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對前人思想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造

本節主要討論黑格爾對前人思想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造,所使用的文本是 以《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四卷)為主,進行的方式是先作概論式的說明,再 進行創意元素分析。

「黑格爾辯證法,是在總結歐洲哲學史中的辯證思想和自然科學新成就的促 進下形成的。古希臘樸素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史上的第一個歷史形態。…從十五 世紀到十八世紀的三百年間,辯證法的思想一直在發展著,但整個說來,還是形 而上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期。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的新成就才 動搖了將死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論證了自然發展的辯證法,這才為人們提供了系 統而自覺地闡述辯證法的可能。黑格爾就是在這一自然科學新成就的條件下的條 件下,『首次──這是他的偉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以及精神的世界 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他描寫為處在不斷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 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繫』的哲學家」(蘇寧,2001:75-76)。從這段文字 我們可以了解黑格爾可以說是辯證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他能有這樣的成就肯定繼 承了前輩許多精闢的觀點,以下便針對幾個在哲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辯證思想 哲學家來說明,黑格爾從他們那邊繼承了什麼?又針對了那些觀點作出了突破。

此處要分析每個時代的代表性哲學家來加以說明:首先是古代的哲學家、其次是 近代的哲學家,最後是黑格爾當代的哲學家;古代的哲學家我們討論了:(一)

柏拉圖(Plato, B. C. 427-B. C. 347)、(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 C. 384-B. C. 322);

近代的哲學家我們討論了:(三)笛卡爾(Descartes, 1596-1650)、(四)康德(Kant, 1724-1804);而黑格爾當代的哲學家我們則討論了:(五)謝林( Schelling, 1775-1854),共計五位哲學家來說明黑格爾對前人思想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 造。

40

200-201)

柏拉圖認為普遍性的東西才是真正存在的東西,也就是他所認為的真理。而

41

著的。因此它們有了矛盾,而且是不可消除的矛盾。它們存在著,

而對方有力量支配它們。(賀麟、王太慶譯,1995a:201-202)

柏拉圖認為真理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而我們利用感官去認識的東西都是特

42

瑞麟,1994:124)

而對於「否定的理性辯證法」和「肯定的理性辯證法」(思辯辯證法)這兩 者的統一也就是黑格爾後來的成就了。(詳見下文《小邏輯》部份)。

關於黑格爾對於柏拉圖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造,我們可以看成一個「守」

(繼承)、破(批判)、離(重新創造)的形式,是一種模仿-突破和創造的過程

(請參見表 4)。

表 4:

黑格爾對於柏拉圖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造 研究者整理

繼承 批判 重新創造

柏拉圖 辯證法。 主觀、狹義的辯 證、只破不立。

客觀、廣義的辯 證、破立雙運。

43

1995a:282)以下就來討論他的辯證思想。

首先得談談亞里斯多德方式的特性。這個方式是這樣的:對於他,

(賀麟、王太慶譯,1995a:282-283)

我們可以從以上的引文看出,依照黑格爾的觀點:亞里斯多德比其他哲學家

44

367-375)

在我們的教科書裡面所獲得的地位和意義是:它只表達和包含著作 本身的判斷、推論。(賀麟、王太慶譯,1995a:376)

如以上引文所述雖然黑格爾非常讚賞亞里斯多德這樣的思想,但是他也指出,

45

分)、「虎形」(還可細分)等;「顏色」細分成「黑」(還可細分)、「白」(還可細 分)等;「叫」細分成「吠」(還可細分)、「喵」(還可細分)等,而細分後還會 加以組合成某形搭配某色等等,最後我們的理性思維就這樣將複雜的概念區分了 出來。

