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競爭力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國家競爭力理論

國家競爭力理論之探討可做為本研究分析科技競 爭力之參考基礎。

2.2 科技競爭力之評估 藉由探討主要研究機構衡量國家競爭力指標之理 論基礎,以做為決定科技競爭力指標之依據。

2.3 相對科技效率與效能衡 量模式之探討

探討效率理論、資料包絡分析法(DEA)理論發展,

以及其在評估國家科技競爭效率與效能之應用。

2.4 灰理論與科技競爭力預 測

瞭解灰預測的理論基礎,以利後續建立科技競爭力 模型的建立與發展。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 國家競爭力理論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家科技競爭力,科技競爭力為國家競爭力的一部份,因 此要瞭解科技競爭力相關問題,亦應先對國家競爭力進行探討。以下分為2 小節 說明國家競爭力評估理論與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等相關議題。

2.1.1 國家競爭力定義與評估理論

國家競爭力的探討起源於古典經濟學理論,古典經濟學家Adam Smith提出以 土地、資本、自然資源及勞動力等做為衡量國家生產力的要素。20世紀後的經濟 學家則認為,除前述四項基本要素外,國家政策面因素亦會影響競爭力,這些政 策面包括:政府法令、教育政策、科技政策、創新政策、政府效率與廉能等。關 於國家競爭力的研究,依觀察的對象來看,可分為企業、產業、與國家等三個層 面的競爭力研究。IMD 「2008年全球競爭力年報」中特別引述美國國家競爭力 委員會對於競爭力提供14項的定義,各項定義所探討的面向雖有所不同,但由此 可大略得知競爭力的整體面貌,茲將此14項競爭力的定義分述如下:

1.競爭力主要探討何種的因素與政策,可以讓國家有能力建立一個能讓企業 創造更多價值,讓民眾生活富足的環境,其屬於經濟學的知識領域。(資 料來源:IMD’s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3)

2.一國可以達成並維持平均每人 GDP 高成長率的能力。(資料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1996, p.19.)

3.競爭力是相對而非絕對的。當它在面對競爭環境、人的潛能、技術改變時 所需做的策略性變革時,均會受到股東、消費者價值觀、財務能力所影響。

(資料來源:Feurer, R. and K. Chaharbaghi, “Management Decision”, Vol. 32, No. 2, pg. 49. 1994,)

4.一個公司如能比國內外競爭者,以較少的成本,生產更優良品質的產品,

則表示其具有競爭力。競爭力也代表是一個公司的長期獲利績效,員工報 酬與業主權益。(資料來源: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 on Overseas Trade, 1985)

5.競爭力指的是企業能提供在價格及品質上,均優於其它國內競爭者,且設 計出更具吸引力的全球性產品的既有能力、未來能力和機會點。(資料來 源:European Management Produce and Market,)

6. 國家競爭力指的是一個國家建立、生產及發展國際貿易產品或服務的能 力。(資料來源:Scott, B. R. and Lodge, G. C., “U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Economy”, pg. 3, 1985.)

7.國家競爭力包含了效率與效能等兩個概念。效率 (efficiency),指以最低的 成本達到目的;效能 (effectiveness),指擁有正確的目標。(資料來源:

Buckley, P. J. et al, “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 critical Survey”,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988)

8.國家競爭力意指生產力、效率及獲利力,它的主要目的為提升生活水準及 增加社會財富。(資料來源:Competitiveness Advisory Group, (Ciampi Group).“Enhancing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First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Commission, the Prime Ministers and the Heads of State, June 1995 9.國家競爭力應該被視為一個能夠提升生活水準、提供工作機會及消滅貧窮

的 基 本 方 法 。( 資 料 來 源 : Competitiveness Advisory Group, (Ciampi Group).“Enhancing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 First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Commission, the Prime Ministers and the Heads of State, June 1995) 10.國家競爭力指的是在自由貿易的市場,國家可以長期提供符合國際需求

的產品、服務,以及增加人民收入的能力。(資料來源:OECD)

11.產業的競爭力是指公司或產業面對國際競爭者挑戰的能力。(資料來源: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12.國家競爭力指的是能提供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及服務,以及提高人 民生活水準的能力。(資料來源:US Competitiveness Policy Council, the First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and Congress, 1992.)

13.競爭力指的是一國能夠提供其公司、產業、或跨國企業在面對國際競爭 時,具有相對的高收益及勞動力的能力。(資料來源:OEC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enchmarking Business Environmen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1996.)

