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 1979 年底「美麗島大逮捕」以來,輿論如同歐洲中世紀「獵殺女巫」

般一路追剿美麗島人士,將其視為暴徒、一切罪惡的淵藪而對其喊打喊殺,

使得以暴易暴的輿論氛圍不斷滋長,92 固然當局──警總發言人徐梅鄰和臺 灣省主席林洋港先後呼籲民眾應該和平理性。93 然而,民眾對於並未親身經 歷的事件所能產生的唯一情感,往往就是透過媒體建構之「想像」所激發起 來的情感;94 輿論既已撩撥起這股想像之暴戾情緒許久,此刻想要降溫似乎 有點遲了。無論「林宅血案」兇手是誰、動機為何,或許可視為數月來激情 輿論累積下所造成之苦果。

為收拾苦果及安撫人心,蔣經國總統在血案當晚迅即指派專司黨外溝通 工作的國民黨副秘書長關中,前往仁愛醫院向在場人士轉達處置措施:

(一)事件發生後不久,總統即接獲報告,對這次血案的發生表示震 驚,並立即指示有關單位,迅速與軍法處協調,保釋因高雄暴力事件 而被收押的省議員林義雄,來會同治安單位處理這次不幸事件。

(二)懸賞五十萬獎金,並動員所有治安單位力量,以求儘速偵破全

90 〈林宅命案可望偵破〉,《中國時報》,1980 年 4 月 22 日,版 3。

91 本文之「溫情」係指對於弱者苦難的同情憐憫之心,即孟子所謂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參 見《孟子˙告子上》。

92 陳佳宏,《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頁 105-144。

93 〈警總呼籲社會大眾 勿以報復手段洩憤〉,《聯合報》,1979 年 12 月 14 日,版 3;〈政府處理 高雄事件 絕對不會牽連無辜〉,《聯合報》,1980 年 1 月 1 日,版 3。

94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著,閻克文、江紅譯,《民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9),頁 23-24。

案。

並沒有積極去遏止這股暴力歪風。105 長期擔任國民黨政府與黨外溝通橋樑的 政治大學教授黃越欽106 便透過媒體對這段時間不安的氣氛有感而發:

我們應當真正覺悟,國家的光榮是由無數崇高的行動累積而成,暴力 只會帶來嚴重災禍,社會秩序是一切政治理想的基礎,在動盪不安之 中,何來個人幸福?要使社會去暴戾而致祥和,需要無數的智慧與耐 力。今後凡我同胞更應努力杜塞猜疑與對立情緒之滋長……107

黃特別將矛頭指向形塑這股輿論氛圍的主要工具──傳播媒體:

尤其是大眾傳播工具,在發揮輿論功能之際,更應持平、客觀、嚴守 職業道德,為溝通國民思想感情而努力。108

黃越欽沒有直接點名批判哪家媒體,因為若發出這樣的言語就不可能會 登上主流平面媒體的版面,因此他用一種較委婉的筆調,期待媒體能發揮對 全民有益的正向力量,以寬慰林宅血案後的社會創痛。實際上,任何人都可 以預判,血案一日無法偵破,不惟謠言將愈演愈烈、政府當局的威望不斷減 損,社會也難以得到平靜;作家李昂就憂心:「類似莫索里尼、希特勒時期的 暗殺恐怖氣氛出現在這塊土地上。」109 縱然媒體不忘呼籲社會大眾能明辨敵 我:「大家以整體的利益為重,勿受陰謀者的利用,勿墮敵人的圈套,守法崇 法,團結合作,維秩序,尊紀律,以樹立一個安定的社會。」110 但在血案真 相不明的情況下,欲求社會和諧實是一大難事;林洋港便希望治安單位能藉

105 〈徐中齊促除惡務盡〉,《聯合報》,1980 年 2 月 27 日,版 3。

106 美麗島大逮捕後,黃越欽尚直接陪同關中與眾受難者家屬會面,不 過在一些家屬觀感裡,黃似 乎是站在威權當局的立場,且曾威嚇家屬莫要多言生事;唐香燕,《長歌行過美麗島──寫給年 輕的你》(新北:無限出版,2013),頁 143-145。