亞里斯多德的書裡面所陳述的這些形式,卻只是理智思維形式;是 抽象的理智所區別出來的一般的思維的規定。這不是思辯思維的邏 輯,不是作為與理智有別的理性邏輯;理智的同一性,即任何東西 都不應該自相矛盾,是它的基礎。…──就是說,亞里斯多德並不 是依照這些三段論的形式來進行思維的。如果亞里斯多德是這樣做 的話,那他就不會是我們所認識的這個思辯的哲學家了;如果他是 依據這些普通邏輯的形式的話,他的命題、觀念就沒有一個能夠被 建立、被斷言、被主張。我們不應該以為,亞里斯多德所以是思辯 的哲學家,乃是因為他依照『認識工具論』中的這些形式進行了思 維和論證;如果他是這樣的話,他就不能前進一步,因為他可能連 一個思辯的命題也達不到。(賀麟、王太慶譯,1995a:378-379)

正像整個亞里斯多德哲學一樣,他的邏輯學…也需要一種改造,以 便把他所有的規定納入一個有必然性的系統的整體;…──不是因 為它是形式或思維,而是因為它是特定的形式,特定的思維;它是 個別的形式,並且必須被這樣看待。但是,作為體系、作為統治著 這個內容的絕對的形式,則思維就在自身具有內容,那就是從自己 區別開的自己;它就是思辯的哲學,是那直接為主觀和客觀的內 容,…。(賀麟、王太慶譯,1995a:379-380)

如以上引文,黑格爾又說,依照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內容(《範疇論》內容)

可以了解他的辯證思想是知性的思維,一種有限思維的邏輯(形式與內容不同), 但是在他的政治學中常常使用的是另一種邏輯思維-思辯的邏輯(形式與內容相 同),而且許多證據也表明了他的思維基礎也不只是知性的思維,這說明了亞里 斯多德的辯證思想其實不只停留在知性邏輯的階段,而是達到思辯邏輯的階段。

關於知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差異(請參見表 5),而理性思維還可細分成辯證思 維和思辯思維(請參見表 6)。

46

表 5:

知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差異 研究者整理

知性思維 形式≠內容。

嚴守分別。

理性思維 形式=內容。

打破分別,重建同一。

表 6:

知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差異 研究者整理

理性思維 辯證理性思維 打破形式和內容的分裂。

狹義的辯證。

思辯理性思維 重建形式和內容的同一。

和辯證思維一同構成廣 義的辯證。

從「守-破-離」的理論來看,就「守」而言,黑格爾並不否定知性思維的 必要,因為知性思維是一個必要的階段。但也不能只停在這個階段,因此還需要

「破」(辯證理性思維,詳見下文)和「離」(思辯理性思維,詳見下文)。當然 這並不代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只是透過「知性思維」來運作,黑格爾說這只是亞 里斯多德論述的形式,在這個不恰當的形式底下,卻包含著亞里斯多德真正的精 神──思辯精神。因此,黑格爾的重建,雖然說是「破」和「離」,但也算是真 正的「守」,因為他要發揮的是亞里斯多德真正的思辯哲學。

從「意想不到的連結」來看,一般的知性思維是將形式不等於內容,可是辯 證理性思維要破除這種形式和內容的分裂,而思辯理性思維則再進一步建立形式

47

和內容的等同;把乍見之下不可能的同一性建立起來,就是一種「意想不到的連 結」。15

關於黑格爾對於亞里斯多德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造,我們可以看成一個「守」

(繼承)、破(批判)、離(重新創造)的形式,是一種模仿-突破和創造的過程

(請參見表 7)。

表 7:

黑格爾對於亞里斯多德的繼承、批判與重新創造 研究者整理

繼承 批判 重新創造

亞 里 斯 多德

知性思維。 知 性 思 維 的 僵 直。

挖 掘 其 思 辯 思 維,並將其思辯思維 發揚光大。

15 費希特(Fichte, 1762-1814)的哲學就是建立在這同一性上,他的哲學從「我=我」出發,

思維主體是自我,思維對象也是自我;思維形式=思維內容。在《哲學史講演錄》中,黑格爾肯 定了費希特的做法,但仍嫌其同一性發展的不夠具體,因此進而發展出自己的思辯哲學。參見(賀 麟、王太慶譯,1995b:308-335)。

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