14.企業競爭力是指提供比競爭者更好的產品及服務,讓消費者願意購買的 能力。(資料來源:Department of Enterprise, Trade and Employment, UK) 從上述國家競爭力的定義與研究,可以瞭解國家競爭力主要的成果展現是國 民生活水準與國民所得,而過程中的表現則是國內企業或產業在產品與服務上的 相對競爭力,而整體的衡量概念是效率與效能。從1990 年以來,國際間的研究 單位或學術機構,均自行發展出評估競爭力的方法與系統,整體而言,其表現與 評估競爭力的方式分為模式法與指標法兩種。模式法意指以一套模式來分析國家 競爭力,譬如Michael Porter(1990) 將國家競爭力概念整合成一個系統性的國家 競爭力鑽石模型 (Competitiveness Diamond)。

Porter 的鑽石模型由生產、需求、相關與支援產業、企業策略(企業結構及同 業競爭)等四類因素組成,主要可用來分析大型國家的競爭力。而 Keith & Lance (1997)提出四種執行鑽石模型之流程包括:(1)決定國家之重要產業群集(2)決定主 要貿易國家;(3)決定國家競爭力指標;(4)導入鑽石模型分析模式。後續學者以 鑽石模型為基礎,提供修正意見,包括Dunning(1992)建議應於 Porter 鑽石模型 中,加入跨國企業構面。Cartwright (1993)建議鑽石模型應分析由其他國家所獲 得之效益,可增加5 個 off-shore 變數。Daly (1993)認為國家競爭優勢亦可從勞 動成本與匯率市場獲得。Narula (1993)認為關鍵技術亦會對鑽石模型各構面有重 大影響。Rugman and Verbeke (1993)實證研究發現跨國企業可增加競爭優勢。

Rugman & D'Cruz (1993)提出雙鑽石模型(Double-Diamond),將由貿易伙伴所得之

效益整合納入競爭力分析。Rugman & Verbeke(1995)則針對小型國家定義一般雙 鑽石模型(Generalizability of the Double-Diamond)。

關於用指標法來衡量國家競爭力的研究方面,各國研究機構與學者莫不前仆 後繼的投入競爭力指標的建立與研究,諸如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瑞士洛桑國際管理 學院(IMD)、瑞士世界經濟論壇(WEF)、瑞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等機 構,每年均會提出全球競爭力相關的調查報告與數據,下節將特別說明與比較主 要評比機構IMD 與 WEF 在國家競爭力評比之異同。

2.1.2 國際競爭力研究報告之探討

本節主要探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及日內瓦世界經濟論壇(WEF)二 者專業機構在分析與評比全球競爭力之差異比較,以做為本研究在選取科技指標 之參考基礎。

「全球競爭力報告書」是於1979 年由 WEF 首先開始出版,而 WEF 及 IMD 聯合出版1989~1996 年之全球競爭力報告書。後因兩機構對於國家競爭力評估的 方法有所差異,於 1996 年之後各自出版「全球競爭力報告」。表 2 為國家競爭 力評比單位及指標之綜合比較,由表中可以發現,IMD 著重在各國現況的表現,

指標採用較為客觀,WEF 則著重在國家未來發展與成長,指標採用較為主觀。

就此二研究單位歷年之報告書可以得知,WEF 不斷的改進其評估體系與指 標,WFE 於 1996 年起以開放程度、政府效率、金融實力、基礎建設、技術、企 業管理、勞動力、法規制度等8 個構面來評估國家競爭力;其到 2000 年時則改 變為成長競爭力與當前競爭力兩類評估構面;於 2001 年 WEF 調整成長競爭力 構面的各項指標;WEF 微幅調整 2002 年與 2003 年的評估指標;2006 年 WEF 又大幅變動,將評估構面改為基本需求、效率提升、創新因素等三項。相較於 WEF,IMD 其報告書則具有延續性、穩定性與可比較性,僅於 2001 年有做大幅 變動與調整。換言之,IMD 從 1993 年到 2008 年的報告書的各項競爭力評估指 標,大多數具有延續性。有鑑於此,本研究考量評比資料的客觀性與長期性,將 選定以IMD 的國家科技競爭力評估指標做為本研究科技指標選取之基礎。

表2 國家競爭力研究報告 IMD 與 WEF 之比較

比較條件

洛桑國際管理學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

瑞士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WEF)

客觀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