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

一般而言,談到數學的學習成就評量都會以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 PISA)的施行為圭臬,該計畫主要調查 國中三年級的在學學生,以現有所學的基礎知識、技能和素養來處理日常中可能 遇到的問題情境,是否擁有相對應的處理問題之程度。也就是希望個體應能確認

12

與瞭解數學在這個世界所扮演的角色,能做出有充分根據的判斷並且能使用及投 入(engage in),數學以符合作為積極的(constructive)、參與的(concerned)以及具反 思(reflective)之公民的需要(陸昱任、譚克平,2006)。

PISA 評量的內容涵蓋三個不同領域的素養(Competency)程度分別是數學素 養、科學素養以及閱讀素養(洪碧霞、蕭嘉偉、林素微,2009)。由經濟合作暨發 展組織國(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主導的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選擇 15 歲學生作為施測對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數 OECD 的會員國內的 15 歲學生基本上是處於完成義務教育的階段,比較能全面檢測受 試者的相關能力,可與近十年的教育成果與資料進行比較,尤其在技能與態度相 對成熟、穩定。

PISA 的評量主要是以教育品質和公平性作為指標,因為有複數個國家或區域 同時進行施測,而使其結論可以做一個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在各國的報告中,加 入了受試者的社會經濟背景以及性別差異作為研究變項,來分析受試者的教育表 現間差異,進而討論是否有涉及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議題?PISA 是從 2000 年開 始,臺灣也在 2006 年度開始參與長期計畫,目前已發展出相當豐富的數據資料 與資訊。藉由這些資訊,可以精確的知道任何區域的受試者,在知識與技能的變 化情形,同時可以了解學生的母群體,在數學素養、科學素養和閱讀素養上的發 展情形。而每三年進行一次施測時,將會以一領域為主要重點。然而,每一個素 養的內涵都有明確意義,強調學校課程需要精熟之外也需要重視生活中重要知識 以及技能名詞的了解,透過精通知識、概念的了解及對於不同情境領域之適應來 編製題目與分析。

然而在 PISA 數學素養所定義的四大概念有:數量、空間與形狀、改變與關 係、不確定性。這四項數學內容,可以約略的對照國內九年一貫課程數學領域的 數與量、幾何、代數、統計與機率(林素微,2013)。而學生需要的技巧如;數學 語言的理解、建模、解題的假設與執行。評量架構則有五種情境:個人的、教育 的、職業的、公眾的、科學的。題材融入了現在國民都會碰到的全球暖化、溫室

13

效應、人口成長、浮油與海洋、酸雨或運動常識等課題,生活化的課題都是可涵 蓋的範圍(洪雪芬,2011)。所以其形成的領域廣泛,可以確保試題從課程中均勻 分配的命題,也會避免太過明確而違反真實情境問題解決的疑慮。

14

15

相關文件