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四、水平式宇宙軸:橫向並置的蓬萊與蓬壺

在傳世文獻中有關「蓬萊山」的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北經》,敘 述十分簡略:「蓬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79文中已見在「海中」的遠 隔空間性質;但未見明確的聖山性質以及神聖書寫。「海中」的「蓬萊山」一直 到漢代,與「方丈」、「瀛洲」神山相互結合增衍,成為「三神山」的結構後,始 見其神聖空間(scared space)的性質。記載較詳的是《史記.封禪書》以及《列 子.湯問》。《史記.封禪書》中的記載如下: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 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僊人及不死之藥 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 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80

在此一敘事中,三神山座落於大海之中:「其傳在渤海中」,仍承襲「海中」蓬萊 的遠隔空間性質。《史記.封禪書》中的蓬萊三神山,不但有如崑崙山一般原始 的神聖空間性質,並增添了戰國以來方仙道所鼓吹的神仙思想。

三聯書店,2005 年),頁 461。

76 湖南長沙馬王堆 1 號西漢墓第三套棺前部及左側面裝飾。同上註,頁 462。

77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1971 年),頁 9。

78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卷 7,頁 10a,收入《十三經注疏》,頁 114。

79 袁珂注:〈海內北經〉,《山海經校注》,頁 324-325。

80﹝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封禪書〉,《史記會注考證》,卷 28,頁 502 上。

對於蓬萊三神山的仙境空間敘述較詳盡的記載見於《列子.湯問》中:

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 歸墟。八紘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無增無減焉。其中有 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其 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 居焉。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 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 來者,不可數焉。而五山之根無所連著,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蹔 峙焉。仙聖毒之,訴之於帝。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彊 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龍 伯之國有大人,舉足不盈數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 趣,歸其國,灼其骨以數焉。於是岱輿、員嶠二山流於北極,沈於大 海,仙聖之播遷者巨億計。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阸,侵小龍伯之 民使短。至伏羲、神農時,其國人猶數十丈。81

《列子.湯問》的神話敘事結合了「大壑歸墟」82、「巨鼇戴山」以及「龍伯大 人釣龜」的神話敘事,使原本質樸的東方蓬萊三神山的神話內涵日益豐富。因此

「大海」、「歸墟」、「神山」、「仙人」、「不死藥」、「巨鼇」、「大人」等意象共同構 築,日益增衍成為東方海域上的神聖空間──一個不死的仙境樂園。

在《列子.湯問》中對蓬萊三神山的具體空間形式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五點:

(一)高度與寬度:「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蓬萊三神山為明 確的「垂直/水平」式置景,不同於崑崙山單一垂直式置景。

(二)相鄰:「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蓬萊三神山為水平式相隔相 鄰,而非如崑崙神山層級式造景。

(三)頂平:「其頂平處九千里」,蓬萊三神山其上為「頂平」造象,而非如崑崙 尖端式造象。

(四)仙界:「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 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

不可數焉。」在蓬萊三神山的「頂平」上有金玉仙觀、仙禽、仙獸、仙樹、

仙界與仙人,是一個不死的仙境樂園。

(五)巨鼇負山:「帝恐流於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 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蓬萊三神山為巨鼇所負載,

始能矗立於蒼茫大海中。

蓬萊三神山表現出與崑崙神山不同的空間佈局。而蓬萊三神山為巨鼇所負載的思 想,其深層象徵又與「地載水而浮」、「漂浮大地」、「動物負地」的宇宙觀有密切

81 ﹝晉﹞張湛注:〈湯問〉,《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62 年),卷 5,頁 52-53。

82 日本學者杉本直治與御手洗勝研究皆認為三神山屬於「歸墟」神話,為解釋海水漲落現象而 有的神話傳說。參見﹝日﹞御手洗勝著:〈神山傳說と歸墟傳說〉《東方學論集》第 2 集(1954 年 3 月),頁 63-84。

的關係83,展現出與崑崙神山不同的空間、結構與神聖空間觀。蓬萊神山鮮明的 仙境空間特質,也成為漢魏以來詩人賦家遊仙神往的空間,在文學中書寫對蓬萊 神山仙境的企慕與想像84。在漢魏以來的游仙詩歌中頗多吟詠昇登蓬萊之歌:

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外路。下之八邦。歷登高山。臨谿谷。乘雲而行。

行四海外。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遨遊。驂駕六龍飲玉漿。河水盡不東 流。解愁腹飲玉漿。奉持行。東到蓬萊山。 之天之門。王闕下引見得入。

赤松相對。四面顧望。視正焜煌。開王心正興其氣。百道至。傳告無窮。

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東到海與天連。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 之。心恬憺無所愒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願得神之人。乘駕雲車。

