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經濟學教科書之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經濟教育的意涵 (頁 49-56)

針對國中或中學階段經濟學教科書之研究並不多,依其研究型態,約可分為 三類: 一是針對具體的經濟學教科書內容進行分析;二是藉由學生經濟認知或經 濟學習的成效,評估經濟學教科書的內容;三是經濟學教科書評估準則之建構。

以下乃就此三類型之相關研究結果歸納整理,以期對本研究有所助益。

一、具體教科書內容之分析

1.S. W. Helbum (1985)

此研究針對美國學校使用的 9 本經濟學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簡要 如下:

(1)學科中心的課程取向:此研究分析教科書中的經濟概念發現,所有的教 科書之內容架構組織皆圍繞著 JCEE 所編著的 FTBC 之概念,可見其課 程設計以學科架構為主。

(2)重視個體經濟概念:多數的教科書內容皆含有的概念為:供需法則、價 格的所得效果和替代效果、彈性、報酬遞減法則、供需曲線、價格決定 的圖示法、所得、聯邦準備銀行、景氣循環等;而略有提到的概念為:

產業結構、市場失靈、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由此顯示多數教科書較 重視個體經濟概念。

2.中國經濟學會教學委員會(現為台灣經濟學會) (1990)

中國經濟學會之教學委員會分析我國前版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五冊經濟學教 材(1986-1998 年實施之教科書),發現教材中有整體性或結構性與內容細節之缺 失,分別說明如下:

(1)整體性或結構性缺失

a.篇名不當:該冊教科書的篇名為「成長的經濟」,顯示編者的價值取向偏重於 經濟成長,未能掌握台灣經濟目前最需要的平衡發展概念。

b.內容比重不當:該冊教科書所介紹的經濟觀念,總體經濟概念明顯多於個體 經濟概念。強調備受爭議的總體經濟學,卻忽略屬於理論基礎的個體經 濟學,並不妥當。況且,國中生理應先了解自己、家庭生活和經常遭遇

的市場經濟問題,因此教材內容的選擇、比重需要調整。

c.引介課外讀物不當:該冊注釋中所引介參閱課外讀物,包括大專用書、國父 的演講詞、某貨幣學者著作、行政院等機構所發表之報告等,是否適合 學生學習能力、閱讀程度,值得再深究。

(2)內容的細節缺失

a.教條充斥:許多內容訴諸傳統的價值判斷與政令宣導,與經濟學強調的「理 性」和「誘因」相牴觸,一再出現「道德說服」與「誘因推理」的矛盾,

將使學生思考混淆、無所適從。

b.觀念謬誤:對一些基本的經濟名詞定義錯誤、解釋不當。此外,部分立論 用語過於草率或以偏概全,可能對學生有嚴重的誤導。

c.推理欠明:部分立論的邏輯鬆散脫節,部分敘述則並無明確的證據支持或 有違事實。

d.數據過時:內容中引述世界其他國家的實況時未能更新資料,對台灣的掌 握也有嚴重的落後,有礙學生做跨國與跨時的比較分析。

3.溫騰光 (1994)

此研究探討國中小經濟教育的課程理論基礎,以及內容之選擇。其中論及前 版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第五冊「成長的經濟」,認為此教材的缺失如下:

(1)未配合學生經濟概念發展:有些概念應在國中教授,卻缺乏此類概念的 介紹,如匯率等;有些概念內容並不適合國中程度,應在高中階段教授 較為合適,如市場失靈、國際貿易之順差、逆差及收支平衡的問題。

(2)未能周延考慮到順序性的安排:有些概念沒有順序性安排,如第五章談到

「貿易收支平衡上卻沒有先說明匯率。又如第七章「租稅功能」中提及 所得分配的累進稅制,卻未介紹所得分配到底是什麼。教材內容之安 排,必須有漸進性,應把概念的定義先做充份的說明,再介紹相關的教 材,才易達教學成效。

(3)總體的概念不足:在經濟基本概念三大類中,此教材以經濟基本概念出現 約次數最多,其次是個體經濟概念.最少的是總體的概念。

(4)政治意識濃厚:「政府角色」及「經濟體系」的出現頻率太多,可看出政 治意識的作用非常濃厚。

(5)圖表不足:圖表是師生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提升經濟分析能力的重要媒 介,但該教材中相當缺乏;而經濟的循環流程,是非常重要的統整概念,

卻未出現。

美國 A:American Civics 中之經濟單元”Unit Six : The American Economy”

美國 B:Our Economy : How It Works

日本:「新社會公民」中的經濟單元「經濟生活」及「國際經濟、國際協力」

該研究發現:在內容的取捨上,台灣與美、日教科書均以個體經濟概念居冠,

居次者美、日教科書皆是總體概念,而台灣是其它概念(經濟倫理、經濟發展、

經濟建設計劃與成果),可見對於內容的選擇,台灣與美、日有所不同。在教科

書內容的份量(頁數)上,台灣明顯不如美、日的教科書,台灣教科書雖幾乎囊 括每一個概念,卻不見得深入探討,僅含糊帶過,未引導學生理解。而就內容所 包含的圖表數量,美、日遠較台灣教科書豐富,且美國教科書之活動更是生動有 趣。

