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相關因應政策

在文檔中 生態建築設計手法之研究 (頁 17-2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氣候變遷的全球議題

2.1.1 國內外相關因應政策

1988 年氣候變化問題首次成為聯合國大會討論議題,氣候變化問題在這之後引 起國際社會的關注。聯合國大會設立之「政府間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談判委員會」歷經 多次會議討論,於 1992 年通過「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期間開放各 國簽署,公約於 1994 年生效。締約方自 1995 年起每年召開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全球氣候變遷談判的主要科學評估,是依據 IPCC 分別在 1991 年至 2007 年發布 四次評估報告。第一次評估報告促成聯合國決議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UNFCCC)》,第二次評估報告加速推動《京都議定書》;第三次評估報告增加『研究與 系統觀測』、『氣候變遷的影響、脆弱性和適應工作所涉及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 內容』及『減緩措施所涉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方面內容』三個新的常設議題。

這導致 IPCC 在 2007 年的第 4 次評估報告整合常設議題,為氣候變遷議題提出更詳實 的科學證據,並獲得當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IPCC 第 4 次評估報告(AR4)將為 2012 年後的國際溫室氣體(GHG)減緩與多邊工作談判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鍾國輝,2011)

在 2007 年出版的第 4 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指出,上一個世紀(1906-2005 年)全 球平均溫度的上升幅度約為一百年上升攝氏 0.74 度 (0.74 ± 0.18 °C)。溫度變化 分為明顯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 10 至 40 年代,氣溫平均上升攝氏 0.35 度;第二 個階段為 70 年代至今,氣溫平均上升攝氏 0.55 度。尤以最近 25 年的氣溫上升最為 明顯,1906 至 2005 年這一百年中,最溫暖的 12 年,就有 11 年發生在 1980 年以後。

(中央氣象局)

AR4 指出自 1961 年以來,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佔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 80%

以上;而在 AR5 的評估報告中則強調,1971 年至 2010 年間,海洋變暖所吸收熱量佔 地球氣候系統熱能儲量的 90%以上。幾乎確定海洋上層(0 至 700 公尺)已經變暖。

與此同時,1979 年至 2012 年,北極海冰面積以每 10 年 3.5%至 4.1%的速度減少;自 20 世紀 80 年付初以來,大多數地區多年凍土層的溫度已升高,升溫速度因地區的不 同而有差異。實際上,《第四次氣候評估報告》對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趨勢已有清楚 說明。(王漢國, 2014)

6

圖 2.1.1.1 全球平均溫度變化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climate_change/change_1.html

上圖是以 1961-1990 年為氣候基期計算的每年全球平均溫度和基期平均值的差 距。下圖是每 10 年平均值和基期平均值的差距。圖中不同顏色的線條表示不同的資 料來源,黑色為英國氣象局,橘色為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藍色為美國國家太空 總署,灰色陰影代表黑色線條的不確定性估計。(中央氣象局)

圖 2.1.1.2 全球溫度趨勢圖

圖片來源:

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climate_change/change_6/change_6-5.html

7

利用衛星記錄估算的 1970-2005 年線性全球溫度趨勢圖,左邊是地面溫度趨勢 圖,右邊是地面到約 10 公里高度的對流層溫度趨勢圖。灰色區域表示資料不完整。

當地面溫度變化時如果對流層衛星記錄中存在空間上比較一致的變暖,那麼這種變暖 與陸地和海洋的關係就更明顯。(中央氣象局)

第五次氣候評估報告於 2013 年發布,AR5 的數據相較於 AR4 有明顯進展,尤其 得到更多量化科學數據,它利用了 4 個全新設計的「代表性濃度路徑」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對觀察到的氣候系統變化進行 分析,所得結論是「氣候暖化是明確的事實」。(王漢國,2014)經過多種分析,識 者認為 IPCC(AR5)重點闡明的 7 個科學方面問題如下表:

【表 2.1 IPCC 發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七大問題】

1.更多觀測和證據證實全球氣候變暖

2.確認人類活動和全球變暖之間的因果關係

3.氣候變化已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不利影響 4.未來氣候變暖將持續

5.未來氣候變暖將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越 來越顯著的影響,並成為人類經濟 社會發展的風險

6.如不採取行動,全球變暖將超過 4°C

7.要實現在本世紀末前溫升不超過 2°C 的目標,須對能源供應部門進行重大 變革,並及早實施全球長期減排路徑。1

在 AR5 的報告中特別強調:「科學家比過去更確信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所造成」

的說法,其實有更深的涵義。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自 2008 年之後,美國相信

「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所引起的。2讓人感到更不解的是,日本安倍內閣竟然在 2013 年通過新的減排目標,設定 2020 年之前僅使溫室氣體排放量降至比 2005 年少 3.8%,

而非原本降至比 1990 年少 25%的目標。此意味著,2020 年新的排放量會比 1990 年 增加 3%。從表 2.2 可以明顯看出 2007 年與 2013 年評估結果間的差異,這也說明了 氣候變遷的威脅不容小覷。(王漢國,2014)

1〈IPCC 第五次評估報告闡明七大問題〉,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other/j88nn9p.html〉

2 2009 年 11 月 9 日美國《新聞週刊》報導指出,自 2008 年之後,美國相信「暖化」是人類活動所

引貣的人,已由 47%降為 36%,相信「全球暖化」有具體證據的,也由 71%降為 57%。

8

【表 2.2 2007 年與 2013 年評估結果比較】

2007 評估(AR4) 2013 評估(AR5)