驂駕白鹿。上到天之門。來賜神之藥。跪受之敬神齊。當如此道自來。華 陰山自以為大。高百丈浮雲為之蓋。仙人欲來。出隨風列之雨。吹我洞簫。

鼓瑟琴。何誾誾。酒與歌戲。今日相樂誠為樂。玉女起起移數時。鼓吹一 何嘈嘈。從西北來時。仙道多駕烟乘雲駕龍。鬱何蓩蓩。遨遊八極。乃到 崑崙之山西王母側。神仙金止玉亭。來者為誰。赤松王喬乃德旋之門。樂 共飲食到黃昏。多駕合坐。萬歲長。宜子孫。遊君山甚為真。磪 砟硌 爾自為神。乃到王母臺。金階玉為堂。芝草生殿傍。東西廂客滿堂。主人 當行觴。坐者長壽遽何央。長樂。甫始宜孫子。常願主人增年與天相守。

(曹操〈氣出倡〉)85

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與僊期。東上蓬萊採靈芝。靈芝採之 可服食。年若王父無終極。(曹植〈平陵東行〉)86

在曹操〈氣出倡〉中,詩人「駕六龍乘風而行」,行「四海」、「八荒」,歷「高山」、

「谿谷」後,繼而向東行「東到泰山」,再「東到蓬萊山」,繼而至「天門玉闕」」、

與「赤松相對」,獲賜「神之藥」,完成游神山、訪仙人之旅。在詩歌中「蓬萊」

是位於「東方」空間,與「西方」崑崙山有別。

水平置景式的蓬萊神山發展到東漢以後,成為詩賦家書寫神山遊歷時東西向 的重要標的,除了向上飛昇外,又多了東西巡遊的遊仙模式。開展出不同於屈原

〈離騷〉飛天神遊中,以「崑崙」神山為中心的垂直式上下飛昇的宇宙圖式87; 也不同於在〈遠遊〉中四極加上中央對稱相應的大十字、立體宇宙空間圖式88。 水平相鄰、橫向置景的蓬萊三神山,成為詩人東西巡遊,尋訪東方神山仙境的精 神仙遊空間:

乘蹻追術士。遠之蓬萊山。靈液飛素波。蘭桂上參天。

83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 年),頁 70-81。

84 同上註,頁 175-185。

85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 1,頁 345-346。

86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 6,頁 437。

87 參見蕭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個字的思想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頁 384-408。

88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臺北:里仁書局,2002 年),頁 342-396。

玄豹游其下。翔鵾戲其巔。乘風忽登舉。彷彿見眾仙。(曹植〈升天行〉

之一)89

遠遊臨四海。俯仰觀洪波。大魚若曲陵。承浪相經過。

靈鼇戴方丈。神嶽儼嵯峨。仙人翔其隅。玉女戲其阿。

瓊蕋可療飢。仰首吸朝霞。崑崙本吾宅。中州非我家。

將歸謁東父。一舉超流沙。鼓翼舞時風。長嘯激清歌。

金石固易敝。文選補遺同。日月同光華。齊年與天地。

萬乘安足多。(曹植〈遠遊篇〉)90

詩人於〈升天行〉中,遠之「蓬萊山」尋訪眾仙;在〈遠遊篇〉中,更「臨四海」、

「觀洪波」尋遊海上仙境;而「靈鼇戴方丈,神嶽儼嵯峨」一句,更點出詩人遠 遊之地為巨鼇所背負的海上仙境──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除了在詩人的游 仙吟詠中,漢代祠堂、墓室、畫像石、銅鏡中的仙界圖像,同樣反映了這種昇登 神山仙境的思維。山東沂南漢墓中的畫像石柱上,其畫面中即有巨鼇背負著聳立 的神山,此山應為蓬萊神山。神山上則有西王母端坐其上(附圖二)91。其畫像 具體圖像呈現由上而下的置景方式,順序如下:

西王母——神山——巨鼇負山——神獸——神獸二

在此一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已與蓬萊神山以及「巨鼇負山」神話相結合,西王 母是此一仙界中的主神。但巫鴻研究此一畫像石則指出,圖像中的山為「崑崙 山」:

比如在山東沂南漢墓中室的畫像柱上,西王母端坐在三峰聳立的崑崙山 上,其下有神龜背負崑崙(古人相信海中仙山由神龜所馱,抵達該地便可 長生不死)。同出此墓的另一畫像石表現了崑崙山的第三種形式;三個柱 形山峰頂部稍寬而平,底部相連,西王母居中,兩個搗藥的兔子各占一峰。

這一形象綜合了傳說中的三峰崑崙和蘑菇狀崑崙。92

巫鴻指出在此一畫像石圖像中,「神龜背負」之山為「崑崙山」,並進一步引註道:

「古人相信海中仙山由神龜所馱,抵達該地便可長生不死」。但由傳世文獻考察,

海中為巨鼇所馱負之山為蓬萊三神山,並非地中崑崙山。海中蓬萊神山做為浮動 島嶼、飄浮的大地並由巨鼇馱負的神話,說明的是較原始的「飄浮大地」以及「動 物負地」的宇宙觀;與崑崙做為「地之中」、「天中柱」神山地理,以及層級式、

階梯式的置景方式不同。且在漢魏以來詩賦中「巨鼇」多與「蓬萊」相連結93

89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 6,頁 433。

89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 6,頁 43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