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上所述,三都面對縣市合併所衍生四面向地挑戰提出多元的策略因應。在 法規面向策略包含地方督促中央盡快通過地方組織重組相關法規、地方自己也加 強整合與修訂地方可修正之法規。其目標在於解決合併之前未先處理的法源基礎 的問題,希望能在合併後透過法規的修訂創立適合合併後都市發展的環境;而在 財務面策略包含了運用促參計畫、民營化等方式,透過引入民間的資金與專業,

在政府財源吃緊的情況下持續地方建設的進行,面對負債問題則努力限縮舉債額 度,簡言之,面對財源不足需要多方開源節流應對。

49

組織與作業管理方面,面對人力不足的問題,可採共聘制或合署辦公的方式 克服,面對業務增加、財務吃緊,適當的組織內部重組、簡化行政流程、改善作 業模式等,皆提升了組織運作的效率且降低所需耗費的成本,當面對挑戰時,首 長的領導角色更是不可或缺。最後在地方發展面向,三都皆試著拉近縣市之間的 落差,並希望各地適性發展、互補共榮,透過相關的政策讓地方更進步。

縣市合併前的評估均認為可以提升都會區發展程度並且為地方創造更好的 生活環境,然而亦有許多文章與報章輿論批評縣市合併的可行性並質疑其預期的 發展等。縱然合併過程遇到許多地挑戰,三都透過上述諸多策略的執行,在第一 任市長地執政下均有不錯的成效。就合併後的整體民調滿意度部分,臺南市認為 民調滿意度實在太高了…整體來說是真的還蠻高的。(B1) 而高雄市則認為「具 體的指標,可以從我們的施政滿意度…從遠見,或者天下雜誌,那些施政滿意度。

每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城市競爭的排名..現在提升到第二。」(C1)顯示三 都裡,至少高雄與台南均滿意其執政成效,尤其是面臨縣市合併所帶來的挑戰期 間的表現。

四、 縣市合併成效指標

縣市合併過程地方政府不僅面對組織重組、變革的挑戰外,因為改制為直轄 市後所獲得的支援與資源與過去大不相同,部分地區反而更為嚴峻。因此,三都 市首長均致力提出多元策略以在有限資源下創造更大的發展,經過四年執政的努 力後,不管是市政研考單位的調查或各雜誌所舉辦地的縣市評比都有不錯的成效。

然而,研究團隊深究目前的縣市評比方法的設計均是評估縣是平常的表現,不但 未能反映縣市合併的實質成效,亦無法反映合併過程中各面向的表現。

對此,為了更精確地評估縣市合併的成效,研究團隊先後參考三都縣市合併 計畫書及天下雜誌的縣市評比指標,建構可能受到縣市合併影響的六大面向—地 方財政、地方經濟、地方社會、地方文化、地方都會以及地方交通等面向作為預

50

評估面向建構指標架構,再以縣市重要統計指標之所有地方政府統計指標為基礎,

並請教地方政府研考會研究員針對當前統計指標給予建議後最後提出地方文化、

地方交通、社會安全、地方財政、地方教育、地方都會、地方醫療、地方經濟、

地方福利與政府組織等十項構面以及 26 項次構面進行兩次篩選。第一次篩選依 據地方政府可控制性、縣市合併能影響兩原則篩選預納入指標架構的統計項目。

結果,第一次篩選後共留 247 項統計指標。第二次篩選原則為減少指標重複性以 及比例比較等原則,前者是指諸多統計指標具有概念重複性質,剩餘 159 項以供 專家座談會評議挑選。

(一) 評估指標

最後成果分為核心指標以及重要指標,前者係採高度共識之指標,亦即所有 專家均認同為評量縣市合併成效的關鍵指標,共 10 項次構面 17 個項目。後者為 相對共識之指標,係指有兩位專家認為重要的指標,共 23 項次構面 55 個項目。

兩指標內容如表八、表九所示:

核心指標方面包含:

(一) 地方財政首重「財政概況」構面,共 3 項指標;

(二) 地方經濟首重「工商業概況」、「家庭收支」、「環境保護」構面,共 4 項 指標;

(三) 地方都會為「都市計畫與公共建設」,共 4 項指標;

(四) 地方交通為「公共建設」,僅 1 項指標;

(五) 地方教育為「教育資源」,共 2 項指標;

(六) 地方醫衛為「醫療資源」,僅 1 項指標;

(七) 地方文化首重「志工文化」、「教育文化」,共 2 項指標。

重要指標方面包含:

(一) 政府組織首重「行政組織與人力」、「為民服務」,共 2 項指標;

(二) 地方財政首重「財政概況」構面,共 6 項指標;

51

52

53

54

是故本研究採取縣市自己與自己比較,而非與其他縣市比較當時的表現。在這樣 的基礎下,本研究每一項統計指標均計算合併前四年(2007~2010 年)與合併後四 年(2011~2014 年)之平均數計算成長率,其計算方式如G1