107 黃越欽,〈憑智慧與耐力、去暴戾而致祥和:對林義雄家屬遭慘禍的感想和期待〉《中國時報》,

1980 年 3 月 2 日,版 3。

108 同上註。

109 〈不要讓暗殺恐怖氣氛出現〉,《聯合報》,1980 年 3 月 3 日,版 8。

110 〈非破案不足以摘奸發伏昭信天下:論林義雄宅血案〉《中國時報》,1980 年 2 月 29 日,版 2。

由偵破此案,以消除此刻瀰漫在臺灣社會的暴戾之氣。111

儘管期待儘速偵破血案的心聲瀰漫,但緝兇陷入膠著則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無論先前的政治立場為何、對美麗島人士的觀感如何,此際皆一致盼 望血案早日真相大白,因為,血案傷害的是社會全體的心。在媒體一篇「文 情並茂」的文章裡反映了這樣的思維:

他們不是向四個婦孺行兇的小鬼,他們是向我們一千七百萬人行兇的 巨魔,我們不要容許這種反人性的行為,我們不要!112

媒體特稿也分析血案主謀者的心態:

兇手或是主謀行兇者,是一個具有某種強烈意識的偏激者。他所下的 毒手不是對林家,而是對整個社會。113

媒體既擔當輿論的背景與前景,因此可嘗試改變報導、討論的方向與重 點,扭轉現有情勢,開創新的輿論氣氛;114 技巧之一或可藉由「二級傳播模 式」(Two-step flow model),先以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為中介,在氣氛 蘊育中,再傳達給一般民眾,115 以培養新的輿論氛圍;因此,除了前面黃越 欽教授等人之冷靜、溫情的呼籲,更透過九位藝文界人士包括小野、黃得時、

丁亞民、向陽、夏志清、蕭颯、李昂、鄭清文、李赫諸人引用印度女詩人奈 都夫人(Sarojini Naidu)之語,聯名表達此刻社會應有的對策:

111 〈林義雄家慘遭巨變 總統極為震驚悲惜〉,《聯合報》,1980 年 3 月 1 日,版 3。

112 曉風,〈不要!〉,《聯合報》,1980 年 3 月 1 日,版 3。

113 吳國棟特稿,〈林宅血案內情曲折複雜˙任何猜測徒增警方困擾〉,《中國時報》,1980 年 3 月 3 日,版 3。

114 彭芸,《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頁 87。

115 Paul F. Lazarsfeld, Bernard Berelson and Hazel Gaudet,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51.

當房子著火時,詩人應該停止歌唱,拿起水桶去救火!116

當暴力滋生而導致烽火蔓延時,確實需要有一股溫情力量,以穩定社會 人心。毋庸諱言,之前特別是在大逮捕時期,主流平面媒體曾因追剿美麗島 人士而不自覺地扮演國民黨政府「輿論縱火(暴力、仇恨之火)」的工具,而 林宅血案的發生,讓當局(縱火者)和媒體(引信)皆驚覺輿論怒火之反噬,

最終可能延燒己身,因此只好亡羊補牢、「拿起水桶去救火」,以溫情輿論安 撫暴戾氣氛。

在血案發生後的數日內,臺灣社會所蔓延開來的溫情氛圍,使之前對美 麗島人士的無盡醜化,產生結構性的翻轉;尤其林義雄一家大小旦夕間成為 正面形象的代表人物,輿論逐漸對林家友善。首先,在媒體標題裡之林家女 兒的形象,被濃濃的溫情所包圍,成為惹人憐惜又聰明乖巧的好學生:

孿生姊妹生死同日˙慘遭毒手令人痛心˙大姊林奐均、品學兼優˙乖 巧喜讀書、循規蹈矩……117

被媒體冠以可愛暱稱「小白兔」的大姊林奐均表現尤為人稱道:

