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主題是以牛頓運動定律為概念,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活動實施活動教 學,於國中課程實施,研究者透過活動方式讓學生去進行活動,希望對國中在學 習牛頓力學活動能帶來不同的學習方式,研究者針對其活動以及問卷進行建議,

以便之後研究教學之用。

一、針對創造性問題解決活動建議

欲設計科學活動課程,可以利用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尋找一個概念、事件 或是以生活上的問題、社會上的議題作為課程活動主題,並以學生容易接觸的經 驗為主,導入讓學生察覺主題容易,更容易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連結,學生喜歡 利用有趣的活動與競賽來設計多要的課程活動,不僅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可以 增加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牛頓力學概念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課程活動中,在進行活動時,學生在做創 作及思考問題時上,研究者受到國中教學課程的影響,需要與國中教學的配合是 利用早自修的時間進行活動,設計每個活動皆為一節課時間(50 分鐘),讓學生 思考及進行活動時間不夠,可能因為學生在做作品時,所花時間需要較長,造成 學生在書寫學習單時間變短。在活動課程需要加入不同的材料的準備,這樣才會 讓學生能嘗試不同材料製作,需要增加時間有更多不同的材料製作比較。

二、針對牛頓力學概念測驗建議

研究者所設計的測驗是利用 Bloom 教育分類認知領域去做分類,在測驗中分 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鑑中,其中知識、理解、應用、分析以選 擇題方式出題。綜合與評鑑向度以學習單的方式,在研究者所收集的學生的學習 單中發現,學生對於開放式的問答的部份,學生對問題比較無法聚焦問題的核心,

93

而不易將問題的核心意義回答較佳,研究者在學習單中加入引導式回答,學生能 對問題能深入探討,且也邁向高層次的學習。在綜合與評鑑設計成選擇題的方式 並可列入牛頓力學概念測驗的分數的計算並探討學生在個向度之表現。

三、針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本研究是以牛頓運動定律為主題,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活動,除了概念主題 外還可以擴展到科學概念,藉由創造性問題解決活動的延展,讓學生接近自然科 學,體會科學,除了創造性問題解決活動模式除外,將科學概念設計為科學探究 活動或 5E 的學習模式融入,比較學習概念的理解。希望學生除透過創造性問題 解決活動課程認識生活中的事物以外,培養此能力進而敏感地知覺生活中的科學 概念,並能好奇去深入探究科學原理,動手解決問題,發現生活的科學概念。

四、針對後續教師對課程教學的建議

在國中的教學中,對於課程的時間都是緊迫,在牛頓三大運動定律是三節課 教學時間,且老師較著重於公式的演算,如要將牛頓三大運動以實施創造性問題 解決教學需要時間的調配,在課程中老師必須針對能提供學生之教材施行,且針 對學生學習興趣選取單元,並能增加教師對課程的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意義以 達學習效果。

94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美芬、熊召弟(2005) :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 社。

王美芬、熊召弟譯(1996):研究上的理論背景─建構者觀。科學學習心理學。

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教育 研究資料,5(2),80-92。

王俊貴(2003):國中學生力的概念學習狀況分析研究與建議。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鼎銘(2007):國小科技教育創造性思考課程設計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40(2),11-17。

毛連塭(1989):實施創造思考教育的參考架構。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2-9。

毛連塭(1997):創造性學的孕育與發展。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 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台北。心理。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皮亞傑著,吳福元譯(1987):兒童心理學。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田芬華、洪木利(2000):兒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概念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報,

4,119-138。

全中平(1994):師範學院學生對學習物理力學概念之分析研究。臺北師院學報,

7,481-506。

江淑卿(2001):概念構圖與圖示對兒童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與學習 反應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9(1),35-54。

邱美虹、林世洲、湯偉君、周金城、張榮耀、王靖璇(1995):科學創意實驗書。

台北市:洪葉文化。

95

吳雅萍(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佳玲、張俊彥(2002):高一學生地球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先備知識及推理 能力關係的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0(2),135-156。

吳麗珍(2005):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 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偉雲(2003):從創造性思考觀點探討國小學童物理問題解決。科學教育研究 與發展季刊,30,20-39。

何偉雲、謝居盛、施焜燿(2004):從後設認知探討國小學童創意問題提出能力。

屏東師院學報,21, 37-68。

李金樹(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與 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未出版。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初版)。臺北市:弘智文化。

林美嬌(2005):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在國小生活科技之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 刊,38(3),62-79。

林孟逸(2008):國小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應用—以吸管滑翔機為例。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41(2),57-79。

林燕文、洪振方(2006):對話論證的探究對促進學童科學概念理解之探討。花 蓮教育大學學報,24,139-177。

林燕文、洪振方(2007):對話論證的探究中學童論述策略對促進科學概念理解 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285-324。

周承岡(2001):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中生對牛頓運動定律之迷思概念。彰化 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96

洪木利(1999):我國兒童牛頓運動定律概念架構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洪川富(2005):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

52-62。

洪文東(2001a):從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化學學習活動模組 與教學活動設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NSC89-2519-S-153-006。

洪文東(2001 b):國小自然科學創造思考教學模組設計與評估。九十學年度師 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 961-991。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洪文東(2002):創造型兒童之思考特性與科學創造力的關聯性。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學報,16, 355-394。

洪文東(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科學教育學刊,

11(4),407-430。

洪文東(2003):藉由創造思考教學培養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論文發表於九十 二年度教育論壇中區座談會(八)。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洪文東(2003):國小「酸鹼」與「氧化還原」教學模組設計及學童科學創造力 之實作評量。屏東師院學報,18,495-532。

洪文東(2005):以「熱的傳遞」主題教學活動設計提升國小學童思考智能之探 索性研究。屏東師院學報,22,331-364。

洪文東(2006):國小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組設計:以「土地」主題為例。屏 東教育大學學報,24,471-494。

97

洪文東(2007):探究式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以「水溶液的性質」為 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6(1),15~42。

洪文東、李長燦(2008):物理知識活動融入幼兒園主題教學之設計與省思。幼 兒保育學刊,6,1-12。

洪振方(1998):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師大學報,9,289-302。

洪美嬌(2008):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發展 —以「紙張的遊戲」

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2):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陳美月(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中年級兒童對物體運動快慢與力之間的另有概 念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慧(2006):由修訂版Bloom教育目標分類法進行教師編製測驗。課程與教 學,23(6),75-90。

陳勇全(2000):三至八年級兒童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相關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2007):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發展-以「水的表面張力」

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龍安(1995):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國立編譯館(2003):物理學名詞。台北:洪葉文化。

涂志銘、林秀玉、張賴妙理、鄭湧涇(2008):符合建構論理念的教學策略對植 物的養分與能量概念學習的成效。科學教育學刊,16(1),75-103。

唐偉成、江新合(1998):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屏師科學教育,

8,12-28。

翁穎哲、譚克平(2006):九年一貫課程科學與技術認知能力指標的詮釋與評量架 構之建立:以國中階段牛頓力學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4(6),695-716。

98

梁志平、佘曉清(2006):建構主義式的網路科學學習對國中生力的概念學習之 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5),493-51.

游文楓、佘曉清(2006):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

科學教育學刊,14(4),381-400。

許良榮、吳筱婷(2007):科普活動設計:以「泡泡世界」為例。科學教育月刊,

許良榮、吳筱婷(2007):科普活動設計:以「泡泡世界」為例。科學教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