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巴哈 D 小調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二號,作品編號

第一節、 巴哈生平…

第三章 巴哈 D 小調小提琴無伴奏組曲第二號,作品編號 1004

第一節 巴哈生平

約翰‧瑟巴斯提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出生在德國 中部杜寧根 (Thuringen)地方的小城愛森納赫城(Eisenach),父親安布羅修斯

(Johann Ambrosius Bach, 1645–1695)雖主修小提琴,但多才多藝,曾任職愛森 納赫公爵的樂團小喇叭手,也是該城的樂隊指揮。在 1668 年娶了巴哈的母親瑪 麗亞‧伊莉莎白‧拉默赫特(Maria Elisabeth Lämmerhirt, 1644–1694)1,他們共 生了八個孩子,瑟巴斯提安是老么。

巴哈早年的文獻並不多,但可以猜想,其最初的音樂教育應該是來自於父親。

巴哈在八歲時進入愛森納赫拉丁學校(Eisenach Lateinschule)2就讀,學習拉丁 文、德文、算術、聖經等,而且還參加喬治教堂(Georgenkirche)的唱詩班。直 到 1694–1695 年間,巴哈的雙親相繼過世,巴哈和他的哥哥約翰‧雅科伯(Johann Jakob Bach, 1682–1722)被送往大哥約翰‧克利斯托夫(Johann Chistoph Bach, 1671–1721)位於俄爾多夫(Ohrdruf)的家中寄居。大哥很早就離開了愛森納赫 城,曾師事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在 1690 年時,接 任俄爾多夫當地的教堂聖米迦勒教堂(Michaeliskirche)的管風琴師。巴哈在俄

1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5.

2 提姆.道雷(Tim Dowley)著,徐仲秋譯。偉大作曲家羣像:巴哈(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ach)。(台北:智庫,1995),5。

3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9.

6

哈來此的主因,是因為當地聖馬可教堂的附屬學校(The Charity School of St Michael’s Church)的唱詩班可以提供巴哈免費的食宿4,這無非對經濟壓力沉重 的巴哈而言,是一個非常迫切的需求。巴哈在呂內堡的三年裡,受到豐富的音樂 治‧波姆(George Bohm, 1661–1733),受到波姆的影響,巴哈還曾經去過漢堡

(Hamburg)聆聽其老師約翰‧愛登‧來茵肯(Johann Adam Reincken, 1623–1722)

的表演5。1703 年巴哈完成學業,離開呂內堡回到巴哈家族在德國中部的根據地 托林吉亞省(Thuringia)尋找工作6,不久便前往哈勒市(Halle)附近的桑格豪 森(Sangerhausen)聖詹姆斯(St. James)教堂,應徵管風琴手,結果沒有成功,

但被當地的韋森非爾斯領主札赫澤公爵(Duke of Sachse–Weissenfels, 1614–1680)

約翰‧喬治安排前往約翰‧恩斯特公爵(Duke Johann Ernst)的宮廷中任職7

5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3-14.

6 提姆.道雷(Tim Dowley)著,徐仲秋譯。偉大作曲家羣像:巴哈(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ach)。(台北:智庫,1995),22。

7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5-16.

8 提姆.道雷(Tim Dowley)著,徐仲秋譯。偉大作曲家羣像:巴哈(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ach)。(台北:智庫,1995),24。

7 的管風琴師約翰‧喬治‧阿雷(Johann Georg Ahle, 1651–1706)過世,巴哈便 前往苗爾豪森應徵管風琴師的工作,雖然聖伯拉修斯當局有耳聞巴哈在安斯塔德 的行為,但是由於巴哈出色的表現,還是在 1707 年 6 月與巴哈簽下合約,不過 到了 10 月的時候,巴哈又回到了安斯塔德,但是這次卻是為了自己的婚事而來,

因為在稍早的 8 月,巴哈的舅舅托比亞斯‧朗莫賀(Tobias Lämmerhirt)過逝,

留了一筆遺產給巴哈,巴哈就靠著這一筆錢,與表妹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 1684–1720)在安斯塔德附近的多爾恩海姆(Dornheim)完成婚禮9。雖 然在苗爾豪森的日子家庭生活美滿,但是在音樂的發展上卻被處處鉗制,巴哈認

9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7-24.

8

為前任管風琴師阿勒的音樂風格過於單調,於是時常做出比較創新的風格,但是 苗爾豪森的民眾已經接受阿勒一族的音樂長達五十年,無法認同新的音樂風格,

加上此教堂的牧師佛尼(Johann Adolf Frohne)是一位虔信教徒,認為音樂的呈 現會影響到聖詩與經文歌的純潔,在教會上幾乎禁止任何音樂,讓巴哈深感在此 處無法盡興的發揮他的音樂思想,最後在 1708 年提出了辭呈,前往韋瑪(Weimar)

任職。

由於現任的樂長山姆‧德恩斯(Samuel Drese, 1644–1714)有病在身,所以巴哈 除了平時要練習樂團之外,還要每個月完成一部清唱劇,有時甚至一星期一部,

但是大公心中已有其他人選,且還是資質遜色的約翰‧威廉‧德恩斯(John Wilhelm Drese),巴哈因此心生不滿而停止了清唱劇的創作10。在韋瑪時期,巴哈除了創

10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4-43.