此外,台灣的教科書在介紹經濟概念時,出現幾個現象:會有相對的措辭出 現,形成矛盾現象;常涉及經濟倫理,教條意味濃厚;論述方式彷彿是政令宣導 的工具;似乎對數字獨有所鍾,藉引據數字來誇耀經濟成長的成果。故此研究建 議台灣經濟教科書之修訂是刻不容緩的。

二、學生經濟認知與教科書內容成效

1. S. L. Miller (1988)

此研究探究學生測驗的分數和教科書的內容是否有關係,其以紐約經濟教育 中心對 11 本高中經濟學教科書處理經濟概念的評估資料,對照美國高中生標準 化經濟知識測驗(1988)的結果,得出的結論證實其假設:教科書中經濟概念的處 理和學生經由標準化測驗評量的理解程度的確相關。

2.B. W. Walstad & V. S. Lee (1990)

此研究分析修習經濟學課程的高中生,經濟認知和態度方面的表現是否受到 教科書的影響。抽取 1114 名學生為研究樣本,結果顯示學生的經濟學學習和態 度受到教師、學生課程和學校的因素的影響,而教科書顯然有促進經濟學的學習 及改變對經濟學態度的效果。

此研究並認為使用一學期的大專教科書做為高中經濟學教材是不適當的,因 其閱讀層次及涵蓋面太廣。因此,教師選擇教科書時,宜考慮該教科書所涵蓋的 基本經濟概念如何?是否適合高中生的程度?

3.王若文 (1992)

此研究調查台北市國中生的經濟認知與態度,發現台北市國中生的經濟認知 並不高,顯示台灣的經濟教育有待加強,不論是在教學上或是教材上,需再仔細 檢討評估。此研究對於經濟教育課程的建議有以下幾點:

(1)課程目標、教材綱要應予修訂:我國經濟教育課程目標的訂定,應「認 知」、「情意」、「技能」三層面兼顧,此外,國中經濟教材可以增列「相 互依存性」、「競爭及市場結構」、「總需求」、「貨幣政策」、「匯率」、「國 際穩定及成長」等概念。

(2)經濟教育課程應有其理論基礎並發揮科際整合的特色:國中階段的經濟 課程,主要分佈於公民與道德學科及散見於家政、工藝、童軍、地理等 科目中,因此,在編訂課程時應作系統的分析,結合於相關學科中教學 的特色,使學生在學習經濟學時,能得到實質的幫助。此外,在編訂課 程時,應植基於心理學、哲學、教育學等理論基礎,編訂設計符合學生 與趣、能力、需求的經濟課程,使學生除具有豐富的經濟認知外,更能 培養經濟態度及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表現出理性的經濟行為。

(3)加強「個體經濟學」份量:教材內容應加強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此外,

各章節所編擬的經濟概念宜有延續性,由易而難、由具體而抽象,逐漸 延伸擴展。所使用的文字也應淺顯易懂,避免過於簡略及艱澀。

(4)加強學生不易理解的經濟概念的說明:此研究根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國 中生對以下經濟概念瞭解不夠、甚至觀念錯誤:包含生產資源、稀少、機 會成本、貿易、供給與需求、公共財、國民生產毛額、失業、貨幣、政 府支出、關稅、銀行、財富創造等概念。因此,教科書內容應加強這些 概念的說明,利用實際的生活例子,並設計具啟發性、生動有趣、又能 夠讓學生練習所學的家庭作業,藉以增強學生的思考和應用的能力。

(5)教科書要保持彈性:課程標準的修訂和教材的編輯,是國家教育建設中最 重要的軟體工程。經濟教材應該適用於每一位學生,因此編寫教科書 時,除個人與團體發揮智慧,交換經驗外,應在教材中明列主要經濟概 念及相關經濟概念且註明基本經濟概念,讓教科書有可增可刪的特性,

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

4.黃美筠 (1993)

此研究調查我國大一新生的經濟認知,發現我國學生測驗的分數雖較美國全 國常模為佳,但若與修習過經濟學的美、加 12 年級學生相較,則又相形失色。

其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因素之一是我國經濟教材(前版經濟學教科書「成長的經濟」) 不具吸引力。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對國中經濟教材不感興趣者超過 60%,可見教 材實欠妥當,既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無法達到教學成效,有大幅修改之 必要。

此研究對該冊教材提出評析和建議,除認為內容比重偏重總體經濟學和教材 欠缺統整性與前述類似外,尚提出下列意見:

(1)宜加強國際經濟學概念:我國是以「外貿」為趨向的國家,因此應讓學生 理解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流、貿易之意義、本國貿易之特徵,以及國際 相互依存關係在世界經濟發展之重要性等課題。

(2)測量概念和方法有待加強:該冊教材在此方面頗為匱乏,而缺乏此類概念

(2)測量概念和方法有待加強:該冊教材在此方面頗為匱乏,而缺乏此類概念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經濟教育的意涵 (頁 49-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