臺北市仁愛醫院院長柯賢忠表示:林奐均雖年僅九歲,卻是一個勇敢 的孩子,她自前天下午到該院急診處接受救治後,雖歷經兩個多小時 的大手術,但手術前後始終不曾哭鬧,其傷口恢復的情況至昨晚為止 仍相當良好。118

如果按照之前主流平面媒體所描述美麗島人士「窮凶惡極」之社會壞份 子的形象,教育出這等的優質小孩,豈不矛盾?因此,為求邏輯一致,不惟 林家小孩的形象為「模範兒童」,連帶其父親林義雄也漸能博取媒體的正面形

116 〈不要讓暗殺恐怖氣氛出現〉,《聯合報》,1980 年 3 月 3 日,版 8。

117 〈孿生姊妹生死同日〉,《中國時報》,1980 年 3 月 1 日,版 3。

118 〈林奐均傷口情況良好 右肺已逐漸恢復功能〉,《中國時報》,1980 年 3 月 1 日,版 3。

象。3 月 1 日一則專訪是如此敘述著林義雄的舉止神情:

他(林義雄)對親友的慰問之情,總是抿抿嘴吐出「謝謝」兩字,看 上去他的情緒又恢復到平日的神色。不多講話,但骨子卻有一種傲然的 神態。119

先不論主流平面媒體以「專訪」的陣仗來「伺候」階下囚──美麗島人 士已屬不尋常,觀其用字遣辭,直如有「蔣總統等級」那般「平凡偉人」的 架勢,令人很難想像去年大逮捕前美麗島人士澄清記者會時,林義雄與媒體 記者怒顏互斥的尷尬場景120 竟是同一批人在扮演;更令人驚異的,還以小說 化的筆調,形塑林家一幕幕父慈子孝的感人情節:

林義雄為免影響女兒的情緒,在進入病房前,曾在門外的座椅上坐下,

吸了一根半煙,先行穩定自己。進入病房後,林奐均看到久違的爸爸 來了,掙扎著鼻孔上塞滿管子展露了笑容。林義雄迎著女兒的笑靨,

誇稱她很勇敢,不斷地親吻著她,並說:「爸爸聽說妳生病住院,特地 從美國趕回來看你。」他並向女兒說,女兒寫給他的信,他都收到了,

並且謝謝女兒祝爸爸精神飽滿,身體健康,還誇獎女兒的信寫得真好。

他問女兒病好了想去那裏玩?林奐均說六福村,林義雄問要不要回宜 蘭鄉下住,養兔子、種花?女兒說要唸書,林義雄說鄉下也有學校啊,

女兒說放暑假的時候才去。林義雄又要女兒親爸爸,女兒希望爸爸能 活一百歲。父女倆在醫護人員、朋友、辦案人員的圍繞下,流露著自 然的親情,林義雄並且告訴女兒媽媽,明天會來看她,要她乖乖的睡 覺。會面過程中,林奐均不斷掀動著嘴唇,似乎有好多話想跟爸爸說,

119 姜鎮邦、劉黎兒專訪,〈父女會 病榻前 敘親情〉,《中國時報》,1980 年 3 月 1 日,版 3。

120 陳佳宏,《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頁 127-128。

但又顯得很吃力。121

撰寫者應該是透過轉述的報導,寫成一篇觸動人心的抒情小品,在其筆 下,林義雄家逢巨變、身負叛亂罪嫌而又想和女兒回鄉種花的對話,頗有秦 國李斯謂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122 的味道,但較之李斯被「族誅」的下場,林義雄卻卸下叛亂份子的暴力面容,

撰寫者應該是透過轉述的報導,寫成一篇觸動人心的抒情小品,在其筆 下,林義雄家逢巨變、身負叛亂罪嫌而又想和女兒回鄉種花的對話,頗有秦 國李斯謂其子曰:「吾欲與汝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122 的味道,但較之李斯被「族誅」的下場,林義雄卻卸下叛亂份子的暴力面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