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國中經濟學課程之沿革與現況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經濟教育的意涵 (頁 38-46)

我國國中階段的經濟教育主要融入於「公民與道德」課程中。雖然國中階段 在「地理」、「健康教育」、「童軍教育」「家政」、「工藝」等亦含有一些經濟概念 的教學,但因這些科目的經濟概念內涵較缺乏組織及連貫性,且較少涉及核心概 念,故不予以探討。因此,本節擬先行概述我國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中經濟類課 程內容設置的始末,再分析該科教學範圍所依據之課程標準與綱要,並對於未來 將實施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目標做一番認識,以作為經濟學教科書內容分析 之參考。

一、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經濟學教材設置概述

我國早期並不重視經濟知識,在中學階段並未設置專業性之「經濟教材」。

1968 年為了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教育部頒布「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據 此訂定「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暫行課程標準」。在國中公民與道德六冊教科書中,

僅有第二冊第十章「家庭經濟」、第三冊第九章「我們要參加生產活動」、第五冊 第九章「怎樣促進國民經濟建設」等章涉及經濟知識;而「生活規範實踐活動」

則僅有第五冊「舉行專題演講─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重要」與經濟教育相 關,其份量相當有限。

1972 年教育部正式頒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總綱」,替代原來的「國民中學 暫行課程標準」,並據此修改「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暫行課程標準」,其目標與 1968 年所公布者大致相同。「公民與道德」課程採社會科教育的一般原理:依「個 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世界」的主題–即先從自己身邊的生活環境漸漸 擴展至全國性的問題,再推廣到全世界關係的內容。在國中全六冊課本裡也僅有 第五冊第十章「經濟發展」涉及經濟知識及第二冊第八章「勤儉儲蓄的美德」、

第四冊十二章「怎樣做一個好公民」亦涉及「儲蓄」、「環保教育」等經濟概念外,

再無經濟方面的教材,可見當時,是相當的不重視經濟教學的。

1983 年教育部再次修訂課程標準,基於政策的需求及社會科課程植基於社會 科學的發展趨勢。中學階段的公民教育大幅改革,公民課程領域擴展,經濟學、

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單元皆涵蓋其中。自此中學階段的 經濟教育才正式發軔,且符合了國際水準的公民教育內涵,向培育富有經濟素養 的公民教育目標邁進。1994 年修正公布的最新公民與道德課程標準,依然秉持此 一目標,經濟學仍以一學期的教學時間涵蓋。以下擬就關於經濟學內容的課程目 標與教材綱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二、課程目標與教材綱要

課程目標是課程內容選擇之根據,其主導了課程內容的設計與編寫,而教材 綱要的作用在於使目標更具體化,使教科書編者有更清晰的依循準則,以下分別 探討之:

1.前版「公民與道德」第五冊「成長的經濟」

(1)課程目標

前版的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是依照教育部 1985 年公布之「國民中學 課程標準」,其與 1982 年的課程標準完全相同(教育部 1986:33)。其中「公民與 道德」課程目標第四項「加強科學知能,培育經濟建設能力,宏揚中華優良文化 以促進世界大同。」的「培育經濟建設能力」,是與經濟教育相關的部份。由此,

經濟教育的目標側重在學生的經濟建設能力。

(2)教材綱要

前版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五冊之教材綱目為「富裕的經濟」分為講習 綱要和生活規範實踐活動示例兩部份(教育部,1986:37),茲將教材大綱整理如 表 2-4-1。

表 2-4-1 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五冊「成長的經濟」教材綱要 講習綱要 生活規範實踐活動示例 1986 年 科技發展和經濟成長

生產要素和生產方式 農業、工業和商業 貨幣和銀行

勤儉和儲蓄

經濟政策和經濟建設 財政和租稅

人口和公害問題 現代的消費者

酌用討論、座談、講演、辯論、

參觀、表演、展覽、訪問、

調查、檢討等方式,研究下 列主題:

研究本鄰里居民經濟的狀況 瞭解銀行或郵局辦理存款或提

款的手續 怎樣節約能源

瞭解家長繳稅的情形 研究家庭消費的情形

由此教材綱要,可以發現其包含的經濟概念範圍非常的廣,有經濟成長、產 業活動、貨幣與銀行、財政與租稅、公害、消費者、科技發展、生產要素和生產 方式等,且宣揚勤儉和儲蓄節約能源的重要性,以及經濟政策和經濟建設的成 果,了解家庭消費、家長繳稅等生活規範活動。而對於一個國中生來說,太偏重 政府政策以及國家建設的教材內容可能稍嫌艱澀,若能多加入一些生活實際層面 的經濟問題,可能更加符合國中學生之程度與興趣。

