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從青少年到成年透過身體活動來參與各項運動,也同時藉由身體活動與社會產生互 動,體育課程的學習就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與人交往和互動的關鍵,身體協調與動作成 熟度較佳的人,相對得到較多同儕的認同與支持,運動技巧高者,在校內受歡迎,有較 多的朋友與較佳的社會地位,運動能力可能變成一種有利的資產(卓旻怡,1999),動 作能力是促進個人與社會正向發展的關鍵,身體活動在社會發展中就顯得重要,可是身 體活動的能力也會隨者不同的年齡或工作要求而有所不同,所以就會從發展的概念,探 討不同的年齡對動作發展的影響。在發展理論中,不同學者針對發展的過程提出各理論 觀點,例如,Freud 心理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Erikson 心理社會論(psychosocial theory)、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張春興,1991)。

其各理論主要是強調個體發展隨著年齡增長、環境改變,發展出不同時期與階段,並針 對不同年齡提出該階段成熟的狀態。專就動作發展的相關理論,就有 Gallahue 提出沙漏 模式(hourglass models),針對不同年齡提出適性的動作發展期別,將人類自出生開始 所出現的身體動作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反射動作階段(reflexive movement phase)、

初始化動作階段(rudimentary movement phase)、基本動作階段(fundamental movement phase)、特殊化動作階段(specialized movement phase)。Gallahue 與 Donnelly(2003)

用沙漏模式來描述動作發展的過程,沙漏模式說明動作發展乃是一個不連續、階段重疊 的模式,除了遺傳與環境因子會影響動作的發展外,並包含個人因素、環境,和工作上 的差異。在沙漏模式中,對於大多數的人,沙漏翻轉和“沙”開始倒出來大約在 10 幾歲 或 20 多歲,沙漏翻轉後透過遺傳與生活模式,將影響沙漏的快慢,作為教師,教練和 父母,有好的機會和義務去幫助學生制定良好的生活方式,建立各階段發展良好的基 礎。

上述發展理論中談到不同階段的身體發展,發展式體育也提出個別適性(individual appropriateness)與年齡適性(age-group appropriateness)的發展概念,其主要論點在於,

2

每位兒童具有獨特的時間性、生長環境和發展性,而且動作發展與年齡有關,發展式體 育包含適當與矯正課程,其對象為 不分有無身體上障礙的所有學生。發展式體育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強調階段性動作技能的獲得,並依照個別生物體發 展狀況,增進身體動作技能,而動作技能的學習,是發展式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體育 的能力,和增強學習動機,而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含有健康體適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表現體適能(performance-related fitness)二個要素。體適能是指身體 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尤其是適應運動的能力,體適能較佳的人可以跑得較快或較久,

Gallahue 與 Ozmun(2002)、Payne 與 Isaacs(1995)指出跳躍動作的發展順序,2 歲到 5 歲大的兒童已經可以做出雙足跳離地面及水平跳躍的動作,6 歲到 7 歲的動作更加完 整,8.5 歲到 9 歲時兒童就可以做出成熟立定跳遠動作。依上述的推論,立定跳遠動作 型式會依照年齡增長而逐漸趨向成熟。在立定跳遠的研究中,針對立定跳遠相關影響因 素,有 Ashby 與 Heegaard(2002)指出有無擺臂在作用上的差異,擺臂垂直跳與插腰垂 直跳之差異,結果發現擺臂垂直跳較插腰垂直跳比較有利。王俊杰(2003)探討男性晚 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以整體因素分析法進行立定跳遠動作型式層次評 定,發現男性晚期兒童立定跳遠動作表現的相關因素,其包含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腿部

3

Branta、Haubenstricker 與 Seefedlt(1984)則以 5 到 10 歲和 8 到 14 歲兩組男女生,追 蹤測量年齡對跑、跳各項基本運動發展的影響,結果發現 5 到 10 歲這一階段的男生 120 中進步的比率均不相同,更可以驗證孩童投擲動作的發展並非呈現線性發展(Roberton &

Konczak, 2001; Langendorfer & Roberton, 2002)從黃源璋(2005)與 Roberton(2002)

的動作發展與年齡的相關研究中發現,年紀較大的學生在投擲的動作型態優於年紀較輕 的的學生,但他們一致認為動作的發展並非呈線性發展。Haubenstricker 與 Branta(1997)

在探討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與成績表現的研究中發現,學齡前兒童立定跳遠動作型式與成 績表現呈正向關係。所以包括投擲與立定跳遠的研究,不同年齡與動作的成熟度對於運 動表現確實產生了影響,但 Payne 與 Isaacs(2002)則指出學齡前兒童的立定跳遠動作 型式是偏向較不成熟的層次,而成熟的動作型式則在學齡期後期才會出現。據上述文獻 內容,動作型式在兒童階段層次高低會影響動作表現;在青少年的動作中是否也影響立 定跳遠的動作表現?或是在年齡效應下產生差異?值得進一步探究。

