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一 二 一 ○ 」 專 案 偵 訊 工 作 指 導 綱 要 〉 , 國 家 安 全 局 , 檔 號 : A803000000A/0068/C2801/0001。

〈「高檢署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重啟調查偵察報告公聽會會議記錄〉(未刊電子檔,

2009 年 8 月 20 日。

〈 美 麗 島 事 件 【 政 治 作 戰 類 】〉, 國 防 部 憲 兵 司 令 部 , 檔 號 : 0069/07001-S1340/3090/2/061。

〈軍法異議、軍法提出證物、軍法聲明證據、軍法聲請調查證據等狀以及呂秀蓮、陳 菊 、 張 俊 宏 、 姚 嘉 文 等 自 述 書 〉, 國 防 部 後 備 司 令 部 , 檔 號 : 0068/1571/207/24/001。

〈黃君等判亂相關檢情要報、安和專案重要情況、新聞資料、電監情報及彩虹資料等 調查情報〉,國防部後備司令部,檔號:0068/1571/207/39/001。

〈監察院調查報告(節本)〉,收入林義雄,《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下)》,頁 67-71。

臺北:圓神出版社,2014。

〈謹檢呈本局對「一二一○」專案,在押嫌犯家屬安全維護執行要點乙份、警力佈署 圖十四份及警力佈署統計表乙份,恭請 鑒核〉,國家安全局,檔號:

0068/C2801/0001/04。

《中央日報》

《中國時報》

《聯合報》

三毛

1991 〈我們不要暴力〉,收入慈林文教基金會編,《十年生死──林游阿妹女士 暨亮均、亭均受難十周年紀念集》,頁 55-59。宜蘭:慈林文教基金會。

孔復禮(Philip Kuhn)著,陳兼、劉昶譯

2000 《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臺北:時英出版社。

王美琇

1995 《夢想臺灣國:張燦鍙三十年的臺獨運動生涯》。臺北:前衛出版社。

王康陸譯

1995 〈甘乃迪關於美麗島事件的聲明〉(原 1980 年 3 月 5 日美國國會紀錄 126 期第 35 號),收入王康陸文教基金會編印,《王康陸博士紀念文集》,頁 361。臺北:前衛出版社。

江詩菁

2007 《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與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1975-1989)》。

臺北:稻鄉出版社。

池宗憲

2001 〈臺灣報紙報導高雄美麗島事件之研究──自 1979 至 1999 年〉。臺北:

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何榮幸

2003 《衝衝衝蘇貞昌:電火球智慧王的執行力》。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呂秀蓮

1998 《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出版社。

李金銓

1993 〈臺灣的廣播電視藍圖〉,收入鄭瑞城等合著,《解構廣電媒體》,頁 521-553。臺北:澄社。

李福鐘

2010 〈美麗島事件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衝擊〉,收入張炎憲、陳朝海編,《美麗 島事件 30 週年研究論文集》,頁 109-122。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李瞻

1992 《新聞學原理》。臺北:黎明出版社。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著,閻克文、江紅譯 2009 《民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志恆

1998 《蘭陽之子游錫堃》。臺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林泓帆

2009 〈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倖一

1991 《對政治人物之諍言:臺灣廿五年來政治社會變遷之實錄》。臺北:自立 晚報。

林義雄

2014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上)》。臺北:圓神出版社。

2014 《只有香如故:林義雄家書(下)》。臺北:圓神出版社。

胡慧玲

2014 《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 民主的浪潮》。新北:衛城 出版。

倪炎元

1999 〈再現的政治:解讀媒介對他者負面建構的策略〉,《新聞學研究》58:

85-111。

唐香燕

2013 《長歌行過美麗島──寫給年輕的你》。新北:無限出版。

翁秀琪

2001 〈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17-149。

康寧祥論述,陳政農編撰

2013 《臺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張世瑛(訪問紀錄)

2004 《勇者的身影:江鵬堅先生行誼訪談錄》。臺北:國史館。

張炎憲、溫秋芬主編

2006 《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臺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臺北:吳三 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許傳陽

1997 〈議題傳播模式初探〉,收入翁秀琪等著,《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 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頁 57-95。臺北:三民書局。

陳世宏

2010 〈試論美麗島政團的形成與歷史資產〉,收入張炎憲、陳朝海編,《美麗島 事件 30 週年研究論文集》,頁 123-150 。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陳佳宏

2004 〈美麗島事件與臺獨〉,《臺灣風物》54(2):146-153。

2006 《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2010 《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臺北:博揚文 化公司。

陳郁馨

2007 〈臺灣主要報紙對美麗島事件報導之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 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唐山

1993 《定根臺灣陳唐山》。臺北:前衛出版社。

陳國祥、祝萍

1987 《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陳儀深訪問,周維朋記錄

2004 〈蔡有全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美麗島事件專輯》12:131-243。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儀深訪問,簡佳慧記錄

2004 〈家博(Bruce Jacobs)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美麗島事件專輯》

12:294-31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儀深

2004 〈美麗島事件研究──背景、經過、與影響〉,收入胡健國,《二十世紀臺 灣民主發展》,頁 435-466。臺北:國史館。

2010 〈臺獨叛亂或是民主運動?——美麗島事件性質解析〉,收入張炎憲、陳 朝海,《美麗島事件 30 週年研究論文集》,頁 91-107。臺北:吳三連臺灣 史料基金會。

陳錫福

1991 〈林宅血案猶未破,三棺入土人不安:林家祖孫喪禮紀實〉,收入慈林文 教基金會編,《十年生死──林游阿妹女士暨亮均、亭均受難十周年紀念 集》,頁 109-122。宜蘭:慈林文教基金會。

彭芸、黃新生、顧立漢、陳東園

1997 《大眾傳播學》。臺北:空中大學。

彭芸

1986 《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曾彩金主訪,張春菊、溫蘭英、黃瑞芳紀錄整理

2006 《邱連輝老縣長口述歷史訪談紀錄》。屏東:屏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游毅然

2004 〈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臺灣民主轉型的關鍵〉。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志傑

2007 〈勢不可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論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臺灣社會 學研究》13:71-128。

黃富三編著

2001 《美麗島事件》。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

1999 《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葉柏祥

1994 《黃信介前傳:民進黨永遠的大老》。臺北:月旦出版社。

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2015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卷三:面對未竟之業》。

新北:衛城出版。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

2009 〈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重啟調查偵查報告〉。未刊電子檔。

劉建明、紀忠慧、王莉麗

2009 《輿論學概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蔡墩銘

1991 《審判心理學》。臺北:水牛出版公司。

鄭麗玉

1993 《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羅斯金(Michael G. Roskin)等著,林震等譯

2000 《政治科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羅爾夫˙奈葛林(Ralph Negrine)著,蔡明燁譯 2001 《媒體與政治》。臺北:木棉出版社。

Graber, Doris A.

1982 “Linking Mass Media and Public Opinion Studies: A Meta-Research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azarsfeld, Paul F., Bernard Berelson and Hazel Gaudet,

1968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ee, Chin-Chuan,

1993 “Sparking a Fire: The Press and the Ferment of Democratic Change in Taiwan.” Journalism Monographs 138: 1-39.

Mathes, Rainer and Caroline Rudolph

1991 “Who set the Agenda? Party and Media Influence Shaping the Campaign Agenda in Germany.”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8:

183-199.

With an Analysis of Public Opinion among“The Formosa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