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問題解決教學

第二節 問題解決教學

一、問題的意義

「問題」的定義是什麼?英文對「問題」的意義詮釋有兩種:question 或 是 problem。要去定義問題這兩個字,必頇透過解題者本身的認知去決定是 question 或是 problem 。本研究所採用的是 problem。

根據 Kahey(1993)對「問題」的定義,認為一個問題必頇包含兩個要素為 目標與目標是解題者所無法達到的,也就是說起始狀態(initial state)與目 標狀態(goal state)之間所存在的差距。因此,此目標可能會受到各種理由,

如缺乏資源、缺乏訊息等因素而被阻礙。張春興(1997)在認知心理學上提出,所 謂「問題」(problem),是指個人在有目的待追求,而尚未找到是適當方法時,

所感到的心理困境。

Mayer(1992)提出對「問題」的看法是見仁見智,但大多數的心理學家皆 同意一個問題有其一定的特性:(一)指定(Givens):問題開始於一定條件之一 種狀態。(二)目標(Goals):問題想要達到之目標,頇由思考將問題由現況轉 化到目標狀態。(三)障礙(Obstacles):思考者以其某種方式改變問題的目前 狀態(initial state)或目標狀態(goal state),但其未知正確答案,亦即未 能明顯獲得問題解決。

由上述的學者指出問題是指一個人欲達某一目標,但仍未確定達成的方法之 狀態,換言之,當一個人知覺到需要完成某些目標,但未立即知道該如何去完成 的狀態就是問題。鄭昭明(1993)認為問題是兩個狀態的衝突或差異,衝突是呈 現狀態(presented state),差異是我們所希望達到的狀態,即目的狀態(goal state)。

Chi 和 Glaser(1985)透過對問題的初始狀態及目標狀態的明確性與否將 問題分為「界定明確」(well-defined)與「界定模糊」(ill-defined)兩大類。

10

「界定明確」的問題其解題所需的訊息可由問題衍生而得,而且可以明確的得知 目標是否達成;反之,「界定模糊」的問題則否(余瑞虔,1999)。許多心理學家 又將問題分為三大類:(一)好結構問題(well-structured problem),按定程 序思維方式即可求得答案的問題。(二)差的結構問題(ill-structured problem), 情境不明因素不定不易找出解答線索的問題。(三)爭議問題(issue),帶有情 緒色彩的問題(引自張春興,1997)。張春興(1997)好結構的問題可依一定程 序思考求得解答,差結構的問題,則因情境不明或因素不足不易找到答案,而爭 議問題乃是一些既缺乏固定結構,又易於陷入情緒性立場。

在自然科學中對問題發現,其實有另外兩種問題模式,所以 Wolfinger(1984) 指出自然科學常見的問題主要有操作性問題(operational questions)與理論 性問題(theoretical questions)兩類,前者重在如何(how)運用材料得到解答,

後者通常以為什麼(why)開頭。因此,我們對於自然科學的問題通常都會以後者 理論性的問題來回答原理及問題。

因此,另外一位學者 Gega(1991)則將問題分成開放性(open)與閉鎖性 (closed)來看,閉鎖性問題之解答空間有限制,答案明確可以預測,而開放性問 題較適合探索、操作,沒有固定答案,在思考上有比較彈性與空間,但較不易於 預測和評量。科學教學中以引導式的學習,需要開放性與閉鎖性的問題互相配合 運用,才能發揮學生對問題看法效果。

對多數的教師而言,疑問(question)、問題(problem)在教學上常被混合使 用,其實二者在語意上就有不同層次的問題。疑問等待的是回答(Answer),性 質較為簡單,學生只是單純的從舊有基模(schema)中尋找答案即可,像一般教室 中師生之間一問一答的對答便是。而問題則需要的是解答(solution),性質較 為複雜,學生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歷程,舊有基模需要重新同化(assimilation)

或調適(accommodation)以產生解題所需的新基模(Piaget & Inhelder,1969;許 育彰,1998;王美芬,熊召弟,1995;唐偉成,江新合,1998)。

11

二、問題解決的意義及策略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問題解決(或是問題所解、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是指個人在面對問題之時,綜合運用知識技能以期達到解決目的的思維活動歷程

(張春興,1997)。Gagne(1970)認為問題解決可視為一種過程,結合且運用先 前所學的知識作為先備知識去解決新奇的情境。Gagne(1985)則指出問題解決 是學習階層中最高階層,也是知識與策略交互使用的綜合表現。Mayer(1983)

認為將問題界定在從一給定狀態到目標狀態,其中遇到困難、產生問題,其間的 心智運作的歷程則是問題解決。Fisher(1990)認為問題解決是應用性的思考,

其與批判思考和創造思考三者並立。批判思考屬於分析性質,創造思考則偏重發 散歧異性,兩者均為探究性質的思考,且為完成問題解決所必頇。

圖 2-1:問題解決與創造思考、批判思考之關係(引自張玉成,1993)