21 世紀末升溫 (與 20 世紀末相比)

最糟情境是 4°C 最糟情境是 4.8°C

21 世紀末海平面上升 最多升高 60 公分 最多升高 82 公分

 根據 2007 年第四份報告(AR4)的衝擊評估,如果全球升溫 4-5°C,全球有 32 億多 的人將面臨缺水危機,並極有可能爆發區域性的糧食短缺。此外會有 3 成海岸濕 地消失,並有 1500 萬沿海居民飽受淹水所苦。

 國科會 2011 年研究,如果台灣在 2090 年升溫 3°C,冬季平均雨量減幅最高恐達 22%,夏季平均雨量最多會增加 26%。

從文獻(顧洋,2009)中得知,國際間面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有兩項主要政策:減 緩(mitigation)和調適(adaptation)。IPCC 於 2007 在西班牙瓦倫西亞公布之「綜 合報告」提出,即便各國每年花費數十億美元全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效果仍然有 限,氣候變遷已「急遽且不可逆轉」,各國要努力調適氣候之衝擊。

(一) 英國氣候衝擊計畫

英國推動氣候衝擊計畫(UKCIP)是於 1997 年開始,2000 年納入調適工作,2004 年公布各類氣候變遷指標並且進行 UKCIP 計畫之獨立審查,隔年提出英國調適政策架 構(UK 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APF),公布 UKCIP 整體研究成果報告並推動 新的 UKCIP 五年計畫,於 2006 年分別與中國及印尼完成雙邊調適能力建構國際合作 計畫。UKCIP 計畫主要研究對象的範疇及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之措施,如表 2.3 及 2.4 所示。

【表 2.3 UKCIP 主要研究對象】

區域性研究 特定區域中,考量多部門之衝擊,提供地區性的決策資訊,以 利進行氣候變遷風險之評估,進而制定氣候調適策略

部門別研究 以國家層級,考量特定部門(如農業等)之衝擊,提供地區性、

缺域性及全國性的資訊,以作為氣候衝擊與調適之決策依據

9

提供四種情境選項(storylines),以預測氣候變遷可 能對社會與經濟層面的衝擊

10

(三)日本氣候衝擊計畫

1997 年日本在京都議定書簽訂候成立「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本部」,隨即於翌年 發表「地球溫暖化對策推進大綱」,做 為推展相關政策之指導原則與方向,日本國會 並於 1998 年通過「關於地球溫暖 化對策推進法」,日本地球溫暖化對策的政府架構 已大致形成。本部係由內閣總理大臣擔任本部長,副本部長則由內閣官房長官、環境 大臣及經濟產業大臣擔任,並召集七部會大臣擔任本部員。

2008 年環境省地球環境研究綜合推進會的研究對象為四類,其分別為全球系統 的變動、越境汙染、廣域性的生態系統保全與再生及可能持續之社會、政策研究。報 告中提出幾項聰明的調適策略(表 2.6):

【表 2.6 日本的聰明調適策略】

活用地區性的脆弱度評估及最新的監測結果以達到預警的目標

研究多種多樣的調適策略組合,例如硬體與軟體方面的策略、技術上或法制度 上的策略……等

分別以短期與長期兩個不同觀點,考慮調適策略對應的溫度上升幅度,提供未 來構造物更新或損壞修復時之參考

將防災計畫是當地編入既有的政策,例如土地利用計畫、都市計畫、自然保護 政策……等

讓自然和社會經濟系統成為更柔軟且有對應力的系統

(四)荷蘭氣候衝擊計畫

荷蘭調適之研究及推動分為以下兩方面:

(1)持續針對各項衝擊面及各特定地區進行調適內容 (2)積極整合相關資源及策略

在持續研究調適內容,APK 和 VAM 兩大計畫下的子計畫仍持續進行。除了學術研究外,

相關計畫亦趨重視地方知識。其次為整合調適策略要點如下:

(1)政府相關計畫和政策之水平整合 (2)特定議題或地區相關策略之垂直整合 (3)比照國家所需和計有研究成果

11

(五)韓國氣候衝擊計畫

韓國枝條是策略研究主要集中於農業、森林、水資源、海洋及公共衛生等五項。

韓國環境研究院(Korea Environment Institute)針對可預測類組的氣候變遷影響 及脆弱性進行分析,於 2005~2007 年公布三次韓國氣候變化衝擊評估及調適策略的發 展報告(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and Development of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Korea I~III,2005-2007)。韓國的調適措施相較於其他國家較為薄 弱,然而,在地方層級對氣候變遷影響分析與調適策略的推動已有成效。該研究建議,

為了建立一個基於風險管理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韓國需要做一些改變。

【表 2.7 韓國需要做的改變】

建立以 2030 年為目標的五年及十年的中、長遠調適策略,其中第一個五年計 畫著重在科學研究發展

採用可以同時作為應用研發及政策執行的雙軌調適策略 考察每一個區域(region)適用的區域性策略

調適的優先順序由調適策略委員會討論決定。一個調適策略要考慮到每一個類 組(category),要平衡每一個省區域的調適,對較弱族群要特別考慮,且須 建立自然與人類的平衡。

調適的優先順序由調適策略委員會討論決定。一個調適策略要考慮到每一個類 組(category),要平衡每一個省區域的調適,對較弱族群要特別考慮,且須 建立自然與人類的平衡。

在文檔中 生態建築設計手法之研究 (頁 17-2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