4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從不同年齡的觀點,動作技能通常會透過質性的動作過程檢核表或量化的距 離測量來探討立定跳遠的動作表現,希望更明確的瞭解運動技能在青少年階段是否有年 齡層上的差異。故本研究的目的將針對研究問題,探討青少年男生立定跳遠的不同動作 型態等級與動作表現的關係,並探討不同動作型態分布特徵。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 14 歲、16 歲組及 18 歲組男學生為對象,故研究結果只適合推論相同背景 或是相類似的群體。本研究未針對性別差異的議題進行探討,實驗參與者擬研究動作範 圍是學生進行立定跳遠時,從擺動起跳開始至雙腳著地恢復站立為止。本研究旨在探討 立定跳遠在年齡間的動作差異,故個體的學習經驗、生理的成長速度,乃是本研究之限 制。此外,由於本研究為橫向研究,因此未來在縱貫年齡效應上,無法解釋年齡改變上 的研究限制。研究過程中要求實驗參與者盡最大努力進行動作測驗。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青少年(adolescent)

青少年期是兒童期至成年期的過渡時期,生理及心理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各身體 組織趨向成熟。《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 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 12 歲到 21 歲之間,男性約自 13 歲到 22 歲之間。本研究所探討的青少年為 14、16、18 歲的男性青少年,14 歲為國中二 年級,16 歲學生為剛從國中階段升上高中,18 歲學生則為準備升大學升學考試,其測 驗背景大約一段時間未參與立定跳遠訓練。

二、立定跳遠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立定跳遠動作是依教育部體適能測驗的方式進行,並記錄動作表 現。受測者立於起跳線後,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起跳時,雙腳半蹲,膝關節彎曲,雙臂 置於身體兩側後方,雙臂自然前擺,雙腳「同時躍起」也要求「同時落地」的原則。動

5

作測驗進行 2 次試跳,2 次試跳以最大距離為動作觀察與表現記錄。

三、年齡差異(age differences)

在本研究中是指研究者採用橫斷式(cross-sectional)的實驗設計,所得到不同年齡 群青少年的不同動作表現結果。而橫斷式實驗設計乃是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群體的一種或 多種行為,同時進行研究,獲得各年齡階段發展之資料,所得資料並非來自同組個體,

因此不能用以解釋發展上的因果關係(張春興,1989)。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體育課程的學習階段藉由身體活動與人交往,以及跟社會產生互動,身體協調與動 作成熟度較佳的人,相對得到較多同儕的認同與支持,動作能力是促進個人與社會正向 發展的關鍵。立定跳遠是移動性的動作技能之ㄧ,在動作發展中許多高複雜度動作皆需 借重跳躍的基本能力,尤其是爆發力型的運動項目,例如,羽球的跳殺、籃球的爭搶籃 板、排球的扣殺等,皆從跳躍動作延伸來的特殊動作,而青少年階段,擁有爆發力的身 體適能,達到更多動作能力的控制,更能增進運動表現。本研究在動作評量透過質性的 動作過程檢核表或量化的距離測量來探討立定跳遠的動作表現了解各年齡層立定跳遠 動作型態分佈特徵與動作表現的關係,提供教學者在教學上之參考,提出符合學生學習 上的需求,以提升動作表現,達成教學目標。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Gallahue 的沙漏模式

在發展理論中,不同學者針對發展的過程提出各理論觀點,例如,Freud 心理分析 論(psychoanalytic theory)、Erikson 心理社會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Piaget 認知發展理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等;Freud 認為人格是發展而來的,由 年齡成熟與環境的交互發展依序分為五個時期。Erikson 所建立的人格發展論稱為心理 社會發展論,其提出發展危機的概念是以自我發展為其理論依據,強調追求自我成長的 同時,會受到社會規範的要求,而產生社會適應的困難(張春興,1991)。Piaget 則針 對發展提出四個發展階段,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指個體自從出生之後在適應環境與吸 收知識的同時,其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會產生改變的歷 程,依照感官動作期(sensory-motor period)、前運思期(preoperational period)、具體 運思期(concrete operation period)和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 period)循序發展而 來的(Piaget, 1974; Inhelder & Piaget, 1958)。上述理論中發現,發展皆隨著年齡增長與 環境改變,發展出不同時期與階段,並針對不同年齡提出該階段成熟的狀態。

發展的相關理論,就有 Gallahue 提出沙漏模式(hourglass models),針對不同年齡 提出適性的動作發展期別,將人類自出生開始所出現的身體動作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 反射動作階段(reflexive movement phase)、初始化動作階段(rudimentary movement phase)、基本動作階段(fundamental movement phase)、特殊化動作階段(specialized movement phase)。其中,反射動作指從胎兒時期到 1 歲即針對資訊進行處理與編輯,

從胎兒出生到 4 個月為資訊的編碼階段,從 4 個月到 1 歲為資訊的解碼階段。初始化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