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隨著工業革命,人類為了更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大量生產及消費,化石燃料 提供了便利的能源與動力,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生產所造成的資源消耗與環境問題。

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更是近年來國際注重的焦點。20 世紀以來,大量 使用化石燃料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日益增加,成了地球暖化現象主要原因,若 無相關因應政策,至 21 世紀末全球表面溫度平均可能上升攝氏 1.5-4.5 度,而北極 地區溫度上升幅度更大,冰山溶化將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將有被海水淹沒的 危機。全球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已對人類生存造成危機,若未來沒有積極控制二氧 化碳的排放,此情形將更加嚴重。

全球氣候暖化與溫室效應的影響,地球環境的劇變與極端氣候引發的大規模災 害損失,此議題開始被重視,相關研究及各國政策探索替代能源發展以及碳排放管 制,以減緩溫室氣體持續加劇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之方法。人類的生活與與建築相互 連結,建築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某些生活質量,任何建築都會消耗大量能源和材 料,為了更加滿足生活品質,透過科技來營造更舒適的生活空間,在使用過程中不 斷耗能。環境受到的脅迫漸漸反映在社會上,逐漸的建築師不斷探索建築的可持續 展,而生態建築是現代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是依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 築、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 和發展的生態建築環境,將建築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 來看待。

本研究目的,透過文獻調查及案例研究了解生態建築的設計手法,從設計手法 的運用,傳統建築的思維到了現代建築的設計,利用手法間的差異性,來探究設計 手法與台灣環境的相容性。

1.2 研究範圍

文獻回顧範圍從全球氣候變遷開始探討,相關的因應政策及變遷下的建築發 展。永續發展源於 1980 年的「綠色運動」,但真正對永續發展有公認概念是在於 1987 年,會對於 1987 年後的永續發展相關文獻做彙整探討,永續發展包含了環 境、社會及經濟三個要素,主要會針對涵蓋這三個要素的資料作整理。在永續發展 的概念下,建築的模式、想法逐漸改變,生態建築漸漸的萌芽,因此對於生態建築 的相關文獻會進行探討,從起源到設計手法一一統整。

2

1.3 研究對象

研究的對象將為國內外的生態建築,其規模大小及構造方式沒有限制。生態建 築案例的數量不算少,因此案例分析的方面會依年代較相近的案例來進行。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探討生態建築設計手法,研究內容包含環境變遷下的建築思維變 遷、建築手法的多樣性及設計手法與時代環境的相容性。由於太多事情,我們以為 他很遠,跟自己無關,所以依然故我,常常忽略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透過文獻探討 和案例研究,理解生態建築的設計手法,依照手法來選定研究的案例對象,再針對 案例作理想設計之評估。

1. 文獻研究法

全球氣候變遷、永續發展、生態建築設計手法與相關文獻收集彙整與探討,確 定概念及定義。

2. 分析評估法

透過案例分析比較各案例之設計手法,探討其優缺點。

3

1.5 研究流程

圖 1.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的確立

文獻分析

氣候變遷的全球議題 生態建築的論述 國內外相關因應政策

永續發展的概念 氣候變遷下的建築

生態設計的起源 生態建築的演變 生態建築的概念

風土 適宜技術 高科技

設計手法的評估

結論與建議 第

一 階 段

第 二 階 段 第 三 階 段

國內外相關案例 六個案例

4

1.6 名詞定義

1.氣候變遷

氣候在一段時間內的波動變化,一段時間可能是幾十年或幾百年,波動範圍可 以是區域性或全球性,其平均氣象指數的變化。影響氣候變遷的因素有很多方面,

包含太陽輻射、地球運行軌道變化、溫室氣體排放等。

地表許多間接影響氣候的因素反應較慢,如海洋溫度變化,冰山融化等,雖然

氣候變遷可能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但是從多項證據可以看出,從 19 世紀中葉

全球大氣溫度有變化的紀錄。(引用至維基百科)

2.永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永續發展又稱為可持續發展,是由環境要素(Environmental aspect)、社會 要素(Social aspect)、經濟要素(Economic aspect)三個要素所組成。

「永續發展」的定義源於 1997 年世界環境與發表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 的未來》 ,而這術語最常被引用的定義: 「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 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發展模式。」

3.生態建築

生態建築利用建築物當地的環境特色與相關自然因子(如陽光、空氣及水) ,達

到人類符合居住的環境,並降低各種不利人類身心的環境因素,同時以不破壞當地

環境循環及當地生態體系運作為條件。當中包含健康建築、生態循環、省能和資源

循環及順應地域環境等四大特徵。

5

在文檔中 生態建築設計手法之研究 (頁 13-1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