G1 =(合併後平均 − 合併前平均) 合併前平均

亦即採合併後年份(2011 年~2014 年)統計的平均數減合併前年份(2007 年

~2010 年)統計的平均數除以合併前年份統計的平均數,藉以呈現縣市合併前後的 成長情形,希望透過多年度的觀察比較縣市合併前與後的發展樣貌。此外,若遇 到原統計是以百分比呈現之指標時,則以下列公式計算成長率:

G2 =(合併後平均−合併前平均) 1−合併前平均

因為百分比之因素合併前指標數值若離 100%越近的縣市,其可成長空間勢 必比其他縣市小,用來評估成效甚為不公。若以新的公式 G2 計算則可避免此情 況。G2 公式意涵是用最新年度與最早年度之間的成長差異除以原最早年度離 100%的距離,求其成長差異佔離 100%距離的比例即其成長率。

五、 小結

總而言之,縣市合併至 2014 年約莫四年左右,本研究歸納臺中、臺南、高雄市 三都地方重組面臨的挑戰包含了財務面挑戰、人力資源面挑戰、作業管理面挑、

法規整合、地方建設與發展、利益團體施壓之挑戰等。而面對多元的挑戰,要帶 領組織度過的高階領導方面,局處首長的專業性便成為市長選擇高階領導的首要 考量,而應具備的特質應包含重視人和、溝通協調以及清廉等特質,待高階領導 形成後,市長將會充分授權給予高階領導發揮地空間。最後,面對上述挑戰,三 都地方政府試著多元策略因應包含開源節流,改善行政流程、彈性運用人力、積 極進行法規整合與修訂、持續推動地方建設與發展相關政策等。綜合資料結果發 現,雖然三都地方政府皆認為財源不足的問題極需解決,不過整體觀察發現,地

55

方政府對於因應地方面臨相關挑戰之策略,成效皆屬滿意。但考量當前評量縣市 政府表現的方法無法反映縣市合併的特殊情況,本研究最後提出一套用來衡量合 併成效的初步架構。

伍、 結論

地方政府組織重組過程面臨哪些內部及外部的挑戰?組織重組過程中,高階 領導者如何產生?具備何種特質?面對不同組織重組的挑戰,高階領導者採取何 種策略?其成效如何?縣市合併成效評估應採用那些指標?應如何估計?

研究發現組織重組可能產生的內部挑戰,組織面包含離職潮、偏鄉人力短缺 的人事問題,以及組織運作過程的文化問題以及磨合問題,與過去研究成果(江 大樹、曾士瑋,2009;邱冠斌、劉佳昆,2007;施正鋒,2010;紀俊臣,2006;

葉嘉楠,2004;謝嘉梁,2008)相同。結果顯示,雖因縣市合併改制,市府團隊 得以升格邁向高都會化發展,然而因為組織重組過程所產生的組織變動嚴重影響 到成員的工作穩定性,因此產生組織成面的挑戰。除此之外,本研究亦發現合併 過程市府內部的挑戰尚包含財務面的問題,其內涵包含財源不足、經費分配競合、

債務問題以及財產管理問題等挑戰是過去地方政府合併研究中著墨不多的面向;

而外部挑戰部分,本研究的發現除了呼應過去研究在地方發展與治理的面向(王 保鍵,2004;江大樹、曾士瑋,2009;紀俊臣,2003)以及法規修訂面向的成果 外,更是發現甚少文獻談及的壓力團體角色,壓力團體於合併過程給予市府壓力 所產生的影響。

在組織重組過程中,高階領導的產生方式是過去研究甚少談及的,本研究依 據個案分析提出相關經驗作為後續參考與借鏡。依據研究成果指出,高階領導產 生方式各個個案雖有差異,但綜合起來首長會依據高階領導的專業能力為主要原 則,而選人過程可能會打破原縣市籓籬擴大人力資源庫。待任命後各市府首長的 共同原則是充分授權給予發揮空間以培植高階領導的產生。而高階領導應具備處

56

事圓融不挑對立的個性、重視溝通協調與清廉的特質。

高階領導如何因應內外部的挑戰,就財務方面除了要求中央政府提供更多支 援以外,三都均找尋民間力量的協助,在多在促參計畫上下功夫。而在組織與作 業管理方面,領導者的溝通與協調工作仍是首重之要、三都各自有透過不同的策 略以因應挑戰包含,跨部會協調會議與臨時任務編組團隊、促進跨原縣市組織與 人員的交流、作業流程再造、組織分階段進行重組、共聘與合署辦公、在地辦公 以及 1999 便民專線。最後在地方發展方面,縮短原縣市地區的差距、區域發展 重新整體規劃以及發展區域特色等是當前最常使用的策略。在眾多策略施行下,

部分都市的市民反映出對市政的滿意,然而其滿意究竟是對市長的施政滿意或平 常的市政表現甚難得知。欲瞭解縣市合併的成效究竟如何,從一般的縣市評比甚 難看出合併的成效,因此本研究為了探究縣市合併實際成效嚐試提出評估指標與

部分都市的市民反映出對市政的滿意,然而其滿意究竟是對市長的施政滿意或平 常的市政表現甚難得知。欲瞭解縣市合併的成效究竟如何,從一般的縣市評比甚 難看出合併的成效,因此本研究為了探究縣市合併實際成效嚐試提出評估指標與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