9

作清唱劇外,管風琴的作品產量也非常的多,例如《C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64)和《D 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532),其管風琴作品的風格非常多元,

包含當時的北德傳統風格和義大利風格,例如:巴哈就曾改編了韋瓦第(Antonio Lucio Vivaldi, 1678–1741)的音樂為管風琴彈奏。新樂長上任後,巴哈自知升遷 無望,便開始往外尋找新的職位,在 1717 年 3 月應徵了哥他(Gotha)的樂長,

雖然沒有順利接任,但在同年的夏季,巴哈受到科坦公爵李奧波德王子(Prince Leopold of Anhalt– Cöthen)的邀請,擔任科坦(Cöthen)的宮廷樂長,巴哈當然 是欣然接受,但是當巴哈跟韋瑪大公遞出辭呈時,卻遭受拒絕,巴哈因此跟韋瑪 大公對立,當巴哈 11 月再度提起離職的事情時,被韋瑪大公監禁了一個多月11, 到 12 月時,巴哈還是表明離職的決心,韋瑪大公只好答應了巴哈的辭職。

科坦地區自 1595 年就是尊崇喀爾文教派(Calvinism)宗旨,禁止一切公開 的崇拜,一直到 1693 年伊紐曼爾‧洛柏(Prince Emanuel Lebrecht)娶了路得教 徒吉塞拉艾格尼絲‧馮‧拉特(Gisela Agnes von Rath)才有所解禁,開設了路 Magdalena Wülcken, 1701–1760)為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麗娜是一位優秀的 歌手,從小就受到其父親約翰‧卡斯帕‧魏爾肯(Johann Caspar Wülcken)的音 樂教育。巴哈再婚後,親王也在不久後娶其表妹腓得利卡‧亨利塔 (Friederica

11 提姆.道雷(Tim Dowley)著,徐仲秋譯。偉大作曲家羣像:巴哈(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ach)。(台北:智庫,1995),54。

10

Henrietta)為妻,表面上是一樁好事,但對巴哈來說卻是一大轉變,因為親王夫 人腓得利卡‧亨利塔不喜歡音樂,宮廷裡的音樂活動變少,親王也慢慢的收起對 音樂的熱情,巴哈覺得自己的才華被遺忘,開始向外尋找發展。1722 年 6 月 5 號,來比錫(Leipzig)聖湯馬斯教堂(St. Thomas Church)的音樂指揮約翰‧庫 瑙(Johann Kuhnau, 1660–1722)過世,許多當時有名的音樂家都前去應徵,包 括巴哈,最後在來比錫當局的一番考試和選拔後,巴哈終於被聘請擔任職位,於 是巴哈在 1723 年 5 月辭去在科坦的職務,前往了來比錫。

在來比錫,巴哈除了擔任聖湯馬斯教堂的音樂指揮,還要兼任教導教堂附屬 學校的學生12,除此之外,每個星期和每個節日都要提供教會音樂給來比錫市的 教堂,工作非常的繁重。巴哈在此時期,為了應映教堂的需求,創作了非常多的 教會音樂,例如《馬太受難曲》(Matthew Passion, BWV 244)和《聖誕節神劇》

(Christmas Oratorio, BWV 248)13,除此之外,巴哈也創作世俗清唱劇(cantata da camera),例如《咖啡清唱劇》(Coffee Cantata, BWV 211)和《農夫清唱劇》

(Bauem Cantata, BWV 212)。雖然這個時期巴哈的作品豐富,但是跟來比錫的 教會和議會相處得不好,不過在巴哈考慮要離開來比錫之前,終於有讓巴哈覺得 開心的事情,影響了巴哈的去留,1730 年巴哈任教學校的校長逝世,而新上任 的約翰‧馬提亞斯‧蓋斯納(Johann Matthias Gesner)非常重視音樂的教育,也 非常欣賞巴哈,所以他一上任,不但改善了學校的設施,還讓巴哈專注於音樂課

12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4-112.

13 一種類似歌劇的劇種,但是角色不做化妝和舞台動作,劇本也大多取材舊約,音樂也以宣

敘調為主。

14 提姆.道雷(Tim Dowley)著,徐仲秋譯。偉大作曲家羣像:巴哈(The Illustrated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ach)。(台北:智庫,1995),98-132。

11

療,但卻不見起色,同年 7 月 28 日,巴哈逝世,雖然如此,巴哈晚年還是不停 創作,例如 1740 年的《賦格的藝術》(Art of Fugue, BWV 1080)、1742 年的《十 二平均律》(Das Wohltemperierte Clavier, BWV 846–869)第二冊和 1748 年的《B 小調彌撒曲》(Mass in B Minor, BWV 232),都是晚年的經典作品。

12 霍夫(Johann Paul von Westhoff, 1656–1705)(威瑪宮廷的提琴手)和畢 伯(Heinrich Ignaz Franz Biber ),巴哈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其影響,而產生 創作小提琴無伴奏曲的興趣15

巴哈的六首小提琴無伴奏(Sonatas and Partitas for violin solo)是由三首奏鳴 曲和三首組曲所構成,奏鳴曲是以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16的形式為主,

第二樂章都是賦格曲式,組曲則是以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為形式,樂 章包含了許多種舞曲,舞曲的排序沒有硬性規定,不過在當時,還是有比較流行 的排序方式,其排序如下:阿勒曼舞曲(Allemanda)、庫朗舞曲(Corrente)、薩 拉邦德舞曲(Sarabande)和吉格舞曲(Gigue),在薩拉邦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之

15 Malcolm Boyd(2006). Bach.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6 一般為四個樂章,速度為慢–快–慢–快,只能在教堂演出。

17 Joel Lester(1999). Bach's works for solo violin : style, structure, performan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