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問題背景

羽球是可緩可急的運動,不限室內或室外,場地不需太大,對體格的要求並不很高,

是一項老少咸宜的全民運動,依據中華民國羽球協會統計目前臺灣約有近 200 萬人把羽 球當作健身與休閒活動。自 1992 年起羽球成為奧運會的正式項目,競技羽球也成了我 國奪牌重點培訓項目。國際羽球賽除奧運會及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 (BWF),另有湯姆 斯盃 (世界男子羽球團體錦標賽,始於 1948 年)、優霸盃 (世界女子羽球團體錦標賽,

始於 1956 年)、蘇迪曼盃 (世界羽球混合團體錦標賽,始於 1989 年)、世界羽球錦標賽 (競 賽項目為個人單項,始於 1983 年) 等大賽。

羽球整體技能 (skill) 包括長球 (Clear)、挑球 (Net Lift)、放網 (Net Shot)、殺球 (Smash)、切球 (Slow Drop Shot)、平球 (Drive)、勾球 (Cross-court Net Shots)、擋網 (Backstop)、過渡 (Passive Shot)、發球 (Serve)。就以發球而言,在隔網的球類運動中,

排球 (Volleyball)、桌球 (Table tennis)、網球 (Tennis) 的發球方式得以強力的攻擊性發 球取得優勢或發球得分。然常見的競技羽球發球方式有正、反手的短發球、平抽球及正 手的高遠球,任何形式的發球都僅能為由下而上防守性的發球,原因來自於規則的限制。

觀賞一場高水準的羽球賽,不難發現一般雙打選手發球的策略以反手短發球為主,而當

今男子單打在強力羽球發展下,為繼續保有掌控權,也以反手短發球為選擇居多。就以

行反手發球時,常有被裁判判定違反當今國際羽球規則 9.1.5 羽球在發球員球拍擊球瞬 間整個羽球應在發球員腰部以下之規則,其違例之動機是否代表較高的發球點有較佳的 發球表現或部分選手在發球時常有腳跟離地身體上提的習慣動作,此舉是否也代表較高 的發球點有利於發球的表現呢?以圖 1 分析︰選手進行反手發球時,個體身高不同會有 高低不同的發球點、飛行仰角及弧線距離,身高較高者發球擊球點較高則飛行仰角較小 且弧線距離短;身高較低者發球擊球點較低則飛行仰角較大而弧線距離長。反之,若增 高網高或降低網高亦有飛行仰角、弧線距離的變化,人體增高 15 ㎝ 猶如網高降低 15

㎝的相對關係。或增加發球的佔位距離,可減少仰角的角度,但卻增加弧線距離,此舉 是否影響發球之運動表現呢?因而發球點高低、飛行仰角、弧線距離的相互關係中,網 高、身高或發球佔位距離的差異是否對反手短發球的運動表現有影響呢?

體育教學、運動訓練或國內體育教師甄試,常以工作限制來評量考生或選手協調與 控制的能力。例如籃球的測試中有以三分線五點運球上籃,規定左側需右腳起跳左手上 籃、右側左腳起跳右手上籃;排球基本傳球測試中有限定於籃球場中圈直徑 3.6 公尺範 圍內,高手、低手交替傳球;棒球增加球棒重量後揮棒的訓練等。中壢某國立高級中學 101 學年度教師甄選 (體育科) 的羽球術科考試,其限制條件為考生羽球短發球路徑需 通過網頂與平行於網頂上方 30 公分處的尼龍線所形成的區間及高遠球需飛躍指定高度 並將球成功擊至指定內、外角目標區,看似簡單的反手短發球及高遠球,每人每目標區 各 3 次共計 12 次的發球中,竟無人達命中目標區 8 次的最低門檻,考倒了近 70 位號稱

圖 1. 發球仰角與身高的對照

體育院校系畢業的儲備教師,落得該校重新擇日再次公告招考的窘境,並引起譁然與討 透過動作學習並藉由練習或經驗而增進動作行為穩定成熟表現的線性發展;Fitts (1964) 提出運動學習是經歷認知階段 (cognitive phase)、聯結階段 (associative phase)、自動化 階 段 (autonomous phase) ; Bernstein (1967) 年 也 提 出 運 動 形 成 初 期 由 凍 結 自 由 度 (freezing the degrees of freedom)、釋放自由度 (releasing the degrees of freedom)、最後能 利用反作用現象 (exploiting reactive phenomena) 的三階段過程增進動作表現的增進。但 以動態系統理論與生態論的觀點,動作的構成是經由許多次系統的自我組織的非線性發