(3)教材內容

前版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的教材內容,是根據 1985 年教育部頒布的課程 標準編寫,第五冊經濟教材由高希均主編。編輯者撰寫時將教材綱目「富裕的經 濟」改為「成長的經濟」,編有課文十二章,「生活規範實踐活動」四單元。此份 教材實行了十二年,雖或有修改,但調整幅度不大。本研究係以 1998 年改編本 八版之教科書為分析對象,其章節內容如表 2-4-2。

由該冊的章節內容,可看出其所涵蓋範圍幾乎是大學經濟學教科書的濃縮版 (陳秀玲,1994),但由於國中教材頁數有限,故無法對每個概念清楚的交代,又 加上教條式的刻板敘寫方式,造成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困難,這也正是該冊教 科書遭人詬病的主要原因,對於其內容之詳細分析,則有待於本研究結果時一併 討論。

表 2-4-2 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五冊「成長的經濟」教材內容

2.現行版「公民與道德」第三冊「經濟生活」

(1)課程目標

現行國中教科書的課程標準是依照 1994 年教育部修訂公布之「國民中學課 程標準」,其中與經濟教育相關的部分是「公民與道德」課程目標之第四項:加 強學生對社會和經濟的基本認識,使其養成關懷社會的情操和正確的經濟觀念,

具有參與社會及經濟建設的能力。由此可見,現行的經濟教育目標側重在經濟認 知及分析判斷能力,以期養成公民必備的經濟主要概念、價值觀、態度與行為,

以培養具經濟素養的公民(黃美筠,2001)。

(2)教材綱要

現行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之教材綱目為「經濟生活」,分為講習 綱要和生活規範實踐活動示例兩部分(教育部,1994:203),如表 2-4-3。

表 2-4-3 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第三冊「經濟生活」教材綱要 講習綱要 生活規範實踐活動示例

經濟與生活 國民所得 投資與儲蓄 產業與貿易 貨幣與銀行

政府的收入與支出

職業道德與企業的社會責任 消費與消費者保護

公害防治與環境保護 正確的財富觀

練習記帳–將自己一個月來的收支情形做 成日記帳,並予以檢討。

模擬表演–模擬在金融機構開戶、存款及 領款。

實習報稅–實習申報綜合所得稅。

即席講演–如何合理的消費。

分組討論–本地區的公害問題。

剪貼資料─搜集世界各國貨幣及信用卡有 關訊息。

由表 2-4-3 教材綱要看來,內容仍然廣泛。但現行版採用「經濟生活」為經 濟專冊的篇名,強調以生活上的經濟問題為主,較能符合現代生活的需要。相較 於舊教材,現行版加入了職業道德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正確的財富觀等內容,強 調經濟價值和態度等情意的培養,而消費者保護、公害防治以及環境保護等主 題,也都能切合時代的需求,可見,新的教材已擺脫過往以宣揚國家政策與建設 為主的觀念,而朝向以實際生活為主的經濟題材發展。

(3)教材內容

現行版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第三冊「經濟生活」的教材內容,是根據 1994 年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編寫,由李文福、吳惠林、邊裕淵主編,共有課文十課,

並將「生活規範實踐活動」改為每課課後的作業活動,如表 2-4-4。該冊內容的 編寫重點在於盡可能的生活化及通俗化,敘事論理以淺顯易懂為主,避免太過理 論化,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學習效果才會提 高(鄧毓浩等,1997)。基於這樣的認識,該冊內容呈現的方式,應該會比前版教 科書理想,此有待進一步深入的分析。

表 2-4-4 國中「公民與道德」第三冊「經濟生活」教材內容

三、九年一貫課程與經濟教育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來臨,我國政府推動了重大的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方案,

於 1998 年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教育部,1998),並於 2000 年公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教育部,2000) , 擬於 2002 年全面實行九年一貫新課程。以下分別由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以 及能力指標的內容,探討經濟教育在新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發展的方向。

1.課程目標

經濟學科在九年一貫課程中主要融入社會學習領域。社會學習領域是統整自 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認為人的環境可以分為四 個層面,即人的生存、生計、生活與生命,四大層面彼此互有關連,而社會學習 領域正是整合這幾個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領域。其中經濟學是關於人造 的物質環境(如漁獵、游牧和農耕所使用的工具,商業用的貨幣,工業用的機器 設備,交通用的車子、輪船等),屬於人的生計(living)層面(教育部,2000),是該 領域中重要的一部份。

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共有十項,其中第三項「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 識」、第七項「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八項「培養社會 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與經濟學科有直接的相關,經濟學屬於社會

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目標共有十項,其中第三項「充實社會科學之基本知 識」、第七項「發展批判思考、價值判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八項「培養社會 參與、做理性決定以及實踐的能力」與經濟學科有直接的相關,經濟學屬於社會

在文檔中 第一節 經濟教育的意涵 (頁 38-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