張俊彥與翁玉華(2000)則定義問題解決為個人運用先前知識、技能和理解 能力去滿足新情境的需要,並重組他所有擁有的資訊,發展新的方法,以獲得解 決的過程。因此,在此情境下,知識與思考能力的運用應頇充分表現於「問題解 決」的過程中。楊文金、熊召弟(1996)依據心理學,定義問題是呈現情境與目 的情境的衝突與差異,所以問題解決具有四個要素:呈現情境、目的情境、解題 限制與解題規則(包含演算規則與捷思規則)。依照這四個要素,設計了問題解 決環,教師常以此模式來訓練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而解題的本質可以下面所描 述的各層面來詮釋:

創造思考(擴散性)

批判思考(評鑑性)

問題解決(應用的)

12

13

能力,以圖 2-3 表示。

圖 2-3:「先備知識」、「推理能力」及「問題解決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

的關係(引自張俊彥、吳佳玲,2002)

從另一個角度去看,陳芳慶、蔡麗娟(2008)提出,透過問題解決模式教學讓 孩子學習觸角自主延伸。問題解決模式教學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經由「從做 中學」活動中錯誤學習而成長,進而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或關鍵,使學生藉由實 作活動中,統整習得知識與技能。因此,問題解決教學模式也是一種訓練學生思 考方式,並從中學習一些知識。

從推理能力去看問題,王春展(1997)透過以解題策略比較專家與生手在問 題解決表現的差異,發現專家的類比推理能力較佳,有利於問題解決。有許多研 究者(Ohanian, 1997; Wagner, 2001; O'Connell, 2000)認為問題解決教學中 推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並在教學策略中融入推理能力的訓練,使學習者利用推理 思考模式去解決問題。

在1988年,英國牛津技巧教學計劃(The Oxfordshire Skill Programme)

中以促進兒童思考能力為目的,把思考定義為個體從事決定時的心智活動,其內 涵包括批判思考、創造思考、推理思考和問題解決。其關係圖如圖2-4(引自洪 文東,2003):

問題解決能力 問題解決態度

推理能力 先備知識

14 於其領域相關之科學的概念和知識(Science Concept and Knowledge, 簡稱SCK)。

其關係如下圖2-5:

15

SCK :科學概念和知識 P:問題解決能力 C1:批判思考能力 R:推理思考能力 C2:創造思考能力

圖2-5:科學創造力與科學問題解決能力關係圖(引自洪文東,2000;2001)

將上述有關於問題解決的意義及策略整理發現,問題解決訓練學生具備:一、

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推理思考能力。二、能主動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三、提 升問題解決能力。本研究透過問題解決的教學方式來做連結,注重學生在學習時 要具備有創造思考、推理思考與批判思考,以便訓練學生利用發散性思考及收斂 性思考解決問題。

從產生問題直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涉及複雜的心理歷程。許多問題解決研究 者都曾嘗試了解人類是如何進行解決問題,進而提出不同的問題解決的思考模式 或策略。Greenfield(1987)歸納整理過去問題解決研究提出相關規則和策略:

(一)問題解決的一般規則:全盤了解狀況、暫緩判斷、應用思考模式或策 略、提出問題、抱持懷疑態度。

(二)問題解決步驟:界定問題→分析問題→搜集資料→提出解決方案→嘗 試解決→檢討。

(三)問題解決過程:1.準備階段:辨別相關與無關資訊→分析問題→組織 歸納現有資料;2.執行階段:找出與問題有關事實→

排序事實的重要性→克服問題→考驗對立假設→推 論→由果溯因。

SCK P

C1 R C2

16

透過上述的問題解決的規則及策略,可發現下列六項步驟為問題解決歷程的 共同要素。其中包括「發現困境、搜集相關事實、確定真正應解決之問題、發現 解決問題的想法、選擇最佳解答、發展能被接受之解決計畫」等步驟。以此對照 Parnes (1977)所提出的「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PS) 的解題歷程「發現事實→發現問題→提出想法→尋求解答→尋求接受」,我們認 為「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的解題步驟不但清楚完整,更能包含問題解決所需之 共同要素。

「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為了增強問題解決歷程中思考的周密性,問題解決 歷程強調「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與「收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的培養,並且呈現三成分六階段的內容及關係圖如圖2-6所示。其中聚 歛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定義為人面對難題時,求取解答,將縮小問題 的範圍,採集中尋求唯一答案的思考。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定義為 人在思考活動,慣於擴大觀察範圍,採取多種可能中去選取最佳思考。因此,創 造性問題解決模式中,每一個步驟皆運用發散性思考與收斂性思考,能讓每一個 階段都具備將問題多方面去思考及選取最佳的答案以運用解決問題。

17

從圖 2-6 所示,為創造性問題解決之三成分六階段的內容,每一個階段都採 用發散性思考與收斂性思考,主要讓學生將問題能聚焦,並且主動思考問題與解 決問題。

建構或選擇一個特別的問題情境(建構挑戰問題)

※D: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C:收斂性思考(Convergent thinking)

發現

圖 2-6: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Treffinger 和 Isaksen,1992)

18

第三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PS)教學

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PS)由 Osborn 在 1953 年 提出具體的 CPS 的歷程做為開端,已經有 50 年的研究歷史與發展,對於創造力

創造性問題解決(Creative problem solving,CPS)由 Osborn 在 1953 年 提出具體的 CPS 的歷程做為開端,已經有 50 年的研究歷史與發展,對於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