由操弄過網區間限制、網高、發球距離及來檢視實驗參加者在加諸工作限制的情境下其 協調與控制的能力,以其準確度、失誤率的量化結果觀察運動表現,並探討羽球反手短 發球在網高差異下的表現對應到身高的差異及發球策略的發展或做訓練輔助的依據。

第二節、研究目的

透過問題背景的探討,可了解反手短發球在羽球比賽中的重要角色,如何爭取有利 第三拍,其與發球後的越網軌跡及與影響反應時間的發球位置息息相關,另身高差異是 否具有影響性?Newell 於 1986 年提出的三角限制模式的觀點,本研究之目的是用限制 的觀點,以羽球反手短發球動作為對象,操弄包含網高、距離、過網區間限制,對不同 技能水準的實驗參加者,觀察其在工作限制的情境下動作表現,藉此了解良好球路品質 所面對失誤的風險及因戰術所需所選擇的站位發球。另發球點高低、飛行仰角、弧線距 離間的相互關係是否也影響短發球的表現,並探討羽球反手短發球動作表現是否有身高 的差異。

第三節、研究問題

一、在不同過網區間反手短發球,其準確度、失誤率表現影響如何?

二、在不同距離反手短發球,其準確度、失誤率表現影響如何?

三、在不同網高反手短發球,其準確度、失誤率表現影響如何?

第四節、研究假說

一、在不同過網區間反手短發球,其準確度、失誤率表現均會有顯著差異。

二、在不同距離反手短發球,其準確度、失誤率表現均會有顯著差異。

三、在不同網高反手短發球,其準確度、失誤率表現均會有顯著差異。

第五節、名詞解釋

一、反手短發球

所謂反手是指握拍擊球時手背朝前的姿勢,相對的正手係指手掌朝前之意。以右手 執拍為例,進行反手發球時,發球者站立於發球線後方並接近中線位置,右腳於前,

左腳在後自然分開,左手持球將球的位置持放於身體左前方,右手反手握拍並將拍 面置於球後方成預備姿勢,擊球時,左手不作抛球動作,球離手後以右手腕曲腕快 速向前閃擊球體完成發球動作,整個發球流程需符合國際羽球規則 9.1.5、9.1.6 規 則之規定。

二、技能精熟者

指受有羽球專長訓練之 12~17 歲的青少年選手,球齡三年以上,有豐富比賽經驗者,

參加過縣級以上比賽獲獎前三名或參加過全中運或全國賽之選手,性別及慣用手不 限。

三、技能非精熟者

一般 12~17 歲的青少年,未曾受過羽球專長訓練且只在體育課程中受過羽球教學,

以曾被教導過羽球反手短發球及了解發球規則者為對象,性別及慣用手不限。

四、網高

本研究不同網高是指羽球隔網的高度區分成正常網高、+15 公分網高 (正常網高增 高 15 公分)、–15 公分 (正常網高調降 15 公分) 三種型式。

五、發球距離

本研究之發球距離是指被限定在前 T 字線位置(簡稱 T1 位置)及距 T 字線 1 公尺的 T2 位置、距 T 字線 2 公尺的 T3 位置與內、外目標區的距離,如圖 2。慣用手為右 手時,由右場地發球至對邊右場地目標區,慣用手為左手時則由左場地發球至對邊 左場地目標區。

六、過網區間限制

本研究之過網區間限制是指紅外線區間限制及無區間限制兩種。紅外線區間限制是 指於網頂上方 30 公分處平行網頂架設紅外線阻斷器,限定球路需通過此區間,羽 球碰觸紅外線時會有鳴叫聲警示;無限制區間是指未於網頂上方 30 公分處架設有 形或無形之區間限制,但為排除過於異常的球路仍限制越網高度不得超越 50 公分。

七、發球規則

是指當今國際羽球規則第 9.1.5 及 9.1.6 之規範發球

羽球規則 9.1.5︰發球員的球拍擊球瞬間,整個羽球應在發球員腰部以下。腰部的定 義是發球員最低的助骨的最下緣的想像橫切面。

羽球規則 9.1.6:發球員球拍的拍柄於擊球瞬間,必須朝向下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