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研究的重要素材。其次,本研究旨在充實政治管理領域中政務領導行為及績 效的實際個案,作為通則化及理論化的基礎。其三,雖然西方學界及企管學界在 領導理論已經累積可觀的文獻,但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仍欠缺,無法得知在西方 以及在私部門所發展出來的領導理論是否適合應用在我國公部門,本研究嘗試將 研究結果與西方及私部門領導理論進行對話,藉以反芻相關理論。

在實務上,面對數十年來大規模的組織重組,本研究得以系統性地呈現組織 重組過程所面臨執行上的困難,作為未來組織重組規劃及執行的依據。其次,過 去兩次政黨輪替的政府運作過程顯示,政務人員以及高階事務官治理知識不足,

導致績效不彰或領導失能,因此本研究希望透過質化及量化的研究,累積政務領 導的知識,作為未來政務人員及高階文官的參考。

貳、 文獻回顧

本研究主要探討地方政府組織重組過程中政務領導行為及其成效,本研究將 政務領導界定為政府高階領導,過程將涉及政務官以及具管理職位的高階常任文 官。雖然組織重組包含結構的調整、私有化或管理策略的改變以及行政流程的改 革(Garnett, 1987: 38),本研究則聚焦在結構的調整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因此,本 研究首先回顧國內有關公部門組織重組與領導的相關文獻,藉以呈現國內相關領 域的研究現況,作為本研究學術定位的基礎。其次,回顧英文文獻中有關組織重 組的研究,以彌補國內公部門組織改造案例及系統性文獻相對稀少之不足。第三,

由於該類文獻缺乏領導者角色的相關研究,因此更進一步探討一般組織變革中領 導者以及領導理論的相關研究,以建立本計畫的研究架構。

一、 國內有關組織重組與領導的文獻

我國對於地方政府的整併一直是實務界及學界對於地方政府組織重組的一 個選項,2010 年雖為起步階段,但規劃過程已有許多的論述,針對這個重大變革

5

方案提出制度的建議,以及對於未來問題預估並提出解決的建議。這些研究對於 本計畫在組織重組脈絡的理解及確認核心議題有其重要性。另外,精省是台灣近 年來少數公部門組織改革的經驗,其所累積的經驗對於未來中央及地方的組織重 組所可能面臨的問題,也有參照價值。

縣市合併改制之組織重組主要針對全球競爭、區域治理以及台灣共同生活圈 之形成與變動的新趨勢之下應運而生,且於日前正式開啟新局。學術界研究多聚 焦於升格合併前對於未來規劃藍圖之建議(王保鍵,2004;江大樹、曾士瑋,2009;

紀俊臣,2003)。紀俊臣(2003)針對升格之可行性作整體分析,而江大樹與曾 士瑋(2009)則更透過柏林經驗提出對台中縣市合併升格提出全觀型治理策略之 建議、留心及處理遺留的組織與制度、以創新為本的發展策略。此外,曾士瑋(2012)

亦透過系統化地探討德國空間發展及區域合作的實踐,藉以對照臺灣相關體制之 實踐,並論述其對我國縣市改制後逐步落實區域合作的相關啟示。就合併後對於 地方的優點方面,研究指出行政區域重劃有利於事權統一與單位協調、政府效率 與效能提升、縮小區域不均衡發展(趙永茂、劉明德,2008)。施正鋒(2010)

的研究亦有相同成果,縣市合併影響府際間的權限調整、業務移轉與授權等,可 帶來組織高效率,但人事員額的增加仍有違高效率之目的。針對合併後人事、財 政等問題亦有不少學者投入研究,王保鍵(2004)針對縣市升格合併從人事權、

財政權、行政區發展等面向作探討,更強調需要有宏觀的國土規劃來調整自治區 域與組織。林水波、莊順博(2009)則以台中縣市、台北縣市作個別討論,主張 縣市升格後雖可解決地方政府權力、人力、財力不足且自主程度低的情況,但另 一方面卻也可能使鄉鎮市草根基層自治不復存在。

另一個與本研究相關的主題─「精省」,其實施過程在政治爭議下揭開序幕,

相關探討多集中於時代背景下變革因素以及組織、人力面所帶來改變與省思(李 長晏,2001;紀俊臣,2006;郭順成等,2004;謝嘉梁,2008)。在這些研究中 李長晏(2001)針對精省前後提出自治組織、人事、財政、權限劃分、府際關係

6

2007;施正鋒,2010;紀俊臣,2006;葉嘉楠,2004;謝嘉梁,2008)。對員工 面向的影響多是來自員工心態與工作投入的抗拒與改變之探討。在員工心態上,

7

組織的變革可能帶來人員的抗拒或抵制(邱冠斌、劉佳昆,2007)。在工作績效 上,組織的變動對工作造成的調整與異動亦會造成員工的不確定感、工作態度的 改變(余明助,2006;孫錦煌等,2008;費吳琛等,2010)。在人員成本上,員 額數減少可能使得人事成本升高、無法落實汰弱留強的目的(葉嘉楠,2004)。

在外在環境面向上多是來自政治力以及外在環境網絡影響,如利益團體、國會議 員等阻礙。除此之外,還有在組織轉換過程中可能遇到跨區域與跨組織需要整合 與適應的部分(王保鍵,2004;林水波、莊順博,2009;陳立剛,2006;葉俊榮,

2005;葉嘉楠,2004;蕭全政、管碧玲與江大樹,2001)。

以上研究關於組織重組的展望,以及對於精省組織重組經驗的探討,提供未 來組織重組研究議題焦點,不過這些研究並未觸及領導者在過程中的角色。再檢 視國內「領導」相關的學術研究,以教育界的「校長領導」討論最為熱烈(林志 成,2004;賴志峰,2010)。在公部門行政組織方面則有黃烈堂等(2009)曾以

「領導者-部屬交換理論(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LMX)」探討地方政 府組織中首長及高階主管有效的領導行為。有鑑於國外研究領導議題缺乏台灣本 土脈絡與文化之納入,鄭伯壎(2004)在其一系列研究中,提出華人特殊文化下 的組織領導論述,在社會取向、家族主義、關係主義、尊尊、親親等不同文化傳 統之下,會有差異的領導類型,如家長式領導與差序式領導,進而去影響員工反 應以及領導績效。葛珍珍與康自立(2007)探討在華人脈絡下討中國式領導架構,

從「法理情」到「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江大樹與張力亞(2009)針對臺 灣 25 個現任縣市長的領導力與地方治理作實證探討,主要關注領導者個人特質、

施政願景、與地方治理網絡關係與互動模式,該文獻是少數將治理及網絡概念帶 進公部門領導研究,有重要貢獻。以上研究雖非探討變革過程的領導,但是其針 對本土脈絡所專注的議題、提出的概念及建構的理論模式,值得本研究作為聚焦 議題及發展概念的參考。

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