳴曲》主要以

Kondratenko Vonášková–Nováková 演奏的版本為主;布拉姆斯 D 小調小提琴奏鳴 曲第三號主要以David Oistrakh 的版本為主。

67

第二章 演出曲目

一、泰勒曼小提琴幻想曲,第一首作品編號 40:14 Georg Philipp Telemann Violin Fantasie No.1 Twv. 40:14

二、《F. A. E. 小提琴奏鳴曲》

《F. A. E.》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三、馬克斯‧雷格 G 大調羅曼史 Max Reger Romanze in G Major

四、布拉姆斯 D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第三號,作品編號:108

Johannes Brahms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No.3 Op.108 in D minor

6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